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M5 z0 f* d; V0 h8 P
1 t5 |2 F& Y O9 E, \6 b4 S国际能源峰会下周将在英国伦敦开幕,超过75国收到邀请,议题涵盖气候变革与能源安全。特朗普派气候变化否认者高调与会,而清洁能源领军者中国却以"日程冲突"为由婉拒。
+ W0 F. m1 j" \8 F8 T. p& w英媒形容中国缺席是对峰会的"重拳一击",西方专家纷纷解读:这是对特朗普政府的强硬回应,显示中方在能源政策上绝不低头。
! q8 [( Y1 l0 J/ c( ~5 b# J0 J中国缺席背后隐藏什么战略考量?这场没有"主角"的峰会将如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9 M2 W8 A l0 t3 f7 {8 f. W) m
9 _; e: C/ C v, i, N
6 R* s& {' ]$ A$ n/ q作者-凯 1 `6 D9 N3 b/ t% H! B
硬气外交:中国的缺席术9 R' d+ ^1 z9 }- P. F
3 m1 m' M/ r7 I- d a$ j5 L8 H# c9 ?当英国政府精心准备的国际能源峰会邀请函送达北京,得到的回复却是一纸婉拒。这张轻飘飘的回函,砸得英国人措手不及。官方理由很简单——"日程冲突",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没空搭理你们。
# ?" B3 @/ p- C( w! |这种不带任何修饰的直接拒绝,让英国《卫报》都不禁感叹这是对峰会的"重拳一击"。没想到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国,就这样潇洒地选择了"缺席"。这一手玩得西方媒体一脸茫然,外交词典里可找不到"没空"这种拒绝的艺术。
/ @) P2 g7 ]9 D) X4 Q d: S$ n0 D' O1 d5 ] d
K3 Q2 p |/ x8 w西方专家波拉·伯曼看得倒是分明,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的拒绝参会是对特朗普的非常强硬的回应。这哪里是什么日程冲突,明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博弈。就像一位棋手懂得何时该落子,何时该按兵不动。
. k' k7 A E) W. m. k x) z实际上,中国此举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首先,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在今年1月20日,就迫不及待地签署命令让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这已经是短短几年内的第三次"进进退退",把全球气候治理玩成了儿戏。既然美国都要派一位否认气候变化的官员参会,中国又何必与这种行为背道而驰的"搅局者"同台呢?1 o' ]4 q* g- k
# X0 S9 u3 ^9 E& Z" [0 H- {
( a6 h' C( n1 M& J% ]3 Y; p其次,英国近期多次附庸美国,对中国指手画脚,甚至计划派"威尔斯亲王"号航母来亚洲参加军演。英国媒体更是叫嚣着让该航母编队到南海"自由航行"。这种情况下,中国若去参会,只会让英国脸上贴金。所以,一句"没空",既是态度也是警示。
& Z, c% s1 D% s6 R/ A8 R最关键的是,中国早已不再仅靠西方舞台来彰显自己的能源技术实力。金砖国家能源合作机制正在崛起,中国已成功将自己的清洁能源技术带给更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之下,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能源署,正在失去全球能源治理的绝对话语权。中国选择缺席,也是在向世界传递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西方的独角戏,我们可以不捧场。; G, \) F$ U8 ?& k# t. J6 t
3 ~ V. k, v W( I
0 M& P7 Y1 H3 @0 j$ d; c; @" |. h
不得不说,英国政府面对中国的缺席显得尤为尴尬。原本希望借此次峰会展现英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领导力,却不料失去了最重要的参与者。各式各样的文件资料都准备好了,舞台也搭建完毕,却没了真正的主角。这种情形,就像一场盛大的晚宴,主厨却迟迟不来,剩下的宾客只能面面相觑,心不在焉地聊些无关痛痒的话题。; l3 y! u3 F7 ~9 r; Y' n$ R; l
西方俱乐部的能源局7 A$ R3 F8 n$ O8 N1 C g# A
) }4 z ]% F: [0 b. l要理解中国为何如此淡定地拒绝参会,还得从这场峰会的"主人"说起。国际能源署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其实背后是一个相当封闭的西方小圈子。0 a2 ]$ h" `1 M1 H
0 z3 c0 U9 r4 J q9 ^3 K3 Y
4 z# G" d/ ^# G这个成立于1974年的组织,总部设在法国巴黎,拥有31个成员国。乍看规模不小,但仔细一瞧就会发现,这些国家几乎清一色是欧美发达国家。像中国、俄罗斯这样的能源大国,以及沙特、阿联酋等主要产油国,统统被排除在外。这哪里是什么"国际"能源署,简直就是一个"西方能源俱乐部"。1 W! I5 B* @* s; J- p/ N: l* N4 \
考察其历史背景,国际能源署的成立初衷就颇具针对性。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应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带来的挑战,专门组建了这个机构。说白了,这是一个由能源消费国主导、服务于西方利益的平台,其"国际"二字,更像是贴在门口的一块漂亮招牌。9 S- u. A" X5 c8 C# P
) C) f; ]/ D, g9 i Z) Y+ s
4 D% P4 Z X$ ]- Y( N0 {* @9 z( U
这次峰会的邀请名单也颇具争议。75个国家收到邀请,预计60国会出席,看似气势恢宏。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平衡。一方面,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等主要产油国悉数在列;另一方面,那些深受气候危机影响的贫穷国家却被大量忽视。这种布局立即招致环保组织的强烈批评,他们担忧峰会可能被石油利益集团所左右。$ |9 Y! J2 ]" q' A$ ?# O9 \& s
再看看主导国美国的角色。作为国际能源署的最大出资方和创始成员,美国长期通过该机构推广自己的技术标准,削弱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话语权。这次派出否认气候变化的官员参会,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特朗普政府显然打算利用这个平台,继续为美国的石油天然气产业站台,试图说服欧洲等西方盟友放弃清洁能源计划,转而依赖美国的化石燃料。# C' r; G6 N: E
9 O( Y% B2 ^) E7 u- F# u/ L. p# N9 s6 w5 V* w
对比中国与国际能源署的关系,虽然双方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合作,但却是既近且远。国际能源署确实对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成就表示认可,但同时也不忘对中国的煤炭使用指手画脚。中国自然也看透了这种双重标准,明白在这样一个西方主导的平台上,无论做得多好,评价标准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 ]( Y! [) V: K) ~4 ~- l0 d如此看来,中国选择不参加这场峰会,与其说是对特朗普的强硬表态,不如说是对西方主导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一种战略性疏离。在国际能源署这个小圈子里,规则永远由西方制定,议题永远向西方倾斜,中国即便参与其中,也难以真正发挥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影响力。
' y* Q! \: O3 U9 U% [特式能源:反复横跳9 _( ^( V2 k$ {( f
4 @) Q* ?6 Z* q# v( u9 A5 H; ~+ f$ ?; C$ H1 u0 B
在中国选择缺席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积极。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思考:特朗普到底要在这场峰会上唱什么戏?3 g; `) P6 h+ l5 @ Q! P" z
回顾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简直就是一部跳跃剧。2017年首次上台就迫不及待地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让全球哗然。到了2021年拜登执政时期,美国又满血复活般重返协定。如今2025年特朗普卷土重来,第一件事又是签署命令再次退出。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活像一个任性的熊孩子,玩着"进进出出"的游戏,完全不顾全球气候治理的严肃性。
% m8 }( R8 y. W6 K7 P
1 ]( j! s" U5 l2 `4 `& |% W% n$ f* o1 _' ~6 I) r
这次特朗普派往峰会的代表更是一位否认气候变化的官员,这种人选本身就是对峰会宗旨的公然嘲弄。据悉,美方计划利用峰会推销特朗普关于能源领域的一系列主张,试图说服西方各国放弃先进的清洁能源计划,转而依赖美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哪里是什么能源合作,分明是把国际峰会当作了自家的推销会。
! F8 W& u4 F0 J/ X% T& M美国的这种做法,背后有着明显的政治经济算计。特朗普政府一直标榜"美国优先",为提振国内石油天然气产业不遗余力。在他眼中,清洁能源转型不过是一种阻碍美国传统能源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同时,特朗普还急于通过能源出口增强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从而牵制中国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中的领先地位。: K; k2 U: ]6 O! P* I8 N
* z% w8 n* n/ Y( L
3 U" [) v3 K2 F( m' m这种短视行为已经让英国等欧洲国家深感不安。有报道称,英国政府内部人士明确表示,绝不会为了恢复和美国的经济正常化而牺牲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英国首相斯塔默上任以来,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向美国靠拢,但在能源合作领域,却不愿完全跟随特朗普的鲁莽步调。% L. M; {9 l. [! T
欧洲国家的两难处境也颇为明显。一方面,他们面临严峻的气候和能源挑战,急需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另一方面,又受到美国的地缘政治压力,被要求减少对华依赖。这种夹在中美之间的骑虎难下,使得欧洲国家在能源政策上表现得越发谨慎。3 W9 ?" v0 M/ w/ d
d0 d- R8 Y9 R. p: F0 \7 h; E9 x) p" x) M
特朗普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实际上正在加速美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的边缘化。当全球主流已明确转向清洁能源,特朗普却仍执着于化石燃料时代的思维,这无异于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次峰会或许会成为一个分水岭,让世界看清美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失位与失态。
6 j) q" A' x* Y9 P2 R" t! g更加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的短视行为,反而加速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能源新格局的形成。当美国忙着兜售过时的能源理念时,中国已经在全球搭建起了一套全新的清洁能源合作网络,为未来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奠定了坚实基础。5 C/ ^1 N& ]4 J; P
谁是真正的清洁能源王0 G2 y) `7 g& _9 ]# V$ s# ?
! M$ G6 r8 K9 r& f
. h7 n5 N/ c2 }& g
当西方为特朗普的出尔反尔而苦恼时,中国早已在清洁能源领域遥遥领先。这不是虚言,而是由数据支撑的铁一般事实。
, {0 u" ^ Y6 e- Z2 c1 A( M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国,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建立起压倒性优势。仅以光伏为例,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光伏装机容量,更掌握了从多晶硅材料到组件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去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突破5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80%,让西方国家只能望洋兴叹。
% d% j- X* ~9 a; J/ u" T/ k( f7 B0 V0 m" W3 l
7 e6 X( k$ R# h( E/ t( x+ m; Y
在风电领域,中国同样一骑绝尘。不仅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关键技术也不断突破。最新的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已达16兆瓦,相当于16个足球场大小的风车在海面上旋转,一台就能供应3万户家庭用电。这种技术实力,让曾经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欧洲国家都感到压力山大。
~- b* O6 L# C8 g- [1 y# r电动汽车市场更是中国的天下。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其电池技术也已领先全球。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电动化浪潮中的关键玩家,就连特斯拉也不得不与中国企业合作,采购中国生产的电池。
5 w9 i8 L/ j( w+ m6 R
! d& R3 C- f& y+ N) w2 @2 \! D
2 p9 b( h3 U. \0 o. F2 U1 Y面对如此实力,西方国家既羡慕又忌惮。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来实现自身的碳中和目标;另一方面,又担心对中国技术的依赖会威胁所谓的"能源安全"。这种矛盾心态,让西方在能源合作问题上表现得极为纠结。
- {- r/ Z7 K/ l5 g4 g5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西方仍在纠结时,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已悄然生变。国际能源署这类西方主导的组织正逐渐失去垄断地位,而以金砖国家能源合作等为代表的新兴平台影响力却在与日俱增。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倡议,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全新路径。+ U1 ^9 G5 S* C- s
8 K% G, Q' M. {7 i6 Z5 x/ s
3 d5 u& H& W s& j在这种大趋势下,英国等欧洲国家已开始调整策略。他们明确表态不会为了美国而牺牲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这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理性选择。毕竟,在清洁能源这一未来主导产业上,中国已掌握了不可替代的技术和产能优势。
! J, b, {) s7 b1 J: |# F* v特朗普政府的短视政策实际上正在加速这一格局的形成。当美国还在为化石燃料站台时,全球能源革命的列车早已驶向远方。中国不去参加国际能源峰会,表面上看是一种外交姿态,实则是对全球能源格局重塑的一种战略性把握。 X9 a8 ~7 d7 K1 v \) Q
4 F) z2 P) m) T* V0 Y# g* t# ]' p+ I* j' X' N, t( Z
在能源技术的角力场上,中国已经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引领者。当下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谁掌握了这些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全球发展的主动权。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缺席西方主导的峰会,恰恰彰显了其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自信与从容。% v( I, F7 s% I& @4 F& I$ Z7 v4 J' b
结语% O4 i5 ?3 ~5 k
5 K& N9 } O- K0 \3 V5 T
能源峰会的风波折射出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西方传统秩序的坚守者一边倒腾着过时的能源政治,一边眼巴巴望着中国的清洁技术;而中国只用一个"不去",就让整场峰会黯然失色。这场没有主角的戏,恐怕连观众都懒得买票了。' l1 E9 V' K9 o6 T, d+ \9 l: `6 s
3 [& x3 B% e5 z
2 q+ v' H+ i& t2 r* O当清洁能源遇上地缘政治,谁主沉浮?这答案或许早在中国的"缺席"中悄然显现。在能源政治的棋盘上,有时候不落子,反而是最强大的一招。( ^6 m, a/ M) q9 c( H
未来全球能源治理将走向何方?各国又该如何在地缘政治与气候危机的双重挑战中寻找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