现在来看计划生育是对是错?

[复制链接]
查看2490 | 回复0 | 2025-8-22 15: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宿里宿气 浙江2 i  z. s5 D6 }5 X1 u- J* Q+ h
/ y7 ]% N/ E, }, L  H, I
现在来看计划生育是对是错?-1.jpg
) l1 ?8 b" s. J# X+ P8 m

5 v! j( v" v) j' |难道当初的计划生育政策错了吗?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催生了大量的“421 家庭”,即1个子女要赡养两对父母4个老人,形成了不稳定的倒金字塔形。传统的“多子多福”养老模式变成了如今的“独木支撑”% T1 m* @2 g, K2 q, S: Z. _
其实未必就是计划生育导致了现在养老难的问题,至少不全是。为了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究竟有多深的关系,还得从当初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说起。; A- B0 O! j+ {4 G0 F+ m9 X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情和现实挑战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核心是为了缓解人口过快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 j' u7 L% h. X) O$ k0 V2 x一、应对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压力的矛盾
6 Y# v4 {# O* p# T8 e: C. K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医疗条件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出生率维持高位,形成了两次人口增长高峰(1950-1958 年、1962-1973 年)。1949年至1970年,全国人口从5.4亿激增至8.3亿,年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0‰以上。人口膨胀加剧了粮食、耕地、就业等资源的紧张。
. N7 P8 }  c# x. ?& q二、国家“现代化建设” 战略的必然选择" _9 Z. k& Q5 j* C" K) C) p, D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经济建设新时期,而人口过快增长被视为“拖慢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当时的核心逻辑是:控制人口规模和推动现代化进程。1982年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成为基本国策,旨在为改革开放创造有利条件。
# \7 G1 G( X$ b9 c( s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型需求* M' r8 j5 P3 P
中国在低收入阶段面临“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人口模式,亟需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型。通过计划生育,中国用30年(1970—2000年)完成了发达国家百年的人口转型,总和生育率从5.8降至1.8以下,缓解了人口惯性增长。生育率下降使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提升,为1978-2010年经济增长贡献了20%-25%的增量,支撑了工业化与城市化。
# r0 w" h: h1 o$ W: \* i: i: ^四、政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 N( g- m2 m1 {' V- t需要注意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并非 “一蹴而就”,而是逐步收紧并明确的:1970 年代提出 “晚、稀、少”(晚婚、间隔生育、少生)政策,鼓励 “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1980 年,为应对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1980 年代初出生率反弹),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明确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政策在城乡全面推行(农村后来逐步放宽至 “一孩半”,即首胎女孩可生育二胎)。; R& \3 W  L) P( ~+ U( |6 a
可见当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基于国情所做出的战略决策,但对于政策调整的滞后性却是值得反思的。它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确实起到了减少人口总量、缓解资源压力、加速经济建设的作用,但也随着时代发展显现出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结构变化等长期影响 。2000年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8(低于替代水平)时,政策仍延续了15年。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出台时,育龄妇女数量已比2011年减少15%,错过了最佳调整窗口。9 M$ M1 @: x" ]

; g  `" |7 ^. ^3 t, l' t3 Z) w, q* p4 R+ w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