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a$ @* G3 A0 D* `. ~$ B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h) H% T! s% T1 [0 Z. L% k
尿毒症作为肾脏疾病的终末期,常让许多人谈之色变。中国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0.8%,约1.2亿人面临肾脏健康威胁。2 H0 Q: g! S9 |8 \% l0 W0 d% s
尿毒症并非突然出现,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会通过身体多种信号进行预警。9 P- O& F2 p% P0 ?4 R0 R6 v* Z$ |
0 u# c+ m/ p8 ?% k* ^
+ Z) N- T" v; K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王卫指出:"尿毒症的发展通常经历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此期间身体会出现多种异常表现,及时识别这些信号,把握早期干预机会至关重要。"# P" X5 J" d# H/ U: A& ~- |4 s2 ~
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信号,及时察觉身体的异常,才能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如果没有以下六种异常表现,通常可以暂时放心,但仍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5 v" N7 M) Q; o
第一,尿液异常。健康的尿液应当呈淡黄色透明状态。如果尿液出现泡沫增多且持久不消,或者颜色异常浓黄、发红甚至呈酱油色,都可能是肾脏功能受损的信号。) s) |- [- o$ `7 ^( x
$ K) }3 y3 }" O* e3 ]/ B1 G
7 o; {6 z- s# O+ P2 o# c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尿液中持续存在蛋白质或血液,是肾脏病早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占肾病早期症状的75%以上。许多人习惯性忽视尿液变化,认为多喝水就能解决。殊不知,这种轻视往往为日后的肾脏重症埋下隐患。& }, q% J {$ ?+ L3 T9 b8 V3 k
第二,血压升高。肾脏与血压调节密切相关,血压异常升高可能是肾脏功能受损的信号,同时高血压也会进一步损害肾脏,形成恶性循环。5 H1 {( L5 L$ l9 K- P( g& P% y* X
中国高血压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约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而这些人群中有近一半人并不知情。& a' @% x# K0 f0 Z p" \( G
1 V4 J# w& U) ]8 Z9 [
2 {, s4 B a/ E1 h" c* t. H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教授赵明辉指出:"高血压患者应当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肾功能,尤其是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更应警惕肾脏问题。"+ ?$ A3 j) K( S! i4 b$ R z) e
第三,水肿现象。早晨起床后眼睑浮肿,或者脚踝、小腿部位出现按压后凹陷不易恢复的水肿,这往往是肾脏无法正常排出体内多余水分的表现。# j `( p8 j9 y$ Q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的临床指南显示,约60%的肾病患者在疾病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症状,但多被误认为是单纯的疲劳或睡眠不足所致。9 S( l- l# p2 c$ E( k7 D
: i# t8 K) E9 l# p
, J/ Z* ^4 J% w' L' ^
有些人甚至把水肿当作"发福"的表现,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这种对健康信号的误读,常成为疾病进展的催化剂。; f2 D1 A @8 Z
第四,疲乏无力。肾脏负责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当肾功能受损时,可能导致贫血,进而引起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 j! p4 w# z& n4 \. W; P4 z) q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慢性肾病患者中约85%在疾病进展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症状,但仅有25%的患者会将此与肾脏问题联系起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许多人将疲劳归咎于工作压力或睡眠不足,从而忽视了这一可能是肾脏疾病预警的重要信号。
, l8 f+ [, |0 G9 p
6 X9 a3 y" c& A) Y
6 n- M6 v2 F& m/ S第五,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肾功能下降会导致体内毒素积累,影响消化系统功能,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异味等症状。0 m- s. k" ^5 h$ z9 C c a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黄永昌教授表示:"尿毒症患者体内的尿素氮等毒素积累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约70%的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 l/ S. F7 w& [$ f g5 W
许多人将这些症状误认为是普通的胃肠问题,滥用胃药自我治疗,不仅掩盖了肾脏疾病的真相,还可能因某些药物的肾毒性而加重肾脏负担。
1 L! z' Z8 a1 C1 E* Q
) I1 p1 ?6 B& C$ _+ x2 w$ `
# a* w+ ~7 G+ ^! q$ ~ @3 q6 O第六,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随着肾功能的下降,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可能导致皮肤瘙痒、干燥、苍白或黄褐色改变。
9 L0 w: K, X3 c+ O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与肾内科联合研究显示,约50%的晚期肾病患者会出现皮肤症状,而这些症状在肾病早期可能已经悄然出现。1 s; O: Q5 J$ a9 `8 V: n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教授陈香美强调:"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反映内脏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不明原因的皮肤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六大异常信号并非单独出现,往往是多种症状共同存在。如果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症状,更应警惕肾脏健康问题。7 `/ H( ?% H1 N5 g9 [- j0 c
) b# C% j! @4 G; j* U- G% r, l
* N( r) d; s" v9 H如何保护肾脏健康,预防尿毒症的发生呢?控制好基础疾病是关键。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导致肾脏病的两大"元凶",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能显著降低肾脏病风险。1 E4 H. C4 q- o8 g$ ?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数据显示,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约20%由糖尿病肾病导致,25%与高血压肾损害相关。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朱明华教授指出:"血糖和血压控制达标的患者,其肾脏病进展风险可降低60%以上。"
! l% P: J5 {( ^7 ?3 N# v合理饮食对肾脏健康至关重要。过量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而高盐饮食则会影响血压稳定,间接损害肾脏。
3 ]8 J/ n3 `. M* D. q1 w
) ~& |; i A* D8 Y' C5 j- O5 y% c0 S3 T, I1 D8 R, V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体重每公斤1.0-1.2克,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现代人饮食结构普遍存在高蛋白、高盐、高糖的特点,这种不平衡的饮食习惯正在悄然侵蚀着国人的肾脏健康。
# T1 t& ?6 @& W% R$ ]( s- g1 r; N警惕肾毒性物质也很重要。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部分抗生素等长期不当使用,可能损伤肾脏。2021年《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药物性肾损伤占急性肾损伤病例的25%左右,而其中约70%是可以预防的。
9 ~# y" k; ~# @* Y x2 ?; ~定期体检是发现肾脏问题的有效途径。肾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查应当成为常规体检项目,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重视。
2 H4 i. f7 k# c% Y& R6 U
. Y4 W2 E( c8 [5 G* V5 J. ^
* L( D4 j% {3 `) [0 x3 f3 h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教授张宏指出:"简单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能够发现80%以上的早期肾脏疾病,成本低且无创伤。"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与现代医学对肾脏功能的认识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 X+ h3 P5 w+ R- _: f
中医防治肾病有着丰富经验,如《黄帝内经》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观点,强调了肾脏在人体中的核心地位。$ }6 r# l3 e0 w6 E2 K$ x7 ]$ i8 v6 b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病,可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B% E$ x: u4 C1 s/ v
/ {3 L2 {5 l$ C0 `6 T# k2 e: @3 |8 l$ Y9 o6 e& _0 W& B0 T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州教授指出:"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于肾病预防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施治,调整阴阳平衡,可以在疾病早期进行有效干预。"* n; j3 M9 P* r: l: H1 ^) O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尿毒症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防。只要我们关注身体信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大多数肾脏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n4 n) K: N1 w2 V, K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内科陈楠教授指出:"在我30年的临床经验中,超过70%的终末期肾病是可以预防或延缓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积极干预。"
4 y5 C" L5 a8 V6 S% `) ]/ ]4 S$ }( V& r" j+ Y# k4 X
5 ]; h* |- j1 k5 v
重视自身健康,了解肾脏疾病的警示信号,定期体检,科学生活,才能让肾脏健康伴随我们一生。
0 e+ W' N3 U) d参考文献:) S% F! {, ?7 i+ s0 }2 ?
张敏州,王永炎.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42(3):257-261.
# C6 X! B v" _/ Q9 j陈香美,王海燕.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策略.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37(2):81-85.1 Z1 x) Y+ t5 |4 ~5 Q
赵明辉,陈楠.高血压相关肾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研究.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1):15-21.
0 T' G/ q0 Z( m+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