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天考虑后,李在明最终还是决定不去北京参加9.3大阅兵了。而韩国方面也给出了两个理由,显然李在明嘴上说的要务实,要在中美之间搞平衡根本做不到。
( n+ e+ i+ r" t4 I5 t" n, E4 Q- K4 s5 f, z
& f6 b( S; I. z! l5 H* @
本月初,中国方面通过外交渠道正式向韩国发出邀请,欢迎总统李在明出席将于9月3日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这本应是一场展现中韩友谊、缓和紧张氛围的机会,毕竟上届总统尹锡悦执政时期,中韩关系持续冷淡,而李在明上任后曾多次释放改善关系的信号。
0 q7 U9 y$ v1 r$ s但出乎很多人意料,韩方迟迟没有正面回应,直到7月13日,韩国《每日经济》爆料称,总统室高层人士表示李在明“不太可能出席”此次中国阅兵。理由有两个:
/ y9 c3 u% x9 O9 v$ i+ I# D第一个是行程冲突。 据悉,从7月到9月,李在明安排了多项外交活动。7、8月份他计划访问华盛顿,争取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晤,同时安排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面对面交流。而9月份还准备再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也就是说,整个夏季,李在明的外交重心几乎都投向了美日方向。
# ^# ~$ F2 Z, a. E5 ]/ J! D& x9 f: q) A; S% e6 M
$ s. {( X% D) _% C! ^, e# n第二个理由,则涉及“外交对等”问题。 韩方认为,2017年底前总统文在寅曾主动访华,现在该轮到中国高层回访韩国了。这也成为韩方婉拒邀请的另一个“官方说法”。
0 p# W* Y7 b; y! K看上去这是一次“行程冲突”和“外交礼仪”的小插曲,但如果只看表面,恐怕就低估了这件事的分量。) n! h0 C1 G- {' ?+ [2 `
其实,决定不参加阅兵这件事,说白了就是一个政治信号。4 \2 }7 d8 o& P2 {$ V
% @4 k& }6 U, E2 h2 w+ Y9 ~" {6 ` d) V* B& I) r
首先我们要看到,阅兵本身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政治仪式,更是中国对外展示友好姿态、传递战略伙伴关系的机会。对于中韩这样近年来关系起伏不断的两个国家来说,这样的活动意义非凡。尤其是考虑到历史因素,抗战胜利也是韩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李在明若出席,不仅可以提升中韩互信,还能在国际上展示其“独立外交”的形象。/ u6 y3 k4 ? f' F
可惜的是,李在明选择了“回避”。表面上看是日程太满、讲究礼节,但深层次看,核心问题还是“怕得罪美国”。
0 t2 A6 R8 H4 |1 {' r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韩国越来越显得“夹在中间”。一方面,中国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另一方面,美国是其传统盟友,军事和安全上严重依赖美方。而这几年,美韩同盟逐步升级,不仅军演频繁,美国还试图拉拢韩国加入其“印太战略”,甚至在对华问题上也频频“借力使力”。
' D6 D( L* C! {) P3 E3 |) I2 X- E3 q+ J9 f; L
* ~! Z* t! H0 t1 F. O: L这让韩国的“战略自主”变得越来越难。李在明即使嘴上说要修复中韩关系、承诺不干涉台海事务,但当真到了关键节点,却迟迟不敢有实质性的行动。他上任后还没有访华计划,这次阅兵也不参加,那中方怎么看?自然会觉得这是“言行不一”。
9 d6 ~+ r8 Y# P5 J' i更讽刺的是,李在明当年在竞选时主打的就是“与中国缓和关系”“平衡对美依赖”。可一上台,态度转变之快,甚至比前任尹锡悦还要“谨慎”。
! l$ [# u! c% E. D' ^难怪舆论会质疑:李在明和尹锡悦,究竟有多大区别?韩方提出“外交对等”,似乎试图用一次“谁先来谁后去”的外交顺序,来掩盖背后的政治顾虑。但这个理由实在站不住脚。
% c$ P& v% A8 U' x6 |0 s
7 z2 c- t" n. f
; K1 n- W) {% c% F& i1 f我们必须回顾2017年文在寅主动访华的背景。当时韩国刚刚经历“萨德事件”,因部署美国反导系统,导致中韩关系急速恶化。文在寅上任后,主动访华是为了修复裂痕,是“有求于人”的表现。而如今的李在明,又何尝不是一样?
' R. m9 t1 b: o/ I) J( r0 r9 [9 A8 _尹锡悦执政期间,中韩关系跌入低谷,李在明如果真想改善关系,就不该用这种“轮到中国先来”的借口推卸责任。更何况,中方早在2014年就访问过韩国,并非韩方想象中的“欠人情”。2 g' j, }) h% {: a! Y7 |
所以说,“外交对等”说白了是个托词,说得好听是外交策略,说得直接点,就是“顾左右而言他”。+ {* C5 g$ A, k! H
% u% n* o* z% X* ]( I/ E
9 ]# E, }& [ c; R- v& k
接下来一个关键时间点是11月的APEC峰会将在韩国庆州举行,中方高层出席的可能性很高。如果到时候中韩领导人能在韩国实现会晤,或许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和当前的紧张气氛。8 y# r, s# [+ u
但问题是,如果在此之前,李在明依旧对中方的邀请“有所保留”,那么即便在韩国本土会面,也难以真正重建互信。毕竟外交不只是仪式,更讲究的是态度和实质。( y3 ~1 r8 ~3 @
想当年文在寅为何能让中韩关系迅速升温?因为他敢于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定力,哪怕面对美国的压力,也敢于说“不”。而如今的李在明,过于看美国脸色,凡事都要“再评估”,那中方自然也不会轻易释出善意。
" w1 G/ v/ Z1 H! j8 Q4 f6 @8 J3 q& B7 _* q
2 p7 s/ v0 Z$ t9 ]1 s外交不是靠口头承诺,而是要看实际行动。中韩关系的问题,从来不在表面形式,而在于彼此能否真心实意地推动合作。如果每次都把“时间安排”、“外交顺序”当借口,那这样的合作基础,也只能越来越脆弱。' T: x* {9 M) e' W
在韩国政坛内部,李在明向来以“务实派”自居,他批评尹锡悦政府对美过于依赖,主张走一条“多边平衡”的路线。但从目前的表现来看,这种“平衡”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W9 y' ^4 _4 O3 {& N5 P2 i1 p
2 Q! k: @% N( k; E7 {: r$ J3 S a! d- B# \7 F& L" @
拒绝中国阅兵邀请,其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表明:李在明并没有真正跳出“美国优先”的战略框架。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他正在重复尹锡悦的外交逻辑,只是包装方式不同罢了。0 |. b* q8 m5 O( D; H% d
对韩国而言,现在正是修复中韩关系、重建亚洲战略平衡的关键节点。中美博弈长期存在,但地区国家是否有勇气找到自己的战略空间,才是真正考验领导力的时刻。
0 S# R0 x) `/ U/ |" N7 i4 r4 ~0 G ~0 K( {* C, X8 Z7 Q: C
1 S) B/ I, s$ b; ]7 y
从中方角度看,合作大门一直敞开,但信任是双向的。若韩方一直摇摆不定,只会让中韩之间的距离越走越远。希望这一次的阅兵之约,不是一次错过机遇的开始,而是一个反思战略选择的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