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

[复制链接]
查看9135 | 回复0 | 2025-6-17 05: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实证明,为了国家安全,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秘密。
3 r& F* ^, k- {) M! M! E+ @, d+ |1986年6月,已经病入膏肓的邓稼先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邓稼先向旁边的人问到:0 H, s( d1 [3 y& O3 r6 I
你说,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0 L9 K  z, t+ o- M3 }' S4 f

$ W) H. r# x7 G: ?! C2 u: r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1.jpg
" Y5 ?' ?; {% J: n) n( A
然而当时在他身边的陪同的警卫,却无一人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那个时期,邓稼先以及一众功勋的身份都是极度保密的,他不知道以后这些功勋的身份在什么时候才会选择公开,甚至他们的身份能不能被公开都不一定。  f) @4 A1 p# W! [( j) i
过去,很多人不明白中国的科学家们几十年隐姓埋名,甚至有家不能回是否有点“不近人情”?3 I  g3 b+ j7 u1 X% t2 w: W. {
( n: t3 ~  ^- r& D$ s2 r' d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2.jpg

! l) a8 R8 A$ G' @, h1 |对于这些疑问,伊朗科学家用自己的鲜血给出了回答。当一夜之间,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人们才终于明白,什么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什么是“保密工作大于天”。
8 F1 B  v8 J2 w7 V; c; I  U' K3 j那么中国当年为了保护科学家究竟做了哪些努力?我们这么做真的有必要么?/ o3 q  F8 Z  w, @  }
其实幸亏我们的前辈们想到了这一层,否则伊朗那些科学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8 y7 b  Q1 p' k( v. h; F& l
3 F+ s7 T, y1 g% t# U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3.jpg

4 i' m/ i0 H0 D9 o' _" Y以色列总是可以精确知道,伊朗关键核科学家是谁?叫什么名字,担任什么职位。在伊朗核计划当中,担任什么重要角色。伊朗核科学家住在哪里,每天的行程是什么样的。3 M* w7 l" w& d
在伊朗,所有核科学家的名字和身份,都是最高秘密。从来都没有对外公布过,甚至就是伊朗高层内部,也极少有人知道这些秘密。那么,以色列是怎么知道的呢?而且还不是第一次精确暗杀伊朗核科学家,而是至少6次精确暗杀伊朗核科学家。; g# W: V* V' G; g0 O

5 j+ |+ R4 a  E% j; {+ K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4.jpg

' u6 {0 n  ]7 L" N- B
一次次的精准打击,让人们不禁要问:问题出在哪里?是敌人太狡猾,渗透得无孔不入?还是自身的安保体系存在巨大漏洞,甚至内部有人泄露机密?培养一个顶尖科学家,是国家倾注无数心血和资源的漫长过程,他们是大国博弈桌上最宝贵的筹码之一。

. P2 N# y9 y, R+ b3 t$ N
然而在伊朗,这些战略财富却似乎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每一次失去,都像是在国家肌体上剜下一块肉,让人痛彻心扉。这不得不令人反思: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他们的警惕性是否足够?那些理应成为钢铁壁垒的防护网,是不是已形同虚设?
6 A, Y' u6 H. `6 e% t( y
2 d! l" e4 T4 w: w9 w  d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5.jpg
; Z) H  \- n( v9 X, |# d4 r+ w
可为什么当年我们在比伊朗更恶劣的环境下,却做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面对的是两大超级大国的围堵和技术封锁,各种明里暗里的渗透破坏从未停歇。

# L2 \5 v/ A7 U" J
然而,我们的“两弹一星”元勋们,那些国之重器最核心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却安然无恙地完成了使命。这不是奇迹,而是一套被逼到极致、堪称“不近人情”的防护策略——一个大写的“藏”字。把最关键的人,藏到最深、最远、最不容易暴露的地方。比如戈壁深处,比如人迹罕至的西南大山。
. `7 c# {# v! r5 J
" ~+ R& g$ d5 Z# l1 s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6.jpg

' U& D- U# n$ ^' C" U, Q
说起“藏”,怎能不提王淦昌老先生?当年在国际物理界如日中天,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诺贝尔奖几乎唾手可得。
& S5 V9 M# z) r" M+ `' c5 f9 A
国家一声召唤:“速回,中国要搞原子弹!”他没有一丝犹豫,毅然放弃一切荣誉和舒适的生活,改名“王京”,从此人间“蒸发”,扎进荒漠。这一藏,就是十七年,把一个正值壮年的科学家熬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
/ p; m' b, O6 ~; z5 v
十七年后功成名就回到北京,许多老朋友早已认不出他。诺贝尔奖三次擦肩而过,但他从未后悔。

" _6 A( f+ ?$ d' E& }
/ U3 i0 j1 P3 n& `8 h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7.jpg
* F9 J8 O$ m& F* R
还有“两弹”元勋邓稼先,同样隐姓埋名近三十年,直到生命垂危。望着窗外灯火辉煌的长安街,他轻声问身边的同事:“三十年以后,是不是会有人把我们这些人忘记了?”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种牺牲,何其壮烈,何其寂寞!
# E( u/ g& l% G; N5 \+ ^
这种极致的“藏”,绝非国家刻薄,而是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背景下,最无奈却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果当年那些关键科学家信息泄露,敌人绝不会坐视不管,任何破坏、暗杀的手段都可能用上,绝不会等你研制成功。所以,将他们隔离保护,既是安全需要,也是争取时间的战略决策。

! W, N. f" `- K' V& i' M  S4 _1 u0 P" l6 @, s/ @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8.jpg

- W2 Y4 `5 @9 T
而且,“藏”不仅仅是把几个人送走。它意味着要举全国之力,在那些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选址、建设、保障。

" P+ ?! {5 R' i( y5 l/ b
部队严密把守,建立严格的通讯管制和人员进出制度,用层层叠叠的壁垒,为科学家们打造了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科研环境。解放军官兵不仅是警卫,更与科学家一起艰苦奋斗,克服极端条件,将一个个设想变为现实。这是一个国家为了保护其最重要的人才和战略项目,所付出的巨大而系统的代价,其核心,唯有“保密”二字。

, H$ ^: D& d# p0 u5 l( a& _$ _# r' S; ^' I  |: r9 F. l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9.jpg

$ w3 W8 _: _$ `# E, d; ]
对照伊朗的遭遇,我们除了叹息,更应警醒。他们的悲剧,固然有国际政治的险恶,但也暴露出在尖端人才保护和情报安全上的短板。是不是在某些环节过于轻慢,对“看不见的战线”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和警惕性?毕竟,这不是一场能用军事力量完全解决的对抗。
0 o6 Q5 [& a8 D" E( y
时移世易,当年的那种极端隔离保护,在高度互联互通的今天已难完全复制。现代科研需要交流合作,人才也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
" L6 T8 N5 }, ]
但“保密”和“安全”这根弦,绝不能有丝毫放松。特别是那些从事国家核心利益、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的个人安全,就是国家战略安全的一部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 }9 P6 r9 X8 z( \/ @& T4 L* P7 J; i) o% B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10.jpg
6 V& T; N3 s2 A: t3 J
令人不安的是,近年来,我们一些在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或是英年早逝,或是遭遇“意外”,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威胁?我们有必要高度警觉,并认真审视。
8 L* U$ v- B6 H. e
保护好我们的“国宝”,在这日新月异、手段更迭的复杂时代,无疑是一道全新的、更具挑战的考题。历史的经验是镜鉴,当年的牺牲与智慧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提醒我们,为国家长远安宁计,必要的审慎和付出不可避免。
1 h3 i; }, H- Y

; D8 e$ A% n: F) w# \4 y8 X+ n
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知,中国当年做的多正确-11.jpg
1 Z0 d: V/ V" t! O/ `* d  m( n
邓稼先先生当年那句低语式的追问,回响至今,是对他那一代隐姓埋名奋斗者的致敬,更是对我们后人的警醒。唯有将他们的事业推向前进,用更坚固的防护网守护住新时代的脊梁,才能不负他们用生命和青春换来的和平与尊严。这场看不见的硬仗,远未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