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日本天皇裕仁去世,日方希望中国参加葬礼,我国回应四字

[复制链接]
查看5467 | 回复0 | 2025-7-12 07: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 M+ E1 d6 d% b, ~3 F% g
<hr>
1989年1月7日,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因病去世,日本国内对此事十分重视,要为裕仁举行国丧,并邀请世界各国出席葬礼。
! M# J, b% A* |( C
作为曾在二战期间担任日本最高统治者的人物,他在位期间日本发动了多场侵略战争,这场葬礼也因此成为了众矢之的。

* A6 l9 V( F) y2 x7 M
% t9 o+ h7 E& z* B1 }2 ]+ A
1989年日本天皇裕仁去世,日方希望中国参加葬礼,我国回应四字-1.jpg

1 [! K! F" J! A: K% W
中国也被日方邀请出席,而中国是否出席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面对日本的邀请,中国的四字回应表达了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和底线。

3 N. w1 U2 s" b2 v: [( t# k$ A正视历史8 F1 b+ m! ~5 }) H5 B

' d$ Y& t: e* D( `; N
裕仁1926年上位,一共执政日本长达63年,他在任期间,让日本的天皇从不可接触的神变成了世俗的国家象征。
9 S9 l. V, I7 V* h4 @( t
而这几十年里,裕仁可谓是坏事干尽,相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导致数千万民众无辜死亡,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罪犯。
, h  ]9 K1 P$ l. x
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之后,他的葬礼成为了焦点,尤其是对中国出席葬礼的邀请,让世界各国都好奇中国对此的反应。

( ]3 _% `0 X) {" h8 S$ l2 [9 Q/ T
其他国家之所以如此关注,是因为,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罄竹难书,所做暴行,天理难容。
) p7 @+ F, g8 w( {, O; {+ j& M
在裕仁天皇死后,日本国内竟开始大肆宣扬起他和日本人民同甘共苦、关心国家和平繁荣的“崇高品德”。

1 K- v% y# n! c: ~# j- |
2月14日,时任日本首相竹下登在回答关于日本二战的责任和性质的问题时,公然表示:是不是侵略应由后世史学家评论。

+ i/ d9 Y: \0 H" ]8 W/ W, ~" i
同一天,日本法制局局长官昧村治在国会答辩时,也公开的为裕仁天皇开脱,说无论从国内法还是国际法看,天皇都是没有战争责任的。

" C1 X5 c- x" R2 ^
这样的言论无疑是公开为日本及裕仁天皇洗脱侵略罪名,这是没有任何道理和道德的无稽之谈。
. a" Y9 k  f& l6 S9 T
# v# X; Q- V" ?7 b3 u3 v+ j1 K
1989年日本天皇裕仁去世,日方希望中国参加葬礼,我国回应四字-2.jpg

: y! z  y' [6 j6 e$ Z, W" y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铁证如山、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 R7 L8 |" U7 C# ?
侵占中国东北、制造伪满洲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都是在裕仁天皇在位期间发生的。
: r$ p! q! A/ ~4 `
南京大屠杀、实施毒气战、进行人体实验等累累暴行,是彻头彻尾的反人类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

! V7 }( b! q5 Z
裕仁天皇因为美国的庇护逃脱了战后审判,但他的战争责任和战争罪行,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洗脱的。
# f0 \' z/ \  w5 e7 ]- ~5 p
也是无数被日本伤害的国家和人民不会遗忘的。
) j+ W- `- [: Q" Y& F3 U
此番言论发布后,中国立即对此进行反应,外交部发言人直截了当的对此进行批判,核心就四个字:正视历史。
( \9 V9 c& k  Q! J8 t9 o
在第二天,日本的驻华大使就迅速向我国外交部进行解释。
* w' c0 a1 X- u; ?5 O* b4 x+ Z
他表示竹下登首相对侵华战争的态度没有发生改变,即认识到侵略的事实,不让历史重演。

5 t! o4 E- h) b5 C* R/ i参加葬礼
, |& E+ W7 @+ f$ ~0 K- T% X5 @" e
5 f9 y2 q2 O% d! j
1989年,日本的这番表演意味着之前的言论就是一番试探,这种混淆视听的小把戏,日本总是孜孜不倦。

; Z; B9 N6 b2 {* {7 Z
而葬礼对中国的邀请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试探,是否出席葬礼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 a$ ^" ~# N% l" {- X
此时中日已经建交,两国有了外交关系,这就不能简单的直接回绝。

" b; w1 S' z) A6 N) E
这既要考虑到国内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的民族感情,又要考虑到国际影响和外交礼仪,去和不去都要有充分的理由。

5 F3 P1 R* _9 o. s. z% t
最终,中国考虑到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争取日本人民,决定派出时任国务委员、外交部长钱其琛以“国家主席特使”的身份赴日参加葬礼。
. L% e. `+ Z% e% @$ E) W' x5 S" O1 }

. S6 \9 v2 K% `+ @9 u2 c$ Y0 v9 R
1989年日本天皇裕仁去世,日方希望中国参加葬礼,我国回应四字-3.jpg
! U, Q# K6 E/ s1 E/ P+ Q$ v, k% h  c
这一决定既顾及了外交礼仪,又考虑到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很多国家都是国家元首出席,我国只派出特使也算保持了一定的外交分寸。

5 ]! z8 K7 V+ T1 J( ~5 J1 B
2月24日,裕仁天皇的葬礼如期举行,场面可谓盛大,但钱其琛并不怎么关注葬礼本身,他来还有别的重要目的。

/ N$ o% L' O0 [6 K- s
当天上午,他会见了日本外相宇野宗佑,宇野宗佑是来为竹下登首相辩解的。
0 u# G4 w" j' j# E" }4 o- ~
他说那次国会首相的发言,没有准确表达出真实的意思,他对此表示遗憾,同时强调日本认识到了侵华战争的性质。
' C" L, ~) I  K# a0 D8 v
同日下午,钱其琛又会见了竹下登首相。

( [: N. A9 p# s. f$ N* M, E
竹下登再次强调愿在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对战争的性质和态度的认识没有发生改变。
# s- k" Q# m6 A: C! S4 A" X6 R  P
钱其琛面对两人的言论,依旧用“正视历史”来回应,中日双方如果想要正常发展和交流,尊重历史是原则和底线。
! d" @& s1 @" ^) r3 B3 U

! h$ E' C4 v0 O
1989年日本天皇裕仁去世,日方希望中国参加葬礼,我国回应四字-4.jpg

( \' G/ F* X! X: y  t葬礼外交
2 L5 G! B0 Z  B! x3 B9 r. K
1 d8 u( J" k/ I& X. E8 f2 m
1989年,日本在葬礼前后的态度反差,也体现出他们的小心思,没见面时跳出来发表不当言论,中国反对后又立马更改说辞。
- [2 @+ ^: J) f( u9 W: r
见面之后更是两次声明态度,这种小人心思一目了然。
% @0 |* b3 Q" {# w$ V+ e" ^8 Y
毕竟见了面还嘴硬,中国在葬礼上可不会惯着他们,要是做出点什么举动可就是世界性的新闻了。

& Z$ [! v2 w5 w* Z
实际上,中国之所以出席日本天皇的葬礼,除了和日本的外交交流之外。

3 h1 K9 x5 b# h; t/ C4 {
更重要的是和其他参加葬礼的国家的进行外交交流,也就是“葬礼外交”。
, j1 K; [* w" e" J0 U8 z! e
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都派人来参加葬礼,其中有50多个国家都是国家元首亲自参加,这对中国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外交舞台。
. S4 W& W% s, b/ _% I5 a
这个时期,国际格局发生剧变,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一定的制裁措施,我国的外交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

: d* K8 ]" t$ k6 m$ ?% W
而此次借助葬礼进行外交,无疑可以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外交工作。

; j& H; {: j. ]' m
钱其琛在参加葬礼的短短两天时间内,就频繁的会见多个国家的外长,都进行了友好交流。
% Q$ i! J  l- J" o. ^, t
而最有效和成功的当属和印尼的外交关系的进展,而这也是钱其琛来日参加葬礼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 E+ P' t/ Y" w) K

. F( g' K% p5 J) E/ U' D6 m
1989年日本天皇裕仁去世,日方希望中国参加葬礼,我国回应四字-5.jpg

4 c  p& _1 ^6 l, W9 S9 g' s
中国和印尼都是亚洲大国,却在1967年因为意外的误会而彻底断交,这对中国和印尼都是损失和遗憾。
' g2 [" w0 y9 ~! B
而早在来日之前,钱其琛准备以参加葬礼为契机会晤印尼领导人,想借此机会深入交流两国的未来关系。

2 `, N1 t0 K/ b+ o
所以,钱其琛即使得知印尼的外长不会随行参加葬礼。

) M+ V) t. U2 N9 _) f5 j6 h
他还是向印尼方面表示了会晤的意愿,最终印尼派出国务部长穆迪奥诺先行和他进行会见。
5 O9 x) _) {3 K$ w
双方会谈的很友好,达成了一些共识,由于双方气氛热烈,穆迪奥诺在会中就将内容汇报给了印尼总统苏哈托。
1 D2 b0 Y, k5 ~9 `, Q
苏哈托见状便直接参与了会谈,双方就中印外交关系正常化达成了共识。
8 E$ @6 S! Z: P; G7 s
钱其琛的这次会见有力的推进了中印双方的外交关系进程,为之后的中印恢复外交关系打开了交流的大门。
) u6 t* P+ I$ N, r. ?( }  p' l
两国于第二年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7 i7 F8 y$ L# v0 |
各大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称这是中国外交的胜利。

+ l; |3 n- m, [# ^. }+ v! h
中国在中日交往中始终秉持着“正视历史”的基本原则,中日关系要想友好发展,这是基本的立场,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

6 H, ?7 ~2 X& e; p( [% g3 ?
葬礼事件深刻诠释了中国外交在坚守原则与把握机遇、化解历史伤痛与开拓未来关系之间寻求平衡的卓越艺术。
7 [) O$ Y& V' A+ v1 b
其展现的勇气与远见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 p! w. G2 n3 C& e( r
<hr>
参考文献:# d0 R" D6 g; r+ E( \/ B
既是葬礼,也是外交——我经历的裕仁天皇葬礼和“葬礼外交”,杨振亚,世界知识,2002-07-16,期刊
( b& v$ \5 S/ ?; j+ T' T日本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和未受惩罚的原因,段西宁,巢湖学院学报,2007-01-25,期刊: N9 {* [8 \5 p- O! \9 o
外交十记,钱其琛,全国新书目,2017-05-15,期刊
6 }+ w" h0 K/ ?2 _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