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拒还迎”玩多了消费者也会累!
( l& `4 i+ W9 N谁还记得最初的618折扣是直接给,各个品牌店铺都不玩花招,该便宜的便宜,该送的送。) s7 E; i, v4 p* {( T$ {8 h
然而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648购物节就开始搞各种折扣,这个要算满二百减二十,那个要算满四百减三十,各种618攻略贴层出不穷,看的人头晕眼花。
' T& ~. w+ Q% j$ {! B" B/ ?于是在今年,消费者彻底不奉陪了,面对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大平台提前一个月预热,战线拉到创纪录的39天的操作,网友直接选择不惯着!
, |& }$ R+ p& W3 m: n7 x. r" O0 `: F
! |, g5 ?5 K: h( ^$ V/ B/ e8 o- w0 m3 U0 n' T" g4 {, g
从“买买买”到“算了算了”0 a: F" o$ }8 L7 Z
) L/ G# V3 h- i4 n8 Y+ Z5 {5 z
还记得第一次举办618的时候,所有品牌方都是憋着劲的给所有客户放福利,希望能多拉些消费者消费。
- h' J* J4 h' { {# X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618搞得跟数学考试一样,满减、拼团、预售、膨胀券,玩法一个比一个复杂。
$ I, B4 w& p) T* Q/ s, N想买个东西先得化身数学家,算优惠、凑门槛,拉人助力还得防着“尾款坑”,花了几小时省下20块,回头一看买了一堆压根不需要的东西,钱包空了,心情还糟透了。
R N H4 m% H
. I. \/ b) L2 Y1 P$ w/ I) [
; h( i. R* {/ x* F* r- r" {2 B尤其是那些卖护肤品化妆品的商家,变着法的送小样,与其搞这么多小样,不如送个大的来得痛快,简直是将抠抠搜搜刻到了骨子里。
( O! ^+ T% B6 C1 K; }- j" C) `也就是这些操作,整的消费者们腻歪的不行,尤其是今年618的战线拉长到了39天,把所有人的购物激情都消磨完了。1 n7 U$ K9 _& g
于是消费者似乎集体“觉醒”了,对复杂的促销套路彻底失去兴趣。; L7 ?5 e6 L" O% m& w1 L- y3 w
+ D: o3 D. A# b3 w
) ]. X+ z4 |; k$ C, K2 l淘宝天猫不得不取消了“满减凑单”,改推“官方立减”,京东、抖音也主打直降和低门槛消费券。
# V; N+ {4 d4 R, P5 w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消费者选择权的增强,直播带货的兴起让购物变得更简单粗暴,主播喊一句“全网最低价”,消费者一键下单,省时省力。4 B* r9 F1 P$ `2 m: d6 l. m3 H
相比之下,传统电商平台的复杂玩法显得不合时宜,消费者用钱包投票:你搞套路,我就去别家买!
9 t5 u3 J ~+ U4 @; D
$ Q1 i$ n3 H) ^* n# C$ A4 o0 n
& O- W) e$ F) q0 x* T2 }: B& ~9 K6 u告别“最低价”内卷8 p! c, f9 J) G [, _* m; {" |+ _4 p
x$ v! w0 h* K$ x$ H+ o( d
不仅消费者变聪明了,电商行业也在经历一场从“疯狂内卷”到“理性竞合”的转型。
& G) J4 A' `3 ^% H过去618是平台和商家比拼“全网最低价”的战场。
% r1 G" R) U%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去年出台《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明确整治强制比价等行为,拼多多甚至放宽了价格要求,从“全网最低”改为“店内最低”。
! ?6 l# _; s- F
& ~3 j$ ~ _* V# Z8 X! f
" x/ U. M0 F9 \) e7 p* m1 R这意味着,平台不再一味追求极致低价,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提供更透明、更直观的购物体验。
7 j5 x+ Y0 }5 d e然而平台们也面临新挑战,今年618战线长达39天,从5月13日到6月20日,中间还夹杂五一、母亲节、端午节等促销节点。
( d* A1 y0 r7 `7 \ F* F6 E如此密集的活动安排,消费者却越来越“脱敏”,许多店家都明显感受到了消费者对大促没感觉了,预热期销量跌了,活动期也没涨多少。* H/ ^. h" x! Z4 c3 l
^6 D& z! `: e+ H4 x
: T& r; `& M* D% [' }# [' g
更尴尬的是,平台虽然加大了消费券和补贴力度,但定价体系却越来越乱,直播券、品类券、平台补贴叠加,消费者甚至搞不清最终价格,吐槽“比高考数学还难”。3 s$ e' f6 m& b+ x" B# H ]( w
这背后,反映了电商行业红利的衰退,过去平台靠“造节”刺激消费,GMV(成交总额)年年攀升,营造出虚假的繁荣。$ s! U7 b4 o. `0 _' h T; E
如今消费者对促销疲劳,平台不得不重新思考:大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继续烧钱抢市场,还是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身?6 n/ d8 p4 h. o" G. ?' u' s
答案显而易见,消费者想要的,是简单、真实、好用的购物体验,而不是被营销噱头牵着鼻子走。) k' t4 [/ ~2 I) _; T4 L1 x X
6 y$ D, C6 W' B7 a# o& Y
: _0 B8 _2 s$ H0 {# h8 @便宜国货的崛起
e8 U, Q5 I2 e+ p( ~7 H4 q5 g4 o4 l6 s' W" y& S( f4 F6 Q( M5 J
618的冷清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消费心态的转变。% B$ `4 q: u1 F& p7 C# o0 J3 a P" Z
过去618是抢购洋品牌的大好时机,苹果、耐克、西门子这些名字,总是自带“高端”光环,国产品牌则被贴上“廉价替代”的标签。
' \* y5 P. H8 c# o9 o( z8 T u; \& N) e消费者宁愿攒钱买洋货,也不愿多看国货一眼,然而近几年,国货品牌强势崛起,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
4 B% M& E5 f; z! @5 I' }9 X! v7 I* a+ N$ g
4 s/ X! j0 y/ g( @
华为的芯片技术突飞猛进,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全球领先,安踏、李宁的设计和品质直逼国际大牌。, s/ m5 h( q$ H+ e- L) P+ f
国货不再是“便宜货”的代名词,而是技术和自信的象征,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消费者在618不再一味追逐洋品牌折扣,而是更注重产品本身的品质和价值。
7 R) B5 Q) Y' u( Q9 O国货的崛起,离不开中国制造的整体升级,从“世界工厂”到“中国智造”,背后是无数工程师、设计师和工人的默默付出。
* R& L5 {7 _* i) e
5 w" K5 K" G7 I, ]& m3 h
: q4 p$ T3 \6 ~十几年前,我们还在为国际品牌代工低端产品;如今,中国拥有全球顶尖的实验室和技术团队。( x& o; P9 m4 r
这种底气,让消费者在618的消费选择更加理性:不再为了“买买买”证明自己,而是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好产品上。
# b! D4 e8 h* Z+ \$ O头部突围,中小商家“躺平”
8 S2 Y0 p+ t% v2 n+ a) K( n% g. {+ x# L4 K
618的冷清,对商家来说也是一场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平台为了提振消费,加大了对优质新品和头部品牌的扶持。; C) B) U4 C2 k p( a( r
/ i% C' s+ C) [9 J- P1 I. w. k7 Q
0 d: t+ i: P# c! X: F' o6 g
淘宝天猫联合品牌推出“超级时装”大秀,流量向大牌倾斜,头部商家借机推出新品,抢占市场。4 ^( X1 K. U4 _2 f* z
然而中小商家却面临困境。流量成本水涨船高,搜索热词的竞价让小商家望而却步。
8 O: c; G7 H% r9 p& g: c这种分化,折射出电商行业的马太效应,资源向头部集中,中小商家只能另寻出路。
* ~: }: d- c' c2 T) U有的商家转向私域渠道,靠精准用户运营突围;有的则选择深耕产品差异化,寻找细分市场的“稀缺性”。1 _ @7 {) h" c1 j3 i }
* o# n. `; d) I1 I- k3 D: G4 k2 r% g$ y! j% B" H
无论如何,过去那种“烧钱抢份额”的打法已经行不通了,未来商家要想在618突围,必须回归产品力,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 U" j* Z$ ~. E0 Z$ K" f% P参考资料:史上最长“618”走到转折点 界面新闻
. o; E2 m6 H9 k$ K5 N女性消费者期待“618”应更加“透明、便宜、直给” 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