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小暑到,西瓜少!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

[复制链接]
查看7322 | 回复0 | 2025-7-2 08: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静室摇蒲扇,心随茶烟凉、蝉鸣织夏韵,悠然对斜阳!8 \. h9 V% W8 u& \6 ^
七月流火,热浪席卷城市。空调房成了现代人的避风港,风扇嗡嗡作响,冰饮成了续命良方。然而,当我们在冷气中寻求庇护时,可曾想过——千年之前的炎炎小暑,我们的祖先如何与暑热共处?
, C3 S% I9 S1 W小暑,这个看似平常的节气名称,却深藏古人对宇宙的深刻洞察。“暑”字拆解便是“日”与“者”,意为太阳炙烤大地;而“小”字则体现着古人朴素的渐进认知——此时热力初盛,尚未达极致,故名“小暑”。
# `, P$ I( v4 @面对暑热侵袭,古人以生活智慧从容应对。饮食上,他们深谙“夏日伏阴在内”之理,以温养阳。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伏日汤饼”,便是小暑吃热汤面的古老习俗,一碗朴素的面食,饱含“辟恶”安康的祈愿。以热制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养生密码。 而早在宋代,《文昌杂录》中已有“蜜沙冰”的记载,达官贵人于地窖藏冰,待暑日取出制作冷饮消夏,尽显生活雅趣。& E  c7 _' p# x) f
“六月六,晒红绿”,小暑前后曝晒衣物被褥,防霉防蛀,这看似寻常的“晒伏”习俗,实则是古人利用盛夏阳光的最强效除湿妙招。阳光曝晒的不仅是衣物,更是古人顺应天时的生存哲学。
  V5 z; N/ \+ a6 m9 r0 ]4 @
" V9 l4 @9 G4 u
7月7日小暑到,西瓜少!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1.jpg
( L& D2 K& |& {4 v0 L7 U
小暑至,伏天始。这“伏”字,源于古人五行生克之道——金气潜伏避让火气,昭示着一年中最热时节的降临。汉代《郊祀志》中“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的记载,正是古人对阴阳流转、寒暑更迭的深邃思考。4 m9 C) |/ N% q  D
当小暑的热浪再度袭来,我们或许不必仅躲进空调的堡垒。重拾古人的节气智慧,并非简单复制旧俗,而是汲取那份与天地和谐共生的从容。
" [% V3 ^1 a. n7 W9 t1 M* F$ \$ V4 U5 n& I
7月7日小暑到,西瓜少!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2.jpg
$ A7 l' I  }" ^: O3 V
一、今年的小暑是什么日子,古人是如何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
1 N# Q" ~; @, w" l7 O4 O) L1 r
- {# Y% s; W" Q. P# J+ X1 ?" W3 `2025年7月7日4时04分43秒,农历六月十三,星期一。小暑节气将如约而至。太阳行至黄经105度,盛夏的序曲正式奏响。小暑之后,暑热渐盛,万物在蒸腾的热气中酝酿着最蓬勃的生命力。
* Q/ S; G3 c% l' f6 Z7 I1 _小暑期间正值“三伏”中的初伏前后,暑气开始积蓄力量。此时我国多地气温持续攀升,雷雨天气增多,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结束梅雨季,转而迎接酷热高温的考验。南方早稻渐熟,农人忙于收割;北方则进入多雨季节,田间作物在雨水滋养下奋力生长。
' I; l4 D/ {( @二十四节气并非古人随意划定,而是根植于对太阳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
% s9 R+ ^: o( [3 o( f9 A比如:圭表测影定分至,古人立起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标杆(表),观测正午时分其投影(圭)的长度变化。一年中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最短为夏至,春秋两季影子长度居中的日子则是春分与秋分——这“二分二至”成为节气体系的核心支柱。
0 i, x4 s: \& [8 t8 v# K  w: j0 j5 v再比如:黄道均分二十四,在确定了四个关键节点后,古人进一步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黄道)平均分割为24等份。每一份跨越黄经15度,太阳每运行15度,便对应一个节气。小暑,正是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的节点。
1 g' D8 Q  c0 ~: A最后是精准计算的演进,早期节气主要依赖实际观测。随着数学与天文学发展,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大明历》中引入了精密的计算方法,大大提升了节气时刻的推算精度。现代天文学对节气的计算已极为精确,误差可控制在分钟级别。
( p' z9 E3 g8 X' J5 Q2 ]) m6 \5 x* R# h
7月7日小暑到,西瓜少!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3.jpg

- o2 V* ~) p/ R' w9 U6 \! y二、关于小暑的一些古人智慧?
" d( T. W1 L) Q" x' o, Q! r, O; w: Y' u+ D0 B
古人面对暑热,积累了深厚的生存智慧: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品尝新收获的稻米。清凉解暑的绿豆汤、莲子羹成为日常饮品,西瓜、苦瓜等时令蔬果备受青睐。: P3 w, Q: v6 i1 Y4 P( ^/ @' m0 F" ?
提倡“避午热,纳晚凉”,午间小憩避暑,早晚气温稍降时活动。保持居所通风透气,利用水边、树荫等自然清凉之地。
" L5 O5 w$ _+ X3 q9 L中医强调“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小暑时节重在养心,保持心态平和,“心静自然凉”是古人应对暑热的至高心法。
# `8 _  I4 h5 j! {, ^' X# ]小暑节气通常标志着“三伏”中初伏的开始或临近,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即将拉开序幕。为何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3 _9 t) f! U9 q7 Q& Z" |0 o
小暑时节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水汽,人体感觉如同在蒸笼中一般,故有此生动描述。小暑养生为何强调“吃苦”和“午睡”?“苦”味食物如苦瓜多具清热泻火之效,有助于对抗暑热。午睡则可避开一日中最酷热的时辰,补充精力,缓解“苦夏”带来的消耗。: t: r, w4 U6 Q$ N
) `7 v+ S6 I& u' t
7月7日小暑到,西瓜少!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4.jpg
- S9 V  f; n2 g( ^: g
三、7月7日小暑到,为什么西瓜要少吃?0 C0 v' K' ^' j5 m
( F* c! z3 q# q, Y* u& L; [; o
西瓜红瓤黑籽,清甜多汁,仿佛一口就能浇熄心头燥火。然而,古人智慧如明灯,照亮我们健康之路:小暑后,西瓜虽甜,却要懂得“忌嘴”了。
2 z7 `; @- U( k  r) i我媳妇前几日贪凉,半个冰西瓜下肚,当夜便腹痛如绞,冷汗涔涔。小暑节气,天地间的阳气已臻鼎盛,却悄然步入"阳极阴生"的微妙转折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点明:“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此时,人体阳气外浮于表,内里反而相对虚寒,脾胃尤显娇弱。若再任性贪食冰镇西瓜这类大寒之物,无异于雪上加霜。. w! _/ Y0 ~- y1 _: H9 n! A! U. i

' r! N1 r, m# ~( R* e& ?, O5 Q
7月7日小暑到,西瓜少!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5.jpg
# i! a4 Q- E. k, ]
四、小暑节气后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
& b* Z& C9 g% J! L( h: y. S6 F- |: S
% i1 v1 M! D. Q3 L小暑如同一道分水岭,饮食的智慧在于懂得收敛与转化。当街头巷尾的冰镇西瓜持续诱人,不妨心中默念那句老话:“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减少西瓜等大寒之物入口,转而亲近姜的辛暖、羊肉的温厚、黄鳝的滋补,正是养护脾胃、蓄养阳气、以平和之态迎接酷暑挑战的智慧之选。为迎接酷烈三伏筑牢根基。这三样食材,正是小暑时节的“补阳”良伴。
# G  R6 Z- ]: Y, t1、姜:伏天温阳第一君,驱散内寒有奇能% w* \$ m, c2 M- q6 o; x) ~/ U
生姜,厨房里的寻常物,却是小暑扶阳的排头兵。其性辛温,入脾胃肺经,能温中散寒、振奋脾阳。《药性论》赞誉其“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小暑时节,晨起一杯温姜茶,犹如给虚寒的脾胃注入一道暖流。
3 n8 U9 u$ F" {+ M推荐食方:晨起温阳姜枣茶- D, }3 D" h) a. H6 X7 s( H$ n* V
取生姜3-5薄片(或细丝),红枣3-5颗(去核掰开),沸水冲泡或略煮3-5分钟。红枣甘温补中,与生姜配伍,温而不燥,专克晨起口中黏腻、腹部畏寒。坚持饮用,助你精神抖擞迎伏天。) X2 x! G  A' ~( i3 n( R" K4 `

) k3 W3 K: k4 S5 {" f
7月7日小暑到,西瓜少!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6.jpg
) ?6 D1 E. z( h. {1 z
2、伏羊一碗汤,不劳神医开药方
6 M- Y" F2 t7 A( M4 t1 C+ `+ B“伏羊”习俗,古已有之,尤盛于徐州等地。小暑食羊,看似“火上浇油”,实则蕴含顺应天时的养生大智慧。羊肉性温,味甘,入脾肾经,《本草纲目》明言其“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小暑食温补的羊肉,正是借助天地间旺盛的阳气,助体内阳气升发,驱散深藏的陈寒痼冷,达到“以热制热”、“发汗排毒”的独特效果。
# s9 H5 L7 p" D# D+ p5 b推荐食方:清炖温补羊肉汤
9 z) D3 [+ d& }  |* l; W9 ?取新鲜羊腩或羊腿肉500克,焯水洗净。与几片生姜、一段葱白、数粒花椒同入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烧沸撇沫,转小火慢炖1.5-2小时至肉质酥烂。出锅前撒少许盐、白胡椒粉、香菜末。汤色清亮,肉香醇厚,温补而不滋腻,是伏前“补阳”的绝佳选择。若体质偏热或易上火,可加入一小把清热解暑的绿豆共炖。) Y; t* m7 o7 N: a3 e, ]

8 g" w8 |% f( u( H; u+ }
7月7日小暑到,西瓜少!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7.jpg
# e* f- x6 P. a! }/ u
三、小暑黄鳝赛人参,补虚助力阳气生+ l6 l! f0 }: c
民谚云:“小暑黄鳝赛人参”,绝非虚言。黄鳝生于泥水,得土气至厚,其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本草拾遗》记载其“补虚损,主妇人产后淋沥,血气不调,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气肠鸣。”小暑时节的黄鳝最为肥美,营养丰富,尤善补气养血、温阳健脾、通络祛风湿,对此时因贪凉或劳累导致的气血不足、阳气不振、关节酸沉有卓越食效。
6 d; \7 K0 b0 N1 F5 ?推荐食方:补气通络黄鳝煲3 z2 O1 _; m  H" Z% O. ], c
取活黄鳝2-3条(请店家处理干净切段),山药200克(去皮切滚刀块),红枣5颗,枸杞一小把,姜数片。热锅少油,爆香姜片,下鳝段略煎至微黄。移入砂锅,加入山药、红枣、足量热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煲40-60分钟。出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盐调味即可。鳝肉细嫩,汤味醇鲜,山药健脾,红枣枸杞养血,共奏温阳补虚、强健筋骨之功。
* y7 x9 j' f# g2 w  G& ^
9 n! f( ~2 v4 c# c
7月7日小暑到,西瓜少!进补正当时,多吃3样驱寒补阳,健康入伏-8.jpg

# e; S, G; t" s- }; l2 `3 w写到最后,还想啰嗦几句,小暑到,西瓜少;姜茶暖,脾胃好。伏羊一碗驱陈寒,赛参黄鳝筋骨牢。懂得在小暑时节“忌嘴”西瓜,善用这三样温养之味,便是为身体这座城池,在酷暑洪流到来前筑起了最坚实的堤坝。当三伏天的热浪真正席卷而至,那些曾被温阳之力驱散的寒气,那些被细心呵护的脾胃,终将证明:今日的克制与选择,正是明日昂首阔步、健康入伏的底气所在。
6 M' b3 w6 V" }0 V
我们尽量做到恰如合适、通过原创图文,在文字与图片之间为您分享一道道菜肴,它们美味、漂亮、营养,您要什么样的美食,在这里希望我们能够给您!
% ?" l0 j4 B2 N.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8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6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