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0 y" D, N; W8 K1 U% x/ b& q% a; O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O# K8 j3 O! N6 {: Z! I( ]文|妍妍2 n+ }, d& \4 J' Q x$ p
编辑|妍妍; {4 N- P& C, o$ m9 U: r
, o" V+ N5 G) b& O) T2 v
8 r# M: W- a! l
7 {2 W6 A8 Q( Y9 ^( W4 P/ c- Z4 O8 t: G9 t
《——【·前言·】——》8 g2 i" J- F7 R1 t' k% \% k9 {
# X% X7 C1 E& s6 x# D6 c在中国北方不远处,有一片比整个欧洲还大的土地——西伯利亚!& E6 j8 }3 L u! D! v/ C7 \; z# V
这片广袤的冰雪之地,距离中国如此之近,却从未真正成为中国的一部分。5 Q. {* a( C$ n& Q* T5 G
明明中国古代就已经知道它的存在,为啥几千年来都没去占领它呢? l3 f' b; z$ U
而俄罗斯人却在短短一两百年间就将其纳入囊中。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逻辑?4 }; S- L g, T5 J8 e, y. W; x; W
; }+ S% ~: q T; O- ^* N
/ s+ X0 L8 J1 [( V5 j
苦寒之地
: _9 J* L N8 y3 Y7 I- S西伯利亚是个什么地方?简单说,就是个冷得要命的地方。- l! \8 D2 D$ f3 |& X
冬季温度经常降到零下50度,冰天雪地几个月,连呼吸都会结冰。现代人穿着高科技防寒服都嫌冷,更别说古代了。
+ P$ i8 \% E& |. W, j6 e这地方太恶劣了,连树都不太愿意长,大片地区是冻土带,农业生产基本不可能。5 c' A6 c! w2 g9 y- u
中国历代王朝其实早就知道西伯利亚的存在。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已经提到过"西北之地,地广人稀"。6 p$ l- K/ k) ~9 g6 p W8 B+ X
唐朝时期,唐太宗派出的使者更是深入了解了这片区域。' F: u# J% ], c8 t. ^
到了元朝,蒙古骑兵甚至曾短暂占领过部分西伯利亚地区。可知道归知道,中国古代统治者们却从未认真考虑过要长期占据这片土地。
6 W5 z( _) P' a- N2 Y2 C" H# _% _- t4 V2 g; N& r* K
- \4 m! i( _, K$ y8 n) w* r% B/ z! D9 p
; ~9 D2 _; x' |: F为啥呢?一个现实的原因是交通成本太高了。* c0 n3 r5 N+ n, R9 P5 R
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从中原到西伯利亚需要翻越无数山脉,跋涉数月。运送一批物资或者调动一支军队的成本高得惊人。8 q1 S, |" @( o# t+ c! y, n, q
更别提在那建城了,光是运输建筑材料就够呛。0 W& R+ y- v7 A
中国古代统治者们盘算着:这鬼地方气候这么恶劣,连庄稼都种不了,占了有啥用?派兵驻守又花钱又遭罪,回报率太低了。& ~) I% v: H( o" B4 j# c+ D
汉武帝时期就有大臣分析过:"西域多沙少水,不适宜农耕。占领需耗费巨大,而收益甚微。"
" d2 h& i, y' l: k0 |( m% O7 O+ A3 G6 q2 ?3 Y% B' n2 D
, n0 S; S( l0 P# D4 \
5 \7 w$ f- @. s+ q9 v9 ?' H O2 j
) X' F) ^+ ~2 ^& n! C
这种成本收益分析在之后的历代王朝中一直存在。唐朝宰相姚崇就曾经说过:"隔山不打虎,隔河不问事。"这句话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一个缩影。
& B& w2 R8 } y$ E. D% J$ v( {9 A真正决定性的因素其实是治理理念。8 i0 D( g4 J: H3 b8 }
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认为,治理一片土地不仅仅是占据它,还要能够有效管理它。3 J6 t2 |4 a6 ~9 h! t
孔子思想中的"王道"强调的是教化和文明传播,而不仅仅是军事占领。1 \; A+ w! s6 S) v: y+ X
如果一片土地无法有效治理,那么即使占领了也没有意义。9 d- v5 }0 _7 o
这就是为何中国历代王朝更喜欢在边疆建立羁縻州、设置藩属国的缓冲区体系,而不是直接将远方土地纳入版图。
t! H/ w0 w6 G+ f- n
' g" E. t9 p: U. v( [2 a
( _9 }9 C. c6 A; `4 G哥萨克的野蛮生存法则 6 p0 w, x3 o6 f# [/ x
再看看俄罗斯人是怎么做的。
3 ? u3 g, d. a' g16世纪末,俄罗斯沙皇伊凡雷帝刚刚统一俄罗斯各公国,国力正在上升期。9 g; F- U% b6 u# z
但俄罗斯当时面临一个严峻问题:缺少耕地,缺少资源,经济基础薄弱。$ W1 a& z/ y6 B- r" {$ ?
尤其是欧洲方向,波兰-立陶宛联邦、瑞典等强国虎视眈眈,西进之路基本被堵死了。; M6 c L' `# D8 x _
就在这种情况下,一群被称为哥萨克的自由战士成了历史的关键角色。$ R! n2 H% Y% t; b- c3 }) ^
哥萨克原本是逃避农奴制的自由民,他们组成松散的军事团体,生活在俄罗斯帝国边缘地带。他们彪悍、野蛮、不受约束,但也极具冒险精神。
* N7 Q; K( |4 V0 @: I, G: d W [$ K/ U6 x/ V4 }
( N3 F% x' U4 x3 t8 o3 x
0 h* v5 n' E: W4 o" D$ g. a4 h& c$ @1 U$ \; r+ T, e) i6 F5 A2 u
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群哥萨克战士围着篝火取暖,他们身上披着兽皮,正啃着冻得硬邦邦的黑面包。
# l( x3 @% r- ]# z4 w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站起身来,指着东方说:"那边没人,往那边走!"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开启了俄罗斯向东扩张的历史进程。
6 U' i6 K7 e# Z哥萨克战士们就这样出发了,没有详细地图,没有稳定补给线,只靠着火枪、斧头和不怕死的勇气。/ d# E! m- h! r5 U( i& ?1 \$ l
他们沿着河流向东推进,遇到原住民就打,打不过就谈,能谈的就收"皮毛税",谈不拢的就等增援再打。- M) c5 w+ P4 |
0 B* o E0 j( Y" L! ?; g; y
! ^9 m5 l% j6 J9 B, v% R3 _
4 `! R( z' c7 \* {* b! \; v5 C+ s/ H$ l* G8 T2 a
这种残酷但高效的扩张方式让他们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从乌拉尔山脉一直推进到了太平洋沿岸——横跨欧亚大陆,长驱两万公里!
; E( ^& r( o s; B @$ C4 G这种扩张速度令人瞠目: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俄罗斯平均每天扩张约130平方公里。. u. b0 G% Y" u6 m1 ]3 ?6 T
想象一下,这相当于每天新增一个中等城市的面积!2 L5 ^/ z- m2 J6 O& J
整个扩张过程中,哥萨克的人数从未超过几千人,却征服了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简直是“奇迹”。
- X2 m- V- {4 u% y2 ]
8 l% S! }2 c9 n; r9 J: P: R \# w9 h' U* n+ Q! {, u- L( J1 o
& G" H6 S- y/ O2 r9 S
9 X. S4 g; U3 D/ k( q俄罗斯的这种扩张模式可以概括为"地理生存驱动"。4 [# W6 o. h; J1 F5 [7 {5 ~' D
对他们来说,不扩张就意味着饿肚子,生存压力是最直接的动力。哥萨克的口号很简单:"谁打到哪儿,哪儿就是谁的。"# i( J/ t6 V7 l) M1 z) Z0 `9 U
这种思维方式与蒙古帝国有些相似,把土地当作战利品,而不是需要精心治理的责任。' W+ Z4 `8 d' W8 o% f) H
* P! ~, k; G* A% R
) c4 n2 m" T2 T) S* s$ M# {中国人的精打细算
$ P' u# J% F4 ]! ~' M: H+ c8 K再看看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朝皇帝正坐在紫禁城里批阅奏章。
( [+ [% q1 H) v4 q& p: L9 {大臣们向皇帝报告北方情况时,会详细计算占据西伯利亚需要的人力物力。# v3 x5 Z9 Q+ A8 m! v, T
"陛下,据估算,若要占领西伯利亚南部地区,需调动十万大军,每年耗费白银数十万两,而当地能产出的税收不足五万两..."$ h1 l. X$ Z3 j& v6 l7 m, B
中国古代国家机器的运转方式与俄罗斯完全不同。中国讲究的是"文化政治驱动"的治理模式。
6 q4 t7 S9 W0 W4 k7 ?: J在这种思维下,一片土地只有能被有效治理,能够被"教化",才值得纳入版图。
7 E( J+ A2 O! [3 g4 q; Z* g4 [" M; b( S; a9 i/ v' ?
* C @2 Z7 L- [ S: ?+ e _) F$ ]2 b( F
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实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能实现"王化"的土地才算"王土"。
4 J0 r7 x8 y4 u# z+ N- H- m! {明朝嘉靖年间,一位边防将领曾上书说:
' c6 t, H/ x$ s% @3 ?" u# `/ x"西北荒漠之地,气候恶劣,难以农耕。即便占领,也难以实现有效治理。与其耗费国力经营难以治理之地,不如巩固现有边疆,发展内部。"这种思维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
) Q) F$ v2 y$ E. k5 e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 J8 N$ `& b; t5 L2 ^, x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治理理念——宁愿统治好一片小土地,也不要勉强管理一片大疆域。
+ y; K. |8 a. a/ W+ [9 i" g q7 I3 e( A. _- z
5 Y7 z- R! m2 ~* q( f' L
7 H# J" p6 P: r9 S- E0 E2 H
$ Y& ]4 ^2 g/ Z* g这与俄罗斯"能占多少占多少"的扩张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8 i4 _! ^2 r2 {+ Z明清时期的中国军事力量其实不弱。, E( ]9 R. I$ c9 ?. j, ]
明朝中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超过当时欧洲任何国家的海军;清朝康乾盛世时,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在全球也是一流水平。( J1 Q0 e( f9 Y: |" q
但中国统治者从未动用这些力量去大规模占领西伯利亚,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不想这么做。
0 H, ^+ E- i. ~2 I6 k
4 R2 @4 U/ J6 z- o
1 Y6 [4 s1 H: w6 Z谈判桌上的文明冲突
U/ k! I3 B" E17世纪末,中俄两国在尼布楚举行了历史性谈判,这次谈判最终签署了《尼布楚条约》,第一次正式确定了两国的部分边界。" l5 s% y+ F0 f- Z5 H7 a
这次谈判很有意思,因为它直接体现了两种不同文明对待疆域的根本差异。
5 q8 j) ~. K8 i1 ^8 i8 q俄方代表着眼于如何尽可能多地占据土地。* a8 Y( X2 l" M7 e
他们的谈判策略很简单:先尽可能多地提出领土要求,然后在谈判中适当退让,最终达成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 x: b, U6 t, X4 T8 X对俄罗斯人来说,疆域扩张是国家实力的直接体现,越大越好。8 N4 }1 G) t8 C
6 f$ R L! K0 K* J5 L
( \! |" N4 C- l" \% I
1 I. i, d7 k& w9 ~
而清朝代表则更关注实际治理需求。他们并不追求最大化领土面积,而是希望建立明确、稳定的边界,确保边疆安宁。
1 O# T% s7 D6 t& Q. @' }: `康熙皇帝给谈判代表的指示中明确提到:"确定明确边界,避免未来冲突,比一时多得土地更为重要。"
" j" T" j" H% b在随后的《瑷珲条约》谈判中,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2 j5 l9 E4 ^; R$ P7 c4 {3 U* |& `俄方代表穆拉维约夫曾经说过:"俄罗斯的边界应当是太平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扩张性的边疆观。
% Q) E) W h* s4 r0 i% n G$ L6 D d& [: _7 s$ N, \+ J+ l
1 D- U1 F2 F6 _5 H/ W1 \
6 T2 _' W1 b( ^' e( A
而清朝官员则认为,只要能确保核心利益区域的安全,边远地区可以作为缓冲带。
- H* ~& O' U7 N' ~* T3 s中俄两国对待边疆的不同态度,可以概括为一个在"拓边",一个在"筑墙"。
4 T0 a* ?# z. Z+ F2 h) h S8 P俄罗斯人不断向外扩张,试图占据更多土地;而中国则更注重巩固已有疆域,建立稳固边界。长城就是这种思维的象征——与其向外扩张,不如筑墙自保。; r- O! d l( J6 i# S: F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外交谈判中,也反映在实际治理上。
5 \. u4 Z7 [! \0 W1 E( {& i0 o' o+ i9 T' t8 u
: O& A2 L/ o- R# d$ @
) e( X1 b1 q+ Y6 T/ k' ^: Z% g! k( _2 F) y+ ?4 h
俄罗斯在占领西伯利亚后,主要建立军事要塞和采集站,目的是控制和榨取资源,而不是全面治理。
7 b% m; Y' g% r$ v而中国的边疆政策则更注重建立完整的行政体系,包括文化教育、税收制度等。* _$ p9 w! Y4 b x
这种根本性的文明差异,最终导致了西伯利亚的归属。
* Z' \* S- M( Z0 i/ _& o不是中国打不过俄罗斯,而是两种文明面对同一片土地时,做出了不同的战略选择。
+ n7 _# f' h; u6 t
+ t) y2 G9 Q: e% c! H+ \* z9 U& s3 M0 f2 w; e
# N) B' ~) B* W9 G9 n) k
: ^5 ^, y+ h* V& W《——【·结语·】——》
/ |( V! i% Y3 y$ F1 r2 h
5 w- w/ l/ J5 G! G. }' e西伯利亚的归属问题,表面上看是军事和地缘政治的结果,实际上是两种文明思维方式的碰撞。
) E0 @0 [4 Z/ M; E9 ^俄罗斯人凭借"不扩张就饿肚子"的生存逻辑和"地广人稀就是机会"的扩张思维,最终占据了这片土地。
+ b" |3 Z( B; m* T _- ?! m而中国则基于"治理成本高于收益"的现实考量和"王化为先"的文明理念,主动放弃了这片区域。# S2 G1 Q; t! L) ?) P1 F; H( B: `5 a
资料来源:
" ^' W6 j( [1 L& H% f j《中俄边界关系史》 《俄罗斯扩张史》 《清代边疆政策研究》《哥萨克与沙皇:俄罗斯东进研究》2 c# |- _! D( B, M& L3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