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扎心的,很多人天天拿着血糖仪戳手指,戳得指头发麻,数据却一点不准。" a0 Z* w6 B% [! \' a1 t* |
不是仪器坏了,是方法不对。2 S! u7 {% N8 k3 X' y
: C8 J# W+ K8 @2 N: M N, Q
, R$ S, R3 M3 Z/ ?. F: b" w
4 n' F5 ^* ~* y& [& J+ g( U7 G; [
. v/ _4 T3 z$ V+ A一场本该精准的“侦查行动”,因为几个小细节,最后变成了瞎子摸象。搞笑的是,有人血糖飙高还自信满满地说“我控制得挺好”,结果一查糖化,血糖在天上飞。
8 v/ M& V( Y* W9 A1 _6 {2 v血糖这东西,不是你想测就能准的。时间点错了、状态不对、手没洗干净、吃药没注意、甚至使用的试纸过期……都能让你测出来的数据像买彩票,靠运气。7 l1 C+ V9 K3 F- G
更别说有些人还信“测前喝口水降血糖”的偏方,真是刀都举起来了还以为在削苹果。
$ L- q( `/ M# q3 k F
$ R6 ]! c5 j+ @! q7 Z
1 L' W/ T4 I8 o5 x" G/ b你以为血糖仪是万能的?% Q8 m8 D) s& ]
不,它只是个记录者,前提是你得给它真实的场景。否则,测出来的“正常”是假象,“异常”是误判,根本无法判断用药是否合适。更别说血糖高低本身就不是孤立问题,牵扯着胰岛素抵抗、肝脏代谢、内分泌节律,甚至跟你昨晚睡没睡好都有关。
4 X; w# G, B+ W+ K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医生老是让你空腹测、饭后测、睡前测、半夜也测。有时候还让你在“吃药前”测,有时候又让你“吃药后”测?其实不是医生矫情,是你身体的节奏变化比你想象得还复杂。一个小坑,可能决定你用不用吃二甲双胍,甚至会不会被误诊成糖尿病。
# T1 k0 R6 h0 v6 D* E6 i) l
+ L h# W I" E
0 ]; ?* |/ s. \; I' k6 M/ ?第一个坑,时间点错。9 ]. k6 o9 X1 G5 j7 O8 L7 w' N1 a9 _
空腹血糖不是起床后想测就测,起床后你刷牙、洗脸、走动、情绪波动,甚至从床上坐起来的那刻起,肾上腺素就开始分泌,肝糖原释放,血糖已经悄悄上去了。
4 }- y7 e9 [5 B0 l, p! Y1 o真正的“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不进食、早上起床后立即测,不能多耽误。饭后血糖要在吃第一口饭后2小时测,不是从吃完饭开始算,也不是从上厕所回来才测。( d! V, ^: O5 r8 Z
) q2 ]* T7 v- J
& p5 u" o1 S# g* ~3 {0 T% V; g' E8 h) o0 P9 d& ~
: E* {! }6 F3 T2 A6 K9 k1 J第二个坑,手没洗。1 `4 d: n% E' n: p2 e+ v
说起来像玩笑,但太多人懒得洗手,直接上阵。尤其爱吃水果的糖友,测前刚剥了个香蕉,手上残留糖分,戳一下,血糖飙到15。你以为是身体出问题,其实是水果“背锅”。哪怕你仅仅摸了点甜食包装袋,也会影响血糖读数。
; ^4 C+ N! w) {0 L8 T5 A最稳妥的做法就是用清水洗净双手,别用酒精棉球,会让皮肤收缩,血流不畅,滴出来的血没代表性。
. l+ h; q$ {2 k. d* P" c0 A9 I( U- {4 v/ J
* W0 T6 w4 o+ k* i( L5 I3 I
' N7 P) k( y/ u* P/ ~: n* M5 S( B: j6 z, A: N
第三个坑,试纸过期。
' z5 }$ R" }- g9 c你家那盒血糖试纸,是不是已经用了三个月以上?! p: {1 y, {" l. z% s8 i- o
试纸包装一旦打开,空气里的湿气、温度变化,都会让它氧化。尤其南方梅雨季,试纸能吸出一身“潮气”,测出来的血糖忽高忽低。还不如不测。有些人为了省钱,把不同批次的试纸混在一起用,这种操作简直跟盲人开车没区别。
7 c' t* L' W5 q- A* i
1 }4 b7 |( ?2 ~2 j+ R5 _/ n B' m2 v+ F/ c- x
. g8 P& d0 N* I4 W: ~* X
0 O- h, o. N' J$ S; d第四个坑,状态不稳。
; A, c# b* w. z熬夜、感冒、压力大、情绪波动、甚至月经期,都会影响血糖波动。你以为你是测“真实血糖”,其实你是在测情绪反应。前一天晚上吵架,睡眠紊乱,第二天测出来血糖高,你就慌了。其实这时候身体在应激状态,皮质醇飙升,血糖自然上浮。别急着加药,先调整好状态再说。
T8 e; ]. M3 x/ }8 P8 q; K
2 G" e& |, a1 }; h) m9 N
! N y9 a8 a/ I第五个坑,药物干扰。
. \! H: m1 i x% V3 _2 z' l5 ?4 `不少人早上一起床就吃药,然后才测血糖,测出来一个美如画的数据,以为药物有效,其实你测的是“药后血糖”,根本不具备对比意义。尤其是吃了像格列齐特这样的降糖药,30分钟内就能拉低血糖,数据当然好看,但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
+ ]9 ~2 X+ c# h! y7 l k要想知道真实血糖控制情况,必须在服药前测,才能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 d/ A E4 ?5 X+ ]( D" O7 A5 \5 t% M" b/ M+ A1 _
0 M8 m: W3 w x( n8 B& Z5 d; |
, e% n2 Z) E, x9 w/ W
" O+ @# w! e1 Q/ K除了这五个坑,还有一个隐藏杀手——饮食前后不一致。' ^) S0 P. A, O6 v4 O( U2 c
你前天吃了个大米饭配青菜,今天换成烤串加啤酒,测出来的数据当然天差地别。血糖不只是看数值,还得看背景。就像拍照得看光线,血糖得看上下文。不记录饮食、不对比摄入量,测出来的值就是一串没有意义的数字。- |' P' F3 s& U$ O
再说一个细节,很多人不测睡前血糖,觉得反正空腹正常就行,结果夜里低血糖都不知道。尤其是打胰岛素的患者,睡前血糖低于6的,夜里很可能掉到3以下,轻则出汗心慌,重则昏迷抽搐。你以为自己睡得香,其实是身体在深夜苦苦挣扎。
" c' ^0 ?, w. R+ ?* ^2 H b2 }( w$ s& p7 b2 k) H
* Y f) K2 |7 m+ |. J7 u0 i
农村老话说“饭吃七分饱,药用三分毒”。
g6 @. {2 _" ]4 | {意思很简单,身体的调节机制是最聪明的医生,但前提是你得给它一个干净的参考点。血糖测得不准,相当于把眼镜戴反了,越看越糊。更惨的是,有人血糖一直高,却因为测得不准被误判为控制良好,拖成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到看不清字才后悔。
9 g2 [9 F1 K* X7 F- ?' Q2 t还有人觉得“我每天都测,肯定比别人准”,但你如果每天都在错的时间、错的状态下测,再多次数也只是积累了大量错误数据。你不是在监控血糖,而是在自我安慰。
: e. h9 q* w6 n9 }, t+ }! l7 w( t0 z% ?) ?
7 u% F6 `: C( y; [% b再来说说文化习惯的影响。
) t! l% U- T/ z7 I) Q在一些地方,测血糖前喜欢喝一杯“保健茶”,比如苦瓜水、桑叶水,指望它能“压压糖”。这种做法其实是干扰了血糖的真实状态。你是在测茶的效果,不是测身体的真实反应。就像给考试作弊了,再高分也没意义。血糖监测的意义不在于“好看”,而在于“真实”。; }) F8 [1 e& B( \) U* s- G4 L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糖尿病的管理核心是“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而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的血糖监测。如果你连数据都搞不准,怎么知道药吃得对不对?怎么知道饮食需不需要调整?这不是医生的责任,是你自己的选择。
. r5 n0 O" m3 E. z( v/ W* l, v9 `8 S7 j% } p4 k7 X) \2 Q6 B
2 }$ r9 x. z. y2 z) [# N$ R测血糖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它不像量血压那样稳定,它是动态的、受多因素影响的。你必须理解它的节奏,才能正确解读数据。这不是为了让你焦虑,而是为了让你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5 a# A/ M: `6 C, M& `
有些人说:“测血糖太麻烦了,我就凭感觉。”这就跟开车不看仪表盘一样,早晚出事。血糖不是疼痛,不会提醒你,它悄悄上升,悄悄破坏血管,等你发现时,已经来不及。
- z) N. n. z1 b, T
, x9 E7 U) x2 k' T. T; o
( n ?* r# T" z" [别再用错的方式去测血糖了。别再对着错误的数字自我安慰。别再以为“只要仪器还亮着,就没问题”。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走错一步,后面全错。
* |5 G( ?4 V2 n9 u5 H: n要血糖仪不会说谎,但你可以误导它。如果你不懂它的“脾气”,它就不会告诉你真相。而你身体的真相,一定藏在那些被你忽略的细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