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U( ^6 X& B: P1 I
原诗
' H' ~5 F% r$ J9 Z
- o7 V9 l7 O( x5 G% Q! g生活% x' z& D7 N8 S% G5 A- d$ }
文/李金发# g& Y" I# K9 Q, \
2 K* [8 d# ?, X
9 k: L5 Z& C% C6 }抱头爱去,她原是先代之女神,
& j# V7 i2 b; z& `残弃盲目?我们惟一之崇拜者,& ?" K/ n* s( J* u4 @, {9 w( ~% C
锐敏之眼睛,环视一切沉寂,: l6 g) m4 ?8 z1 B/ W `
奔腾与荒榛之藏所。
% G* n0 h% v$ R' L
9 c3 f. c/ _0 P# t4 Y+ i1 W% z4 }7 j* l9 l) G* T- R P0 K
君不见高丘之坟冢的安排?+ O, j& n- H( o7 h; \
有无数蝼蚁之宫室, l' e: T9 U @+ B& m+ E$ G
在你耳朵之左右,
. }, b5 v% F$ i7 M4 G0 A \沙石亦遂销磨了。
- I' Y% q3 T) ^$ [0 R0 w! C' D# F2 ^# H6 _- O
2 W. Z6 G; i n* K: N/ \
皮肤上老母所爱之油腻,
+ X- e; p7 o' D% e& _, n, M7 p8 e1 W1 t日落时秋虫之鸣声,
0 E* I5 f' B0 Y如摇篮里襁褓之母的安慰,
; Q5 ?; ~$ x& t2 ~* _! i吁,这你仅能记忆之可爱。
- s4 G2 {& v; F; l" ^ V- a+ h% N8 X. @' G' i
+ l) ~; Q, W! s& f8 {' Y
我见惯了无牙之颚,无色之颧," M6 M$ u4 Z1 t* s7 E. u
一切生命流里之威严,5 i! A) r; v, z0 h( b
有时为草虫掩蔽,捣碎,
/ F' L# C7 ]+ }& E终于眼球不能如意流转了。
5 ?+ q0 c5 v! Z/ s6 S" Q赏析8 s1 Q2 |# f* C: [4 J8 s+ E
5 v9 Q/ B5 A, I. p& P M2 Z这首《生活》用独特意象与深邃笔触,对生活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探寻,营造出一种充满沧桑与哲思的意境。3 u) c9 L. V D, {8 ]
第一节中“抱头爱去,她原是先代之女神,残弃盲目?我们惟一之崇拜者”,诗人以一种神秘且略带迷茫的口吻,将生活比作先代之女神。这里的 “抱头爱去” 似乎暗示着人们对生活既热爱又在某些时刻想要逃离的复杂心态。而对生活女神 “残弃盲目” 的疑问,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本质与真相的好奇。生活这位 “惟一之崇拜者”,在诗人眼中有着神秘莫测的一面,它敏锐地 “环视一切沉寂,奔腾与荒榛之藏所”,既洞悉生活中那些平静、喧嚣与荒芜之处,奠定了全诗审视生活多元面貌的基调。" ]( U |* u$ ~8 u/ W
“君不见高丘之坟冢的安排?有无数蝼蚁之宫室,在你耳朵之左右,沙石亦遂销磨了”,这几句诗展现出宏大与渺小交织的画面。高丘坟冢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历史的厚重,而蝼蚁宫室则是渺小生命的栖息之所。在时间长河里,沙石被消磨,暗示着一切都在岁月中变迁,无论是伟大的生命遗迹还是微小的生命存在,都无法逃脱时间的侵蚀。这一景象描绘,不仅呈现出生活的沧桑感,更让读者感受到生命在时光面前的脆弱与无常。
# o7 w: ]- p+ I7 u9 m; K) E“皮肤上老母所爱之油腻,日落时秋虫之鸣声,如摇篮里襁褓之母的安慰,吁,这你仅能记忆之可爱”,诗人从宏大的时间视角转向生活中的细微美好。皮肤上母亲喜爱的油腻,是生活中亲情的温暖触感;日落时秋虫的鸣声,宛如母亲在摇篮边给予的安慰,这些都是生活中平凡却珍贵的瞬间。然而,诗人感叹这一切 “仅能记忆”,说明生活中的美好往往易逝,只能留存于记忆之中,增添了一份对往昔生活的眷恋与惆怅。; b6 y+ M7 b& e+ }' R$ g) y: w" _% w
“我见惯了无牙之颚,无色之颧,一切生命流里之威严,有时为草虫掩蔽,捣碎,终于眼球不能如意流转了”,诗的结尾再次回归到对生命消逝的描绘。“无牙之颚,无色之颧” 是生命衰老与消逝的象征,即便生命曾有威严,最终也会被自然力量 “掩蔽,捣碎”,直至生命终结,眼球不再能自由转动。这一描述强化了生活中生命无常的主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活的残酷与无奈。
) F1 Z% K4 V! C; Y+ K/ U+ u诗人对生活中不同场景、元素的描绘,从神秘的生活本质探寻,到时间对生命的消磨,再到生活美好瞬间的追忆以及生命终结的展现,营造出一种充满沧桑、眷恋与对生命无常感叹的意境,引导读者对生活的复杂内涵进行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