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杨弃非 1 s1 |/ A6 [- m
1 Q/ V7 ^2 R# k6 S5 L3 X# ~4 B- ~( Y2 U z9 U
2 r \! \8 n& I' t9 b" @" h- M广东为何这么拼
* `0 c: |: r8 {& |- T( [/ I
% @/ _, Z' T9 [" \适逢春招季,新一轮“抢人”热潮,一触即发。7 L; n4 a! Q2 D9 s' f6 E
3 ^7 ^. g0 D# @0 T刚刚过去的周末,成都落地“蓉聘行动”计划年度首场大型线下招聘,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文创等成都优势赛道、特色产业求贤若渴;0 T" L) H, j7 T3 z! ]& [
" W# p1 M* u$ |2 |) U) w9 W
不久前,在杭州春季首场大规模线下人才招聘会上,830家企业推出2.1万个岗位,人工智能岗位数量占据十分之一……: q5 i6 v& L& N4 ~4 ~; R/ p9 B
1 z0 O$ L0 a3 ?7 Y% Q! q# i6 m- ?
3月16日,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更祭出“最强春招会”——$ z9 q9 F6 o+ N% F1 B
( o9 K; q" ?' k
从级别看,该场招聘会为人社部举办的“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活动”启动仪式,省、部主要领导出席,规格前所未有;从规模看,超千家用人单位提供超5万个岗位,吸引境内外近2000所高校、近12万名求职者报名,岗位、人才双“爆单”。
3 m4 ^' n2 M5 v. E6 W4 ^0 p# c+ Z/ h# {: x
不少人发现,此轮以春招为“战场”的人才竞争,暗合了今年初DeepSeek带动的新一轮科技产业升级趋势。而其中,广东人才“焦虑”显得格外迫切、又有迹可循。) n. R5 O$ k) O. A2 O* z# H
7 n1 m9 D* s! T5 A+ F, S
早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广东即提出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将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到广东就业创业,此次招聘会正是重要活动之一;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委书记还对外发出“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的邀请。! w! U: k) U" q- f7 u8 c
" `4 Q" B! s; W) K这一次,广东为何这么拼?
. ]' ]0 q9 w4 q) t9 @: ?
7 u9 P7 n3 d( g* ]3 v4 @ E i追逐“顶尖人才”8 p! K/ I7 S/ P/ x9 v4 z; o
4 x, @1 t$ L' l8 M4 ?- u) d& b7 J5 f从数据上看,“敢生”的广东拥有充实的人口“底盘”。
/ C: d' Z4 r$ w% o. F
9 l5 y1 r* k2 ~0 Z6 S8 W根据近期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广东出生人口113万人,相比前一年增加10万人,占全国比重从11.4%增长至11.8%,不仅连续7年蝉联中国生育第一大省,还是全国唯一出生人口破百万的省份。
- s' J+ Y0 ?: e! S( c) i f2 V1 u4 w; c7 {& M# F$ x
不仅如此,外地人还在源源不断涌入广东。根据2021年发布的七人普数据,广东自六人普以来10年间,外省流入人口达2962.21万人,居于全国首位。尽管近两年广东人口净流入放缓、甚至出现外流,但到去年,广东省外净流入人口仍保持增长,并推动实时在粤人口达到1.5亿人。
/ E" I, \$ {: }4 L1 a
3 t$ Z* o4 q% |$ E) S, z4 q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东坐拥全国最大的人才“蓄水池”,即便近年来国内有关“人口红利”优势减弱的讨论不断发酵,似乎尚能“稳坐钓鱼台”;但当产业转型升级从规划层面不断落地,人才竞争不断走向“高精尖”,制造业大省广东也很难坐得住了。4 a8 K M" M, E+ ?& T
, T T- l3 }+ b1 m) D( X7 b0 U
杭州无疑是那个“搅局者”。今年初,当爆火的DeepSeek带动“杭州AI六小龙”集体出圈,“广东三杰”为何没在广东创业成为热议话题。二者的指向是一致的:引进和培育顶尖人才,是包括AI在内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的关键。$ D9 `4 T" q$ T% {6 C
0 _5 _7 H' v1 [+ l4 C' Y+ _
对于为何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广东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也提到:
8 z/ t! m: k) p- S) X; E% }0 T; U
: s* g, O4 ^6 x# S w9 d) s“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能否建成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决定了广东能否在未来发展和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展开新一轮引才,“既是夯实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的长远之计,更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担当之举,事关全局、事关未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 M- G2 |( C" o% t8 m5 F
1 f4 f: h. t4 {7 R1 w
比对“六小龙”,浙大系毕业生支撑起“半壁江山”;瞄准高学历“顶尖人才”,也成为广东此次大规模揽才的突出特点。2 B) x( i8 [# f) w# j
' @7 h& b, ]9 a; J
数据显示,在招聘会现场5万多个岗位中,面向博士、博士后的岗位就有近1万个;而广东人社厅统计,“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首期募集的超60万个优质岗位中,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占比超七成。& E |6 y; ~/ D" x
3 ^) Z- k" u' e0 m4 e$ X5 {5 f
如果说AI是杭州眼下最热的产业标签,机器人则是广东的“代名词”。前不久“出圈”的“机器人七剑客”,同样亮相此次招聘会。有机器人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提到,机器人产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因此其大部分岗位主要面向博士生,并将提供百万元年薪。# f4 s" x. l# D$ Y* X' v$ Z
0 G% R0 d; B3 @8 I) D
“机器换人”下半场
, R6 U/ l' W! i3 W; w0 s, j4 d# u, X) I2 L
对于广东而言,再次校准揽才策略,还源于一场同样迫在眉睫的产业变革。
( w( v; N/ g$ P, S, Q- c4 W% T2 i9 |+ H. N
去年10月,广州人社局公开“最缺工”30个职位排行,揭开广东用工矛盾的一角:名单中,“其他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高居首位,电子材料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也名列其中。
9 I2 \+ e* k# ^1 a
6 C* R, ^% i3 F* V对此,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称,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结构出现了技能与学历结构的不匹配,“基础技能性岗位缺人,高学历人才在部分领域竞争激烈,最终形成供求错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
0 S" I7 G+ Q! j3 z' b; ]$ f, S2 S! ~0 S
“用工荒”一直都是广东制造的难题,它推动大量外地人流向广东,进入制造业、充当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上个月,广东迎来春节后人口迁入高峰,流动人口数量达1600万人;而广东省人社厅相关人员提到的数据是,节前外省农民工返乡人数高达1940万,约占外省农民工总量的80%。9 L3 B* m% ]3 u8 U1 k$ t
' v0 L( C8 M4 M
对于广东来说,AI远不止是带来新就业的新兴产业,它还可能颠覆整个制造业的用工结构,乃至人口结构。& J4 A+ u$ R4 r ^) g" M& r* e
$ e9 b1 i: r8 b6 n8 r# ]
2020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莫荣研究团队曾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缺工状态,人工智能率先替代缺工岗位,因此短期内对我国就业影响总体有限;然而,由于就业结构性矛盾处于上升通道,潜在的技术性失业风险在增加。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呈现渐进性且大规模结构转型趋势。. H# _: X# A2 y5 Z( I9 D' g
) M5 ~% I6 x' E4 `另一组来自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机器人替代了所在企业9.4%的初中及以下员工,同时大学及以上的员工数量却增长了3.6%。
7 g% [. m: _4 ^5 N2 q1 n' P6 z
. I) J* j! T- g! o: H7 d' J目前的一种共识是,“机器换人”并不会简单地减少就业,而是将“置换”出更多高技能就业需求。由于工业机器人属于新兴领域,专业化及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具有工业机器人设计编程、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相关经验和技能的专业技术工人,依旧匮乏。某种程度上,高技能人才的缺口,成为机器人消费市场的瓶颈。' F7 ?) e' ~2 x: p* y
3 ], t% ~3 S0 m5 W8 Q
而从产业角度来说,广东机器人产业无疑蕴藏着巨大机遇。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万台,同比增长31.2%,占全国40%以上,广东机器人产业不仅规模、企业数量均居中国首位,还在各环节培育引进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c& ?3 L1 a+ `5 r
/ I$ @. j5 O5 N对于广东来说,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不仅关乎人口结构转型,还将影响到新兴产业发展。这也是作为站在产业一线的经济大省,必须及早解决的用工难点和痛点。
3 D/ c q0 L) x5 R0 H" @2 @5 f7 N6 I, l4 {- c/ l0 z0 H) |
聚焦“投资于人”
4 M$ S V+ Q2 L( I- I$ ]5 ]2 {; Z, n2 J, w% L$ |8 @- ?: M
当然,“抢人”关键还在于“人”。近年来城市数轮“抢人”的结果说明,大力“抢人”只是过程,最终的关键在于如何“留人”。0 l: p/ p, w6 M( j* R& ]
/ ^; t& Q# Z6 g& ]6 }4 C# Z当分析杭州“六小龙”的成功经验时,宁波市委组织部卢文华曾撰文指出,杭州能够有效推动人才变量转化为科创增量,“首在优化创业环境”。民间的“双创”活力并非简单地靠外力硬撬,关键是“不禁其性,不塞其源”,因势利导予以制度供给。
' q! ?1 l4 X+ o2 ?: v# D; |& x4 z; c' `
广东也在探索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高层次人才“松绑”。( a O3 J9 O6 p+ N
! c7 |, i7 V9 }" ^- Z5 C
比如,所谓“不看帽子看个头”,对于高层次人才,“首次参加职称评审可以不受本人资历和任职年限限制”。此外,受聘至事业单位时,现有岗位难以满足需求的,还能按规定申请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2 {* B/ W- L3 c7 n3 U" c9 }0 j& x% H4 w8 C" u6 `' A
更难得的是,不少机构还谋求营造一种对于创新宽松、容错的环境。比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推出“天才新星项目”,将用80万至100万元的年薪招募青年科技人才,给其三年的自由发展空间,孵化落地优质的科研项目。
" e8 y2 X7 C: y9 R( N
+ k: k6 g- C0 U5 u9 l" h" a而无论是广东,还是杭州和成都,此轮“抢人”,均将人进一步置于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以最大程度释放人才的创造力,发挥对于产业升级的带动力。& V" E- S) W1 _6 x' [7 F
. t8 v1 m, x3 ?; \. _ T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莫荣提到,投资于人,重点是要提高人才技能,从而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而反过来,通过增加新的岗位、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也将带动整体就业质量提升。8 X/ r' H$ d% W+ y1 Y# k/ O$ d% K; ?
5 P. A+ \9 Z1 n0 V# Y5 e# i! i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樊杰在接受城市进化论专访时指出,过去,人们常说“人随产业走”,未来则可能是“产业随人才走”。现代产业发展由科技创新驱动,而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因此,人才培育以及打造具有人才吸引力的城市,已成为各城市乃至各国的共识。# k) P: c" y8 v" L, I
" C/ B5 X; f+ g长远来看,“投资于人”将是布局未来竞争的战略远见。
9 e! T0 r! `9 ~) A! Q' y( P. q+ N
8 A* b! d9 R4 ^# U记者|杨弃非2 w, B4 z8 v: }6 K
3 ]1 c7 u! y% f# ~) T编辑|金冥羽 杜恒峰7 H. u3 n7 H/ W
% q9 v3 g' Y5 D* j校对|刘思琦
5 j5 m1 w7 |( E S* }3 D* `3 @4 [, v8 r' u0 u J1 u4 [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803875
. J/ g% W* S+ i( m0 T# } s2 L2 `& {% y+ d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 H; D9 I2 k6 v% @5 h! T' o
9 \0 v# c% p% t7 l1 f8 R$ p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 D3 m/ v5 w/ u* C9 ^; s1 m2 g$ ]* M+ @$ o9 K. k/ d6 R* m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