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皮洛》总撰稿手记:当我触摸到二十万年前人类手心的温度

[复制链接]
查看1059 | 回复0 | 2025-6-25 02: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见皮洛》总撰稿手记:当我触摸到二十万年前人类手心的温度-1.jpg
+ |) a4 A8 B$ J; _6 _

* u/ a+ q- i4 i6 k《看见皮洛》总撰稿衡洁
+ `# v/ r5 _) _' ~5 d- u. o4 q. d- k+ w: ^: Q. Q# m1 \4 Z4 W8 |9 I
皮洛的故事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x9 u+ H: j0 M/ U* m/ ?
$ Q! G, |; u) E6 A% d
从2022年进组开始,这就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每次创作中,我都不断问自己这个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让落笔的过程,成为一件有生命力的事。而生命力会让作品有灵魂。
4 Q' L; x! O. N/ C. q
- {' {% b  r8 C- W四川广播电视台与遗址发掘同步开展的全记录工程,拍摄了丰富的影像资料,也让故事的事实层面逐渐清晰:一支孜孜以求的四川考古队,在川西高原发现了二十万年前的阿舍利手斧,这一发现“石破天惊”。# f. z5 L4 c- c1 C! H* v) X# {

. _+ D5 J8 D3 w但这个故事的内涵和张力,显然远不止于此。
1 z1 V+ c$ U' {; f6 m! b) S& b4 s6 k  ~9 b2 d- O
在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类“旅程”中,长达约3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占据了99%以上的时间。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二十万年前的人类因何迁徙到皮洛?如何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生存?群落之间是否有交汇交融?技术怎样传播?今天的人们如何去理解昨日的世界?作为创作者,应当用怎样的主题、结构、方式来展现这个故事?& Z' X! r. A% e: r$ Y& K- \- H* e
; h3 X5 U* v( G; l1 l& W
这些疑惑无法凭空回答,需要我们像考古工作一样,一层一层揭开历史的帷幔,向故事更深处探寻。0 _8 }; j. @/ V! i6 w3 G; c1 f4 T2 O
7 k/ V% N( b3 `6 k
《看见皮洛》总撰稿手记:当我触摸到二十万年前人类手心的温度-2.jpg
' c! r3 ?7 z2 M
  x1 {" Z  @) m6 h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 n' U- m; j- A0 S

3 V7 s' r7 x7 `# s当下与历史:两个现场的循复往返1 O+ W5 z7 H- P% r2 h
8 C2 x$ j- z# ^- O0 r$ h
如果说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那么现场则是通往真实的必经之路。对于《看见皮洛》这样的考古纪录片来说,现场的意义是多重的:一是当下的现场(考古发掘现场),二是历史的现场(遗迹产生的现场)。创作就是从当下现场重返历史现场的回溯之旅。7 u% U- l& G! ?" u

* |" y1 n7 _. p2 `6 M, T6 l7 _& I从成都到稻城需要两天车程。当我终于踏上皮洛这片天高云阔的土地时,确实产生了奇妙的穿越时空之感。二十万年前,远古人类就是在这里生存生活、繁衍生息;如今,历史的主角已悄然远去,只留下无声的石斧,等待后来者解谜。我们之间隔着时间的长河,只能沿着他们走过的路,收集他们无意间留下的零碎信息,捕捉微弱的“信号”,试图窥见历史的一角。
+ b* _5 T  b. \4 B  e, ^/ S& B/ J8 h  P; {# ^
在发掘现场,眼前的石器似乎还残留着远古人类手心的温度。在考古队员的指导下,我拿起实验石块,试着像旧石器时代的人那样去敲击。一下、两下……两个现场在某些瞬间重叠,我仿佛“看见”了那个曾经的世界。
( A3 f; b+ `" a/ s$ ], S& G6 }/ T+ I# f' q$ u. i" V8 Z- ~9 U
连接带来感受,感受决定表达。透过一件件石器,我们想真正地“看见”皮洛:看见今天考古发掘的不易,看见远古人类生存的艰辛,看见二十万年前的人类远征,看见这部青藏高原上的壮阔史诗,看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6 o3 }- Y4 C" O  \8 W
( p% L+ {$ a2 v5 R
《看见皮洛》总撰稿手记:当我触摸到二十万年前人类手心的温度-3.jpg

2 X. N4 ^) }! x; Q, F" e; R" q5 G5 `! C
发掘现场
- g5 Y% d0 Z  N/ X( N; M0 \( Z/ A; X9 l! E8 N8 s  o- O3 a
结构与时空:层层拉开的叙事视野& f+ Q/ Z9 k" h

) e, t" |# Y9 f7 C对于一部作品来说,结构里蕴藏着作者对世界的理解。结构本身就是意义,甚至是一种哲学。
& U+ [4 G; y& }+ l3 b( k3 v$ Z- m1 r* V
时间与空间,故事讲述的两大要素。我们既要看到时间的矢向维度,也要看到空间的立体维度,才能使结构的内涵变得深厚。同时,纪录片的结构需要与其所反映的事物特点相对应,这样能够更好地形成影片结构与内容的“互文”。
* K7 ?) K# o( l6 c' F' H
; ?$ [9 m* }* s9 m0 M. X皮洛的特点是什么?皮洛遗址本身的考古范围是有限的,考古工作仅限于几个发掘坑,较为局促。但抬眼望去,皮洛背后所联结的时空非常广阔。从时间维度看,它横跨二十万年以上;从空间维度看,皮洛遗址的大环境广袤辽远,它所在的青藏高原是亚欧大陆古人类迁徙扩散的关键节点,遗址不远处还有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 E6 C9 o1 |- }' h6 E% }: y: c5 v
" m. A# h% u6 C3 q这样的时空特点,启发我们用更大胆的结构来讲述故事。我们设计了两条时间线:远古线和现实线;三个空间:远古的、正在发掘的、宇宙的;三种关系:天、地、人。我们没有按照单一的线性结构或主题结构来串联分集,而是搭建起一种有较强时空感的复合型结构。四集故事一方面按照皮洛遗址发掘研究进程的时间线递进展开,另一方面按照旧石器文物、青藏高原考古、古人类东西交融、太空科研探秘等多维度展开。后者不是普通的按主题划分的平行结构,而是围绕皮洛遗址的各个侧面,将视角不断拉大的过程。从发掘现场到青藏高原、到全球再到宇宙,每集如同镜头逐渐拉远一般将视野扩大,最终实现纪录片内容与结构的关照统一。
; s0 k5 g' u1 r$ ?& \1 O6 Y3 @0 c2 A" ~8 O; F
影片中,远古和现实交相呼应,时间与空间交错叠加。观众忽而在过去忽而在现在,既可在此处又可在彼处,既能在现实中又能在想象里。
* u/ {6 |: g/ u0 ?
& m) L6 w9 Y7 |; X/ u
《看见皮洛》总撰稿手记:当我触摸到二十万年前人类手心的温度-4.jpg
; D. p  |) P( J: `* X
1 H4 a  V3 F' A" R2 M6 G
发掘现场
% p% J4 d; ?+ }) U1 u/ \9 O, l) g/ T. Q6 z+ q  Q
科普与浪漫:情理相融的文本哲思
- I4 w7 t7 m, F3 p
( z9 g' w. M$ y, I4 @9 M% ~& J. |鉴于旧石器时代考古知识相对来说较为“冷门”,而皮洛遗址除了考古知识外,还涉及古人类、古地质、天文学等诸多学科,信息量较大,综合考虑下我们将《看见皮洛》定位为一部考古科普纪录片。片中通过考古队员采访、各国专家讲解、解说词、动画等各种手段,力图将纷繁复杂的科学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 V$ A; w9 G( g0 Y0 d6 q* Q& b' w
: c  y7 n$ w$ V) x# q然而,科普难免枯燥。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总是情理相融。哪怕冰冷的石器本身也透露着远古的浪漫。阿舍利手斧具有典型的对称性,超越了纯粹的工具属性。这意味着远古人类在生存需求之外,已经有了对“美”的主动探索。这是其精神世界的早期投射,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当远古人类在生存大于一切的挑战中,愿意遵循内心的冲动,付出宝贵心力去打造一件不仅仅是实用的“艺术品”时,这怎么不是一种人类文明最本源的浪漫呢!
! U+ R, {: q1 F" L/ ^/ v
7 u; {/ W. b- C+ o+ n因此,在客观的信息之外,我力图在故事讲述中加入带有温度的笔触。我尝试去共情远古人类的感受。当看到壮丽雪山,他们是否也感到大自然动人心魄的震撼?当仰望同一片星空,他们和我们所想是否相通?我尝试去表达人类本质上紧密的联结。在皮洛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球是没有国界的;在共通的情感中,人类可以跨越古今、地域、种族。正是靠着交融与合作,人类才得以一路向前。可以说,在当今纷争不断的背景下,皮洛是对人类本真的回望和提醒。人类曾经同源,而后扩散于各处,终究会聚合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段单独书写的独特历史,也皆是人类共同历史中的不同章节。就像我在片中所写:地表之上看似独立,土地之下根系相连。从直立人一路走到今天,我们一直都是这个地球上的邻人。
" E, S. y9 c1 ]7 ~2 q/ a9 Y, O4 p" o
《看见皮洛》总撰稿手记:当我触摸到二十万年前人类手心的温度-5.jpg

8 s$ F+ `. K! {3 u
9 K3 i0 t) e3 p( I! Z- g9 l《看见皮洛》情景再现
0 H0 h  {0 ]& g7 c" S0 X; z6 O8 ]. @$ O' s
那么,再次回到开头那个问题:皮洛的故事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 d" y2 m/ r% D9 f% P( V$ ~! S+ M3 C& I
我想,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2 i) `. W7 r1 U- F0 ^% k  R4 k

3 u8 f& C/ _  e8 T这是一次去“看见”人类最根本需求的历程;5 ~# j! y7 n5 j) c$ o1 D
4 L! D! Q2 H+ ?# x+ G/ E
这是一场我们与他们、我们与自己的对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2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