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

[复制链接]
查看8869 | 回复0 | 2025-7-4 09: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jpg
6 \4 m* B9 E) R/ m* Q3 I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0 V/ L, A3 I- P/ @" l
文|妍妍
. |8 X$ a+ _2 }* h$ R0 W编辑|妍妍
# p! s# \, E4 m8 r& A, o
' [7 J9 B0 |- ^  O& w& X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2.jpg

: k, N7 d  h8 s; d5 m* J) d1 l7 T1 s. o- K2 M; \, Q

& J* ]! {2 a+ z5 _" x% G, |  P0 g《——【·前言·】——》6 e/ e6 W1 Y+ O' a2 _9 g0 _, e- O

& w2 ~" @) h0 ^# D3 e( W说起《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段佳话。
" O/ Y6 V, @& G+ R4 A诸葛亮确实是个人才,《隆中对》的战略眼光,草船借箭的智慧,火烧赤壁的谋略,样样都让人佩服。
. w1 g8 g% H9 T/ O2 G: S# ~/ K* s! I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后人称为智慧化身的“卧龙”先生,其实有两个致命的毛病。5 s5 T  j" h. o: B. \
最让人感慨的是,刘备在临终前就发现了这些问题,还专门提醒过,可惜诸葛亮压根没听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x: M: f0 p. `2 B
" Q5 E6 f, {' m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3.jpg

; E0 L/ t9 {2 r, \) u
刘备的最后嘱托
+ d5 x& e/ v6 C: [1 i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不起。6 ~: F* J, P1 N6 H' T% r
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枭雄,此时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把诸葛亮叫到床前,进行了一番看似寻常实则深意的对话。* K) v& C- s; `
刘备当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关于马谡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话听起来很直白,就是在说马谡这个人夸夸其谈,不能重用。( G- J1 T7 [, |/ n& a4 M  j2 z0 x

3 Y4 }" e! F) O* L# O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4.jpg

9 }3 ^- P' g$ `( P0 ^  A1 q' k+ r7 ?0 B$ w

, R6 a% I7 w$ R0 J- _7 F可是刘备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远不止这些。9 k" `% z" B- V; X5 i: E
他其实是在委婉地提醒诸葛亮,你在识人用人方面存在问题,容易被表面的才华蒙蔽双眼。
+ i+ U5 a7 v0 X" y第二句话更加微妙:"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表面上看,这是在告诉刘禅要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对待。0 q* b& f" E6 D# p
可是刘备的真正用意是在提醒诸葛亮,你要学会当一个好的领导者,要培养人才,要像父亲教育儿子一样去栽培下属。
+ |5 c- L& ^7 b; |# f. L0 H' z
0 @+ t0 m$ Q( s' z. T4 `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5.jpg

/ Z3 c0 B& ]' S4 D, w1 Y! [; }9 f4 Z7 h7 W

, q- ]! F2 Y) }2 O# R4 \9 x2 _刘备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在点出诸葛亮的两个致命缺点:一是识人不明,二是个人英雄主义太强。7 x- ?0 X: B, `3 f
可惜诸葛亮当时满心感动,只听到了表面的意思,完全没有领会到刘备的深层提醒。/ g6 c# J7 z; A6 ?

" _" Y5 }7 u+ G+ R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6.jpg
9 {9 q+ @. V# ^4 p& A
街亭失守,第一个缺点暴露

' `! I( Q5 ?8 l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大业。5 a: a, r$ C3 g# r5 z
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需要派人镇守街亭这个战略要地。( M! f) a6 D" T6 r/ G7 n& w
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位置应该派最可靠的将领去守,可是诸葛亮偏偏选择了马谡。. u- O0 T2 Z; o0 X" ^; H8 r
马谡这个人确实有些文采,平时说话也头头是道,看起来很有才华。
' \% k+ \8 z, T
" t8 _. @3 Z9 q+ Z3 f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7.jpg

6 u, ]" W* P: v( I5 H* G1 _5 h- ]& z% P# w4 K7 L

* R- O: q+ s+ z诸葛亮就被他的表面功夫给迷惑了,觉得这个人有能力。
. V: G: m2 G6 e* G. I可是实际上,马谡就是个典型的纸上谈兵的主,没有什么实战经验。
' I3 j0 _( E& m; _0 n: T果然,马谡到了街亭后,完全不按常理出牌,非要把军队拉到山上扎营,说什么"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7 Z% p) H( F. b手下的将领都劝他在路口扎营,控制水源,可是马谡就是不听。* S# _* G: P6 V, N/ |5 j

+ X, R) e. g, ?5 [" M. Z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8.jpg
% J  Q+ b' L9 A

6 B& c  ]2 G6 L6 m. @) ^
' k- Z1 r6 L% J2 @' q8 E) g, d结果司马懿一来,直接把山围了个水泄不通,断了水源,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就这么丢了。
# T: c0 s2 G6 Z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诸葛亮这时候才想起刘备的话,可是已经晚了。
6 |3 {% v% A8 o( W他虽然挥泪斩马谡,可是损失已经造成了。4 \6 Y& D, N) J
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从这件事中真正吸取教训,识人不明的毛病依然存在。! K# m" Y; }* j2 {

/ C9 r! }) _: G$ E3 V; ^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9.jpg

1 u3 `$ e, j+ k1 \. K0 d
用人不当导致人才凋零

+ f5 @7 ?1 ^' p9 w% v7 w& \/ W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马谡身上。9 o) ~. }- d! o4 X5 q
他对魏延的态度就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n$ n& B( H% g7 J# V- U  p
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的大将,能力出众,战功赫赫。刘备当年让他镇守汉中,可见对他的信任。
  {# c( B2 G$ e' r1 F可是诸葛亮对魏延总是疑心重重,觉得他桀骜不驯,不好管理。
( O" c; }9 v5 I" {7 Z: w( C) I+ n- o0 Q5 e$ E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0.jpg
- f" e/ a1 m1 A% m- X& `' k

- M* w% d1 `' u$ S( r4 G# H
  T4 U1 z1 y$ c! O3 s) g魏延提出的很多建议,诸葛亮都不采纳。
9 Q8 P2 Y8 Z) K$ ^  c1 b# r比如魏延曾经建议,给他一万精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这个计划其实是有可行性的。可是诸葛亮觉得太冒险,坚决不同意。- y" j+ c+ o1 \( h' R
相比之下,诸葛亮对杨仪却是信任有加。
# @9 y: P3 y. b6 g, `& D" W杨仪这个人确实有些能力,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可是心胸狭窄,私心很重。1 v5 G' _4 I: ?

0 v4 x/ |0 {" e9 F# r5 _3 ?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1.jpg

) k, S. f: k7 }- h1 P2 c8 i3 j$ [: D2 _" p9 o
; o  o) p5 R9 R: u$ u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杨仪利用诸葛亮生前的安排,设计陷害魏延,最终导致魏延被杀。4 C- o( r% \0 U+ K+ t" F! E& N' T
这件事的后果很严重。魏延一死,蜀汉就少了一员大将。, c5 `4 C1 S' B3 N+ _
更要命的是,这件事寒了其他武将的心,大家都觉得诸葛亮偏心,只信任文官,不信任武将。
( ]3 A; Y: a0 F4 h9 Y) W
( D" k9 \+ n  F* F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2.jpg
! Z5 B  I. S! Y6 l0 \
事必躬亲的悲剧
1 H" Z0 {* `1 x
诸葛亮的第二个致命缺点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太强,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0 o  N/ ^* \2 |" g. Y& W
这个毛病在他执政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 G( d' `% F' G蜀汉朝廷上下,大事小事都得他说了算,连士兵打二十军棍这种小事,他都要亲自批准。7 c: I0 }, X# |, a. l
这种做法看起来很负责任,可是实际上害处很大。
% X; m, `3 E& X" P7 M4 x5 W, o! L, ~3 K$ N! B+ y: @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3.jpg

  Z$ e! Z6 k/ l) W1 E7 u% c8 d" I6 L6 m
6 c# b' @  [+ T1 L+ G7 ^) {* S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把所有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必然顾此失彼。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完全没有培养出接班人。  X5 U) Y9 d- f% a: F
诸葛亮晚年选择了姜维作为继承人,可是姜维的能力明显不足。
. m& P  v5 g) Y' m  X' S1 p,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好战的一面,却没有继承他的智慧和谋略。
% N7 B# ~# C% G: i6 l# @+ t# O  ~/ k- e8 Y; ]% O0 [6 M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4.jpg
, M. s3 ^! P% \2 J# s
  x" T. y" z, M1 f3 A; R

% w: r+ H. @, A- E% D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可是连连失利,把蜀汉最后的家底都败光了。
! A! R: m) g" x2 ?' r, V这就是不注重人才培养的恶果。8 m6 t. X! U, Y4 R+ E: c; Z, F% M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还能勉强维持,可是他一死,整个国家就像失去了主心骨,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1 C4 p5 r, j* U7 l" }" v, x; w5 J4 C  t( _- D; B1 r" h4 `2 F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5.jpg
3 C7 K6 ]8 r; I: C: M6 B
《隆中对》的致命缺陷

4 ^6 X, @9 h- {* z0 E回过头来看,诸葛亮的两个致命缺点其实在《隆中对》中就有体现。- j$ p0 Z! f6 J5 b! q% d# l# l+ R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确实宏大,可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
4 {% z+ k$ J3 R8 u4 h* Z) o当时天下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曹魏有400万人,东吴有200万人,而蜀汉只有95万人。# a' g' G  w( \' _. h

; k# y* x: Y" l" c$ G# S, i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6.jpg

$ ~2 I8 w/ j* x, _1 k1 ]3 J- H/ e9 M6 \+ T3 n
4 |/ N# U+ G3 W& m
在这种人口劣势的情况下,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实际上是要把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散到四面八方。
  M# W$ m. A" [, U$ m毛主席对这个战略有过精辟的评价:"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最终乃是三分兵力。"
# Z) \( H: u# v- m- m9 }/ l这话说得很对,在人口和兵力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还要分兵把守,这不是自找死路吗?  a# O) t2 C: h7 E; w' _
可是诸葛亮直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一直按照《隆中对》的思路在走,结果越走越困难。8 S1 \: b3 z& M8 X3 f

. x3 X: s7 Q4 f+ `: |6 G5 M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7.jpg
7 r0 |3 C0 ]) Q& n

9 \9 r# T5 l/ {# z7 K- g# N8 J* ?8 p% E* Q
六次北伐,每次都是劳师动众,可是收效甚微。蜀汉的国力在这种穷兵黩武中逐渐消耗殆尽。
: A; Z9 s) I3 W% l% D诸葛亮如果能够听懂刘备的提醒,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蜀汉的命运会完全不同。( r2 n5 \* d; q" U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带着他的遗憾和蜀汉的衰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a+ a( Y! t5 n, K3 I+ c2 [

  {6 V, B/ b" E. v* O# }8 U! u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缺点,刘备临终前好心提醒,可惜诸葛亮没听懂-18.jpg

) `( e" p: H7 F" D2 x6 w% J+ C  x" t# K6 b3 Z

) i0 _, P2 J7 f6 y1 P$ @$ E; P2 n3 K/ r《——【·结语·】——》! ^! x: T- ]$ T. ^0 |: H
+ V# ?( T, t% e
刘备这个人虽然出身不高,可是识人用人的本事确实了得。( U: v8 |! F8 r7 A* \
他在临终前敏锐地发现了诸葛亮的问题,还专门提醒过,可惜诸葛亮没有领会到他的良苦用心。
2 Z4 g3 k; v6 D  e# m' ~$ S1 N识人不明和个人英雄主义这两个致命缺点,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败亡。6 E/ b. L  v* a  e& P% I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聪明的人也有盲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老师和长辈的提醒,往往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E  O7 m6 Y/ @! D% H# f
信息来源:
$ \* b4 z% L, p8 l1.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陈寿著
1 p0 O- z! g- u+ l8 u; }4 g- s7 k: f2. 《三国志·蜀书·刘备传》- 陈寿著
5 S& V6 Q+ a. o$ B3. 《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陈寿著3 e4 F  @: o' S3 S* ^
4.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陈寿著
8 Z( y8 H! z/ y+ c: `5. 《资治通鉴·魏纪》- 司马光著
- |) W; A- Y2 K/ P$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