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我国生育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发放育儿补贴以降低生育成本,这一举措的背景是我国新生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0 y9 ]& z0 N1 |7 J1 P+ a
; y, n/ {/ S" d# b* K' P7 X5 W/ H; D1 q( g- s5 b; V
2024年,中国新生人口数为954万,同比2023年的902万人多了52万。然而,这一增长主要受两个特殊因素的影响:一是2024年是龙年,许多家庭为了“龙宝宝”而调整生育计划;二是尽管新生人口有所增加,但结婚对数却创新低,全年仅为610.6万对,同比下降20%。3 d- v9 g) S! `& s: R8 V
鉴于中国人婚后生育的传统思维,这一趋势对未来的生育数据构成了严峻挑战。预计2025年的新生人口数将低于954万,甚至很可能跌破900万大关。
0 Z2 i E W* o0 ^- X) u* r3 W" O/ _( b
7 E; z( ?) N. ^8 h9 o1 C我国的生育高峰出现在2016年,受益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新生人口数达到1883万,但此后连续下降。这种快速下降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也不多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一旦不生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再要改变将极为困难。
1 q7 j( Q. a, m8 W: S9 n! l6 i为了减缓新生人口下降的趋势,经济刺激成为重要手段之一。中央政府在2025年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放育儿补贴,而实际上,不少地区已经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例如,四川攀枝花自2021年起为二孩和三孩家庭提供每月每孩500元的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湖南长沙则为合法生育三孩以上的家庭提供每孩次一次性1万元的补贴。& z$ \6 i/ |; C
尽管各地已经开始发放育儿补贴,但国家仍反复强调这一问题,可能与补贴力度不足有关。当前的补贴金额与育儿成本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很难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为了更有效地刺激生育,地方政府可以在两个方面改善育儿补贴政策。
* o% }6 X4 ^* v, v
% x n! Y) Y+ V& Y0 @; Z3 v* N: z7 m8 a, P- \. ?
一是增加补贴发放的金额。要达到降低生育成本的效果,补贴必须足够高。
# Z% C# S( j/ |2 |9 j* K韩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该国政府去年开始提高生育补贴,育有1岁以下及1-2岁儿童的家庭每月可以获得100万韩元(约为5000元人民币)和50万韩元的补贴。该国2024年的新生儿数量实现了增长。2 u+ I; r/ }. u3 R1 V; t B
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如每月给予1000元-2000元的补助直至孩子成年,或一次性发放5-20万元的补助。这样的补贴力度才能对生育意愿产生实质性影响。) m9 J" q2 Z) G* h+ H4 K" f
! \3 s6 @8 _( v" o
( i$ p6 N# u4 f6 w+ m2 q. J9 q( z二是将生育一孩也纳入补贴范畴。目前,大部分地区的育儿补贴政策主要针对二胎及以上家庭,涵盖一胎的很少。然而,这一做法限制了育儿补贴政策的效果。国内绝大部分年轻夫妇最多只愿意生一个孩子,在生与不生之间徘徊。给他们发放育儿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生育意愿,从而增加一胎数量,进而提升整体出生率和新出生人口数量。
4 P' A( @$ k" w2 E此外,公共政策应兼顾效率和公平,生一胎也是生育行为的一部分,不应被排除在享受育儿补贴的范围之外。更重要的是,只有先有一胎,才可能产生第二胎甚至第三胎的意愿。因此,将一孩纳入补贴范畴是刺激生育的关键一步。
1 b; e; e5 m' w: r: x" ~6 I
" M5 U7 }0 A# ~& y f
- Z, e- w0 s6 Z. U% ]5 E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育儿补贴政策,政府还需要考虑如何确保补贴的发放公平、透明且高效。这包括建立完善的申请、审核和发放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家庭能够及时、足额地获得补贴。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育儿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 h5 n( L4 f
综上所述,政府应尽快将报告中提到的“发放育儿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并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畴。同时,还应关注与生育相关的其他因素,为年轻夫妇创造更好的生育环境。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看到我国新生人口数量的稳定增长。) @+ F* l! C6 G
. T; g! X. b' {/ T) G. A
* n' d! P8 d4 s5 O- \' t5 h( ~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