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高温,真是把人给整得不轻。2 S+ f3 ^, w8 l
出个门就像进了蒸笼,空调成了救命稻草。不少人在网上吐槽说,连一向节俭的爷爷奶奶都扛不住要开空调了。
3 t }- q, X* J; w, ]7 j面对现代的酷热天气,不少人感叹:这得是多少年来最热的夏天了!
5 A9 m5 v6 D7 g' M7 \" e/ N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到282年前,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1743年乾隆八年的那个夏天,才是真正意义上有准确记录的"中国历史上最热夏天"。
, Z5 L, g/ I J/ \那一年,北京气温达到44.4℃,12天内热死11400人,堪称古代版的"死亡高温"。
2 \. B6 B" ?" B/ Y0 p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古代,这场热灾究竟恐怖到什么程度?9 Q1 k2 f, u5 H
* w! z7 n/ e) H" B7 m, y2 y1 a% p9 h* r! e; q& L. t( v
古人如何记录"要命"的高温?' S; ]5 _% A' b% W
5 [8 {! V% k5 b0 e, n3 Q5 y3 b4 o说到古代高温记录,首先得解决一个问题:古人没有温度计,怎么知道具体多少度?% ]! U3 ~3 w/ G/ L& f# x. B
确实,摄氏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在1742年才创立的。
8 V8 \/ g. a) N( Y$ ]6 ` Q+ F在此之前,古人只能用特定词汇来形容高温的可怕程度。6 E* w9 i( i, f8 g- k
在中国古代,气温高于常年的叫作"燠",特别高的就称作"恒燠"。《
" D7 B; @# Y# s: I. b, \5 T# d/ b汉书·五行志》记载:"燠则冬温,春夏不和"、"燠时……夏则暑杀人,冬则物华宝"。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燠,热在中也",意思是热气聚集在体内。 D; @* u& P1 D! U6 t
明清时期,史官们用"酷热"、"炙热"、"炽热"、"极热"、"炎暑"、"赤日"、"热伏"等词语来记录高温天气。
) a+ T3 V4 L! ?但这些文字描述再生动,也无法告诉我们具体温度。1 c4 w$ a; M( A1 D/ A
乾隆八年这次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法国人的到来。$ l0 w) h$ B' H
3 B0 ^* |. z* F% j( M2 ?
" A7 w, ~ o& X; u5 D他叫宋君荣,原名安托万·高比尔,1689年出生于法国南部,1723年抵达中国,在北京居住了36年。他不仅是传教士,还是天文学家,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被称为"18世纪最伟大的汉学家"。$ {" G1 z, ]# x S' ~
更重要的是,乾隆八年,他在得到朝廷批准后,在北京的教堂内建立测候所,使用拉谋氏温度计专门测量北京的天气温度。
7 n5 V) |5 @5 o: ~! [这种温标以水的冰点为0度,以沸点为80度。
9 \' \7 u5 {1 ~8 p+ k% W! T正是这套当时最先进的"洋设备",记录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准确的高温数据:1743年7月20日起,连续6天气温都超过40℃,7月25日达到44.4℃的恐怖峰值,直到7月26日早晨下雨才结束。
9 h" r& d( ~$ a/ q) R T1 u# U5 g) v6 |
" G( N: K, a+ N5 I' y2 W' b
半个中国变"人间炼狱":古代真的会热死人; T" M9 H! b) {. M2 c5 a
9 J9 X* X8 g' ^+ G这场高温灾害绝不只是北京一地的问题。
8 C2 f0 t5 M2 [! n/ S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高温波及整个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酷热。4 a' Z$ ~3 b' m D" B8 K9 x
各地史料记录触目惊心,读来让人后背发凉:
: Q( j. l0 a7 U! h天津方面,《续天津县志》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连船桅的顶部都被晒得发亮,仿佛有金子在流淌,大量百姓被活活热死。
1 ? y4 |* A% |9 n; ]5 k2 k6 w河北高邑,县志记录:"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就算躲在墙根的阴凉地儿,也热得像被火烤,中午时分连铅锡都能被熔化。% H, T" \/ s, r5 V2 p- U- z
山西地区,各县记录"道路行人皆有毙者",《青城县志》载"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逃难的人走着走着就倒在路上,再也爬不起来。
+ O5 u% f) E8 @宣化地区,志书记载:乾隆八年"夏暑热,有暍死者。禾枯如柴,民不得生。"庄稼全都枯死,老百姓根本无法生存。
( p( {; b- j5 ?3 Z3 ]最让人震撼的是死亡数据。
: @, R/ K: u! D4 ?1 ?" w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寄往巴黎的信中记录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温……7月13日以来炎热已难以忍受,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这些人往往突然死去,尔后在路上、街道、或室内被发现。"
* s6 }7 ?- {: z; [/ |$ w根据清廷统计,仅仅在这年7月14日到25日这12天里,全北京城因酷热天气死亡11400人!% D1 Y- R- B' z
一座城市,12天,上万人被活活热死!
$ R) C+ O4 c t6 h" l为什么死的多是穷人?答案很简单:富人家有冰窖、有扇子、有凉席,穷人什么都没有,河水井水又干涸,只能硬扛。0 l* I% a( } S! Q" b
在那个缺乏医疗保障的时代,贫民、技工和手工业者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极容易中暑死亡。现代人熟悉的"热射病",在古代就是要命的绝症。
* ~3 d0 P9 R) N$ l: I
! c* y' d& w5 q8 B2 S, F2 ^1 E/ L2 n: A1 f. _: a
, j8 ?( V6 Q6 T9 \
) [3 F1 ?$ v2 ?5 n
1 X" P8 H* _/ F- S) e: ~# s0 \5 L
7 L. \1 W, p) }9 C# w4 e乾隆皇帝的"抗热救灾行动":从写诗抒怀到真金白银救命
- D( H4 }2 M {( Y6 _% _1 y; ~/ W4 F0 ^4 K. S" l
此时,身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乾隆虽然享受着清凉,但心里急得不行。他专门写了首诗叫《热》:"展(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日夕思其艰,怵惕不敢康。"0 h. j: r+ Q9 J# V( @. f
意思很明白:我虽然躺在凉席上享受清风,但还是心烦意乱,因为惦记着酷暑中受苦的老百姓。" E! {" {( n, i# e" ^, g& A
+ E' g: [& Q% O1 e$ Y& \: y7 N
$ h2 g @* d" S5 _; B# }' l6 D. ~9 L* l& U
# ]7 j# h/ [2 E+ Z# S4 ]
: s) I. f7 [, y( K0 y. a' p( D* O9 Y; a9 D! S- S: {% E2 @/ G+ j: i
1 K J Q# b8 ^7 v5 l) \
但乾隆不只是写诗抒怀,他的救灾行动相当给力。经过雍正十三年的铁腕改革,乾隆继位时国库充实,面对这场"热灾",救灾措施迅速到位:. h# T$ Q$ w3 a& v
紧急拨款发物资:乾隆帝下谕:"今年天气炎热甚于往时,九门内外街市人众,恐受暑者多,著赏发内帑银一万两分给九门每门各一千两,正阳门二千两,预备冰水药物以防病暍。"/ ~$ V/ O$ v! A$ E) u: m
大规模粮食救济:调出四十万石米粮安抚受灾群众,各地广设粥厂安置流民。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 j: O/ G2 w7 L; ]6 E精准救助机制:对受灾州县详细统计,按"极贫"、"次贫"造册登记发放赈票。为防止灾民聚集闹事,还颁布《散赈条规》,让灾民按年龄性别籍贯领票证,然后到饭厂"凭票支领"。6 p: \3 T M* Z( U0 X6 U, p
长远恢复计划:考虑到高温干旱导致"二麦尽枯,秋禾未种",第二年肯定青黄不接,乾隆向灾民"官借牧费"、"出借麦种"让他们赶种秋禾,减少长远损失。0 C- }: M5 r: K* s/ j
这套制度化的救灾机制,在当时算是相当先进的应急响应体系。9 j, U" q5 s v
但乾隆心里还是不踏实,他甚至写下了"罪己诏",向上天承认错误:"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系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 ^# j+ ^9 F1 \) i$ Q! k6 Y" O
大致意思是,北京从五月底开始天气干旱,而且闷热潮湿超过往年,这明显是上天显现征象来警示,朕日夜忧虑不安,内心无法平静,都是因为朕个人的过失造成的。
2 N; S& X& D' i/ E7 k j在那个讲究"天人感应"的时代,皇帝把天灾归咎于自己的德行不够,既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切,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8 A3 G8 N1 V& i/ x
6 N; Q; \" d+ _: v) g6 f/ Q; X- Z& L6 X& j: N" s) M: o) f
古代消暑智慧大揭秘:从皇室奢华到民间妙招
3 M$ z9 T; o5 F F9 B) h( ~# q4 a1 ^/ Y' d/ M
说到消暑,古代虽然条件有限,但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智慧。7 ~7 e" w$ T: N. u% d3 K
皇室的奢华降温:& u$ Y# O3 O% `: U
早在周代,中国就有了冰窖技术。《大清会典》记载,清朝时期紫禁城内设有多个冰窖,乾隆八年时拥有五口大冰窖,藏冰量超过十万块。
/ E* u+ k3 ]$ W C- k! g( Z乾隆皇帝的寝宫中,摆放着装满冰块的冰鉴,这种容器以铜或优质木材打造,外观华丽。天热时把冰块放入夹层,中间放置水果美酒,冰块融化后的寒气能有效降低周围温度。
% {' T2 l, m$ g6 D9 n' ~而且每年夏天,皇帝还会带着皇室成员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那里群山环抱,树木葱郁,天然就是个大空调。; m- @5 X8 h6 U8 [$ ^- K+ P
# W4 L- D* ~& F( Q! Z+ w9 V( G/ t
9 H/ d+ B" q7 Y4 x* N
民间的消暑妙招:
$ e. h/ U( \% R2 j扇子文化:从战国时期就有扇子,到唐宋时期工艺日趋精美。文人雅士人手一把,既实用又有文化内涵。 {! V/ z- J, ~3 B; s* S1 D. Z' [
建筑智慧:富人家在庭院中建造凉亭,挖荷花池塘,利用水的蒸发和荷叶的遮阴降温。普通人家也会在屋顶洒水,墙上挂湿帘子。$ }6 s7 c' c+ j( ]( z5 G6 `" Q
饮食降温: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冰的妙用。宋代时,冷饮已经普及到街头巷尾,成了平民美食。还有各种清热解暑的草药茶。
+ q8 v! @1 N1 K+ V0 b+ {服装调节:夏天穿麻布、葛布等透气材料,颜色以白色为主,利用颜色反射减少热量吸收。
( A- E1 a+ \/ d1 Z. d( s# K6 o心理调节:古人强调"心静自然凉",通过调整心态、作息来适应高温。读书、下棋、听琴都是不错的选择。2 ]2 _# Q5 V" ?- z
时间管理:古人会调整作息,早起晚睡,中午休息,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 G4 H) r, H* u: w" t( v
但即便有这些方法,面对乾隆八年那种极端高温,古人还是束手无策。, _; L, [; {2 w1 Z3 W* _' `2 }( S
连皇帝都被热得心烦意乱,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 v4 {7 P: d" e8 I
: ?0 F- G) U8 i5 U2 a/ t
5 Q8 n; M9 {$ a& O: N7 Y& g7 c# w6 D1 J( j) r! k8 e0 q P
! P- {) |/ d3 q) E5 k3 Q( c历史上还有哪些"要命"的热天?
8 X" P9 W7 {# A1 ?
9 G8 w& I; S* n/ _乾隆八年虽然是有准确记录的最热夏天,但历史上的高温灾害其实并不少见:+ I, i: w7 l3 T$ B* n1 e' ?9 ?" d
唐代的致命酷暑:《旧唐书·宣宗本纪上》记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热,道路有暍死",走在路上就有人中暑死亡。
1 Q# M& _& P& Y4 q: n+ r9 i8 y3 A, l宋代的恐怖热浪:至道二年(996年),"六月,大热,民有暍死者"。9 d t. d0 R; f
景德元年(1004年),"人多暍死"。 k$ ?8 H; T* Y: {+ P" s
最恐怖的是嘉定八年(1215年),《宋史·天文五行志》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热到连泉水都干涸,"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一斛水要一百钱,一杯水要几十钱!9 x6 Q0 w& q) t+ V
明代的酷热灾难: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明实录》记录:"时至四庚之日(二伏),暑热难耐,燕地皆赤日,顺天府各县均有病暍者,唯大兴、宛平居多,毙命者百余人。"
2 B7 T* `: [; n清代的其他热灾: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炎暑,自京师至关外热伤人畜甚重";道光七年(1827年)"京师酷热非常";光绪三年(1877年)"毒热不可当"。
" Q0 }, d; h8 G+ v" J4 h$ Y面对这些热灾,古代统治者的应对措施大同小异:发放冰块、施粥赈灾、减免赋税、祈雨求神。但受限于当时的医疗和物质条件,高温灾害的致死率远比现代高。
: |# x2 m% ^1 t. i5 |3 c/ P# B# t" L K4 [8 [, R
! X( J( I: |0 p0 b4 X
282年后的今天: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1 q5 X1 ?6 x9 o R/ d7 t! R! ^
/ D, W! e$ O I7 Y( U乾隆八年44.4℃的极值,即使放到现在也属于极端高温。" \" t5 z2 D: f U
要知道,这几天多地气温刚突破40℃,很多人都感到难以忍受,更何况古代人没有任何现代化降温设备?
4 O. @& Z$ N& w* i3 J那么,我们能从乾隆八年的"史上最热夏天"得到哪些启示呢?7 K0 K; Q( H0 D. j) w
首先,看到应急机制的重要性。
$ f5 G% R6 q0 W, l乾隆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有效救灾,靠的是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充足的财政储备。
/ k: f+ c: L, T' _+ d" \( H: l现代社会面对极端天气,同样需要完善的应急预案。2025年7月2日,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就是很好的例子。1 k) w4 c8 L( T8 L# h
还有,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7 F1 B& e9 U. Z$ s4 `. k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高温天气下最难以承受的总是最脆弱的群体。 C% X1 O9 H! g) Z- Z$ B
古代是穷人,现代是户外工作者、老人、儿童。
' c& S* T: o8 p& f( J5 Y6 U5 y' K7 o5 M此外,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 y9 o5 j' N7 T3 }$ P5 o$ @% p古人通过调整生活节奏、改变消费习惯来适应自然变化,这种理念对现代应对气候变化很有意义。' A4 Z( l+ ?" k
最后,保持科技与人文并重。6 h4 }: o- ^+ z8 W7 y* k
现代科技让我们有了更多应对高温的手段,但那种"心在黔黎旁"的为民情怀,依然是应对灾难时最宝贵的品质。+ d% _ Q* B' e6 N3 v" |
282年前,乾隆八年夏天,44.4℃的高温让古人付出了惨重代价。282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有了空调、预警系统、现代医疗,但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依然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r6 g& Y* O& }, N: J3 H
毕竟,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保护好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事。9 u5 n4 H" E9 D2 l5 d( o: g
参考资料:
% \9 ~4 N; ~& V4 I0 g- d. _
9 F" x/ ]- E X) T- 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凤凰出版社,2004年
, T; k+ {0 d4 u6 |6 k. O -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0 M+ w. i. \# M- L4 p - 中国气象局:《2024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2025年1月24日8 z$ Y. g0 t2 o P
- 宋君荣(安托万·高比尔):《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大象出版社,2001% W( \6 l" `- o6 F, W+ j4 n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