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绘本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275 | 回复0 | 2025-1-25 16: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f1 F4 t: t6 q# G
当我们阅读绘本时,我们“看到”了什么?-2.jpg
. `( E4 h: a1 l+ h" l2 g0 s
当我们阅读绘本时,我们“看到”了什么?-3.jpg
3 `6 |, ?# o5 G, f) O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冯 强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 Y5 p8 C7 N% t" k% W2 I& d% n# N" [2 Z0 H) A
当今教育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购买绘本、陪伴孩子阅读绘本,却鲜少有人关注到:家长和孩子们从绘本中真正“看到”了什么?
8 r3 d* U' v0 Y4 H- X
/ V$ b9 W% V. l, x- o0 T" W6 @+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精心挑选了14部经典绘本(《你看见了什么?》《月下看猫头鹰》《绅士的雨伞》《爸爸带我看宇宙》《我的爸爸叫焦尼》《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在森林里》《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一定有办法》《好长好长的名字》《安的种子》《小伤疤》《图书馆狮子》),以七堂课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绘本中隐藏的读写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和要义。作者从比喻问题、视角问题、结构问题、风格问题和声音问题等多个维度,对绘本故事进行了深层剖析,引导读者“看到”绘本中蕴含的多元生命之美。5 D( x. m! M: E1 g
9 _- J, n; Y# d9 D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出自法国著名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它告诉我们心灵的“看到”是真正的“看到”——不仅要陪伴孩子一起“看”绘本,还要引导孩子“看到”绘本的深层价值,“看到”更多元的世界。
: c5 d9 o/ m& ?1 c" o1 g$ J4 Z! e% e" _( a9 s! }
>>内文选读
! B7 B6 e4 N( X& U3 r! U6 S( J/ o6 M
第四个故事之后' b9 N3 v) n. _5 B

9 r5 _- [5 t8 \; c$ G(文/蓝蓝)
. p: o4 s; j$ a! d3 V' s' N
7 f. s7 {" S2 M' {; s0 z没有哪个孩子能拒绝一本图文并茂的绘本。甚至,我也可以说,它同样能够以它的神奇捕获一颗饱经风霜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的心。: N# J/ T+ H) J3 x' V8 X

+ ~/ i6 }9 A" D- t曾经,我在一篇文章里援引过安徒生的话:“每一个童话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成年读者。”作为享誉世界、以文字滋养过无数人心灵的童话大师,安徒生深悉,真正的文学和艺术可通过多个精神层面抵达不同年龄的人群。这些作品随着人们心灵的丰富、经验的积累、对世界理解的增多而逐渐显露出它们在时间中深深隐藏的无穷意蕴。就连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文学巨擘,也曾感叹:“半年之前,我读安徒生的作品,没有读懂。半年之后,我重读,这一次我读懂了。安徒生很孤独,强烈的孤独。”据说,20世纪德国工人罢工游行时,手里举着的是米歇尔·恩德所著的《时间窃贼》(又译《毛毛》),那是一本描写时间如何被人偷走的童话书。如果一本儿童读物能够拥有影响世界的能力,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忽略和轻视那些真正杰出的儿童读物。7 m3 n8 i2 V8 Y+ e& A3 C  `* G

. \5 L% C; J6 c9 U# M( E《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的作者冯强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批评者,也是儿童教育和语文美育的研究者。他在书中引用加拿大儿童文学协会主席佩里·诺德曼教授精辟的见解:“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个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故事。”冯强敏锐地意识到,还有第四个故事,它是“前三个故事和孩子们间的相互影响:故事对孩子们的改写,以及长大过程中孩子对这个故事的改写”。绘本故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温和持久的,在此过程中,美即自由的精神理想在孩子的童年即种下了一颗种子,它会在合适的际遇和环境中萌芽长大,帮助每个阅读者完成自我教育。也正因为如此,这第四个故事里包含了无穷可能的故事,比如我们手中的这本精彩的书,比如从绘本故事里走出来的无数个你我。* G+ V( O0 m( [9 W# B7 S6 D

2 C$ F- O% N; B3 G# ~冯强认为,“美是一种自由感:感受、感知与感通”,并直指当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所存在的弊病,即“无视此时此地的生命感受”,只会短视地将目光放在“抽象的、主客二元论视野下的逻辑或知识”,从而忘却语文教育最核心的本质,那便是让孩子们在美和语言的熏陶下成为能够自我教育,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有健康的人格情感、道德高尚的文明人。因此,在本书中,他从对绘本的图文解读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分析了绘本语言在画面和写作中呈现的诸多特点,从写作的动力、感知力、重复与差异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独树一帜地提出“生命技术”“读写技术”这样关乎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的研究课题,意在唤醒儿童和成人读者对世间万物、人类自身相互关系与生存环境的感受力,用绘本中的故事和画面,激活我们对日常生活业已迟钝的思考、观察和想象,更新人们以往对绘本在语文美育中陈腐的印象和判断。其中涉及儿童如何认识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自我与他者、个体与宇宙、困境与创建等重大的生命问题,冯强列举相应的绘本故事,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体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除此之外,冯强对绘本的创作语言、故事结构、原型母题、修辞比喻等诸方面也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论述。
# A2 w0 h& n  \! E2 ?; Q2 d+ j% F, d0 Z. h- K
毋庸讳言,绘本对儿童读者有着持续终身的影响力,盖它以图画和文字相辅相成、互相激发的方式参与了儿童的精神塑造。艺术家和作家、诗人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经验和理解思考,升华创作出图画艺术与语言艺术;图画画面的形象呈现、分镜设置、图文位置安排、纸张装帧等,以其直观或暗示,积极引导孩子们的视觉想象力与语言信息发生深度联系;而文字故事更是以情节、人物关系与行为联接、比喻、拟人及想象力的创造,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奇妙的世界中,他们将认识自己与他人,认识未来岁月可能会遭遇的人生境况。因此,绘本创作不仅关乎儿童的知识阅读,还关乎教育对于未来的文化文明建设所应负起的重要责任。尽管当代已有不少关于绘本创作的著述问世,但与其他文学艺术的批评著述相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度来说,依然太少了。冯强所著本书对绘本图文叙事表现语言进行了多层次研究,为语文美育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充满创意与思想深度的文本。
8 D7 a/ P- C7 S4 u1 L* V' |2 O3 \+ n6 A# t' d( R
当我们阅读绘本时,我们“看到”了什么?-4.jpg
! A; g- @# V  g9 T# B/ \6 d1 f$ c/ i

) v% ?5 S% o6 D6 I2 M7 \我想补充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不仅精心挑选了享誉世界、获奖无数的14个绘本故事进行细读分析,还在书中介绍了30余部(篇)其他童书作品。由此我想到,这是一部关于绘本写作研究的理论专著,还是一部中外儿童杰出绘本阅读指南?是一部复杂丰富、逻辑严密的写作教案,抑或是为众多语文老师、为注重儿童教育的家长撰写的解读赏析读本?似乎都是,但首先肯定它是一富深具洞见的语文美育著作。最出乎意料、令我惊喜的是,本书末尾的“彩蛋”,附上了作者的学生们创作的五个动人童话作品,这是冯强老师在语文美育教学中最直观的成果,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学生文学创造力最有力的说明。这些作品让我相信,有冯强这样充满爱心、倾心专注于语文美育的教育工作者和文学研究者,作家和艺术家是完全可以慢慢培养出来的——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是第四个故事之后的新故事。正如米歇尔·恩德的长篇童话《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说的那样,人类永远会用自由和创造抵御那无处不在的虚无。
: o) G' F& ?/ W4 ~% O" u0 }
- |" ?% h( o# d; ^(本文节选自《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序言,作者蓝蓝系诗人和童话作家)8 N: |9 ~& _! D& F/ Z3 O% z- \5 r
* r8 g3 S9 |5 w3 K  m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金久超 * O2 N" `3 t9 a

9 @7 M) ?9 T8 e/ u$ s% E来源:作者:王晓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7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