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乱臣贼子,什么样的人物,应有尽有。
1 c% Z: b2 q- i! ~+ E5 L7 N2 N2 l; o$ e( |9 l# U$ ?7 _7 _- a$ A6 c8 \
, Z+ Q" {- p& `4 t% I( \# z& J但像他这样,一生功成名就,且活得明白透彻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m% W/ l% [8 E- L
( P; [* a3 Q& ?0 m, b: k+ ]3 [# c% g) T3 w
他一生,三次抵达巅峰,三次清零重启,官位、财富、权力和荣誉,随时丢弃掉,毫不在意。最终在波诡云谲的时代中,全身而退,活到了高寿。
4 C% }) v2 E) ?! A3 a
" ]0 A- w! e$ x$ i5 N4 d3 C" a; e7 @7 u
后来人评价说,春秋战国近五百年,以功名始终者惟其一人而已。- f" e7 }, C! l
% R% L3 P5 D9 h( q8 y. _( V
4 s8 K B8 h3 ~3 g在他的事迹被记载并流传后,2500年来,他一直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镜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有无数人想参照他的活法,却鲜有人模仿成功。
9 B2 }$ \3 R: U. ^- Y, H4 a
* o! P S: O6 G4 R6 ]% ~
' D. Q) z2 G) H! r因为他的人生太过完美,所以被奉为经典范式。也因为如此,各种头衔在层累的历史中,不断加到他头上:一流的谋士,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顶级的商人,富豪,慈善家,中国商圣;道家代言人之一,民间的财神,完美爱情诠释者,游刃有余的成功者……
) o% L F2 V A3 F. j$ R5 Y' H
7 o' d% {2 Q5 ?% s* O& m$ _) W+ R4 O- W4 s8 o0 W2 a
他是范蠡。一个满身谜团的传奇人物。
1 L ] l. _3 z% P8 Q) {; G- i' Y, p) e6 A, r3 `$ V
0 j( ^# Y9 t7 a* p" F+ E# a' p0 c4 N" N$ ]
7 o. n: E) S$ k( B
▲范蠡(约公元前536—前448)。图源:网络 / w' J9 E, G* O
& Q" d1 }1 A7 f! t* i
8 d) ?4 [+ Z/ Y* z( x" J
# A8 o/ j2 k* c7 o! D: U8 m0 L8 A
b2 B; F6 R, L1 `4 b
' ^2 h/ |1 O4 d/ m# f; M! K8 S" o
& D( A. N/ h9 ~& z( x
& {% |) |& K$ v5 I范蠡的出场,就是一个经典。8 {5 r2 J" w( a- d; \* _
. L9 G) E% j, {3 g7 [; D! N+ `, L* `# _) D, N: V- r
他是楚国人。春秋末年的楚国,出了很多人才,我们后面将要看到的吴越争霸过程中,背后较量的两拨谋士基本都是楚国人。, G3 d+ o# a4 ~6 I) D
; d( [% e* h* e4 t1 C; S
+ ^( e5 o M) V( Q9 l9 e
在人才济济的楚国,出身贫寒的范蠡,虽然腹有才学、胸藏韬略,但却没有机会崭露头角。怎么样攒人气,养名气呢?他采用的是当时的牛人惯用的手法,即《史记》所说的“佯狂倜傥负俗”——假装疯癫,“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6 v# Q L( N& O( q0 b$ b/ w
) d7 D: e# d' Q; m' |4 \" a
* Q9 ^' e. e! c, M, y/ F恰好范蠡所在的宛县,当时的县令叫文种,也是个遗落人间、落落寡欢的英雄人物。文种的志向,就是找一个最佳拍档,一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4 _$ I# Y% t* X, u+ ]
3 N+ |8 y7 l# z% M" s/ t7 w1 X/ }# L( w8 g+ r$ U% e
范蠡佯狂的举动,于是引起了眼光不凡的文种的注意。- d: M+ q8 t6 U
9 c2 |' J5 c& K5 w, E
7 | Y/ V2 X z% c/ a
文种先派了个小吏,去请范蠡。小吏回来报告说:“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范蠡这个人啊,真的有病。意思是,文种您看走眼了。6 n, _9 F+ T5 }7 f, o
4 t" r. l) B8 V6 `
6 o5 q5 @ m, v0 D& J# i
文种听后哈哈大笑:“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说白了,文种是在赌范蠡是真狂还是佯狂,是真有病还是装病,这个概率是五五开;加上当时的社会,正赶上一个秩序崩溃与重建的时代,一切人和事往往都是反着来的,所以文种也说“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这么一算下来,范蠡是贤士佯狂的概率大增。
1 S0 J* H& z, t+ V& \# Q( V- H( n4 O9 [4 b- `
% d. N5 b; R }) G" |' g/ m! s真的被文种赌对了。
H9 y8 b! A. ~
! F0 p3 S7 }+ ^1 Y+ m& T$ f( I) h) [ U
当他亲自去拜访范蠡的时候,第一次范蠡在他面前学狗叫,对着他狂吠,他毫不在意;第二次范蠡就放弃了疯癫之态,修整衣冠,以一个君子的形象出现在了文种面前。
3 W1 x* Q4 F$ i' V! j
( S# J5 x7 n+ i) a( X! i8 l: J* w
两人彻夜相谈,越聊越投机,相约前往当时的新兴国家——吴越两国,寻求实现个人抱负的机遇。
/ i- U) I% g. g2 [2 i& Q0 r6 Q* v& d; |# g
. e9 Z/ F# z0 x/ a9 }0 Q
春秋末期,列国的争霸事业,促成了各国之间人才的流动,以及职业经理人政客的出现。这些流动的政客,类似于现在的职业经理人,以辅佐君王建立霸业为根本目的,注重谋略和手段,而轻视是非与对错。这一时期,列国后起之秀,已从黄河流域的传统强国,逐步转向长江中下游的新兴三国——楚、吴、越。尤其是楚国,人才溢出效应明显。" X5 U$ ^& H! B5 {5 b! @8 m
4 H8 V, k7 O2 u& ?9 C' r+ A
L- x$ R1 ~8 t- ]' U范蠡和文种结伴离开楚国,先到了吴国。但此时的吴国,已经有楚国人在那里主政,著名的伍子胥、太宰嚭都是楚国人。& Q; i/ l. _3 w5 N' J, o
9 q3 b; q: P; \8 P Z! y
# g3 R: ]9 A) E
两人觉得在吴国留下来建功立业的胜算不大,只好继续前往实力更加弱小的越国。当时的越王允常,接纳了他们。/ O4 z a7 {5 A
# ^# R# `. R, P) u
/ k( Y0 j' C, u d2 `
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510年,距离战国时代开端仅有35年。此时的范蠡,25岁左右,风华正茂。
! U/ x# d; J3 j! d0 t2 o5 M0 f1 p* q/ X6 C/ s( |, @
. c' M1 ], {0 K1 S
接下来将近40年的吴越争霸,是春秋时期最后的大国崛起之战。两国虽然仅赶上了雄霸天下的末班车,但精彩程度和戏剧性丝毫不逊色。
- q% v0 F. H2 ]: x+ o. l' {. q6 S6 \& n6 c6 X
( l; w/ U3 s* g x; z2 t不过,翻开吴越争霸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站在前台斗智斗勇的两帮人,基本都是楚国人。吴越两国则成了楚国人施展谋略和智慧的舞台,仅此而已。
: H3 ~& Y, `7 Z. D+ X" v' S/ I! r& ^ J6 D! f& \
9 ~7 r; a3 ]1 f. K$ x- Q" R4 u$ S
7 }! e0 B/ J8 f" @8 i: {
▲楚吴越地图,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7 s5 E& Q, _: p W9 p' `8 E% d2 E, C) g
! y8 ^5 Z7 h0 t# a- [, `
3 ^0 x, F* U( A+ g
/ m R7 e* g( r8 ]
# x- T. D9 D) t2 S' E- q5 s$ B% Z6 |: x* e) n
1 K! G, B, M% V+ |, l4 ~- K$ s3 O
0 c; H* D! G7 J0 N" x$ ?在吴越争霸中,范蠡最大的本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2 d( d) X2 o1 [1 g7 I9 m( U1 w
1 P9 k# P' `8 v B. e
, l7 C: R: I6 j L: s+ H0 W
范蠡曾向越王勾践进谏,阐述了他的治国核心思想:“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E9 |) G. I6 b: _# N& X& X6 _
+ ~ G6 q. y% V4 f# t
# o5 v- G. \. _
具体来说,持盈靠天道,一个国家要维持强盛状态,应该顺应天道,盈而不溢;定倾靠人事,只有任用合适的人,才能使一个国家从危亡险境中安定下来;节事靠地道,国家要注重经济建设和生产,处事要有所节制,从而奠定强国之基。
, T. q( n% \+ Z0 L7 D0 N, r2 P" w, _7 [& _+ S* {
0 M2 `: z- y% _- {2 ?2 ?9 t简单来说,范蠡的能力就是两个词:
0 [3 X! P( ^- ]: U" Z, @) @# N
+ q3 B% y1 U8 A( S8 M. E
一个是“识机”——把握时机,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他都看得很准;: r! N! `7 C; b. t
; b) P- ]! \1 f+ @3 G& S
, P% K1 L: q& z
另一个是“识相”——认清形势,该服软的时候服软,该强硬的时候强硬,绝无二话。2 W0 D7 `7 s$ ]
. `* U) M, b9 W' ~# u/ d
6 l- k# O. h& z; N$ |! C0 q% q/ R: W
我们来看范蠡的实战操作。( T& n/ ^1 S0 G+ X4 R! d- g* x. x
! F6 F) Q; {! f5 h; H
9 k3 ~; t, I( o. q u) r在吴越最初的交手中,吴王阖闾几乎是常胜将军,越王允常却总吃败仗,最后含恨而死。
- r- }9 D+ i; Z3 x2 ]- s. B9 w3 x3 c! O9 w) J3 B
" F4 N5 U& m4 L2 t* m1 Z
公元前496年左右,允常的儿子勾践即位,阖闾认为新君不稳,这是攻击越国的最佳时机。没想到,越国在国丧期间受到攻击,反而激起极大的斗志。据说越国出动了一批敢死队,分成队列,步伐坚定地冲到吴国阵前,然后停下来,也不开战,而是大声叫喊一阵后,齐刷刷挥剑自杀。这种残酷的死士打法,把吴国军队打懵了。最后,当越国主力发起真正的进攻时,吴国乱了阵脚,大败而归,连吴王阖闾都被击伤,随后不治而亡。9 e* ^3 |$ I) a* `( z* m) w/ q
8 ~' u7 Y6 }+ S9 Q( V
! m7 Z, n! K( H1 l3 I" O4 T: w
阖闾临死时,交代儿子夫差说:“绝不可忘记越国之仇。”夫差遂以复仇为志,专门找了一个人站在院子里,一看到夫差就大声提醒:“夫差,你忘了越王的杀父之仇吗?”夫差一定要回答:“不敢忘!”通过这种仇恨宣传,吴国上下弥漫着一股复仇的气息。# ^: J& b" h+ u: U/ ]5 @
: I# L: O7 `- a* e
8 ? M+ R% J5 ]3 |3 t5 M越王勾践则叫嚣着要趁势灭掉吴国。但范蠡劝谏,反对越国出兵打吴国,理由是吴国的复仇斗志一如此前的越国,被激发起来后就难以被战胜。此时出兵,时机不对。( B L- r# Q4 ^. n
' b' o" H% `- m/ v' {! l- \$ e3 [ l4 n) B4 v8 B
勾践不听,于公元前494年发动了进攻。吴越双方激战于五湖(今太湖),越军果然一败涂地,狼狈逃回越国。吴国乘胜追击,连战连捷,勾践一退再退,最后在五千战士的护卫下,退守会稽山。越国面临亡国之灾。
& f/ d5 a7 K2 P$ O
1 x ?$ W% t# X! k& [2 |/ K/ N5 ]3 `8 s5 G$ |
眼看社稷江山难保,勾践赶紧向范蠡求教如何摆脱危机。7 \( t) Q+ {4 L3 f7 r
8 F. z3 N* H8 z# B, V7 n* W+ |
) U& M/ \; o$ L/ G3 e1 e0 S范蠡指出,事到如今,只能识相,向吴国委屈求和,卑辞厚礼。只要不被灭国,越国甘愿接受一切条件,称臣纳质,奴隶人民,什么都可以。
5 C0 B, t- a2 R( h+ c5 _6 q
+ u$ E- c3 k4 _0 F; `( [% [' O- I0 g8 U0 ^7 \/ q/ m
勾践这次听从范蠡的建议,派出文种前往吴国军中求和。文种用美女和厚礼贿赂了太宰嚭,太宰嚭遂在夫差面前替勾践求情。伍子胥站出来,坚决反对饶过勾践和越国,他说,天要灭越国,如果吴国不接受,一定会反遭其殃。夫差有过三秒钟的犹豫,最终还是决定退兵,放过了勾践。/ q, |) Z% N$ b/ A3 a+ r
( r; A0 u/ S8 L$ J1 D1 j. x
0 w3 t$ t; i5 d' m条件是勾践夫妇一起到吴国,做吴王夫差的奴仆。
- `* _. J7 n' l; o8 a- U1 ~- C6 N6 K: t7 q; p; Q N V4 j
3 }8 m& K" ]9 r% H, S3 y; I0 L出发前,勾践要带上文种。范蠡表示,自己愿代替文种,随勾践同行,他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文种擅长内政,理应留下来打理战败后的国家,而自己擅长外交,应当出发陪同越王一起为奴。
: z" G9 M) ?, t( n' I* |$ [
K* E) T! o5 j3 {; Y
7 N2 }2 `1 j) }在吴国,范蠡要越王勾践把“识相”二字贯彻到极致。在吴王夫差生病时,范蠡教导勾践亲自去尝夫差的粪便,以此迷惑和打动夫差。夫差果然动了恻隐之心,三年后允许勾践等人返回越国。) L8 M+ w4 l1 e
+ {3 ?) ?1 Q" {% f/ u& x
5 ~- X% r4 f3 L& }) V4 w与此同时,战胜了越国的吴国向北方扩张,夫差准备对齐国发动战争。伍子胥仍然表示反对,一再跟夫差强调要把力量用来防范越国。夫差不听,而进攻齐国也取得了胜利。对此,伍子胥认为,虽然胜利了,也不是好事。这时,另一个楚国人太宰嚭,跟伍子胥闹起了内讧,太宰嚭向夫差进谗言,说伍子胥是一个批评者,但不是一个爱国者,他并不爱吴国。
9 k6 D9 z( [8 K w) Q! A/ L0 l: h; y. e
8 Z4 ^9 Y3 `5 R" \* E/ q
吴王夫差已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选择相信太宰嚭而怀疑伍子胥,并命令伍子胥自杀,让太宰嚭主管国政。伍子胥临死的时候预言说,把我的头颅挂在城头吧,我会看到越国灭亡吴国的。夫差不以为然。( i6 i% {) X) A6 L, U% d: K
. O: S6 {. R' u% c0 j9 @ f3 m" E9 a, h4 @' J X8 b
而回到越国的勾践,接受了范蠡关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强国计划。可是,勾践卧薪尝胆的耐心,终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定。到第四年,他就坐不住了,想起兵伐吴。范蠡按住他,跟他说:时机未到,时机未到!) H; p/ o9 u9 Z+ ?. x
- e( M+ v3 J! x0 _9 r
7 c: m5 D( P( p" j0 a
以后几乎每一年,勾践都要催问范蠡:时机到了没?范蠡每次只能苦劝他耐心等待。
5 K- G# ?- w# Q/ o' P% Y2 [2 y/ \: n: I5 j! V
0 h3 D3 u4 m0 ?' g, `/ [6 P, k/ `伍子胥自杀后,勾践要伐吴,范蠡劝阻说,天时未尽。
1 Y. t9 }% {# r; h/ ?" Q9 G- P. W$ V4 V" V O: [' v
) U0 i1 r" s" i! e2 i* ]- v吴国遭灾,水稻歉收,勾践又要伐吴,范蠡又劝阻说,人事未尽。
% O. |) [2 j% z& W6 a' _& _& E* t8 K9 r9 u: U5 p
" J/ P1 r5 Z: v/ q- T
勾践闻言大怒说,我跟你谈人事,你就跟我谈天时;现在我跟你谈天时,你又跟我谈人事。你是存心耍我呢?; j- a8 J% b1 H, h
, m; K% t" \5 P1 C1 ?& d
1 {2 x. ^# o' Q) J: Y* d范蠡解释说,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相结合,方可大功告成。今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共度内忧外患。大王仍宜歌舞欢饮,迷惑吴国,夫差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散,便能一举成功。2 G2 Q( q! e( v+ U+ G" _ B9 Q6 V$ H
; \' q7 u( s$ D% Z- V4 B
) T8 D3 d% S: s1 \& P7 T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上,达成了吴国的霸业,但他没有料到,所谓的巅峰,过后尽是漫长的下坡。
7 U5 l5 `$ u6 I; q5 [! {$ ` n9 h' L- O0 [( K2 v
1 Q5 u5 E: P9 Z7 S. t$ o+ K. G2 y" P一直到公元前473年,越国终于向吴国发动了总进攻。因为夫差连年北上中原争霸,国力空虚的吴国很快就全线溃败。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希望勾践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
$ \8 U S5 z" k
1 g' ]; R8 C0 C, C& D, c: m& C' O0 u6 M m( P4 x5 `
勾践还真的心软了。
! q, [& Z4 v7 q4 |) S0 }/ l. { z: k, Z3 ? v- d
% H0 p4 x1 H9 Z: g. I
这时,范蠡强硬地赶走了吴国使者,他说:“当年上天要灭亡越国,吴国放弃了,所以才有今天的报应。如今上天要灭亡吴国,越国能逆天而行吗?”说完,他击鼓兴师,灭了吴国。" y! n1 D9 t( E: W
. q& X5 ?3 h3 Y5 b. v/ j' a
4 V1 u8 C b8 Q* @* M: V吴王夫差最终蒙面自杀。蒙面是为了死后不见伍子胥,他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 f; Z( Z) R5 n. ?/ G, Y6 c* G
5 z" P$ m7 T" ?8 S7 r& y3 a2 L/ A. K, N8 v& C
吞并吴国之后,越王勾践北上与诸侯争霸,成为春秋最后一霸。8 R1 \4 q# ]; O7 R9 [& }! g
% q' e% q5 ^* ]+ Z+ ^+ ]0 E2 V8 G
: T$ w5 l7 P+ C+ [! ^3 a: e
! p* n. r3 @/ Y7 J▲吴越争霸。图源:网络 - V! L7 S7 s h! P! J b7 d$ z
2 I1 |1 O2 M8 A( M% `
/ T, T7 u6 h- z+ H8 \8 {3 p6 x8 J: D( |& F
/ A9 b% M/ v' v* |; h. t6 t/ V
8 i( X+ m. G1 Q) c! W9 ~, O
2 }# i7 l+ {1 Y/ }' k- ~9 V2 a! z/ _3 L9 @
d! V' f9 k; D: n% y$ T0 S而在越王勾践忍辱多年,终于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的身边,早已没有了人生导师范蠡的身影。
/ M9 M( j. N" Y" d! T$ F3 F7 C. f+ E: B; }
% G* e$ x6 F, J- R! F; L, z/ }
根据《国语》的记载,范蠡在从灭吴的前线返回越国的途中,走到五湖,未入越境就跟勾践辞行。是的,在所有人认为范蠡应当享受越国崛起的荣华富贵之时,这个向来不按常理出牌的智者,这次把手中所有的牌都出光了——无论是官位、荣誉、权力还是财富,他通通弃之如敝屣。
5 K T0 k$ [; O& ?: r0 x8 s9 w5 N$ U$ f3 y# T# A
F5 R1 }8 R* ]# I2 O
勾践急了,一半诱惑一半威胁,说:“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你不走,我跟你分国而治,如果非要走,我绝不会对你和你的家人客气。
' H/ ] @0 ]# G% U( i( }
9 V. ~3 D2 I0 ?% z) c6 _
& d* [+ ~0 _: G9 N9 C+ b2 w范蠡不为所动,淡淡地说:“君行令,臣行意。”大家各行其是。% | g0 p$ `$ I$ H
* r: y2 Q G M3 w1 N) i2 y+ _) R1 \& Q9 T! O9 T' t& A' Q
《国语》记载,范蠡“遂乘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给历史留下一个功成身退的背影,仅此而已,没有人知道范蠡的最终去向。1 K4 ?6 c4 a- w3 G! ^+ F: a
& o" ^ W) V* x* r4 `
) c& C( @! ?+ T5 M% H# [% r数百年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写《史记》,才补写了范蠡功成身退后的经历。# P- ~/ h( V/ J3 D
/ T. P1 O t0 }) m1 {
: H" w5 ^+ y8 X4 c《史记》记载,范蠡出海到了齐国,没有忘记与他共患难的老朋友文种,他千里致书,劝文种赶快离开越国,以免遭杀身之祸。书中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多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接到范蠡的信,或许是认为自己对越国有功,勾践不至于杀他,或许是实在放不下身边的荣华富贵,因而没有当机立断离越,只是“称病不朝”。! k6 i1 B: @0 @3 u8 |) \
: w, B5 d9 X1 J3 W. p% u1 K
# i' B+ o: E- m8 C: a这时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诬陷文种“作乱”。此时的勾践已经是春秋霸主了,哪里还记得卧薪尝胆的苦日子,身边也不需要什么贤士能臣了,于是赐剑给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以先王试之。”话说得这么漂亮,实则非常残忍。你教我“伐吴七术”,我用了三招就灭了吴国,天下无敌了,你真厉害呀,剩下的四招,你留着去教教我那位生前老吃吴国败仗的父亲吧!用现在的话,其实就是“你去死吧”。
8 ]) V- ^- ?3 I0 V3 k! T7 r/ |" a0 q6 r7 M
8 j1 G5 r' j/ O4 O& G
面对绝情的勾践,文种最终伏剑自杀了。
& n6 V' |& X1 h" u9 J5 m9 C- c% X
+ L, j0 U* j( P7 N* ~$ }) Q: G; c1 k0 i7 t
而范蠡早已“浮海出齐”,改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先是在海边耕作,父子共同劳动,艰苦奋斗。时间不长,就成为新一代富豪,齐人共推范蠡担任齐国的丞相。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太顺利,不管做官还是经营,都迅速达到极致,这样反而不吉利,于是归还相印,把家财分给朋友和乡亲,带着家人悄悄离开。
# R3 q3 L- W. o5 }- Q
/ Y7 S9 F8 B5 d# y5 U( w" o4 A9 e8 }6 F7 \) X
最后,范蠡看中了陶(今山东定陶,或肥城)这个地方,认为居于天下的中心位置,四面通途,有利于从事贸易,发家致富。不久之后,果然财富积累巨万,人称“陶朱公”。
2 k/ R. T/ \' ~
1 `, f$ ]6 i( A% i P; s- ~( V* a6 M2 ?
《史记》说,范蠡离开越国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就是说,范蠡晚年三次创业,三次都成了亿万富翁,每次,眼睛都不眨一下,把钱全捐了。) g- R) M" L' V, L9 R* x/ p; X4 X1 _$ ^( A
" o7 L; X3 b/ h. r% b# X( j S0 Q! }) f' t3 C# H, }
司马迁将范蠡在越地、齐地、陶地生活空间的转换,称作“三徙”“三迁”。《史记》写道:“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又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可见,司马迁对范蠡三次重启人生、三次均能达致成功非常佩服。
0 P. H6 h# Q2 d7 K7 R# A& q4 S" D3 U; ]" Q
% ^" B# k. o( B, e3 Z4 J6 x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这就是范蠡的成功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活得明明白白。
5 F# g& h; \8 J+ @
$ }6 G' L! ~# Y/ ]8 b3 z2 e
/ V. X6 B: B) w7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范蠡大概活到了88岁,相当高寿。1 Y. j2 L; z( }" H
. P" V: p/ p, P6 E; m$ H) B {
; x; m' L4 B- u( f" C
! i4 T2 j3 y% c- L
" n1 O- P& s" X( O+ U* O. o
▲明代画家吴彬笔下的范蠡泛舟归隐图。图源:网络
4 x5 q$ ^( v- ]% U9 M1 k; ]: t6 Y7 u, g( A/ \! a
0 W8 Z, D" n3 Y# z& O9 H/ ]' M9 W
$ x/ J' G8 a' j8 @1 V1 Y6 Y$ E# h
. X. I3 r4 F% h0 O+ I% x7 p
8 u. i1 N* s9 K5 t& U0 o
2 Z+ c# Z8 I3 |/ f$ X5 X3 K/ `
( k& w9 z" v! A0 b, {0 z" Z& m. h7 M. J4 |% D# n
在我看来,司马迁是按照“史上活得最明白的人”这一刻度在刻画范蠡这个人物的。' ?# p+ w( c* N, S1 }4 B
& K4 p1 i( P4 |" R
) J( u! s) L, [1 a p n一般认为,《国语》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离范蠡生活的年代更近,而《史记》的问世是在《国语》的两三百年后。所以问题来了,《国语》对于功成身退的范蠡去了哪里、又做了什么,均没有交代,只说“莫知其所终”。而《史记》突然对这一切都有了清晰的交代,离历史现场越远,记载却越详细。这正是史学大师顾颉刚提出来的“层累地制造历史”,时代愈往后,历史人物的形象愈得到放大和强化。9 k, J, }6 O( C, Q" u
( q5 D, T* d* ~3 W
6 _8 |3 U2 {! o/ @) F7 G/ q也就是说,至少从司马迁的时代开始,范蠡已经被传奇化了。" j |, X, {! m( `! N2 w
' ^, q) G- |6 h4 |
) A Z3 s5 e( Y! ?/ T! h
回看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其实非常模式化,仿佛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道理而共同编写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任用贤人则王,轻信奸人则衰。吴越两国争霸,历经三四十年,两度兴亡,都在这个道理中循环。范蠡这个人在吴越争霸中,有两个镜像:一个是吴国的伍子胥,一个是越国的文种。
3 T U) w, h7 C8 A4 H i$ t/ r# E/ d1 Y: Y$ b
; h. x6 S' b+ v1 D( A论才能,同为谋臣、各为其主的范蠡和伍子胥,不分上下;论功绩,主军的范蠡与主政的文种,亦难分伯仲。但这三人中,只有范蠡得到善终,这才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缺失、最稀罕的品质:6 U- _0 a! @! t4 m! R
4 X1 q2 D0 U" U$ I# }: n
; z8 B3 G6 t" X
能力和功绩都是容易复制的,尤其是在一个人才大爆炸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但活得明白的人,永远只是凤毛麟角,甚至独一无二。无论是100年,还是1000年,甚至3000年,都跳脱不出这个定律。
7 \( i! _5 H3 z% |+ E; o( k1 X/ Q/ g, r2 ?. \5 J5 i- E
0 }+ Y8 n5 d7 e& r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功业,但当无数的大脑为了建功立业生死与之的时候,最终能走出来的那个唯一的全身而退者,才是打破定律、超越时代的存在。
# G* W/ J2 Q, \1 f# Y6 p. V$ P$ u* i% N
3 ]2 _8 d- s+ V7 m3 W司马迁写范蠡,不排除传说和虚构,可能正是想突出这一层意义:人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8 q3 f$ [( I2 q1 j; @6 n
' m% w8 \, O% d
& \! }) K8 U( i) M因为司马迁生活的朝代,也是历史大循环中的一环。西汉立国之前的楚汉争霸,就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一个镜像,身陷其中的各种英豪都能在历史中找到他们对应的“原型”:
4 T1 ~2 ~: j& c- o6 I' ?$ i9 H( q" ?: I. c7 E$ n" v
) W0 y8 q+ k. I1 T% k4 R刘邦——勾践;
5 F: S: Z2 s M- G项羽——夫差;& p% l4 Y( c! o5 c2 T/ X
伍子胥——范增;
9 v7 `* O, m1 g* A文种——韩信;
% N) l! @5 T9 P1 ^, i/ r- h范蠡——张良;
) v9 U B5 g' U% R$ q+ D& B……4 o8 J* ?, u+ X$ d3 @
2 H4 A0 q5 u8 x" A2 H/ \5 m! o. w1 J
$ C" T" Q/ r6 y, R* \
不管是为人,还是经历,这些人物对照组都有十分类似的地方。包括他们说出来的话,讲出来的道理,比如韩信被诬谋反,喊出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正是范蠡对文种留恋权位的告诫吗?而范蠡这一理想型人格,终于在时隔数百年后,找到了张良这个完美对应的镜像,以至于有不少学者质疑,司马迁到底是以张良的形象在重新塑造范蠡呢,还是以范蠡的形象在塑造张良?6 }7 ^$ M3 w J; S3 U4 W
9 g. q4 N- ^$ H# ^/ c
) H% F* c1 Z4 O, V+ v' }. U3 P: c8 r- Y) P
( K. ]8 U, k) [
6 f, h, c& H0 R) ~* L5 f3 Q- H
# H( S+ N+ ~: b( B. f0 h7 o8 T
* E, R) a" t' N8 { X* a# A; u1 Q司马迁表面是在写历史,实际是在写政治寓言。通过吴越和楚汉这两个时代的人事纷争,揭示了历史的循环论。而他寄寓跳脱历史循环的完美人物,无疑就是范蠡—张良这一组镜像。坚持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力,智慧才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建立。5 e' A7 }7 p# @- P6 B7 T
+ p4 W* ^* N6 ? D1 o& `
+ Z) d& y, A( k
范蠡得到后世的尊崇,原因正在于此。
' c0 p$ Z; X [/ `& u- Z4 w9 X5 D% N! F0 m* @8 v/ y, [
, H$ {* I4 u! u" g; p到了东汉,人们给范蠡虚构了一个搭档叫西施(关于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也成为后世一个经久不衰的虚构题材),并认为范蠡是神仙转世,在传奇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神化。唐宋时期,范蠡配享武成王庙,地位进一步提升。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范蠡激赏不已:7 X: p% m0 u! D1 u; a/ F2 ?$ [4 \
u7 m F' E- F9 g& g8 b; x
. U: J- i! }4 Q) c0 H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0 z3 L. {% S! e- @5 B: \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O# I w8 J! F2 p" l5 @
0 \. w4 f% m! b1 H
, A8 L) m! Y' D8 e
宋人黄震则评价说,“春秋战国近五百年,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 Y9 q* c% J2 h( {6 y7 d4 \& e; r I' y: u
3 s9 d$ y. B7 d4 c" a" w, y4 o: O
最有意思的是偏居一隅的南宋,宋高宗赵构以越王勾践自居,大力弘扬卧薪尝胆精神,在君臣的对话中,经常以吴越争霸的历史作比喻。赵构曾以吕颐浩、秦桧并相,将他们比作范蠡、文种。而臣子们也用范蠡的话术,告诫皇帝“人事未尽”“天时未尽”,什么时候该强硬,什么时候该妥协等等。在这种政治语境下,范蠡成了南宋君臣相互利用的历史资源。可惜南宋最终呈现出来的时代格局,却走向了越国崛起历史的反面。2 q* C A' m1 p7 \
6 L' R9 E0 j7 f& F Z0 l3 y1 h
8 W) s, A9 Q) F7 n- P; z
" {4 {* x: h$ i% f
5 m# d3 b+ T" K6 r" ^3 ^* y▲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图源:影视剧照, y0 ^4 [7 l# A2 G5 |
# j0 t7 p7 _7 s, `" Q$ ~1 b n, i4 J
0 b! R: C) w' p4 Q! L. W到了近代,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范蠡因为他在商业上的成功,而被民间广泛奉为“财神”。1 C2 c2 B$ @! W
! {$ c% ?9 S3 ~! i, r4 V" j! T7 L& }+ g1 v
然而,这些加诸其上的头衔,说到底只是历史对于成功人物的“马太效应”罢了,牛掰的人在层累创造之下,显得越发牛掰。1 L w# ~" b! n+ \: M
0 I' H1 O4 x" a9 _3 c* v
( R' s7 L7 e: F! `5 E/ k" @尽管没有几个人做得到,但不可否认,范蠡就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型镜像。
8 x2 Y( \" f9 A7 o2 R* E( J& }/ _+ n% c2 a6 t' i
. c( z$ U' r: l+ Q
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世界上,满满当当都是,活得稀里糊涂、死得不明不白的人啊。& v* t% l/ l0 t8 @& r" Z0 \) W6 G
3 ~8 v# J: q; |2 E/ f1 A+ S% N* p9 j4 j, g8 a+ V
功名自古是危机,谁似先生早拂衣?(赵孟頫《题范蠡五湖杜陵浣花》)5 U4 W. i/ Q- H) W9 t8 N# l+ _
<hr>% l. i* Q& {2 x4 n2 I
3 V/ g h' F- v参考文献:
; L* Q: o) X" o) r& c6 N+ N[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V0 j% ?" l7 { }2 ]
尚学锋等译注:《国语》,中华书局,2007年
) R; d# [) h5 A+ o: C2 C3 g/ T6 r; P饶恒久:《范蠡生平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6 r3 p/ @' n6 n7 B7 f
田素义:《西施与范蠡考》,《齐鲁学刊》,1993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