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8 }( W- O& j! c. p" d/ P( N ) c# ]5 ]+ I, f0 V# d% p3 P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4 Q* E. P7 E6 v& v. R: O) W) e9 }8 `: J& V5 D
 风格瑰丽奇特的“神面纹”,似乎在诉说着古老历史的密语;镌刻着铭文的青铜钟,记载了王朝与政权的风云变化……端午假期首日,来到成都博物馆三楼的临展厅,在令人目不暇接的青铜重器中,就能领略吉金如何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A& ?% k& f  T7 C9 T' q
 
 * m# B* C$ B; G- H4 H$ O% a& T5月31日,成都博物馆“大备盛德——青铜时代的曾国与鄂国”特展迎来“曾国”篇文物上新,展览全面启幕。从鄂国兽面纹鼎的庄严神秘,到曾国华贵编钟的礼乐华章,展览展出鄂、曾两国125件(套)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占比66%,以青铜器为钥,解锁商周诸侯小国的文明密码。; F1 U0 s& e1 s+ `/ y/ q
 
 + C) V( ?/ c- B2 g“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在展览现场,来自成都博物馆执行策展人之一的王苒滢解释了展览名称的含义。“在夏商周时期,全球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而在中国,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德’的物质载体,所以中国的青铜文明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8 ~" w, ~+ W5 t/ M
 
 % U/ ]/ v$ G5 X. f) r4 E7 T
 $ H" b5 m# @+ A& A  I6 f8 j" o3 f5 K8 U; Y' K6 G) ?: y; _9 c# L
 菱形勾连云纹铜敦
 0 x9 x* E4 `$ `# I: w' b! U: D/ ]; \2 H
 从鄂国风华到曾国遗韵5 D+ M4 I' b8 Q5 Y$ Y8 H: t
 9 b7 T2 e+ F7 k3 ~6 _
 解锁商周诸侯国的青铜文明密码
 ' L: D6 k6 m; w0 T& \
 ( Z0 N# U3 L7 c2 c) a6 r! X  V器以载道,以物补史。提起位于汉江之东、涢水之畔的鄂国和曾国,也许会迎上人们疑惑的目光。关于鄂国和曾国,史料鲜有记载,但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它们的历史面貌终被揭开。在此次展览中,就以青铜器为载体,勾勒出鄂国与曾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 Q  _& g! I) J! z" L8 u% @5 G6 r
 $ d% m) Q, V1 L6 K" ?作为一度活跃于湖北随州地区的诸侯国,曾、鄂在中原地区青铜礼器制度、铸造技术、器类特征的强烈影响下又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地域因素,进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而展览的叙事脉络,就分为了鄂国篇、曾国篇共两大篇章,徐徐道来两个诸侯国璀璨悠久的青铜往事。
 5 `2 P0 A7 ~0 r' n3 t4 V. f3 f' y
 ' g/ {! K. N# ~8 K: j
 6 h5 g& a0 o% N! I; ?7 }
 / w2 B* E& m" s兽面纹方座簋; Y: v( T0 C  f" F  ]5 u
 , t- ]: Z  \# b( t& g
 “我们可以看到,早在殷商时期,鄂国就已经存在了。早期的鄂国活动于山西地区,也就是黄河以北的境内。在当时,鄂国的地位就非常高了,鄂侯是纣王‘三公’之一,与西伯侯(周文王姬昌)并列。”王苒滢在现场介绍了一件兽面纹方座簋,其底部原有悬铃,但现已残断。而在商周时期,底部带铃的青铜器就是流行于黄河以北的地区,这也可能是鄂国早期活动于北方的一个印证。到了周初,鄂国被封为异姓诸侯,向南迁徙至今随枣走廊一带。2 G! r7 ~! I. u' P+ }5 T9 D
 
 & k6 y. b& ]1 a; x- u2 Y" r从现场展示的青铜器中可以看到,鄂国青铜器带有鲜明的周文化特征,又在器型与纹饰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其中,覆盖着一层瑰丽神秘的蓝锈的“鄂侯四器”,让这组器物更显特别。“为什么这组器物上是蓝色锈蚀?其实,青铜器上就有着不同颜色的锈,常见的就是绿锈,其实也有蓝锈、黄锈、红锈等颜色。这些锈蚀的产生,跟当地的土壤、水质等埋藏环境,以及合金成分都息息相关。我们可以看到,这组器物的蓝锈是非常漂亮的。”, b+ Z2 H0 K6 ?' N1 _( l( i/ y
 
 p; B- E6 |" r3 t" y. e+ o4 I/ d; H4 n! a% M0 C' T3 K
 5 Y; w) @: |. Q0 J  ]
 “鄂侯四器”中的神面纹方罍
 ) [' g8 u0 {# f' ]
 : Q" p- F7 q6 z& w! W1 P再将目光转至曾国篇章,因为曾侯乙墓的考古发掘,让不少文博爱好者对曾国有着初步的认识。据介绍,曾国历史从西周初年至战国中期,延绵七百余年。曾国与周王室为宗亲,其先祖南宫括(伯括)是周文王时期的重臣。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在克商过程中功勋卓著,因此成为曾国的始封之君。
 8 _7 R+ W- d3 o4 P' ~& H  E
 2 w6 c$ Z1 D; q4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件曾侯舆甬钟,钟身铭文共170字,就非常完整地叙述了曾侯舆的祖先,曾国与周、楚的关系。”王苒滢谈到,曾侯舆甬钟现存八件,此为其一。而这件甬钟是目前除了曾侯乙墓编钟以外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青铜甬钟。) r( A  o# E7 ^% }, a+ O
 
 & }% M8 `" e6 Q/ A3 \从瑰奇神面到吉金作美' A  t% B5 B$ X- B
 
 W. n- o/ d  s" C: x0 N6 g' _这些国宝级重器展露古人精湛技艺! d( w+ ?) n, N
 
 ' D/ R3 }. |) p2 E+ S
 + c" W& Q. r' c% X  ]1 o9 w' C4 Z. Z. q9 h; O5 X1 A* q5 e2 J+ j
 盘龙兽面纹罍
 1 M  |; h4 F/ d4 G# W
 % [2 ]/ F& k1 o9 U彰显等级的西周鄂仲方鼎、贴近日常生活的饮食器兽面纹方座簋,还有国宝级青铜珍品曾侯乍父乙大方鼎、各类铜方鼎、铜簋等青铜器组合有序……穿越在这些青铜重器之中,看到器物上繁复精美的兽面纹、几何纹、龙纹、蟠螭纹等纹饰,是否感觉眼睛都看不过来了?据悉,此次展览亮相的文物,其中一级文物占比66%,可谓名品云集。现场,展览的两位执行陈展人就介绍了代表性的展品。: w; r% r+ N% v1 ?; u. h' p# B' B2 I
 
 2 s, v  _& I- M# ]
 ( J3 m8 n, |- Z# F( ^& D
 , B# ~6 J; t; H颇具特色的“鄂侯四器” 图据成都博物馆
 % t9 O% h& ?7 ~% d* v, l0 ]" p3 h3 H, Q1 ?" x9 n$ G8 A: K
 由一件尊、一件方罍(léi)和一对大小有异的卣(yǒu),这四件青铜器组成的“鄂侯四器”,算是此次展览中绝对的明星文物,人们能在其上看到瑰伟奇谲,似人似兽的神面纹。原来,在鄂国的青铜艺术中,尤以这一组四件“神面纹”重器最具代表性,其复杂精妙,令人惊叹,瑰丽而奇特的风格在商周青铜器中独树一帜。“‘鄂侯四器’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出土的唯一的神面纹器物。鄂国作为一个小国,它是如何做出如此精美的神面纹青铜器的?这也和当时中国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相关。”' _5 n4 z! x# L# b- x2 l" I
 
 " r, R8 \' t' V3 D, r
 5 c. A. U/ R8 @! e  }
 # w% v: ^1 f2 n铜鉴缶
 : k0 z% x4 p: S' k1 h( s# l# G/ G; \3 w
 此外,步入展览的后半部分,观众还能来自曾国的美轮美奂的青铜器。扼守随枣走廊的曾国,成为青铜文明的璀璨明珠。“此期的曾国青铜器分铸、焊接技术成熟,错金银、镶嵌等装饰技艺精湛。”展览的执行策展人周杰这样说道。而展览末尾的一件文物,就是中国青铜器技艺之高的典型代表——铜鉴缶,“其出土于湖北随州文峰塔18号墓,也就是曾侯丙墓。”& q; X, V  S  M" y0 k1 h/ K4 H
 & B( W* z! S6 X5 v# E. w
 周杰介绍道,铜鉴缶有冰酒、温酒的双重作用,其分为两层,由圆鉴、圆缶组合而成,器物里形成中空可以用来放冰,达到了现代冰箱的作用。“这件器物的美妙之处,更在于铸造的工艺。可以看到鉴盖中间一层,是镂空蟠螭纹装饰,非常繁复。器身满布错金三角勾连云纹,错金的中间又镶嵌了绿松石。”周杰也感慨道,哪怕时光流逝2000余年,这件器物依旧熠熠生辉,不由得感慨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4 F' s9 @8 ~* h
 " k  @6 ]$ V7 P" J+ t: W( A
 所以,当人们隔着玻璃展柜凝视展览中的青铜重器时,以器观史,透过器物的光影,去触摸千年前文化交融与精神传承的温度。( {$ ^& h: [$ Q, y
 ) \9 g* z4 W# Q3 Q3 T. I! ^* u; |
 (本文图据成都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