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创下5178点历史高点,此后十年间,A 股经历了多次波动,但整体表现平淡。截至2025 年6月,上证指数仍围绕3000点中枢震荡,较2015年高点累计下跌约40%,期间最大回撤超过50%。" f) A" B h4 H# c9 d+ h% o/ A
: I# |: k5 e; T6 z
u# S+ n& B1 h9 l! X十年来,A股市场呈现出几个简单的特点:
- l& Z( ]. k' B9 ^( i3 ^. C4 R/ |4 O) E3 a, {0 e+ I/ B
1、结构性分化。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表现突出,但传统行业整体低迷;: I7 o, \; t6 h% `
2、政策依赖度高。多次通过降准降息、资本市场改革提振市场,但缺乏长期资金支撑;6 h) T; {9 j3 b! W! u, f/ d! l
3、外资主导定价权。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约2万亿元,但受国际局势影响波动加剧;
+ Y2 B5 ?4 _/ q: u( l) v# X4、估值中枢下移:沪深300市盈率从2015 年的15倍降至 2025年的11倍,处于历史低位。
' }( J. o2 r. Y9 I( @% X* \/ z很明显,这十年来指数始终围绕3000点中枢运行,始终未有大牛市。而也正是这十年来的3000点中枢,给很多投资者留下了A股3000点的历史印记。如今,在5178点大牛市1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几轮牛市,展望一下未来还能否出现大牛市。而站在当前时代,距离大牛市还缺什么?* g5 r/ U' ~ e' {0 A
A股历史上,大大小小大约有8次市场公认的牛市,不过近二十年来,典型代表主要是2005-2007年、2014-2015年以及2019-2021年牛市:
1 m! j+ s/ i9 B7 W& @7 d
; A) ]$ t$ I: `# J4 V) Z: B: t
# b0 y; X7 B. N& U1、2005-2007 年:改革牛与全球化红利
6 b: U! m' D+ S( }) |核心驱动:股权分置改革解决制度性缺陷,加入WTO后出口激增,GDP增速连续两年超10%;
6 L. j0 f* J, [) F7 {) c市场表现:上证指数从 998 点飙升至 6124 点,涨幅514%,企业盈利与估值同步提升。
& P7 ?( y$ k( i; M# C' n( U2、2014-2015 年:杠杆牛与政策刺激 T# a: m9 B2 j$ h3 k5 |
核心驱动: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沪港通开通引入外资,场外配资规模达2万亿元;5 z( T9 n0 C. w6 p) [9 ~, f
市场表现:上证指数从2000点涨至5178点,涨幅159%,但最终因去杠杆引发股灾。
; ]: v( S9 N# |4 L$ G/ i3、2019-2021 年:结构牛与科技崛起
0 _8 a: i* O0 J- m核心驱动:全球流动性宽松,半导体、新能源等赛道爆发,外资流入超1.2万亿元;& T K# B) e8 w
市场表现:创业板指涨幅达170%,但传统行业滞涨,市场分化显著。
8 g# n- W0 t0 w纵观历史上的牛市,实际上都有一定的共性。这其中,核心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几个核心的方向:
7 E8 y8 e: P4 x M4 a* Z# G4 A8 G0 G' Y: O% V- a4 J- o
1、政策强力推动(牛市的点火器)。政策在A股牛市中起关键 “点火” 作用。如1999 年 “5・19 行情”,官媒喊话与经济刺激引发上涨;2008 年 “四万亿计划” 带动股市反弹;2014年降准降息启动 “杠杆牛”。政策工具涵盖降息降准、印花税调整、IPO 调控与资本市场改革,为牛市营造政策环境。% u" T5 u# ?4 `2 {$ a
2、资金面宽松(牛市的助推器)。资金面宽松是牛市的重要推力,杠杆资金与外资是主要动力。2015 年牛市,两融余额超2.2 万亿,场外配资超5万亿;2005 - 2007年QFII 开放吸引外资。当前两融余额接近 2015 年高位,但外资净流入不稳定,制约资金面进一步宽松。/ T* ^. L6 r/ v' X- G
3、经济基本面支撑(牛市的根基)。坚实的经济基本面是牛市根基,企业盈利改善是核心。2005- 2007年牛市,上市公司利润年均增速超30%;2019 年“结构牛” 中,新能源等赛道盈利增速超 25%。缺乏盈利支撑的牛市难以持久,如 2015 年牛市因泡沫破裂终结。
2 h/ O7 t- H: |* I8 O4、投资者情绪升温(牛市的催化剂)。投资者情绪升温是牛市催化剂,表现为开户数与成交额激增。牛市初期,赚钱效应吸引新投资者,如2007年月均开户300万。同时,市场成交额持续破万亿,反映投资者积极态度,形成推动牛市的良性循环。/ p: s5 ~2 ]) @( j
5、产业周期引领(牛市的新引擎)。产业周期引领牛市发展,技术革命与制度红利催生新动力。1999年互联网革命、2019年科创板设立与国产替代、2024年AI与机器人产业爆发,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引资金布局,成为牛市新引擎。
& A/ U4 Z8 y' M" y! C6 H2 U" \' v政策推动、资金宽松、经济支撑、情绪升温与产业引领,共同构成 A 股牛市的共性条件。这其中,单一因素一般会引发市场出现结构性牛市,但整体性的牛市,或者更强的牛市,往往需要多重因素的共振。
: q3 l# \, ]1 F! k. c" w以史为鉴,当前A股市场是否具备牛市条件,或者当前市场走牛,还缺什么?
4 I/ X! k7 R/ K; y
5 d$ x& m2 ~9 A8 H9 u* _8 u" T% _: y/ Q4 J
当前A股在关键点上,或许还有失火候:
7 o) e! G8 K! [1、经济与盈利修复尚未企稳。一方面,GDP增速基本达成预期计划,但消费疲软,而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另一方面,企业盈利承压。2024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为71.77万亿元,同比下降0.84%,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下滑。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2.40%,而2023年净利润也减少了1.09%。基本面尚未企稳之际,目前地方债务化解、地产出清仍未结束,金融系统潜在风险依然存在;
2 L# q( \- s; f5 D2、政策效果待验证,资金结构失衡。政策方面,2024年推出“回购增持再贷款”等新工具,但规模远小于“四万亿”。而资金方面,融资余额集中于科技赛道,消费与周期板块缺位,未形成全面上涨动能。- d: t$ w. G2 O! B1 _- z
3、投资者信心不足,增量资金有限。2024年10月开户数暴增至684.68万户,但随后开户数快速回落,基本保持每月200万左右,低于历史牛市水平。而当前市场,ETF成为主要增量,但个投资者入场意愿并不高。
7 @# C4 g4 a6 g! F' n% V8 I4、外部风险压制全球资本流向。当前,中美科技摩擦、地缘冲突制约风险偏好,叠加美联储降息节奏放缓,外资回流新兴市场动力减弱。
) o: c* X. h+ v) h( C7 e" M3 a4 @; a, J因此,无论是单一方面的提振,还是多重因素的共振,目前A股在去年九月迎来结构性牛市之外,实际上整体牛市的成熟度并不高。 t6 J3 Y7 P7 n) ]
; F4 ^% ^# w4 D# e3 i7 S; O
/ D- y7 y* B+ F% q8 A5 R* N4 u下一个大牛市何时到来?' o( q ~) v/ c3 ^
5 I3 R+ p' e# e在当前市场整体性牛市似乎仍有缺失之下,不禁对下一个牛市充满期待。那么,下一个可能的大牛市何时能到来呢?
( u2 H: @, K$ v! l; n短期看,如果乐观一点,我们的经济转型成功、居民财富入市以及中长期资金入市加速、基本面修复再进一步,下半年美联储降息以及外资大幅流入之下,整体性牛市还是值得期待的。而如此的话,上证指数则可看高一点,科技和消费或仍是市场引领者;& b# l( Z( D d. l2 N
如果市场保持平衡,经济复苏但不强,企业盈利保持个位数增长,而且政策托底但没有超预期的刺激,同时外资缓慢流入,那么市场结构性行情概率较大,部分产业有结构性牛市,比如科技以及绿色能源等赛道或仍有机会;* V. R2 \5 _9 T5 n, E
如果稍微弱势的话,比如地产持续弱势,潜在风险传导至银行,全球滞胀以及地缘政治加大,导致海外资金外流,而国内政策又低于预期,那么市场可能会选择下行。在此过程中,高股息防御性板块或是市场抗跌的首选。9 u6 ~5 a3 L4 B# t9 C: P
整体看,我们的A股是具备走牛的基础的:
' w3 N5 E: t& C一方面,政策方面,预计货币政策 2025 年下半年仍有宽松预期,还有降准降息的空间。而财政方面,规模达 2 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新基建与消费补贴;另一方面,有望迎来拐点,市场预期2025 年三季度PPI 转正,制造业 PMI 回升至 50 以上,全 A 净利润增速或达 8%,新动能行业已展现强劲势头;此外,流动性上,美联储降息周期还在,下半年降息预期下,外资流入值得期待;( U A% U& X" _5 S% t. ]
若拉长周期,制度建设将为牛市夯实基础。资本市场深化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制度,2025 年退市公司或超 100 家,同时推动养老金、社保基金权益投资比例从 20% 提升至 30%,带来超 5000 亿元增量资金。产业政策聚焦科技自立与消费复苏,半导体、AI 研发投入增速超 20%,国产替代率提升至 40% 以上;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消费,社零增速目标 6%。此外,通过法律完善与投资者教育,加强投资者保护,提升机构投资者话语权。2 H' H; m. }* g0 B
- z; O: e- R, ^3 K i" r0 X! L; D4 j. [: e: A
整体看,2024年以来A股市场已具备政策底、估值底、外资底,具备牛市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先要迎来真正的牛市,经济修复还需进一步,同时企业盈利确认底部来临,而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宽松下,流动性还需有效传导,海内外资金仍需迎来共振……在此之下,市场或迎来真正的强有力的真牛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