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杜海燕 王亚赛 实习生 冉元昊
4 d, j* P% ?" d8 t( W
# E) X: [: s9 ^. X3 E
$ k2 X3 ^, v# Q3 A! [) \1 s$ u, c+ c9 F, n$ Q# M$ |; E6 W/ L
, |* S* z- Z1 O, b. U' R这届爸爸有点不一样) ]2 I A! G1 m# I
0 T' l2 L2 c$ u+ R% n: [' R4 U
' \. n( f2 a8 c9 Z2 a- x5 u b* k1 N
“爸爸带娃,活着就行”/ I: ]8 p. w4 g* ]2 {& I
“父爱如山......体滑坡”' ^7 Y* T* l$ p% f4 C
“有一种爱叫爸爸的爱”
, I6 m& G2 ?# E- p6 n: c3 u近些年,社交媒体上关于爸爸带娃的话题热度持续高涨。那些被网友津津乐道的 “名场面” 中,既有令人哭笑不得的笨拙瞬间,也有脑洞大开的带娃操作,更有细腻温情的父子互动。新手奶爸们用花样百出的带娃方式,让大众看见了爸爸带娃的各种可能。) t; `, X d$ i1 L, r
当 90 后、95 后陆续成为爸爸,他们会如何诠释“爸爸”这一角色?与父辈相比,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1 `# W& d5 R) M3 x
& ~( j- o. C0 K! x5 Y9 Q8 c. N; P( n3 d1 e! u; W
( }, k$ l1 h8 B0 l, O4 c
90 后奶爸带娃:1 x0 I7 o3 `# D9 x# m5 o
+ f+ [. k. q: C陪伴更多、时间更长" T4 Z7 J* ~0 H; a9 X; C* d
' X! R: C! }' }& u5 C+ v; L4 N1 _: W T/ Q' S6 ^% _8 D$ j: J! f
0 F7 R; o1 w8 p7 v& S1 I/ R& b
谷雨数据 2022 年发布的一份针对近千位新生代爸爸的调研报告显示,有 47.5%的年轻男性受访者,“不想成为自己父亲那样的父亲”。相较于传统父亲形象,年轻人心中的理想父亲更强调 “顾家、包容、善沟通”。
$ ^+ P6 }) W: l! B! S& g& C4 b这样的育儿认知正驱动他们以更主动的姿态介入育儿过程。
5 V+ v; k! E. _0 g2 K' b* r6 C' j9 X6 c
) g' X0 J& ]5 {- T" b" t7 o4 r# W/ ~' @. i A1 n
7 t! r/ e( _" x Q
3 @& e* F' |' [% v7 ?* U近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显示,孩子不到 10 岁的 90 后爸爸中,他们每天用于照顾孩子的平均时长为 2.39 小时,超半数照顾时长接近 2 小时,较 70 后爸爸的照顾时长增加了约 16%。" l0 x- D# H6 d2 x
2021 年一项针对河北保定 500 位 90 后双职工父母的问卷调查发现,90 后爸爸更多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与娱乐场景中。数据指出,在 0-3 岁孩子的照料中,他们参与婴幼儿学习、娱乐场所活动的占比达 39.2%,居各类活动的首位。
& [# {( f) l: D# W据 2023 年对西北地区 266 名小学生父亲的调研,80 后、90 后爸爸陪娃时最爱做的三件事分别是室外活动(36.4%)、复习功课(30.0%)、辅导功课(30.0%)。' D C+ `. Q9 m. e3 G' f
“只要周内,能陪就尽量陪”“既然生下孩子,就该花时间照顾并陪伴他们”。新生代爸爸们也在诸多访谈中强调了自己对陪伴孩子的重视。
) g4 [8 z2 Z2 L$ A
( Y) B- s; j9 J# {4 T" P& }$ M( `+ Z! r6 U$ ^ ^
7 {* p* S' N; m: F& X' m3 W爸爸参与育儿,
# v4 m% s" f" B4 O5 _6 X" D0 L1 M) R& a) a. C/ J' q+ v3 q/ I1 a; Q
有利于孩子成长
w6 e" |2 Q$ E" g! \7 I9 Z# Q6 }9 m* o: p7 _
7 J, R/ _2 @+ z" k( ]; v1 h
' |' E( I& e: n( h2 k+ p" i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爸爸在接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访谈时提到,“我们参与育儿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以前不了解儿童心理、育儿技能,现在通过网络知道了父亲参与的很多作用”。. e, s* |4 Z r/ _# B
北京大学、中国儿童中心等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针对上万名中国父母的家庭育儿分工调研显示:在中小学阶段,父母共同参与育儿,普遍比某一方大包大揽更有利于孩子发展。+ Y% K- N; v) }# D- a
% T. K9 l+ c- e' z/ p1 R* A2 D6 @% ~" s- Q& B, w: y8 x% j6 b/ @
$ q2 ^( `: B' L# y! o7 F3 b
: H, E! ^' q2 y& e6 f0 P# g* W1 J2 f) N: K4 }" w
从具体效果来看,相比妈妈大包大揽, “父亲辅导 + 母亲照顾” 的模式优势则体现在,孩子主科成绩更优,对未来更有信心,不容易与父母之间发生亲子吵架等矛盾;而父亲包揽家庭的孩子,则比母亲包揽家庭在学业表现、亲子关系等方面的表现显著更差。+ C" E$ _. J$ F9 y5 R% K. Z* O9 J
不过,在调研中研究者也指出,父亲包揽型家庭在多项指标上的表现不及其他家庭,这并不意味着父亲不应参与育儿或承担主要育儿角色。
0 W: C" r( _& f- t; ` j3 n这或许会到受爸爸包揽家庭背后的家庭关系影响,从而影响到了孩子的表现。在调研数据中,在父亲包揽家庭中,儿童回答父母关系不好的比例高达 24%,高于其他类型家庭 10%左右。
* L1 x8 A1 c" l* P/ ^此外,2015 年发表在《社会发展研究》上的一项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父亲的育儿投入对青少年的学习、身心健康、社交等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而这样的显著影响母亲同样具有,表明父母的育儿投入对青少年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影响。! s& N& H- A4 Y* |$ i" O
事实上,育儿从来都不是父母一方的“独角戏”,爸爸参与育儿有助于孩子成长。
8 M' ?7 H% J7 c/ w+ Z+ H8 M' ]" ?* A. D) S4 h" n; [
' L/ o; o0 [% g5 v! e( Q
9 |4 u2 Z9 {# l虽然爸爸带娃变多,
. ?; j2 o+ J2 C' \( u" m1 }" b2 Y: E! \* b) [6 g# h4 S: `0 g
但“共同育儿”还有距离7 |5 A W+ b+ j* q
1 m; g0 z8 \. D& r1 a; W) k% v2 F* Q
* h& o( u- A6 w# h+ b4 C9 r3 B: t! {0 C' \1 R
北京大学与中国儿童中心的研究显示,当前家庭育儿中 “母亲包揽” 型占比超 70%,父母合作型仅占 24.3%;其中, “严父慈母” 模式(父亲辅导学业、母亲照料生活)约占合作型家庭的八成。
k7 U9 L; v/ |0 O1 B: O
# F% U9 G0 Z$ G, I- H6 I5 j$ ^& y) @' x- G
% Y* J/ p" C0 u! n& U8 }" w8 p
# k7 c2 O C% x t- C4 A; ^% G+ K; j
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也进一步显示,从早期到初中,父亲作为儿童主要照料人的占比在中小学阶段较高,但在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占比都远不及母亲,甚至是祖父母。
. B% n. Z7 y4 Y+ h# p) y: R! }, e6 l除了年轻奶爸们自身观念和行动上的转变外,社会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因素。( }6 ?4 `2 ?+ _3 ~9 `! l
在上面提到的针对 500 位河北保定 90 后父母亲的问卷调查中也提及,虽然 90 后爸爸的育儿参与有所变化,但他们也表示,“育儿假期少”成为育儿参与的阻碍。* M2 e' l7 ~) I: y
谷雨数据对千余名 90 后群体的调研进一步表明,超 80%的受访者支持 “男性应享有与女性同等时长的产假”。
9 E& ~' d; k" I+ q, `! j$ Z/ q, T% Z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截至 2025 年,多地已推出 5-15 天共同育儿假,较 2021 年政策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但各省份男性陪产假时长仍远低于女方产假,普遍仅为女方产假的“零头”。
/ W4 Z1 C/ X( R- z- T; e5 A当外部支持与家庭内部协同形成合力,父母共同担起育儿重担时,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 v: E. _- g/ _6 l6 H8 F8 o
" h$ n4 h5 }4 {/ `7 d
" Z: N9 _$ d+ d! C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 / n+ W5 m' y% D
; y i) z8 f, w7 d" ^/ m3 |: R& o0 w u C% I) m# F- E5 a: D6 ^8 w
推荐阅读* U5 B6 f6 _% \( z3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