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甜蜜诱饵下的血腥收割" \# f0 k5 e3 C3 N9 L
“每月白拿2万养老金,房子还能自己住!”这样诱人的承诺,让北京72岁的王阿姨抵押了唯一住房。一年后,她却收到法院传票——房子已被低价转卖,负债高达400万。
0 B4 p" [ ]9 C% P, J( @0 [: r9 L$ x+ H6 m
# O; ~5 |1 A1 Z4 z; k8 v7 p此类骗局正席卷全国。2025年央行数据显示,涉及房产的养老诈骗案同比激增47%,平均每案损失超120万元。骗子精准拿捏老人心理:用“零风险”“高收益”话术包装,实则将房产变为非法集资的提款机。
) E' E3 g! ^* F; g0 z: {$ |/ n0 ~. _& R7 M6 Y3 J- }
/ A: P g* L! {; I; w. K2 E6 ?<hr>二、合同里的魔鬼细节1 \. `. {% o8 n
杭州李大爷的遭遇揭开骗局核心套路:签署的并非保险协议,而是暗藏“全权委托公证”的借款合同。骗子通过公证获得房产处置权后,以市场价三成抛售,老人甚至不知情。: `- h0 n) V1 k C. m
6 A* P4 J' ?3 w# Y6 E! c* u
更阴险的是“击鼓传花”模式。上海某团伙让老人A抵押房产借款,再将资金“投资”给老人B,形成虚假资金流。一旦链条断裂,上百老人同时失去住房5。这些合同往往经过专业法律团队设计,维权时连律师都直呼“无解”。
3 c$ W' x4 H5 N3 e6 V<hr>三、政策红绿灯下的生死博弈
! X. X; t3 ^4 Y国家正规“以房养老”保险与骗局天差地别。合法渠道仅限与保险公司签约,抵押后每月领取固定养老金,身故后房产处置权归机构。截至2025年3月,全国仅2家险企开展该业务,年发放养老金不足5亿元——这与骗子宣称的“万亿蓝海”形成残酷对比。 W6 K# a# X; V. m) K7 p4 w
% i; p9 }3 |, P2 g* M- U住建部最新文件明确:任何要求办理售房委托公证的“以房养老”项目均属违规。但仍有34%的受骗老人误将骗子当作“政府合作单位”。
7 j9 m1 T. Z. B( E2 O0 H5 _<hr>四、守住最后防线的生死指南, |: Z2 {/ H) J" h7 v9 s. ~& O
重庆法院近期判决揭露关键证据链:骗子伪造的“央企授权书”、被篡改的评估报告、异常的资金流水。法官提醒,防骗需把握三原则:6 c" }6 K2 K; D L" T" k3 j
) P# o( ~7 Z: ~2 D) B# J# a+ ]
- “三不签”铁律:不签空白合同、不签全权委托、不签非现场协议;
; o6 @: [" I3 x$ \/ S$ E% a' d - “双验证”机制:通过银保监会官网核查机构资质,要求工作人员出示劳动合同与社保记录;/ i1 P. P# J3 D4 ?! U
- “物理隔离”策略:房产证原件存放银行保险箱,拒绝任何形式的“代保管”。 j( \, x/ r, q( V; G" [$ e
此刻,广东正试点“防骗守护人”制度:子女可通过政务APP实时监控父母房产状态,一旦异常抵押立即预警。当科技与制度联手,这场关乎2.6亿老人身家性命的攻防战,正在进入新阶段。' b4 f: b% H* c/ x/ X n" U5 n) t
<hr>结语/ r4 K+ M; R- ]4 \, \
当骗子用金融工具武装到牙齿,守护养老钱已不仅是家庭责任。从北京到广州,多起案件显示:受害老人中68%为独居、82%子女在国外。这场博弈,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良知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