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8 l2 s1 P& u+ G1 v) B- l 有人坚称假的,有人认为是真,在多个领域引发了极大关注和争议。1 Q/ E0 d' e% }5 }9 [0 _. o: x
 
 ) \+ F* q* X0 ]
 ' ~' @4 @5 @# q! Y- f; a/ f
 + O5 Q* G0 B: B( L, @  ?! ?& |, v橙柿互动对这一事件,曾陆续进行了深入报道。
 , K4 j9 Z; N  b/ G4 T* {昨日(7月2日),该项目考古人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首次向外界发声,公开回应各路人马质疑。
 9 z4 `" F, i) p( L  u+ I9 x8 Z+ L7 G+ [
 - I, E/ `$ `+ h
 2 y. A; i# {$ }! ]4 _+ P- W4 X, t  u- f+ ?
 同一天,石刻的首次发现者、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也发声,石刻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有关,被这个结论震撼了。
 9 y5 T1 q3 L* @, u& F& C回应石刻发现过程& R& z3 V: ^" ]. J, C/ }
 石刻年代和价值如何明确的?1 a& x% [. S5 T1 L
 橙柿互动曾报道过,关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青海省果洛州的文旅部门介绍,2023年国务院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后,果洛州安排各县成立工作专班。; a$ _6 B( j. K5 h
 2023年7月,果洛州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一行,对莫格德哇古墓群和尕日唐岩画(秦始皇遣使昆仑石刻)等进行进一步研究考证。7 M! t; K: l5 a
 
 " x& W, d5 @$ p& Z$ N% l: C1 `! B* ?; o$ D$ b
 
 - j4 K" X9 A8 d这次,仝涛就发现过程回应得比较详细——8 }# l! a5 c6 H$ M8 {
 2023年7月,在莫格德哇古城调查结束之后,我们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访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的牛头碑、岩画、佛塔、墓葬等其他遗迹,在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山岩基部,我们见到了这处石刻。
 ) o; v$ K  A1 Y- O1 f3 [石刻表面磨蚀风化较为严重,有多处石片残损剥落,残存字迹非常模糊,可以粗略辨识有“皇帝”“大”(后考证为“采”字)“乐”(后考证为“药”字)等残存文字。
 % l6 a$ g% A' C' d" k大概在2024年初,我们在整理和制订莫格德哇发掘方案时,才注意到石刻上的“己卯”二字。% D/ M& P' Y# D
 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有明确年代的碑刻,再加上小篆字体,我大胆推测,这可能是更早期的石刻。
 9 X+ p9 O: a% p8 l( W/ U随后,我们开始查阅大量资料,一一对比秦代文字和文献,逐渐确定了这处石刻的年代和价值。
 2 v( d  Q! L: k8 S7 g2 {2 I; w* A6 u" k1 v& F
 # [' `* I0 x- |# ]7 }
 仝涛称,确定这处石刻为秦代石刻题记的过程非常复杂,但也比较严谨。$ Z  G! l( \  b/ L
 首先,主要是依据文字本身,包括内容和写法的时代特征。
 " U  h4 K  n+ j& x+ B该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后世虽然有模仿,但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5 w( x0 i, u! M" u+ }7 Y. o2 D# K
 其次,石刻中提到的“五大夫”爵位,是商鞅变法后设立的,一直沿用至东汉,而且“五大夫”这几个字是合文写法,是上古时期造字、写字的一种特别方式,在秦汉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这为我们确定石刻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 ~/ ?/ ^! @- h; o( e4 I
 古人严寒乘车出行青藏高原
 ) V6 W2 _" o# r+ p" t( P! t可行性有多大?
 ! l0 x& z0 _( p* @( e3 y石刻上内容称,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
 5 X9 N% d# s; g$ s' Q- }/ c外界质疑声音称:2200年前的古人,在青藏高原的严寒中乘车出行?这有悖常理。$ I7 g- i( X2 L$ q
 
 # }: V2 a: f9 F8 T7 R$ {) y  k" k: e. {! @4 C* N1 |5 ?8 F9 |
 ! Z/ Z  {8 G; `
 对这一事件的可行性方面,仝涛也进行了分析:使团选择在冰冻的冬季出行,一方面,可能是迫于秦始皇的紧急需求。; l/ p; v- Z) C1 f
 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受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及古代交通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作出的选择。6 g' ]+ q  N5 b  s
 秦时的黄河上游尚未有足够的桥梁、舟船等渡河条件,黄河源高海拔地区又多湿地、沼泽,夏季极易陷车。: m8 s1 D/ Y: E+ R) b. k0 v9 j3 n
 因此只能在寒冬季节水枯结冰之时,车辆人马方可履冰通行。/ ]: D6 {' O8 K8 q  \" _1 M
 黄河上游桥梁系统的建设,发生在汉代之后,至隋唐时期唐蕃古道开通之后逐步完善,此后才有条件在夏季丰水季节乘车实现高原的穿越。这在文献中有比较多的记载。2 a: H4 `2 y. G1 B& t: p
 
 ; f  S) M' ]* H6 \3 ~% w: k3 ]; a' D2 [) D6 }% q9 u& S
 
 - ~7 k. j" J/ d9 J' r6 N仝涛称,“对于网上的争议,我始终保持开放和严谨的态度。”$ N7 S) f6 Z5 W# W' R$ q
 对于这块石刻的历史研究重要意义,仝涛认为,这一发现可以说是填补了多个方面的空白。
 - M! j( |' m% w; a8 L. s它记录了秦始皇遣使前往昆仑山寻觅长生不老药的历史事实,这在文献中并无记载。
 - e* g1 B: C: g& b
 昆仑山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具体位置一直困扰着学界。石刻的发现,为解决先秦时期“昆仑”“河源”的地望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9 J2 ]9 a5 @/ K% I, @. B仝涛说,“这一石刻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是我始料未及的。+ S. Y* b! }6 n此外,石刻的发现,这表明早在秦代,中原内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交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文化交流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N3 M  A8 ]1 i4 }( F: Q
 
 他表示,真诚感谢广大学界同仁和网友提出的各种专业见解,通过这些争议和开放的讨论,大大提升社会各界对于这片高原无人区的关注度,有利于研究和保护这一珍贵文物。
 ! j6 o2 e+ t+ a首次发现者发声:
 9 I# l* f: h: g8 [# l) E0 g仿佛看到2200多年前# B+ C2 O% T! s( P3 p; {7 ]
 秦人在高原风雪中……+ Z) G  @3 j& o1 W
 同一天(7月2日),石刻的最先发现者、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也公开发声:石刻所在的扎陵湖北岸,在古代是何等绝远之地,绝非个人之力所能及,一定是个团队,背后一定有国家力量在推动。9 e! K1 ]! l/ T9 A8 p( k* j# }) D
 他指出,仝涛先生《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激起千层浪。对个人而言,了却了他数年间的一桩心事。5 o) S  |3 m: @
 “石刻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有关,无疑在我脑中又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大大超出我的推测,这个结论再次震撼了我。”% z3 Y1 e3 o3 P6 W% \9 t2 g; A
 侯光良称,仔细研读仝涛的文章,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一发现意义重大而深远。- }4 o" y# l2 @; M1 o3 o
 他说,自己仿佛看到2200多年前,一队秦人,驾驶着车马,行驶在高原风雪中,顺河而上,来到河源,刻下了这段文字。
 . ^6 Z; B% j) D% i' V他们书写的不只是帝王求仙的执念,更是华夏文明深入青藏腹地的实证。
 * H% A( h  w  |+ G7 J冰屑沾衣,氧气稀薄,而他们手握凿刀,在岩壁上留下穿越千年的密码。1 Z1 E! z! i% O1 I: t/ B* T
 “这场景让我心潮澎湃,他们是何等的伟大。”+ O9 G) `% t+ c+ X8 \, ]
 5 T! @' G0 h4 {$ P" I/ S) i
 
 : D; S) n( V8 g; C' P7 _2 G& @$ p, l
 此外,对秦代石刻的外界质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认为,有很多人推想当时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加之青海扎陵湖地区不在秦的管辖范围内。- h9 N% Y. a4 m
 其实,中国大地上的先民从很早开始就有将探险当乐趣,视万里为坦途的气度。
 , k; b! K' ~& D* a/ o  s最迟到商代中晚期时,商文化的影响已经东到山东半岛,西到陕甘交界,北到鄂尔多斯高原,东北到辽宁朝阳,西南到四川广汉,最南到广西武鸣,可谓泽被广阔,影响深远。
 : y) f& a- _8 W- K5 E1 l5 U刘钊指出,当今文物造假猖獗,需要时刻警惕,但不能矫枉过正,因噎废食,倒脏水时把孩子也抛掉了。
 : k6 ]) t6 u) S/ d# r2 L" y“我们总是习惯于信已知,疑未知,却不知我们对古代的认知永远是一知半解,一鳞半爪。
 / [$ V: H6 ?  C, a8 G/ l( Q7 r“从对昆仑石刻的质疑声中,我总能感到:有人对我们古代科技与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不够自信。”* o2 b4 H$ j- h
 对于这次公开回应,有评论称,“争议是正常的,但应该是做学术套路,而非人身攻击和恶意的揣测。很开心可以看到这样严肃认真。”
 ; w3 B7 K4 ]  |% \) C, ^“开放包容、有理有据有节,这才是学者该有的风范。”
 4 N- Z" m& X6 S“这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而不是网红式学士人设。”
 . u& Y& A1 S* Z5 n  j橙柿互动 记者 程潇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