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o5 T9 b5 f% i) Q* D9 T 文|木夕
 & f$ ?! C; _4 W4 |. K% E/ S1 h编辑|木夕
 1 U4 F' s6 |# p- o<hr>前言
 6 h0 y( v( n$ V7 W0 N7 N. c; x7 h' |4 G4 R; ^; F4 F! J7 s  O' g
 第一个提出计划生育的专家马寅初,呼吁全中国的每一户人家都只生一个小孩,违者则严厉处罚。
 6 O% a! M* U7 h" o- S3 x9 `9 z当全国上下都开始严格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时,却有人发现他本人居然娶了两个老婆,还生了八个孩子。
 6 [+ j5 D4 Z: Z1 S$ l# B$ [8 V5 \( m! b1 j6 T, w
 
 - G/ t5 r, M# m$ Q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u2 w# H6 ?( O" U( G7 I01
 8 A& t) ~3 G1 D: A! N( \8 s1 s9 ^  C
 1955年,马寅初还在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在闲着没有事情的时候,就研究起了马尔萨斯人口模型,来预测未来中国的人口增长。还针对这一问题写了自己的议案。/ g2 L8 V9 i! X" F0 `) E
 1 P% O! a+ [# @+ A/ h$ M; G
 ( g0 O4 h& T" b) h
 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马寅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新中国成立之后,结束了华夏大地以来长期的战乱,人们的生活趋于安宁。
 ( G0 T: O% a; [3 X医疗水平和国家鼓励生育,让人口呈现了飞速增长的趋势。
 ! R* t5 J3 b; i. x+ e8 H5 A0 t5 a8 v* q3 d
 * j, |4 V- b, U6 L
 但是人口快速增加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越来越多,粮食不够吃,住房也紧俏住不下那么多的人,导致各种资源短缺,从而会引发一系列饥荒或者瘟疫的社会问题。/ L0 u' b4 I0 D8 G. t- ?$ R
 8 X7 c5 }& v9 ~4 u
 
 ; L3 }4 |3 E& ]  d- {马寅初提出的想法并没有遭受别人的支持,认为他都是在说瞎话,如今国内刚刚恢复宁静,国际上的政治形势并不稳定,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再卷土重来。% v* O& c& F2 V5 J* P/ Y  E
 多年的战争让国内的人口损失严重,所以国家才会鼓励人口生育,提高劳动力,还有充当备战资源。
 # w% D+ b- n& ^2 \6 o0 q$ N* k
 7 z- K/ A! c% @- Z& ^- y, U# l5 R' ]  _4 B6 {0 ^& o. B$ x$ d
 马寅初知道自己的想法是相和现在的生育政策是相违背的,不过他并不放弃,而是收集了更多的资料研究未来国内人口增长的趋势,还写出了相应的政策用来解决人口增长的问题。) A: h3 P9 e1 N: ]: g* v' I7 V3 A
 历经几年的呕心沥血,马寅初在1957年的时候,终于写出了《新人口论》这一著作。为了让自己的理论推测更能贴近实际状况。. ~* d$ I6 v# e( }4 G! i! Y9 b( _
 # w+ x$ Q5 F7 [+ _+ t/ S+ T
 - }6 V+ {4 s$ W2 x0 M
 他还去多个地方的农村进行去考察,调查起来人口和粮食之间的生产关系。% I1 e: u( w; u3 Y0 {6 M/ b5 v
 在这本书里面,他从多个观点阐述了未来人口增长的爆炸式增长,还预测出来了人口增长之后所带来的灾难。
 1 T- |& Q& Y8 t! ?
 % {/ R5 O6 D- n4 y5 l! x8 R; |% @% R2 z' \4 }3 `8 V1 M
 并且他还在书中提出了应对措施,要计划生育,限制人们要孩子,晚生晚育。. x  x/ N; S: I/ y. c
 马寅初当时把自己所写的关于对未来人口发展的文章,发布在人民日报上之后,人们对于他的批评就像潮水一般涌来。" A; X" X7 l1 D
 ) q$ |: u* C; V# {& r; A
 - K: p7 f0 Q8 b
 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传统的,认为生的孩子越多越好,还有性别歧视思想影响,认为男孩要比女孩好,连生几个孩子直到生出男孩再不生。
 7 C! d: R! J- a. s  S: N& a& e8 X% M
 
 - r, @# E( x1 J3 N! V* ]他先进的思想并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能理解,并且了解马寅初的家庭情况的同事还嘲笑的对他说:“你还让人家少生几个孩子,你自己都有八个孩子,提出来好像是不太合理”。* r7 U4 Q( M2 F
 马寅初听见这话之后,几乎要气个半死,当时他生那么多的孩子完全是处于时代的局限性,并非他的本愿。
 $ ^) q) i0 F( v# J4 K, B# _# t0 C4 p1 X* m
 " Y) d6 d0 t# N7 n3 o2 \
 021 V" z4 V5 G7 S
 
 : f# J5 o; o$ x3 D7 _# j他出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清朝,马寅初的家庭曾经是一个书香门第。2 l* P2 I' u+ O( P! t! Y
 从明朝的时候,他的祖先就开始做官了,当时等到清朝建立之后,马家曾经有一个家规,外族入侵之后,马家三代都不许做官。" J4 o7 K, c8 T: S6 ~
 
 ! n2 s& i& |- q* O) Q7 `; K* m! d) G* O0 i- E
 清朝时马寅初的祖先就从官场转到了商场,做酿酒生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家里面非常有钱。
 + o! D4 |; z: \0 H所以马寅初出生之后,就是一个小少爷身边奴仆无数,还被父亲送到私塾去读书。* ]# M. y0 s  v3 u' Z
 % E0 ?% O0 B9 P  D
 . J& R' T" J( D4 \0 S" L8 g( _% V
 他生的虎头虎脑,健壮敦敏,家里人非常喜欢这个孩子。马寅初的父亲有四个儿子,大哥在外面做别的生意不经常回来。
 , _6 j+ x* D7 j. y" @9 F- R其余剩下的三个哥哥身体不好,父亲对马寅初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一定能担任起家族的生意。
 6 H/ \& K8 U, L0 [" ^) j' [
 ( R/ v, _  l7 y# `4 a7 O" Y7 W! @4 M7 w
 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洋大学进行读书。在大学之中,马寅初的成绩也是异常的优秀,还获得了清政府公派去国外留学的名额。
 0 S  g8 W  U$ |6 m他去往国外之后,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和冲击,还再不断的学习着文化和知识希望未来能将祖国做出贡献。0 a, |. V: f9 d  K0 P+ l+ F- ~
 ) U% y, S* U: M
 6 R: c6 M2 r5 R3 c
 封建社会都是包办婚姻,马寅初也不例外,父母给他找来一个门当户对的姑娘让他成亲,接受过新思想的马寅初,根本对这桩婚事非常不赞成,但是他却拗不过父母只好成婚。
 7 Y9 ]# Y8 ^1 g7 w  x4 ]& h% _马寅初的妻子名叫张团妹,他成亲之前和这个妻子并没有见过面,两人之间也没有任何的感情。, P& ?: {, K! h8 Y/ \
 ! X2 p% G) V; `2 d/ f% P
 
 . |, k6 ^/ N, _/ w! y: h0 J过着相敬如宾的生活,婚后张团妹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的到来让夫妻两人的关系缓和了不少。/ S3 J! E9 t5 ^) b+ d* B
 马寅初也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个儿子染上了重病,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治疗,因为早逝的儿子,他消极难过一阵子。% b  K' j9 x0 ^6 ]
 
 - q  t; q! ~6 `( z. ~8 S$ r
 : p5 z. o7 H) P) B) t后来张团妹又为他生下了两个女儿,才让他从失去儿子的阴影之中走了出来,马寅初看见自己女儿的笑脸,心软的一塌糊涂。
 4 Q: r& `- n) ^- A' y- j, u当时的三十多岁的他,膝下只有三个女儿,他的哥哥们都还是病怏怏的难挑大事。
 9 |$ a4 K$ B( r+ \% k5 Z( n) ~3 c+ E0 F# J# l5 {5 Y2 o4 }; J4 D
 
 - m3 N  X* w0 a+ [. D  w: j! R他的父母比较心急,想让这个小儿子赶紧有一个男孩传宗接代,觉得大老婆生不出来了男孩,两位老人着急的又给马寅初纳了一个小妾,等他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父母已经把小妾给他抬到后院去了。/ a2 R* ~0 a; T/ w2 o
 - r$ i7 A# ]8 S* |1 v
 : u1 T. N. K- Y1 ?& @) H  F5 R
 这个小妾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女儿的同学,比马寅初小上二十多岁,当初进门的时候才十三岁的年龄。
 1 F$ ^0 q& B* [6 l; Z/ j8 l这个年龄放在现代才刚上初一的年龄,却在万恶的封建社会就要被当成生儿育女的工具,不禁让人感叹,旧社会对普通人的剥削。8 m$ n8 I3 ^4 J6 u( J9 j6 a
 . p- Q# d, J1 N1 x
 
 ; \0 N' I5 [) ?1 z$ j  A2 o+ ~1 b6 p马寅初也无法拒绝掉这门亲事了,如果他强制退婚,在那个年代女子的名声大于天,她就无法在这个世道里面活下去。' a" N# {+ h: l8 A1 x2 |3 W
 他有两个老婆属于在民国时期,当时是非常的现象,当时有钱有权的人基本上都是三妻四妾的。
 ' u' Y3 u' J# ^# G" B" H
 ; k  B0 O! ~: y( w- _, {* `& }* P1 r
 八个孩子也都是在民国时间生,所以说马寅初的婚姻带着时代的局限性,在封建时代的身不由己。
 ' }; W6 `  X& F' ]3 z( `当时国内有人对他的思想过于进步,当时大多数人对于他就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在批判之后,马寅初在1959年的一篇杂志上面,发表了一篇答辩文章。5 i! D- G7 b6 b
 % N! V* S7 \! ]; v7 h( B
 " }3 g' S: t; J4 O$ p
 在文章之中,他表示自己虽然年龄已高,年近八十,但是决不屈服,认为自己的那些理论是错误的。
 ! W- i5 J+ X7 p1 ?1 O在1960年的时候,他因为发表的文章让自己的事业受到了影响,被迫从北大校长这一职位上面下来。/ i7 o1 z# U# D+ U( `2 E
 # A- m$ m; g: [7 |- B9 e
 & I  j" j, ~  J+ H5 ~6 Q+ U
 从现在的发展眼光来看,马寅初的计划生育的思想是正确的,但是他的人口理论也并不是全对,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局限性。
 7 A! v* F0 f  q) n1 a他批评因为人口太多,而不得不为一些多余的人口搞一些中小型工业,而不能大力发展重工业。
 5 m6 w9 g: Y0 V* q# n' Z: [
 4 K  u8 Q6 J$ s' R7 c
 & p& G; S. E: L/ ?1 v7 [因为当初提出的问题,马寅初的事业和家庭都受到了一些影响,直到十年之后,国家因为之前发生的动乱,产生了低迷的现象,人口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9 z( D6 z, o! l( _5 K2 f
 他曾经的推论似乎是得到了证实,于是马寅初被平反,将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提上了日程。, o3 J- c# g/ ^% S' Q2 c
 - ^9 F+ n& H9 c% c8 X, f
 X! Q) K3 k0 L7 w! c( [
 在马寅初去世的那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为了缓解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 L0 T% X& g1 K
 
 ) K. e0 `, n# K4 x1 _  `如今国家老龄化严重,计划生育又不符合如今社会发展,就制定了新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二胎。, K3 Y5 X% r  i3 ]
 结语
 4 w! u7 {3 _# R7 H7 y' n
 : ^* p4 u/ ^  a人口生育政策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时不被人理解的看法,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变成了现实。
 - f: V3 B" ?% P5 Q$ }6 p信息来源:
 7 D, Y, l( ]& s; Z" r- {& m! O; y0 M" R/ V) o, h' H( P
 
 1 y% t" a9 M  G
 1 a2 z, b4 d' s6 C& O) U8 O& y# Z6 X* x& D5 e
 
 ! u. x) r7 X$ [: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