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s- Z1 T6 n【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 X- l- O8 }) [$ z( R$ y# J5 J 夏天湿气重这事,很多人听说过,也有不少人没太当回事。空气热、汗出得多、雨水多,这时候湿邪进得最深。9 c9 F q3 O* @- t7 v
6 S5 n# i! X3 @, _* m* u! i; l" f# T3 z+ ?
中医讲湿多困脾,西医看就是代谢负担加重、消化功能下滑。3 T4 _$ H( P) O; U; ~) Q
入伏之后,身体本就处在一个“高负荷”的临界点,湿气一旦控制不住,后面拉肚子、头昏、失眠、长痘、体重波动全都来得快。那些年年一到夏天就“容易生病”的人,大多都没搞懂湿气背后的病理机制。
! T0 n2 w- L$ x! @% `% F: B# {4 _湿气不是一个单一概念,而是多个症状集合体。在现代医学里对应的,大概是胃肠道菌群紊乱、淋巴循环不畅、皮肤屏障受损、内分泌节律紊乱这几类表现。
' F% W! C* ?* |1 b; `7 A有点像水分滞留,但其实不是水多,而是水排不掉。它不是靠多流汗解决,也不是靠少喝水解决。
1 r% U/ d: g8 v$ ~- W) W# ]; B7 D排湿的核心不在出汗,而在于“代谢能力的调动”。身体代谢一旦放缓,不光湿气重,整个免疫状态都会变差。3 ?: ]1 ^, Y- I7 ^( R
& s$ `) h# k7 B: v8 J8 i% ^$ d8 {4 a, }; R2 t& J# ]
很多人夏天出很多汗,以为湿气排得好,其实汗液是排热的主要路径,不是排湿的主力。湿气排出主要依靠肠道和尿液两个通道,尤其是小肠段的吸收和排泄能力。" C. }; k" x% Y* z, i! m
8 z5 ]9 c0 o6 m( T t/ B
一旦肠道菌群紊乱,湿气排出效率就会大幅下降。
: B& k, ]$ t/ N+ x# t6 e
! G/ W3 B. z9 X4 Y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一组实验表明,长期高湿环境下生活的人,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和厚壁菌比例显著下降,而这些菌群正是调节水盐代谢和免疫屏障的关键。湿气重的表面是水,但本质是菌群和脾胃状态的崩塌。; X$ [" y! S" m/ r
最让人头疼的是夏天常见的“假感冒”现象。湿气滞留肺部,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流涕、咳嗽、乏力、轻度低烧,但查不出病毒感染,也不伴有呼吸道炎症。5 s! {9 O2 D: b t" r+ P3 t
这类症状如果靠吃感冒药来压,很容易压出个“夏季反复风热型过敏反应”,年年都中招。这类人群通常湿气表现在呼吸道,伴随舌苔厚腻、晨起恶心、食欲减退、手脚困重。8 F" X8 V5 Q V) K; p8 }
7 k1 G% f& i0 Q- k2 t% H% D5 d( r# Y; K! j8 b
临床观察发现,常年有这种症状的人,肠道通透性偏高,易发生过敏性炎症反应,比如鼻炎、皮肤瘙痒、荨麻疹反复。这些和湿气关系很大,但查不出指标。
2 r' L0 U8 I8 {2 n: M$ ]# p控制湿气最关键的不是吃药,而是日常饮食结构。但问题是,现在很多祛湿食材宣传得太泛,有人天天喝红豆薏米水,结果喝出肚胀、胃寒、体力下降。) O; M6 o0 \+ G+ l7 R$ |
这类食物的确祛湿,但也伤脾,特别是在气温偏高、湿热夹杂的季节,脾阳本就虚的人反而会更难受。' m' m- v( k, N4 \" d+ Q0 y( f8 L
浙江省中医院曾做过一个小样本实验,30名“亚健康湿热”人群中,有12人在连续服用红豆薏米汤7天后,出现明显消化不良,症状反而加重。祛湿不是简单的把水排掉,而是激活身体对水分的“处理能力”,这点被绝大多数人搞反了。& W# u4 W. u: ?# W# H
6 e0 L& `8 M; }. V' T [* R0 k9 M' ]" A/ c3 U# g
真正适合夏季日常吃的祛湿食材,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足够的钾离子含量,协助细胞代谢水分;第二,要有膳食纤维,能帮助肠道菌群形成优势结构;第三,要含有一定程度的“清利湿热”类植物活性成分。
$ @/ t% w1 Y1 T$ l& k! Z* T
8 S$ o+ P1 X9 n满足这三个条件的食材其实不多,但芡实是其中一个。
# k9 G: j& }6 L, {3 m* W1 u芡实在传统中医里被认为“补而不腻”,但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丰富的单宁和多酚类物质,能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度繁殖,同时增强肠壁对水分的选择性吸收。这种特性让它成为夏季湿气重时少数能“祛湿不伤身”的食材。
& M$ b# x9 C( k, D M$ {临床营养观察还发现,芡实中的皂苷类成分对小肠绒毛有一定保护作用,在湿气长期作用下,小肠绒毛容易变短、吸收功能下降。
W0 |/ Z, t g, y9 `' a5 s* b连续摄入芡实两周的人群,小肠形态学变化显示出明显恢复,说明它不仅能排湿,还能修复肠道结构。6 Y% N/ [. m4 [' e, I0 T$ _5 y
! L1 l$ v6 u+ c$ l$ x0 L! U. K. C& `' {# _( I9 Y ?( A3 Z$ c
这个功能在所有祛湿食材中非常罕见,不靠利尿,也不靠刺激排便,是通过“结构调理”起效的。( h; R1 q8 R7 e: ~6 z; b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还发现,芡实对部分慢性蛋白尿患者的水肿有缓解效果,这进一步佐证了它在调节体液方面的独特能力。
& }" }0 z! z% F3 _" ~/ g R/ h9 L# E6 B# c. t0 N* L
再说个大家都见过但没当回事的食材——苦瓜。很多人夏天吃苦瓜是冲着降火去的,其实苦瓜对湿气的干预更值得讲。
/ I$ }7 L; m0 ^4 v% v苦瓜中的苦味成分主要是葫芦素和苦瓜甙,这些物质可以提高肝脏谷胱甘肽的合成能力,从而加速体内代谢中间产物的清除速度。; i+ Q/ `: x; O, v3 ^
简单说就是能帮身体更快处理掉那些滞留的湿毒代谢物。广州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摄入80g苦瓜的成年人,在14天后尿液中代谢废物的含氮量明显提高,说明解毒和排湿能力增强。1 A" A- z% W* Z& z3 {% s; k7 n
3 ?/ G3 K+ y1 i7 X; g A9 _
. k6 u _' k) M3 h# b苦瓜还有个特点是升糖指数低,而且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这对肠道菌群恢复也很重要。
- A6 l; ~4 }$ H( h U0 `苦瓜的这种“温和排毒”机制非常适合高湿度、气温偏高、出汗多的时段,不会像利尿剂那样过度丢失电解质,也不会像泻药一样刺激肠道。% \1 u5 I) _) ^& ]+ P& I
) [* W' {# N/ C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吃苦瓜炒得太油,或加肉类掩盖苦味,反而抵消了它本身的作用。最佳吃法是水焯凉拌,不加重口调味,用盐轻轻腌制3分钟后去除多余苦味,这样才能保留有效成分。. ]& I* J8 x# T; |8 t2 p
还有一种常被忽视的祛湿食材是茯苓。虽然茯苓在很多人印象里属于中药,但其实它在传统食疗体系中一直是基础食材。/ D6 @& A1 s" i X q7 R
茯苓的主要成分是茯苓多糖,这类物质能提高肠道免疫屏障、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同时具有轻度的利水作用而不带刺激性。
0 V9 ? L% x* {3 C, T5 E) H" O" u8 b0 ^
9 j4 S! v( g7 Z) A, e( j
3 Y. m' ?& W' s# o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项临床实验中发现,每日摄入3g茯苓粉末,能显著改善水肿型体质和湿热夹寒体质人群的舌苔表现和主观乏力感。这种作用是渐进式的,不靠速效,靠的是“调”。
2 B) h2 q9 |" f& S2 s6 X! |, t茯苓还能干预睡眠质量,这一点对夏季祛湿尤其关键。很多人湿气重,睡眠浅、梦多、入睡困难。
. V8 U& n2 k" O: b$ M/ o研究发现,湿气滞留中焦时,会导致迷走神经活动减少,而茯苓能通过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提高副交感神经占比,从而改善入睡速度和深度。
7 r* H5 n! M) ~" p, m, p' k这个效果对老年人、体虚人群特别重要。尤其入伏后高温环境下,心率变异性下降,如果没有足够深度的睡眠,很难让湿气从细胞层面被排除。单靠多喝水、多走动是没用的。
6 [/ a y# [3 l, }4 R
& V! O4 R! \$ x7 K+ V
% Y( o7 P; F" y$ c# {- i3 C湿气这个事,不是靠某种食材就能根治,而是要从结构调整身体的代谢节律。人体不是管道,不是把水冲出来就没事,而是系统,要建立起“识别-调节-排出”的完整通路。
7 n( u; u$ `8 I1 P7 t% x. Z% y/ {) ~/ R$ L; P( ~2 j: R6 R
芡实是结构修复,苦瓜是代谢加速,茯苓是节律稳定。三个方向缺一不可。真正有效的祛湿,是在吃对的前提下,再匹配生活节奏。
6 | X% `! K% C o0 P有人吃再多祛湿食物,天天熬夜、空调直吹、冷饮不断,湿气还是反复。也有人饮食简单,但节律稳定,反而体质一直偏清爽。
; |& Y9 G3 J, a5 |9 V& p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2 Q5 {9 j ^" c0 I
参考资料
! n6 n/ M) z7 r
* E- i9 K2 W: R j# N# ]# r) t[1]王铭菖.中医预防和排除湿气小妙招[J].家庭生活指南,2023,39(08):97-98.
/ a3 [+ k/ }4 n- J! B& I
; z# C/ y$ G7 }- R)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