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k# e2 f% E立秋不等于凉快。反倒是,一脚踏进立秋,养生这件事才刚刚开始起跑。0 p. m7 c) n7 ~6 c5 j2 I
$ @$ v6 B7 s" V! F" Z% H; ^
0 p1 ~: F+ z/ M/ C$ T8 o
, w1 S3 Z+ t) j* f K7 G: M' Q6 N. L" N7 p9 P
立秋前后,不少人感觉脾气变差、胃口变怪、睡觉变浅,甚至连洗头都要小心翼翼。不是矫情,是身体比脑袋更早察觉了季节的“暗流”。此时若不稍加留意,一些本该悄悄溜走的健康隐患,反而会被“秋老虎”一把攥紧。
( `! C% s1 ?6 E) u' S3 y& V- X尤其是明日立秋,天气、人情、身体三重微妙变化交织而来,错一步,就容易落入“秋季病”的陷阱。别再以为“立秋贴秋膘”是老祖宗的护身符,更别小看这一天的小动作背后的大隐患。8 e- I2 N: [, I5 y
/ Y. v# N( v, p* S
8 [- \, L& F9 q! r$ {! i
. c* U% i8 T. W$ U: P* b9 K1 E' w( A4 q( o' D/ D I
先说“3不吃”。
! C7 w: Q% b$ `8 j( p/ a) O不少人一到立秋,马上开启“进补模式”,炖羊肉、煲鸡汤、炒辣椒,恨不得把整个厨房变成药膳堂。问题是,立秋虽“立”,但不“凉”,体内湿热未清,火上浇油只会让脾胃叫苦连天。
2 o# I8 ~+ p# O. Q9 V2 r羊肉性温,立秋食之容易助火生湿,常见表现是口干、口臭、便秘、上火,甚至诱发痔疮。特别是本身火气旺的人,吃完不仅睡不好,还可能起一脸“秋痘”。% P: J- e) n2 C- p2 w
! D. b m( h9 ?: }& a9 y: ]8 e( n! q; R# q) e" E. n0 K
. H) O ~& j h5 @7 \3 @+ S4 m# s! k% N2 \+ g( r
再说辣椒,虽能开胃,但在这个阶段,胃黏膜正经历从“夏热”到“秋凉”的过渡。此时猛吃辛辣刺激,容易破坏胃部屏障,诱发胃痛、胃胀,甚至胃出血。尤其是那些胃本就不好的中老年人,辣椒简直是“隐形炸弹”。& I" J/ D$ Q6 j! q
而鸡汤,听起来温润,其实脂肪和嘌呤含量都不低。立秋气温仍高,身体代谢未降,喝多了反而增加脾胃负担,油腻难消,易致腹胀、腹泻。尤其是体质偏湿热的人,鸡汤常常喝着香,喝完难受。
5 L: t6 J& ^+ d7 W% F* D2 Z/ H; z5 _& z: g! `
" [4 f. x# W- d
/ F; m- Y$ ?; e& x$ ?- I" B8 Y1 r
8 F4 W, C$ g, B) E \说完食物,再看“2不吹”。
% H9 X, D. t9 z入秋后,不少人开始贪凉,空调不舍得关,风扇不舍得停,尤其晚上睡觉时,一边盖着被子,一边让冷风对着头吹,仿佛这样能和热气“一刀两断”。结果却是,清晨醒来,后脑勺发紧、脖子发硬,连头都抬不起来。
( G& N9 q7 U$ H( M( l3 s0 o; `1 @/ X吹空调睡觉最容易中招的地方,是后颈和肩膀。人体的“风池穴”正位于此,被寒风一吹,肌肉收缩,血液循环受阻,“落枕”就悄无声息地来了。长此以往,还可能诱发颈椎病、肩周炎,甚至引起面瘫。: L! f" S5 e2 q& N' A$ L ?
* g8 A' p- r% ?( K, p* y. ]: f" G9 j! T. i9 I$ Z$ q
. Z/ ^ b# \, ]9 w1 e# t0 f* w; M- w' |- _3 Y# q7 {
另一处不能吹的,是脚底。脚底是全身最“怕冷”的地方之一,寒气从脚而入,会直接影响肾阳,导致腰酸腿软、尿频、畏寒怕冷,久而久之,体质越来越虚,抵抗力也越来越差。
1 A: e" X; a+ Y$ ] l' ~- E2 L到了这一步,再想调回来,可就不只是加双厚袜子那么简单了。, n! i: K0 W/ u: @. j
' y. s6 V# H) Z. v/ e) ?3 [8 T
# s) ?7 L9 Y6 h' `" }
! N# Y' B' ]& r7 D# i# p3 _, o6 [# w' A6 X9 e
最后说说“1不冻”。* q+ r+ s, b/ Q) d1 E3 X- I
这“冻”,不是说不能吃凉的,而是不能“冻着身体”,尤其是凌晨和清晨这两个时段。很多人习惯早起晨跑,觉得空气清新,是锻炼的黄金时间。却不知道,立秋后昼夜温差开始加大,清晨温度骤降,是心脑血管病的“潜伏时段”。8 e6 M ]" c4 p) b7 R
特别是中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下降,早上若穿得太少出门,冷空气一刺激血管,极容易引发血压剧烈波动,甚至诱发心梗、脑梗。
' c* G" r- n( y) j# d. P立秋后皮肤逐渐干燥,毛孔收缩变慢,突然接触冷水、冷风,也容易引发过敏、荨麻疹。一些人洗个凉水澡,起一身“秋疹”,不是水质问题,是身体告诉:太冷了,受不了了。) |* x" {- e4 P3 a
4 a4 P- p3 t: l6 V# \& |% s$ O
4 O9 v8 D& _( {/ k$ Y3 R
* l5 ~- a' t" b7 A% N8 y& t
- B3 Y3 i: \9 M; Z! Y& f. e立秋的“冷”不是表面的温度,而是环境、身体和情绪的三重冷感。( j0 I; a, r/ W+ {1 s; V" L/ G
很多人在这个时期会莫名心烦、情绪低落、甚至烦躁不安。这种情绪的“秋燥”常被忽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身心健康。研究显示,立秋后一周内,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的发病率比夏季高出近20%。这不是巧合,而是“立秋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g1 a2 }. c) T( u) s1 X
此时,最需要的不是补身体,而是“顺着来”。6 _% z# c) [/ _: |7 @" k4 s
+ ?, W' ~0 a' B, w1 X" q: u
7 z% b* R' X% ]
4 Q8 r+ n8 V" N% m8 G
- g( y! q- H% ~
顺着气候的变化,调整作息,减少高强度运动,晚睡早起的习惯应逐步纠正。顺着饮食的节奏,适当减少油腻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材,如银耳、百合、莲子,能让身体从“夏火”过渡到“秋润”。! K, x: B# H8 y' E; e) H$ Z3 l2 b6 f
顺着情绪的波动,减少刺激性信息输入,少看负面新闻,少听尖锐噪音,多去户外走动、晒太阳,让身体用自己的节奏调节心情。这比任何情绪管理课程都更有效。( _7 k0 Y$ z0 J8 i+ g: L
有人说,立秋是“季节的拐点”。其实更准确说,是身体的“自检时刻”。
4 J) P7 D: ~3 ^5 a- ]. M( n3 ]3 o f6 u! x- ]
/ W7 W2 B9 r; m& P5 L) ~, Q% |2 M1 e$ b5 J2 o( l6 k' F) _( m9 ~# c5 H
4 U" F( y1 ^: A: n
这一刻,体质的好坏、生活的节奏、饮食的逻辑都会被“秋气”放大。吃错一口,睡错一觉,吹错一次风,都可能变成整个秋季的健康隐患。
6 m. _2 Z* I0 i& {( {$ Y! Y立秋不是提醒“开始进补”,而是提醒“开始收敛”。不是收拾衣物,而是收拢身体的锋芒,把浮躁、贪凉、嗜辣的习惯都暂时封存。
6 R/ _, A+ q, C6 N6 i2 L真正的养生,从来不是补得多,而是错得少。0 p/ e# e7 f5 q) r
. F' S& x% S4 {
- ~; n: r' v0 W$ D& p. }) l1 J1 x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w/ O o' {6 ~: e/ `
参考文献:8 E4 g$ z% Q* X" i7 G+ M
[1]沈瑶,王敬东.立秋时节人体生理变化与养生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22,38(8):712-715.
' o5 [3 \; S* [9 V8 |0 V/ @[2]张蕾,李海,孙建.立秋季节气候特点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5):401-404.
9 q# T0 P3 Y' ?+ E1 d[3]陈颖,刘诗雅.气候变化对胃肠道疾病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24,44(3):197-201.. Y& F/ B8 G. P2 s& _6 x(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