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5 a7 G2 q4 Y4 a/ e7 m8 r $ E2 f+ X) D+ t  {3 _* {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逝世,享年95岁。
 ; q' ?  }- h" d在他漫长的一生里,饱受残疾和疾病的折磨,可是他却活出了极其健康的一生。: ]; E% @8 j* l& x: `1 {
 他自己形容自己是“在磨盘上长大的孩子”,先天的残疾让他无法自由奔跑,在家里就像一个“摆件”,放在哪里就是哪里。
 . D2 z9 C$ ^. G5 m# u6 A别的小朋友自由地奔跑,他只能安静地看着,像一个旁观者。
 9 j/ e7 x: }0 M然而,上天拿走了他健全的体魄,却给了他健全的心灵。- U4 y$ e' m! w
 回首自己的一生,他说:
 4 I( _5 H+ B9 F2 N. L2 ?1 F4 B$ e
 “这一辈子有没有成就,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苦多乐少。乐的部分,是自己心里做功课的乐,苦的是看见世界的苦人苦事太多太多……”" I6 H8 C) H' ~' U! l+ a. @往事涌上心头,他眼角湿润:
 ; v% R. T& N+ j; H
 “我太太总是觉得我凡事喜欢从悲观的方面想,我说我乐观不起来,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了。我自己的苦难固然可以忍住,但是看见别人的痛苦,就跟我自己痛苦一样。”他曾说:/ u' l7 C3 W1 V$ a) p( T3 K  H6 h) i7 O7 }. H
 
 “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8 F5 G/ O1 M  Z+ i2 j4 x% s0 l而今,这位老先生,在安顿好自己的一生后,离开了。
 ! a$ r/ }* v& q+ I  H- \  X# M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充满限制,人生充满限制,但我们依然可以努力去超越限制。- i; x  y/ P# |
 
 8 R, a$ G* @: L; i1 e8 T
 / R! ~# m$ V( v- ~; M01
 # ]. _) d, G6 ]! z2 |4 k! S
 * k. T6 X, x; O& ~, N& A2 w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许倬云的一生,是很不幸的。
 - A2 k% d; z) X+ B7 d+ M& D, ?1930年7月,许倬云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世家里,家里代代都有读书人,沾满文人气息。
 : I6 G( R: b. }; n# V许倬云的父亲,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也是国民政府的高官,一生荣华富贵,又是饱学文人。5 l2 P7 [3 S' f1 J
 家中祖训就是:
 * G. R2 T$ R' A/ K1 t0 Q穷无矢志,富不癫狂。  n" y; _4 F2 W+ M' V0 m7 G0 h
 这本是一个富贵殷实的家,但命运似乎不愿意许倬云过得太好,他生下来,就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手脚弯曲瘫痪。
 1 L) b' L2 [6 c2 O& ^而跟他一起出生的双胞胎弟弟,身体健全。5 V5 U/ _% X4 q) r2 v# i. O: ~6 a
 年龄渐渐变大,别的小朋友可以在院子里自由奔跑,你追我赶,他却只能坐在家里,眼睁睁地看着,什么也做不了。
 D9 [# b/ L) _到了七岁,许倬云的活动范围,都还是只能到家门口,他拼尽全力,也只能走到家门口。
 0 L6 h6 n/ V5 J; F$ E/ g小时候的他,没有朋友,没有玩伴,也不能去学校。
 % L6 d# ]. u( Y2 o: V这是一种隔离,一种疏远。
 . V- g1 N$ X, Y. o& H1 r, j一切都在告诉他,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自己的人生,是一种破碎的人生。- @7 d1 |/ E1 ]4 C
 很多人从他身边走过,看着这个无法自由行走的孩子,眼神中的怜悯和惋惜,一次次刺痛着他。! X0 ~0 O6 K% g/ n* g$ a, t
 5岁的时候,医生告诉他,再过两年就可以动手术了,大有痊愈的可能。% h% I  P7 I& ~
 这话像一束光,给许倬云带来希望。6 ~7 z% x  y1 H, D5 v0 y7 Z# W3 W2 F
 可是,两年后,抗战全面爆发,所有人都忙着逃命,许倬云的手术,也被耽误下来。' {& p- C+ D; ?' n) k3 g8 F' K
 7岁之后,他尝试借助拐杖前行,可是那样的行走,又一次次提醒他残疾。& ~1 S" z. J2 I; g/ A; {
 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是上天给他的设定,而他,不得不承受。' V: s. f8 q( y: i# R! t
 幸好,他的出身,给了他另一种可能,家人教他识字,教他读书。; c5 \, J& |, I! Z, @. {
 许倬云就这样爱上了另一个世界,他偏爱读人物故事,与那些伟大灵魂的交往,让他的内心日渐开阔。
 . q4 @1 l' C' k# D$ Z! o* o他没法去学校上学,就在家中自己读书,父亲读什么,他就读什么。0 x/ B! H, F* B/ u$ f
 他没有朋友,书就是他的朋友。
 3 A6 ^6 ~. d' m. K) r( M8 a- I7 g书籍这个朋友,不会让他感到自己的贫瘠和残疾,只会让他看到完整和丰富的可能和希望。3 T6 I. |& |  C7 H0 |9 R; O
 ; _" ?. _3 v3 Y1 p
 5 r/ W: O$ ]- v- r
 02
 ' v3 y$ A) v; A: e/ R8 w; @! m! l! q9 z2 ?) [/ z' x) B
 对于自己年少的学习,许倬云说:' z% ]( ]% A5 V" n) O
 
 文史够用,数理没有基础。可是,身在乱世,安静的书房,也总被外在的炮火扰乱,许倬云童年时,鬼子侵略中华,国人奋起反抗,那种混乱,那种残酷,深入年幼的许倬云的骨髓。?8 y# o1 m% N$ {, u
 4 \; I4 c# |8 O6 ]他的父亲,负责粮草供应,不能离开前线,年仅7岁的许倬云,跟着父亲四处奔波,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7 E& t& t" C$ S) r
 有时候,他们只能在老百姓家里借宿,无法正常站立的许倬云,常常被父亲放在土墩或者石磨上。, r3 H$ u, {4 K9 d1 I# M
 像一个活着的摆件。
 ; w# v( N. v3 ^- g- \  J. h可是入眼,都是可怜人。
 ! Y+ z/ w( G' x0 d% t/ v* @8 G( }抗战8年,父亲不断更换办公地点,四处辗转,许倬云这个“摆件”,也被带着四处奔波。! Z" Y- m. W1 Y2 N2 K% @- b0 ?
 多年后,他说:! f" j7 l# c9 G, g! b; b
 
 “因为我一辈子不能动,不能和人家一起玩,所以永远做一个旁观者,这跟我一辈子做历史研究有相当的关系,历史学家也做旁观者”。旁观者,有时候往往看得清。; U" A; {$ I6 e  E8 ]1 G5 Y( n& j8 {& `9 Y" B
 * y' C" h/ @0 \! V0 C8 Q可看见的,全是苦难。
 : Z' l- j1 y8 ~6 [他看见日本人大肆屠杀平民百姓,看见那些逃跑的乡民被机枪扫射。
 ~2 y4 V: E4 l8 a$ Q这样沉重的历史,在他心里,成了他的一部分。3 N1 z! u! w, b8 x0 c' D6 C9 L
 一个人一旦经历了太多的残酷,注定无法像许多人那样轻松地活着。$ d  ^! s0 g0 J, j# m$ k4 n
 他清楚地记得,日本鬼子的飞机在天上盘旋,机关枪扫射子弹的时候,旁边的人一把拉住他,将他护在身下,替他挡子弹。6 Q& z0 a7 H- b' ]" \+ R+ ~" I
 
 这种情形,让我觉得人类的精神真伟大!0 R8 j1 a& B" P2 ^) ]+ O& ~: M" I
 ' |% x; ^! W# ~1 s! V/ R0 O3 u+ ~, r- g
 037 F% q3 ~, ]( _! r. D% H; M
 ( d. Z+ G2 a) }. c) R
 1948年,许倬云18岁。
 5 k2 U8 s1 n. n4 b这年年底,他跟着父亲到了台湾。
 5 N& ^# G0 ~" N' x- d/ P2 d! a那段日子,过得特别艰难,甚至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他清楚地记得,饿肚子的感受。
 - q5 z* P" F8 r  W- I在台湾,他是流亡学生,又终日与轮椅为伍。
 % ]& ?; S3 _2 j- ]是学校里最奇特的人,也是学校里最受关注的人。6 s; K7 |/ z/ W# K  n/ h
 高中之后,他考入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找到许倬云,对他说:' F. p9 z/ ~! K0 J
 
 “你应该读历史系,将来你来史语所帮我忙。”此后,许倬云走上了历史学的道路。8 I+ H7 Z/ p; v9 A6 s- k2 U
 * ^& i5 w7 q& O1 [! A他勤奋好学,研读古书,又有名师指点,求学之路算是顺畅无阻。1 T, y$ ~, N2 x& d, I% T- b7 h  ~
 他喜欢听傅斯年的课,这位老先生,讲《史记》时,拍着桌子说:
 + V4 N+ \, R7 D. R5 H9 o( Y8 l
 “做学问要像剥洋葱,一层一层剥,直到看见芯子!”傅斯年的大嗓门,让许倬云震动。, B+ _& }5 a* p0 L# v3 Q4 H( D; @* p7 b" J
 有一次课后,许倬云问傅斯年:1 ~# ?- f+ @* B8 m. \; D1 o
 
 “商周的井田制,史料太零碎,怎么剥?”7 l! @" D# @6 P$ {; `$ d" ~) x* K% k+ {傅斯年指着许倬云的拐杖说:* W/ K# a: o3 X7 H# M- Z/ a
 
 “你的腿不方便,走得慢,但能走得稳。史料少,就慢慢拼,拼出一块算一块。”+ M/ _: x; O! X, O3 P1 I多年后,为了写《西周史》,许倬云光是整理青铜器铭文,就用了整整三年,他整理的笔记,堆起来比他的拐杖还高。1 v; b; X) O5 G2 v8 h0 p2 T8 t. @
 可那时,年轻的许倬云,带着年少的轻狂,在学术讨论中,总是锋芒毕露,滔滔不绝。. G/ L  T" n0 t( h* Y. Q
 这样的他,看起来有些心高气傲。7 A8 {# _3 N. m# a3 ^7 l
 有次,讨论会结束,老师对他说:6 h! m  V8 R1 I) j: R
 
 即使你的意见是大家最后得到的结论,你也必须等一半以上的别人发抒各人的想法后,你再说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于人于己,都有讨论的机会。6 \5 R% X( t" R3 n0 K/ \3 l人生成长,若有贵人相助,当少走一些弯路。
 % q9 d) o% l  R3 Z/ K9 \" P老师心疼他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在毕业典礼上,还让许倬云提前接受毕业证书的颁发。- t4 e, S' G- ?- U! z) R; U0 E
 以此护他周全。
 2 B0 Q* T6 D) e5 Y7 z6 I读研的第二年,许倬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赴美留学的奖学金,可是因为身体残疾,许倬云被淘汰了。
 ) c  `' h9 B3 D7 w! e老师心疼他,多次安慰许倬云,还亲自出面恳求胡适,希望胡适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出面帮助许倬云。. ]9 Z% g3 Z( {  F# X
 在胡适的帮助下,许倬云终于获得赴美留学的奖学金。
 , Q1 J9 x. ^8 `7 W1957年,27岁的许倬云,开启了赴美留学之路。3 D* w( U) G& v0 Q9 C2 V
 临别之际,母亲说:
 - `% `: C1 e6 A  m7 d/ x2 V
 你一定要平安,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学成后定要回来。母亲不知道,身体残疾,连行走都困难的许倬云,该怎样照顾自己。& K0 b8 A  L# I+ ^9 }% Y: ]7 ?; J/ @, s1 v2 f/ C8 u# ?/ j2 C% n
 羽毛丰满的雄鹰,注定要学会自己飞翔。7 j' J% x0 s+ k! R* t3 ?
 成长,就是一次次离开,一次次突破自己。# x; S9 F4 g) w( t; m
 
 ! f% z4 d7 D" E5 j0 ?+ E; S5 K$ r$ Z& x
 04
 6 P+ T1 y/ R! s/ }$ m6 y( x& @3 N; w. @
 在芝加哥大学,许倬云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个阶段。4 J8 }% z- l0 p" D6 w
 这里学风自由,许倬云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各国的老师交流,渐渐地,他将历史、社会、经济融会贯通,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体系。$ i" R: T! |! O) _# h
 从历史中,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也看到了更高远的追求:
 4 R3 ~& r: R. h% ]8 w
 关怀全世界都人类跟个别人的尊严。' M9 d# ]2 F. B( t- ^有一次,他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加缪的作品,一翻开,许倬云就被吸引了:% @# p4 u' M. e) e1 Q- c: O6 l% |
 西西弗斯推着巨石上山,总是会重新跌落山谷。# n5 |7 G; D9 J5 G& S$ d8 @
 可是,当西西弗斯再次站起来,举步向山下走去,他几乎已经与神平等,至少他在向神挑战。
 6 S( C6 ^% a! {% }西西弗斯被诸神惩罚,推着巨石上山,可是西西弗斯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一直坚信,救赎可能。
 1 i. `/ h6 g7 }7 s9 {许倬云从生下来,被诸神判处残疾,不能自由行走。% [: B$ G" _4 F& O% |. i
 他和西西弗斯一样,被诸神惩罚。. I3 K, N7 ~' F
 他必须向诸神挑战,他们降下的苦难,将成为他思考意义的垫脚石。
 ' t9 ]' L/ e- m) X; ~& q在《心路历程》中,许倬云说:
 $ Y) ]) s7 g9 K' @7 c, i; F1 C. i
 我从自己的残疾得到一则经验:我知道凡事不能松一口劲,一旦松了劲,一切过去的努力都将成为白废。多年后,面对许知远的采访,他又说:* l- z" Z8 J. H+ s
 ! d) W4 P/ r: u2 ]3 ~; g7 k3 T& G
 只有失望之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他会想想我的日子为什么过。看东西要看东西本身的意义,不是它的浮面,想东西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在芝加哥大学几年,许倬云攻下了哲学博士学位,当地很多大学都向他抛来橄榄枝,想要聘请他。9 ]$ |! }* Y' z4 X8 [/ D" E6 N1 b5 R4 o+ ]3 J5 T
 可是,32岁的许倬云,全都拒绝了。% x& Q# n* S8 X' q2 N! z2 ]
 他要回国。
 8 F' }4 Q1 N7 N4 ]) J) m他答应过母亲,学成即归。2 B# i: W* n& U5 L* M, k" N
 他答应过老师,要回来帮他。
 & {% B5 p+ D8 F; C0 Z* D3 j1962年,许倬云回到台湾,成了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  M6 t2 f' z5 d( W8 C
 他回来的那一天,恰是胡适出殡的日子。
 3 k/ v: Y! o/ Y' Z: I) e" j此后,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学术。
 , b( S" R9 e3 n  l* ~; z% W他和朋友一起创办杂志《思与言》,想要替现代人找一个精神的出路。; S' d7 \- v5 @; [8 J4 u* s
 - c8 C" x# A! V! v8 z
 3 T5 P) H; y3 c' Y5 N5 L
 05
 : q4 Q$ J) z8 S5 @4 {" n  B/ W5 d) l  y' X# J) U1 ]+ s" [
 在学术研究上,许倬云可谓如鱼得水。
 b9 }$ I+ U0 Y$ S1 U( e) V他的名气,也渐渐增大。- n$ x8 X, R  h
 可是,在世俗的社会里,父母依然时刻为这个残疾的儿子提心吊胆,担心他找不到伴侣,他们甚至对他说,去乡下随便找个女人回来,能生孩子管家就行。
 : r7 a* K* w3 y: C这话让许倬云很生气,他说:, L2 t. I. o6 H/ X! M. I
 
 我为什么那样就行了?3 V1 h+ T6 W4 n他不愿意那样,不愿意将就。
 5 F" p" b8 a( v" u5 [( B他一直相信,会有那样一个女孩子,透过他残疾的身体,看到他丰盛的灵魂。
 6 ?$ `: f. f+ _他说:, |) R' T( t* h5 L2 {* @. V
 
 “必定要有一女孩子,能识人于牝牡骊黄之外,就像伯乐识马。她看得见另一边的我,不是外面的我,而我也看见这个人”。8 c8 |" }; h1 h9 z他在等,等一个唯一契合的灵魂。/ J. A4 k& G% m5 w
 终于,他等到了。; x* ?( w+ o- S" ?9 i6 f2 h4 b
 那个女孩子,就是他的学生孙曼丽。
 % [+ w5 l5 p7 ^3 u1 v4 x) e+ U许倬云上课严格,很多同学都怕他,但孙曼丽不怕,他的课在星期六,孙曼丽抗议说:
 * B5 O; w4 G1 j; F0 ]  k7 g' Z# S星期六,我要和男朋友出去约会。
 - F' R1 C- x+ }- H2 [' \( T她大胆,活泼,又长得好,身边追求的人一大堆,可是她谁也看不上,偏偏对许倬云情有独钟。
 ( ^, i  P: U0 l* C$ ?* l0 ^
 他很有才华,而且不认为自己身体不方便,就必须要妥协。就这样,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彼此吸引,走到了一起。5 \6 ?  u3 _' T
 3 {0 x9 h, f" A3 G+ J8 I: f1969年2月,他们结婚了。
 9 U, v! F1 [5 R! n朋友问孙曼丽:4 R. v) F* g, A. O1 R, v
 你怎么敢和他结婚?) \( l& R5 ?4 `3 ]' n1 i" w
 孙曼丽说:9 t( Z! l# r7 p% o9 ?; H1 m6 x! e
 没什么不敢的。" C( u) A0 r% P; F# W" O2 W
 婚后,她照顾他,维护他,还为他的书取名。
 E7 Y  u% Q! D  U" l1 F. r可以说,遇见孙曼丽,是许倬云的幸运,恰如史铁生之遇见陈希米,是一种救赎。/ _4 K- k4 w/ K# |5 }
 他说:
 $ W8 P, C# z" R2 N6 C: L' J
 她是我一辈子的福气。: p2 G3 G: \+ g6 G- ]8 ?1970年,许倬云辞去台湾教职,带着妻儿远赴匹兹堡。
 - B7 k! N- Y0 ], M7 c6 S婚后几十年,他们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 C  O9 w& |) W1 Z( V( o晚年的时候,孙曼丽这样描绘他们的生活:8 M5 k. K5 X) x" g
 
 “他追求完美,不认为他身体的不完美影响到他人的完美,我跟他在一起从来没有把他当作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我们两个上街买菜,都牵着手走路。”她给他做饭。) q/ [, P' m) t$ p
 ( a: d  c8 C) {3 Y0 Q0 G% w有一次,她做了炖蛋,许倬云吃后说:
 ) E7 n2 B% O; W* V5 u0 v# Y这个真好,味道跟我妈妈做的很像。
 % s- L5 a% }. e这辈子,我们就为了找到那样一个,不看到我们残缺,而看到我们完整的人。
 ' J9 J- @) r- W2 |6 A; \这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在他面前,你不必感到自己的残疾,而是为爱而感到完满。
 2 y0 [! }) G; ]- ^. |9 S5 ~- s9 u0 n" ^" s3 O' C1 U
 
 3 ^' k) U+ q* r; G* N+ n$ Z; a067 o- i  O0 x, h; f! V
 2 X* }4 L) {+ `0 O; H
 许倬云做事从不慌张,做人从不摇摆。0 F  C" k" y& J% R* H
 他做事认真,做人认真,活得认真。; y$ p1 }+ A8 S3 j9 g% w
 他有很多课题想要研究,可他也经常自嘲:
 * ]; m# {; q& b1 y  M( B7 g- z
 “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我从生下来知道自己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除了上课,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他的书不断出版,影响力也不断增大。/ `0 J0 M5 I3 Q5 b! T' F! K  N$ t! h8 e+ ]9 l. e3 `
 可是,他身上最难得的,就是一直在学习,从不给自己设限。
 5 y. K; E& j) O4 A  P7 a. N- o+ E年纪越大,很多人都不愿学习新事物,可许倬云不服,他要学习电脑,人家说,这么大年纪了,不好学。
 ; V! o3 O0 A' ^- j; l1 e他不服,每天坚持学习。* v: x% ^* b8 \
 最后,他学会了。7 m4 s5 J+ Z' V0 n' X" A. Q
 见过他的人说:
 + d7 y4 E6 \# t) o
 “在他身边,除了讨论具体的学术问题,能够见到他眼神里逼人的锋芒,平时更多感受到的是发乎自然的平等和关爱。”5 H1 J: E4 ^% S9 q' U1984年,一个特立独行的灵魂,开启了漂洋过海的追妻旅程,那就是王小波。
 : R$ p1 J/ O) C此时的王小波,32岁,一个大块头,在匹兹堡大学,王小波挂在许倬云名下注册读书。2 x/ |8 f, \! u
 上课时,一老一少,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天马行空地聊天。
 4 n% p9 z  z, S4 t1 D  \许倬云不像老师,王小波不像学生。
 $ w& p+ u0 Q# L! P7 @" P1 Q" S$ r王小波坐着的时候,没个正形,散漫无比,坐姿松松散散。
 - W6 V; X* p7 {& c) n: T6 a许倬云也总是坐不住,东倒西歪。
 ! b9 r/ {9 `4 I7 n+ \6 r. `9 e两人是师生,但看起来像朋友。! X( `* V  x0 \) x; |
 后来,王小波回国,开始进行小说创作,《黄金时代》初稿完成后,他将稿子给许倬云看,许倬云看后,给出了最真切的建议:# b1 p+ x5 }0 E! g% X) j4 e  e' z' K
 
 “文字是矿砂,还是铁坯?是绸缎,是利剑?全看有没有炼字的淬炼功夫。文章要干干净净,而你的文字写得太松、太浪费了。”6 _/ T  T- L* D( R" |- B根据老师的建议,王小波对《黄金时代》不断修改打磨,精炼文字。
 [" s7 I+ \3 X: K( T人间无趣,幸好,有趣的灵魂可以影响有趣的灵魂。8 w' U: J( z/ [+ T/ V6 [3 d, J
 # B+ {( I  B  N- _
 5 `' f6 a! e- N- J' e
 07' n' I/ x7 g7 I0 W. m
 2 }3 N# l4 t' g: E
 1991年,《黄金时代》出版,许倬云亲自在圈内推荐,“我不是作家,我破个例,推荐一本书给你们。”* `* r- E8 g* r: o) b4 t
 后来,《黄金时代》获奖,王小波也凭借奖金,当起了全职作家。
 % a5 ?0 ?0 D% s# h对于学生王小波,许倬云说:. |! Y9 g! U9 {1 t2 x/ P# [/ K# d
 
 “小波不在我的专业领域之内,我却十分感激他的刺戟,也十分怀念那些问答中埋伏的机会与对人间的深情。”$ L; c7 Q9 v% J5 O7 T9 Z" l王小波死后,李银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5 P- S2 i+ h6 {" R; _# k0 m
 
 “小波特别佩服的老师没有几个,许倬云是他最推崇的。他经常在文章中提到的'我的老师',就是指许倬云。”: z# q6 x2 `! q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感动另一个灵魂。0 \+ N. d  v1 R
 多年前,老师这样影响许倬云,如今,许倬云也这样影响别人。5 x; _- p: Y( t
 1999年,69岁的许倬云从匹兹堡大学退休。
 8 U7 J$ B" y+ V9 Q+ A退休后,他专心写大众史学。, b3 G7 ~' ~. ]
 在此之前的《西周史》,是许倬云的一个转变,在《西周史》里,他一改常态,不再写政治大人物,而是将目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上。4 l5 V8 m- o( I) m
 他这样的书写方式,受到了部分同行的批评。9 w# u! q$ g% z( {. H4 p! @- P
 但许倬云说:8 A* x- u" f% K! E
 
 “在英雄和时势之间,我偏向于观察时势的演变和推移——也许,因我生的时代已有太多自命英雄的人物,为一般的小民百姓填了无数痛苦,我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 ?8 ^, h( I4 ~6 Y7 c
 0 d3 Y% b* |8 n' q1 ?6 h
 ' ]; e- I6 D8 M
 “我觉得既然我们老百姓要问老百姓生活上的问题,我们学历史的就应该有交代,老百姓的事,我兴趣最大。”) \8 f2 X/ x9 x! \3 [* _他需要向内看,去安顿自己,他也努力为世人寻找答案。$ d( b6 f' `+ P: w. j. b6 F1 C
 寻求生命的答案,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追求和使命,可是太多的人,都忘了这个使命。
 1 J" S8 X% L2 f. ]2 h
 ) `! v3 ~" ]4 y# a
 ) y: R9 M3 A8 g, r08
 9 x) H3 e9 T2 `( a3 U8 e* ^3 w5 k1 L2 o$ u( v1 N
 2019年,许倬云接受了许知远的采访,参加拍摄节目《十三邀》。
 ! @6 G$ b. W1 i那天,细雨蒙蒙。. u: T9 G9 T" b
 屋外,细雨蒙蒙,屋内,许倬云和许知远,开始他们的谈话。4 l5 G4 W. D+ D3 k- \; E6 N
 在节目里,许倬云语重心长地说:
 $ @" J, ^" x; u/ \1 U: T$ ~
 “新的理想没有出现,旧的理想被放在一边。我们没有机会再培养一批知识分子,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太多的人活在知识的碎片当中,没有停下来思考的能力,他们活在别人的思考里,把一些人的思考当成自己的思考。! D' P5 f9 d, @! K
 ; B: M% c: ], [# W他谈全球政治局势,谈个人精神危机。
 . _) N. ?1 W4 d$ N7 E2 f! h最后他说:( O2 C# k0 U/ }$ q9 ]
 
 “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这句话让无数人共鸣。( U8 s/ d. c* i% i- p6 p, _$ d3 T
 / I7 z3 |' ^8 C7 d9 f! d7 X" K在这个快速变动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安顿自己?该怎样去找到生命的意义?+ _6 W9 C, h/ I. z) R! O7 G* _
 很多人都评论说,许倬云用他的人生智慧,治愈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V! o7 [. |6 T6 {5 g8 Z2 A
 他说:
 1 {7 f6 w# p! n# T
 “我希望尽我的余年,帮助我们的年轻人,身心有个安顿”。2 v2 X3 \. c4 ]/ r7 ~他鼓励当代的年轻人,要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之中,扎实自己,千万不要歪曲自己的知识情感。
 6 N7 c; T/ b! H9 x扎实自己,不糊涂。
 " A  ~" ~: A1 k8 P' z9 i- x" @. K许倬云谈到自己的人生哲学:
 ( I! g7 ?  c, h" B$ @4 U% K2 r
 “我学了一辈子的目标,就是不糊涂,不糊涂并不是聪明,是自己不蒙蔽自己,自己不欺骗自己。”对于年轻人,他建议:v) t% Z: W2 |# d
 2 M# m" g& e, M' T" ]6 c% Y
 “各位的身体里都有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是最高贵的东西。在你二三十岁的时候,要寻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被欲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怜糟蹋。”- g0 [4 o2 }$ o  T" N. X1 a5 ]在许倬云看来,“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这是全球性的问题。
 8 ]7 g- {3 V$ h6 q% m  l
 - ]# {& j2 V3 D8 m+ c% k! Q6 Y& Z" f- W% Z! y) ~/ Z1 o
 092 A. Q6 D" `2 Z$ |" Z+ \
 5 D% x% p5 @5 M9 I
 81岁的时候,许倬云动了两场大手术。
 & Q( m/ T6 @6 w& ~) G他的脊椎只剩下四寸没动,手术后,他不能低头,不能弯腰,只能勉强站立,他的阅读,只能在电脑上进行。' ]0 X. S5 Z2 \) U, ?! T
 他每天看报,这个习惯,从八岁开始,就从未间断。
 , u9 e+ t- c* h: C每天早饭过后,他会坐在电脑前,开始读报,有时候也看看杂志和文化评论,他还看科学进展。
 : Z6 X! C4 H. S2 y4 N这是他每天都必修课。" G# E( D7 S7 O  [$ O) x; _
 他读报,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戳穿谎言。
 $ r6 d$ J; Y) g3 e
 学历史的人悲哀的就是,自从有历史,人就在说谎,没一个皇帝不说谎,没一个总统不说谎,是不是?这个怎么办?我们学历史的人就要戳穿谎言,但谎言戳穿能(有)几个人看见呢?几个人能看得懂呢?但我还非得做不可,这是我(的)责任,专业的责任,对不对?你看我生活里面苦恼的是这些事情。快九十岁的时候,许倬云彻底瘫痪,只剩下右手食指还能动。% @0 B8 G# a" ~' h7 V
 + u1 s% n2 E1 A# ^1 B吃饭的时候,要靠太太孙曼丽为他,写作只能口述,早晨起床的时候,要依靠吊兜。  d" p8 N' k0 m% h( a
 他并没有停止创作,并没有怨天尤人,并没有抱怨命运。  [. D$ U3 O  Q& _8 V7 w5 h
 在采访中,他说自己2021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居然可以不疼痛了,居然可以逐渐过比较正常的日子了。”, k0 p( \! z- Y  Q
 他疼痛了一辈子,而今,可以不痛,居然成了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6 O+ x. ~5 p7 e2 C) q2022年新年,许倬云录了一个视频。
 5 J" I' p1 T/ O- l彼时,全世界都被疫情围困,他有些话,想告诫当今的年轻人。; ^2 O0 k  e7 t
 他坐在桌子前,双手交叠,唯一还能动的手指,随着他的话一动一动的。他说:我一辈子没有觉得哪个地方可以真正给我们安定,哪一天会真正给我们安定。
 $ u$ ?8 v# @! `  x, a8 W1 W* `他提醒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而要随时反省自己:
 6 l) z4 U* l* u2 c4 Y我自己有没有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促成了这个风云变幻。
 $ X) w$ N9 J) m& ?& `接着又说:! G7 z. {: t0 L8 ~( O
 我们不能完全安于说‘我的日子好,就够了’,我们每个人要想想未来该怎么做,要想想现在该怎么做。" ]" c6 P0 b5 ~4 d
 2024年,92岁的许倬云出版了《读史说世》,书中有一句话说:& o7 b+ Z7 S8 a
 我们终将归于沉寂,重要的是在沉寂之前,我们是否诚实地看过世界。
 5 H! D0 X4 \& r/ ^; E+ J他这样说过,也这样看过。% o$ B; }0 M+ `  u( {7 r, f
 如今,他看完了,然后走了。- N: e4 d8 h: L
 可是我们通过他的眼睛,可以重新去审视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是否诚实、勇敢地活过、爱过、拼过,我们是否为做自己而努力过。, {0 j" e- m3 Q# f
 他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和身体斗争,都在和残疾和疾病作战。
 $ e: {/ ~" A- d  P# U而今,他终于可以不痛了。
 . k  g8 E6 o1 a; f9 P9 k* _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依然诚实地看看那个世界。
 ; J0 L: g- ~! U( X; Z0 }- F生命终将归去,但他在与苦难斗争的时候,灿烂地活过。
 6 _; n' h; h9 f! q$ o2 b6 J文|不有趣灵魂' t& N4 W- F1 p2 V9 D1 O2 m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