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玉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 B) |/ T% I/ p: Z6 `2 I! T; z" y5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贯彻落实好《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各地需从战略规划、学段衔接、民生关切、数字化等关键处谋篇布局。/ e3 b; g1 w, S
( o4 ^( @8 w, M) c# A5 a
省级统筹:筑牢强省根基,服务一体战略+ f5 J: L6 [* ?
1 \' }' |0 [" {6 B
《纲要》是国家战略,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是各地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根本遵循。) e9 |( x- h. F4 m0 v* E& ]
9 I) G, n7 y& H# b一是“因地制宜谋创新”,明确落实举措。省级层面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制定教育强省战略,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四川省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省。构建“1+N”政策体系:“1”是编制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N”是聚焦思政建设、基础教育等方面,出台省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等配套政策文件。
% h Z! q$ v+ S+ j& ?- h( x+ n) ~$ u. L+ e' J( {0 F
二是“着眼实际绘篇章”,优化资源布局。面向未来,省级政府需根据本省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需求,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的支持力度,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如江苏省聚焦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24年,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正式揭牌,为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出积极贡献。省级政府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创新中角色关键,要出台政策协同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X4 L+ v6 \0 \2 c- w7 ?" o, y
; }1 `% ?. J# u, ^" K. {
学段衔接:构建贯通体系,牵引学生成长 S6 P/ C' a& I$ W/ i
- z: _9 v* P6 m: v优化各学段的衔接政策,是保障教育体系连贯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b. x6 |( S% N5 p, q$ l; |
% F! |2 l$ q( f一是贯通评价。要避免“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在侧重对起点公平的监测评价基础上,增加结果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的内容与权重。构建立体评价体系,制定体现世界一流水平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明确考试导向,降低考试频次,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由考查知识向全面发展转变,健康第一,要全力减少“小眼镜儿”“小胖墩儿”。; t* ?& \) f C* A2 \
4 r y$ q8 y5 S' e
二是服务学生。政府保公平学校要效率要特色。采取集团化办学、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规模上过于庞大的弊端,带来降低区域教育水平的风险,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良性竞争生态和学校特色的缺失。在实践层面,北京、江苏、重庆、浙江、福建、内蒙等地专门出台了有关创建特色学校的政策要求,但还需进一步探索细化,构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段教育多样特色的目标体系。基础教育发展既要规范有序更要激发活力,顺承新高考理念,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百花齐放”的教育生态。
: ?- T5 o* J/ K' K- Q+ b1 i8 t9 \8 E. w
民生回应:直面急难愁盼,消解百姓焦虑' i- Y( o4 E. E, D8 W* w
9 w' V, S: b* s: i3 A% z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通过合理解读宣传释放政策效能,回应社会关切。) d. j- |) }6 [% M
2 R/ R( X; ?( c3 [
一是加强政策解读,达成理解共识。新高考、新中考是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重大变革,旨在破除“唯分数论”,改变大学招生模式和高中评价导向。需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改革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让家长和学生充分了解改革背景和意义。浙江、山东、内蒙等地中高考都注重服务学生生涯规划、大学专业选择、高中分类评价等,政策改革获得较高满意率。: _ p( H# `. E0 h
# o/ p! J) I, b5 w/ M
二是厘清教育边界,推动家校社共育。引导家长重视成绩结构、分数中蕴含的学生能力类型,配合学生做好生涯规划。道理上讲清楚学校家庭社会是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政策上避免责任推脱、道德绑架。改进家校社合作的机制与模式,落实国家战略的同时满足民生需求。学校更重视知识传授和思维启迪等智力性因素培养,家庭更重视非智力因素和健康人格培养,两个主体协同发力共同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融入社会。7 K; c3 f& v1 j6 e: c8 D
1 b; z8 Q) \, P8 }" m. S
数字赋能:避免刻舟求剑,探索教育未来/ @* n8 ], Y5 ~& A8 d/ I6 d
+ ]& f2 M3 J: u: q8 I/ U4 {, h& n
数字化是赢得未来的战略举措,是创新教育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5 P/ a) J2 c: s# z
$ I) X& O- i- M) s+ g# W! o) m' \以数字化赋能义务教育的均衡和质量。数字化时代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在线教育的集成化和体系化建设,完善教育公共资源库,建立分层分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是推进数字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有1.47亿用户,积累了3万亿条数据。加快推动数字化教材建设,鼓励“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融合创新,支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能够打破教育壁垒,缩小地区间办学差距,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M0 w: ]5 e. N5 h4 T
+ r) }9 W3 Y; x+ `% x9 {
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合理规划教育数字基座建设,实现各类教育数据融合应用、各类教育业务和政务系统整合。沿着管理流程再造、业务整合、技术实现的逻辑,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推进教育核心业务数字化。在制定学科专业规划、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学校发展规划等方面,避免单纯依赖经验判断,提高决策科学性。面向未来,创新区域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应用和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在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的教育。! K& n, Y) c) D d' X
$ `2 t- a" A3 | V7 a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