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 a8 g8 Y. ?: x1 d; _0 c/ \, F* O# x \* k
( K* K6 l/ D# I g% h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3期
# m. u# L1 X0 v3 Y7 P) G1 }& T6 }+ O" { S4 D
《学海类编》
4 R9 j! a2 j3 G2 I" _5 K
0 K _; o& y# X/ s3 V所收蜀人著述丛考
/ m* D, m4 h' j4 _6 ]# ]( N3 T3 l2 K; z. c u$ f3 F2 }: m: p
杜春雷
: e' `/ v6 e. e- o7 N- l
$ U6 I5 t2 ~4 A/ v& @旧题清代学者曹溶编、陶越增订的《学海类编》,广收唐宋至清初人著述430余种,800余卷,总430余万字,分为经翼、史参、子类、集余四类,集余类下又分列行诣、事功、文词、纪述、考据、艺能、保摄、游览八目,是一部在《四库全书》之前,即以四部分类的大型综合性丛书。《学海类编》自成编后,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清道光十一年(1831)才由六安晁氏以木活字印刷传世,1920年又经涵芬楼影印传布,后被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广为学界利用,对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学海类编》所收著述真伪杂陈,伪籍特多,《四库全书总目》甚至曾有“十有九伪”的论断,因此,对《学海类编》所收著述进行文献考证,廓清疑伪迷雾,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搜集阅读蜀人著述过程中,注意到《学海类编》所收录者,遂作简要考证。8 {' Z% m6 G* V' p0 I
6 y3 y& S+ M$ N
9 J7 ?! b2 M% g/ q, z- U: G( n7 e- q# J' F/ g- }( K( o
《成都游宴记》一卷
( s9 Q& Z$ Z$ _* B9 h Y$ R
0 b/ h S! ~, s3 x' f+ i题“宋费著撰”。收录于《学海类编》集余八游览。费著,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人,生活于元顺帝时期,时已元末,非宋人。其进士及第,除国子助教。历官汉中廉访使,调重庆府总管。明玉珍攻城,遁至键为而卒。编纂有《成都府志》,另著有《岁华纪丽谱》《器物谱》《笺纸谱》《蜀锦谱》《楮币谱》等。其中《岁华纪丽谱》是记述成都民情风俗、游乐景观的著作,自元旦至冬至,记载颇为详切。《学海类编》所收《成都游宴记》未见文献著录,察其内容与《岁华纪丽谱》全同,且《岁华纪丽谱》小字夹注内容,在《成都游宴记》中则误归入正文。可见,《成都游宴记》乃取《岁华纪丽谱》,冒题书名,伪托而成。9 p1 Q |' B, Q2 v ?
. P5 j/ m" V2 Z0 ?# U K; V4 A
《滇记》一卷
# C( G% X; G0 I( P$ t' b- p; H( H
4 w; J. u6 V3 [* N" f# M题“明新都杨慎用修编”。收录于《学海类编》集余八游览。杨慎(1488—1559),字用修,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正德六年(1511)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后因嘉靖初年“大礼议”事件,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杨慎学问淹博,著述宏富,明清学者丘文举、焦竑、何宇度、李调元等曾辑集其著述目录,然而诸目中却并无《滇记》的著录。考察《滇记》文本,与《滇载记》相同,可见所谓“滇记”,乃是伪题书名而成。其“真身”《滇载记》一卷,是一部记载云南历代沿革的史书,乃杨慎在云南期间,考求当地史传,在僰文《白古通》《玄峰年运志》基础上删正而成。书中载九隆六诏及张、蒙、郑、赵、杨、段、高七氏起灭始末,是研究云南地方史的重要著述。该书今传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刻本、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新都杨氏家塾刻本、《升庵杂著》本、《升庵杂刻》本、明末祁氏澹生堂抄本、《函海》本等。因篇幅短小,类于杂记,本书又多收入明清杂脞类丛书中,有《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广百川学海》本、《艺海珠尘》本、《墨海金壶》本、《纪录汇编》本等。
8 L: {. Z0 m4 o2 o8 m$ R% U! C) U! s+ e5 L" o! m
《安南杂记》一卷) W M7 }8 w+ X1 p0 m6 Z2 \. Z
1 \4 B) t+ Q& n0 }$ C0 z题“清遂宁李仙根子静著”。收录于《学海类编》集余八游览。李仙根(1621—1690),字子静,今四川省遂宁市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榜眼及第,授弘文院编修。清康熙七年(1668),李仙根被任命为宣谕安南正使,奉旨出使安南。归京后,李仙根备陈出使始末,将根据此行见闻所撰《安南使事纪要》4卷进呈,获得康熙帝的赞赏。《安南使事纪要》今传清康熙八年(1669)刻本、清抄本,正文四卷按时间顺序记事,书后则有《杂记》《纪异》二篇。《学海类编》所收《安南杂记》向来未见著录,其内容与《安南使事纪要》书后《杂记》全同,显然是好事者抽出《杂记》篇,伪题书名而成。, T+ D/ \4 [ l
2 g- ?" t& n7 V( Y6 k) E) ?2 |0 _7 j7 E) M8 H5 G
- O- v& x F7 S8 B9 T+ ]* p
《三国杂事》一卷
2 Q) ^, l" g4 K8 P; i& Q, \
1 A/ p' L) \8 |题“宋眉山唐庚子西著”。收录于《学海类编》史参。唐庚(1170—1220),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北宋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张商英为相时,举荐其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贬谪安置惠州6年。遇赦复官,提举上清太平宫,归蜀时,卒于途中。著有《唐先生文集》20卷。《三国杂事》是唐庚所著杂论三国史事的著作,原本收于唐庚文集中,后被从文集中拈出,作为单行本传世。或分为2卷,或合作1卷,内容皆同。" l3 B% u' F3 }1 W! b
2 i* j. S T7 `7 o6 G$ g7 U3 r4 A
《西夏事略》一卷' v! M( B0 F. V! y2 x8 U: C( p
% Y9 H; O7 k0 m2 v2 J' d4 C
题“宋王称撰”。收录于《学海类编》史参。王称,字季平,南宋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历知龙州、直秘阁。庆历间终吏部郎中。著有《东都事略》130卷。《东都事略》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含本纪12卷、世家5卷、列传105卷、附录8卷。《学海类编》所收《西夏事略》向未见著录,该书其实是节选《东都事略》卷127内容,别题书名而成。《四库全书总目》已予指出,其言:“考验其文,即王称《东都事略》中之西夏传,作伪者钞出,别题此名。曹溶《学海类编》收之,失考甚矣。”《西夏事略》仅见于《学海类编》,其抄出伪托者,很大可能就是《学海类编》的编纂者。
- b; P2 ?5 c- b* I* i% ~& b- [+ [
$ _( c' I7 u% z6 U《张邦昌事略》一卷
$ |8 x2 F: M! i9 K" j: d# `
" e: X, w6 }9 G$ H8 u题“承议郎权知龙州军兼管内劝农事沿边都巡检使借紫王称撰”。收录于《学海类编》史参。此书与《西夏事略》类似,都是原无是书,作伪者从《东都事略》卷122《僭伪传》中抽出,别题书名而成。《四库全书总目》亦曾指出,其言“核其文,即《东都事略·僭伪传》也。摘其一卷,别立名目……曹溶收之《学海类编》,盖偶未考也”。四库馆臣所谓“偶未考”,并不准确,作伪者同样应为《学海类编》的编纂者。
! j/ K' n. A) r
* D( Q4 ]* f2 F/ `0 {- C* Z# `《鹤山笔录》一卷
. e" R9 e7 f, r* D6 x. j: a* K. E6 }/ t) _+ I# ] t3 t% r+ O3 M
题“宋清江魏了翁华父撰”。收录于《学海类编》集余四记述。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为南宋著名理学家。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外杂钞》等。《学海类编》所收《鹤山笔录》向未见著录,察其内容,乃杂取魏了翁《经外杂钞》中30余条,别题书名而成。《鹤山笔录》首见于《学海类编》,此后又收入《奇晋斋丛书》《函海》,其伪托始于《学海类编》,作伪者应为《学海类编》编纂者。《四库全书总目》所据为《奇晋斋丛书》本,亦发现其伪,言其为“书贾剽《经外杂钞》伪为之”。
. F* v! i! L0 ^" @) X E* R$ y1 }( Y, y: E- ~' e' ~2 G* X4 Q- K
以上《学海类编》所收录7种蜀人著述,皆为截取已有著述部分内容,另取书名,以冒充珍籍秘本,这是《学海类编》最为常见的作伪手段。笔者之前曾考证《学海类编》所收旧题魏了翁著《学医随笔》一卷,正文部分截录自魏了翁《经外杂钞》所抄录《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附录“历代医师”截录自元末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两者拼凑伪造出了《学医随笔》这部“魏了翁的中医著作”。《学海类编》所收元人陈秀民著《东坡文谈录》《东坡诗话录》,乃截取王世贞编著、璩之璞增补《苏长公外纪》卷4、卷5“诗话”“文谈”,冒名元人陈秀民,别署书名,以充秘本。《学海类编》所收宋人邹淮著《星象考》1卷,实则是截录魏了翁《经外杂钞》卷1所载邹淮论星象之文并魏了翁识语,稍作改动,别题书名,伪托而成。
7 s6 p: z! T& X) P" N; X
" `: x5 ?4 r" j2 I4 C《学海类编》所收上述3种文献,皆与蜀有关,其中所涉及或为蜀人著述(如魏了翁《学医随笔》),或依托蜀人著述为作伪的“源文献”(如《星象考》依托魏了翁《经外杂钞》),或著述内容有关于蜀人(如《东坡文谈录》《东坡诗话录》乃苏轼诗文话)。此外,还有一些《学海类编》所收蜀人著述已被研究者关注,撰文发摘其伪,如据杨晓春先生研究,《学海类编》所收四川新都人杨学可著《明氏实录》主要源自《国初群雄事略》节引之《明氏实录》;又因《国初群雄事略》引用《明氏实录》前详后略,今本《明氏实录》在后半部分还窜入了《国初群雄事略》所引的《明太祖实录》《平夏录》等其他文献的文字,增添了讹误。当然,《学海类编》所收蜀人著述,也并非全系伪造,也有确有其书的,如《学海类编》所收何光远《鉴诫录》10卷、张唐英《蜀梼杌》2卷、苏易简《文房四谱》5卷,皆真实可信。
P, F/ r \* ?5 o' T0 J% R1 j7 S; `, J
综合来看,《学海类编》所收著述真伪混杂,伪书极多,是一部很不可靠的大型丛书,其中所收录的蜀人著述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这提醒我们在利用这部丛书所收著述的时候,首先要进行考证辨伪的工作,在确认某书真实性的基础上,才能据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立论。$ f% F' I' N) u7 @2 o+ v
9 x5 X6 e# L1 m: p- U4 x3 a. I& T本文内容系原创8 K7 | q9 k! k% j$ Y7 F3 v1 [# O
3 X3 B+ X" M+ h0 N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4 ~! j# w7 U( S& `0 x0 v# `
: S6 s! ^7 H6 \( Q4 m2 r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Z7 k( q' T# X. E/ O. ~
- _* A% d& h& s' G作者:杜春雷(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Y% |' F% \( |5 v4 }3 R
# V; B+ J# q2 ]9 e$ z$ A" Y
来源:方志四川
) t0 l* b" D2 i- R" ?3 v. A8 l
/ L) l+ q6 l! U7 z1 h: T8 z(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