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闽粤有移民海外的传统?

[复制链接]
查看3197 | 回复14 | 2021-6-22 00: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建和广东,是国内的两个沿海传统移民大省,福建的福州,莆田,闽南,广东的潮汕,梅州,江门都是国内的主要海外移民流出地,历史上下南洋的很多,,,而闽粤北边的江浙,移民的风气就没有那么兴盛了(除了浙南),这是为什么呢?
" a, s7 H# ^: P$ j1 n& y% h" ?4 X9 A
为什么闽粤有移民海外的传统?-1.jpg
寒武季节俨 | 2021-6-22 05: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理决定论+历史演变论=合力结果。
5 T* @0 D- h$ w5 t8 C提起闽(南)粤(东)历史,不能不提一个标志性的词汇——械斗。
2 x! |. c( Z; G  X$ a要追根溯源,闽粤的土客械斗能追溯到历史上的三次华夏衣冠南渡,第一次西晋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衣冠首次南渡、八姓入闽,第二次唐代安史之乱,衣冠二次南渡,第三次北宋靖康耻,衣冠三次南渡。+ s6 P" `8 o: r. m
农业时代,土地和粮食是一切发展的根基,而闽粤本来就多山少田,资源短缺,“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想活下去就得靠争抢厮杀,穷山恶水出刁民,土著本就民风彪悍、械斗频繁。
" X  ]; ^3 s/ g' ?8 \* i而游牧民族来一次,北方人就往南方跑一次,大批北客三次南迁,导致当地人口激增,与本地土著争山斗田抢资源,挤压当地有限的生存空间,加剧矛盾,自然雪上加霜,为延绵千年的土客械斗埋下祸根。
* Q6 C& S# e6 z, U因为临海,面对大批中原客族空降,本地土著退无可退,恶劣的生存环境注定两省之民想活下去,要么内卷,要么外扩,只有这两条路可选。
$ A+ p' l0 ^) w6 g* T5 C同样因为临海,也幸好临海,除了内卷械斗,还有外扩这条路可走——海洋贸易。8 R: Z- o3 ?  y, g
早在唐宋时期,闽粤就是中原王朝跟世界交流,负责航海贸易的重要地区,各种大港小港、官港私港比比皆是。
$ \- ?$ o( h& _. [. s广州港从公元三世纪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中国唯一对外贸易大港,即所谓的“一口通商”,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两千多年始终长盛不衰的港口。
- X; g9 I- N3 H6 B/ ?4 _而泉州港也不遑多让,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北宋时与泉州进行贸易的海外国家有34个,南宋增加到56个,元朝暴增到80多个,一度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侨居的海外大食人、三佛齐人、真腊人、占城人多达十几万,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五方混杂、华夷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马可波罗都恨不得老死泉州。  _8 d) v0 {3 o% x, P) d
这种要么内卷要么外扩的极端生存环境,也无形中塑造了闽粤山民的主要性格底色——圆滑兼狠辣。! p- e+ g/ h# X, p
能温文尔雅做得了买卖,也能瞬间翻脸砍得了人头。" M) |- i2 H0 q* x- N/ j
做买卖是为活下去,砍人头也是为了活下去,这种为求生存不顾一切的极端性格我们至今还能从闽粤很多民营企业的经营风格上看到浓厚的影子和味道,比如莆田系和狼藉海外的某些华人黑帮。0 e  Q5 |7 f+ i% g- j+ h
有意思的是,我在北京时爱喝100一两的茉莉银毫,有次逛街无意中进了一家福建茶店,十七八的小老板正在泡茶,见我进去立刻满脸堆笑,热情邀请我坐下品一杯,边品边推荐各种好茶,可一听我是奔着廉价花茶而来,立刻掉了脸色,来个180度大转弯,丝毫都不掩饰,满脸嫌弃的给我称了茶叶,随便打发出门。
$ M/ q# l6 M* F6 O$ h8 T当然,以利取人,商人本色,用利益的多寡来决定售卖的时间成本和服务质量,这无可厚非,我那以后看见“福建茶”三个字立刻泛起心头阴影,再也不敢进去,跟福建人打交道也提着万般小心,如今想想,小伙倒是替闽茶剔除了一个只能提供微薄利润的小散户,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下来用在大客户身上,从商业效率这个角度讲,无可指摘。# j4 P" S$ L6 ~0 o. P0 i+ b
至于我舒不舒服,那是我的情绪管理问题,京师居大不易,能理解,扯远了。
- B$ s# g& L/ T5 _/ ^7 i地理大发现之前,受限于中原王朝时而开海时而锁国的摇摆政策,以及当时的航海技术,闽粤在“士农工商”的内卷外扩上还是保持一致的,并无特别明显之处。
( u, l5 A- K! `% P- |) E农业时代嘛,械斗是为了争田争水吃饱饭,吃饱饭才能读书,读书才能当官走出去,这是一个家庭乃至宗族从农到士的必走之路。
. ?$ S; O: O# S9 U6 n至于做工,闽粤都有共同选择——驾船下南洋,去东南亚寻找活命的机会,用命搏一笔钱再落叶归根。
/ N/ g/ }: K. p  r: Q唯独商人,在地理大发现前后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子。
* E% S8 ?" O2 G5 A' V* \1 U粤商在明清三次断断续续的“一口通商”时期,抓住良机,依靠半官半商的广州十三行,一举垄断了中原王朝与世界的海外贸易,成为“天子南库”,最后以潮商跻身清代最顶级的三大商帮之一。
) O! ^: y( G' ^4 E, T4 m/ z3 `到后来,晋商和徽商因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唯独潮商,不仅伴随近代海外移民的高潮不衰反涨,强势崛起于东南亚、香港及潮汕一带,出现了李嘉诚、陈弼臣等世界巨商,时至今日仍旧长势不衰。
) c& J. h, C+ j& K( f0 ~% \而闽商作为传统的十大商帮之一,明清至今有过两次高峰,明清交际之时的郑氏海商集团,敢跟当时世界第一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掰手腕,最终打败荷兰人,掌握了台湾制海权,垄断了东西洋的海上贸易,通商范围遍及东南亚和欧罗巴。7 f' l: M* ?3 d# p. X# Z9 w
那之后,正式开启闽人大规模出海、遍及全球的序幕。
7 k) W/ F6 {( Q8 a9 ?再就是如今,改开之后,大批新一代闽人再度奔赴世界各地,号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福建商人,有福建商人的地方就有专门欺负华侨华商的华人流氓黑帮,国内就别提了,福建茶商遍地开花,哪儿哪儿都有,大名鼎鼎的莆田系更是如雷贯耳......0 y0 A; i5 p% |" |1 ?4 {4 h
闽(南)粤(东)的海外移民传统,是特定地理和历史不断相互交织最终演变而成的。
, Z5 R% x0 L- f& ]) S至于除了浙南之外,江浙其他地方为什么没有形成移民传统,很简单:: k- ?( i! G; I5 ?3 s# M
第一、江浙平原,鱼米之乡,蚕桑遍地,农有田,士有书,工有业,商有本,士农工商都有事儿干,出海干嘛,没那个内驱力。
' r( G6 l4 M9 V& l7 A第二、长江、运河两条华夏大动脉贯穿其中,又都是一江一河的末端,江南资源集散地,辐射广大,能足够有效的吸收和缓冲内卷的残酷性。9 M) E' g" J, f
第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本就是这个星球上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宜居之地之一,兴胜繁华,人文荟萃,吃喝玩乐爽的一比,有天堂不待着,干嘛九死一生去海外那种蛮荒之地瞎浪?2 z+ T0 n& P( Z
【记得点赞、喜欢+关注 @刘震撼 】
123458262 | 2021-6-22 06: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hupu养成的习惯,知道不能随意评价广东,所以今儿个就单说福建。9 k$ _- Q, E0 u" m  p, n

9 @1 @) e$ r. H  g# H如果说浙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那么福建可以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 接近九成的陆地面积是山地丘陵,不适应耕种,因此在农业时代,吃不饱饭是常态。建国后,由于正对台湾地区,一直被当成攻台的战略基地;为了防止开战后遭受破坏,在国家经济困难的年代就一直没有作为重点区域来建设和经营,也导致该地区长期以来的落后局面。树挪死人挪活,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人民群众向外部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就成了必然和唯一的选择。7 S# z; g4 P6 p; c

* }- b+ U+ s" L' y9 H* _( ~# F. q, e兄弟到过的国家不算多,大概20几个,跟旅行大V没法比,但所到之处的见闻都在告诉我,国内的赤贫阶层到了发达国家,可以极大的改变命运。勤劳努力的就不说了,除了累点儿生活水准都比留学生还好;就算是躺平任嘲的主儿,以德国为例,每个月大概还有700多欧的现金救济和政府给你租的房子。因此,就算是俩眼一抹黑,未来什么情况都是未知的,也值得赌一把。
3 w, _8 r  I9 o4 S; o
& S4 E' n- ]6 @' ?% X: v毕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刀与菊滦 | 2021-6-22 15: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均耕地不足,人地矛盾严重。在福建尤其以泉州为典型。在家乡种不了田养活自己,只能以海为田。在福建,人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的福州和南平等地对于海洋的驱动力就明显减弱,文化上就趋于内敛和保守。所以说文化是对地理环境的自适应状态。
终究未留 | 2021-6-22 20: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说福建。看地形就知道了,多山少地和其余省份的通道都要翻山,贸易也原因没办法发展所以特别穷,为了吃饭只好出去闯了。
以神的名义屑 | 2021-6-23 01: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闽粤有移民海外的传统?-1.jpg + Q+ c6 ?  e0 s8 \6 }
其实福建省虽然是沿海省份,不过,这里作为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因为受到来板块挤压,所以大多属于山地丘陵地形,第一次坐车到福建的人就能感受到那种小盘山公路的地形。9 g6 q, t* Q, [9 t/ P
在福建省内有“八山一水一分地”的说法,山川在福建地区星罗密布着,只有少数几个冲击平原)兴化(现莆田)、漳州、泉州和福州平原人口密集。在农耕为生的古代,农田的数量决定了该区域经济的能力。而由于人均耕地太过有限,地少人多,逼迫着福建人背井离乡,延续生命。  u) \% O7 Y% \. ^8 N" `
泉州市作为曾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漳州的月港也是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福州和厦门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这些都是最早的福建人下南洋淘金、经商便利的条件。3 ^4 c2 P8 g$ g, V; f, P
再加上福建人宗族观念深厚,懂得团结抱团,一般在海外赚大钱了都会拉上亲朋好友一起抱团做生意,于是福建的不少县市都有几个典型发展的产业。例如莆田医院、泉州鞋子和衣服、福州超市等。" f3 g) Y0 }, n" l8 l( n
一代人接一代人,福建人选择海外读书生活工作的选择就会比其他省人更加便利,很容易就可以挂靠海外亲戚开办的工厂工作证明等等。同理,靠近福建部分的两广地区的人民也是一样的。
醉叶舞愁红 | 2021-6-23 08: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不是有移民传统。而是封建社会后期,矛盾尖锐,民不聊生,又发生天灾,民众没有出路。; W7 O1 y  \% X9 z: f: N5 u
就只有到外面闯一闯博得一丝生机,这个时候活下来最重要。
0 n, j, ^- c6 X) \7 d! w( u, ^+ t我觉得这个跟闯关东很像,当年山东河北人要是有一丝生的希望,谁愿意携家带口地背井离乡?
0 J% G4 h2 g6 Q" P+ ]牛汉写一篇“绵绵故乡土”的内容让我很是感到。每个人心底都藏着对自己故土的无限深情。然而,有时候,各种原因,故土都可能是永远回不去的家,这一点我觉得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可能兼有之的感受。6 ]4 k5 f) }$ N5 Y
我丝毫不觉得移民是传统,反而认为他们的移民是历史选择。每一次选择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生活的变化。
% }4 ^+ R5 b, f2 n& i" R; _在国力强盛,中华复兴的今天,希望我们能够恢复古时候“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等的大同理想。我知道这很难,但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2 f1 Y& T5 \4 N( ^其实我有时候觉得,中国地大物博,人口数众,而资源有限,可能为了争夺利益,把我们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展现出来了。而在实践中,我逐渐相信“人性本恶”,教化改良人们的心智。
13724233771 | 2021-6-23 12: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天时地利人和。
$ F$ V7 p* t/ f! z天时:这两个省的移民大部分发生在清末和民国,那时国家处于动荡年代,民不聊生,国内环境你们懂的,而国外很多地方稳定,适合发展,为了糊口,需要外出打拼。这种现象新中国后往外移民逐渐少了,广东人主要偷渡香港,福建人偷渡美国,浙江人偷渡欧洲。" b/ p* y% s3 {% F( B# K
地利:这些地方基本都是处于沿海,航海使这些地方人容易接触外界,广州被清政府列为国内唯一和国外通商口岸,美国修西部铁路用的华人大部分都是从广东雇佣的,这使广东人更了解那时的世界。而南洋自古就跟广东福建有商业往来,这些地方人去东南亚轻车熟路。' k. ?! y5 G/ D4 E; H1 w3 O8 \/ }
人和:这些地方人都有敢闯的精神,不是说生活在沿海就有海洋精神。现在你看看中国哪里出商人,无非就这三个地方,广东(主要是潮汕人)福建浙江,现在的中国,由当地人创造的民营经济也是这三个地方最多。
忽见蜻蜓侨 | 2021-6-23 19: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广东人来答一波。
% E2 I! Q. Z" d- G首先来看历史背景,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冒死从菲律宾偷偷带回了一根红薯藤,并成功种活,迅速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自此,饥荒得到极大缓解,至乾隆时期,全国种植红薯已经过亿亩。! Q( _: {* ~; s! R7 e
同时带来的是人口空前的急速膨胀,在山多地少的地区(福建尤甚),大量富余劳动力在自己家乡面临无法生存发展的困境,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出海冒险一搏成了唯一选择。
% V0 I( w# o, G) s近一点的,去了台湾,台湾当时还是有大量荒地的,现在的台湾本土家族,绝大部分来自明末和清代的闽广移民后裔。台湾人所谓的外省人家庭,则指的是国民党政权流亡时所裹挟的军队和人口,省份祖籍比较复杂,被统称为外省人。; h4 F* j7 m! U: R: @, M; e
远一点的,就去了南洋,从菲律宾到印尼,东南亚一带到处都是中国移民开发的痕迹。
8 b8 @' V) Z2 X- A/ J4 h广东省的土地资源没有福建那么紧张,但是他有一个地利背景,就是广州和香港。广州在清代是唯一的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十三行天下闻名,跟外国客商打交道极多,从而带动了很多对外贸易交流的相关行业。# j# M: \4 b% Z- w4 P) \6 @
第二波移民高潮是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有了立足之地,就开始了劳工贩卖生意,当时很多穷苦人家,听说去外国打工可以赚钱养家,就纷纷报名前往。这种劳工中介贩卖,俗称“卖猪仔”,至今广东方言里面还会把上当被坑形容为“被人卖了猪仔”。(仔,粤语方言用字,音义跟“崽”差不多)这些劳工待遇之差,遭遇之苦,这里就不赘言了。. @( G& `8 F$ X' N
另外,我认为文化背景也是要考虑进去的,从福建到广东,基本上属于血缘宗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向心力极强,一呼百应,彼此之间信任度很高。福建广东的村落,大部分都是同姓村,即都是同一个家族,数百年生息繁衍出来的。这种情况跟北方地区战乱不息,大多村落杂姓相处不一样。
, i  f0 O/ L+ B/ @; r血缘宗族社会的个体之间,对自己宗族的认同度非常高,宗族成员出了事,宗族对其家庭也会多有照顾。福建广东地区过去属于山高皇帝远的三不管地带,为了争水争地,不同宗族之间发生集体械斗的事情非常普遍,械斗必然会有损伤,而照顾他们父母妻儿的责任,就会转移到其他宗族成员身上。这种历史传统,传承下来就会形成一种彼此抱团,互相信任,安全感很高的氛围,即不怕死大胆闯,死了自有其他人照料家中。少了身后顾虑,又有亲族互相照应,成员选择出海冒险的意愿就会更高。一个人在外面混出头了,就会回去告诉自己的宗族乡亲,通过一种以血缘宗族为信任纽带的传帮带,从而在海外开枝散叶。
9 P( \  c3 v* G4 j浙江一带也有宗族,但是这种宗族,我认为更多意义上是礼法宗族社会,而不是血缘宗族社会。关系亲密度跟信任度都要略逊血缘社会一筹。即使浙江土地资源跟广东类似,他的出海意愿也是不如广东高的,因为身后顾虑太多了。而福建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劳力出海去冒险,彼此互相照应,并不担心家里会有什么问题。
) O3 g; V7 E& q几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了现如今海外的福建广东移民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省份的人。/ ?7 P3 F  b% F
针对某些回答发表一下意见,搞地域歧视是没什么必要的,每个地区会形成某种文化,都必然有他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你觉得潮汕菜不好吃,四川人还觉得你广府菜难吃呢,你去嘲笑非洲人的皮肤黑,中东人只知道打打杀杀,这有意义吗?
撕雨肚 | 2021-6-23 20: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上来说人多地少,原来比较贫穷,当然现在富了。穷则思变,因为靠海,所以很多人到了东南亚,欧洲,美洲。第一批移民富了后榜样的力量使更多人奔赴海外,现在非洲福建人也很多。
5 `' Q  H: x' l5 v1 T9 D+ G南方人有钱了喜欢在老家修别墅,即使根本住不着,移民赚钱了大家看房子就知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