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复制链接]
查看8317 | 回复0 | 2025-1-1 22: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刻,虽然因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导致社会后期受列强侵略,被迫走向社会近代化,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清王朝曾经的辉煌,康雍前三朝盛世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罕见局面。
5 C, @6 P+ |0 y7 g* z其实在这三大朝代之中,乾隆皇帝总有些坐享其成的成分在其中,因为到他这一代时,老祖宗给他留下了丰富的国库和安定的社会,早在康熙时期,清王朝已经实现了天下大一统的局面,后续的雍正皇帝兢兢业业为其充实了国库,流传到乾隆时稳坐富饶的江山。  |' E# w  |% K2 F
这一阶段不仅国家安定,同时也人才辈出,乾隆手下有不少文臣武将都流传千古,除了巧言善变的纪晓岚之外,刘墉也是十分难得的人才,乾隆念其有才,经常用一些现实性问题刁难他,例如曾经乾隆向刘墉询问,大清一年死多少人?生多少人?% m7 G4 [- V1 H0 `& u
面对这样的为难,刘墉给出了一个十分巧妙的答案。& w/ ]( `/ T2 X; u' c) i
大清名臣刘罗锅3 a2 a9 \# T# k! V! U' J; W
2 H2 m: B  v1 l: u" z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1.jpg
; C3 k6 H5 W3 @1 n% k2 M
相比于刘墉本人,更多人知道的都是他“刘罗锅”的外号,也正是因为他长相方面的特点,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E9 T+ Q( g0 T* k6 \& _
到清朝全盛之时,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已然发展十分成熟,出于大清的颜面考虑,科举选拔不仅注重考生的个人能力,还提出了“身,言,书,判”等诸多标准,首先讲求容貌端庄,否则身入官府之中将难以立威,刘墉虽然是旗人出身,但在身体方面存在缺陷。
! b, W. g, p! o! H/ W  X4 ~& c" ?- S刘墉虽然不能算是残疾,但此人应当是个驼背,嘉庆皇帝也曾叫他“刘驼子”,但当时的刘墉已经是80岁高龄,弯腰驼背十分正常,但实际上,早在参加科举面见乾隆之时,刘墉就已经是驼背的状态,但最终还是凭借才华打动了乾隆。. J# p$ w3 e. C! P0 U

/ i* v! h$ Z0 D( _6 v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2.jpg

: p1 h+ ?3 c2 J# O刘墉出生在官宦世家,多数家人在朝廷中当官,先后出现了7位进士,24位举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刘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公元1751年,30岁的刘墉参加科举考试,并以殿试第一的优秀成绩被选入翰林院进行编修,从此踏上仕途。
6 M: A% d2 T* g" r( U& t$ B* i& E! S5 I乾隆20年时,因为父亲获罪牵连刘墉,与家中诸位兄弟集体被革职,但在第二年,刘墉就重新参加广西相识,不到40岁就成为省上的教育方面最高行政长官,乾隆听闻这个消息,亲自召见他并为他作诗一篇,足见帝王对其的超高评价。
6 X6 m1 ?, v, a3 s. N9 [不仅是文章,刘墉在书法方面也有超高的造诣,他笔下的小楷独具一格,甚至因为书法太好,被称为“浓墨宰相”,他的一生中书法有过多次变化,从早年的棱角分明到中年的笔力雄壮,再到晚年年的回归平淡,仿佛将刘墉的一生都融进了书法之中。& `$ s4 S9 B6 F5 W" |  ?
- ^# Y* _5 o6 b* @: [; k6 C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3.jpg

; l1 S/ A8 P9 T" b3 E' Z) E' z$ H乾隆之所以十分看重刘墉,是因为二者有共同的爱好,乾隆本人也是个书法狂热者,不仅如此,刘墉还擅长水墨花卉,精通于古文辨析,这对于乾隆而言,简直是投其所好
+ a. C& l: k2 l# y& `对于刘墉这个人,乾隆皇帝也能算是又爱又恨,最欣赏的就是他的个人品行方面,与其他贪污成性的官宦不同,刘墉清正廉明,从不阿谀奉承,对皇帝出现错误的地方都会直言劝谏。
7 \) s: G1 J: Y; F# Y6 ^9 f但乾隆对不忿的地方也在此处,既然铁面无私,坚持真理,这就让刘墉有些固执,钻牛角尖,在皇帝面前依然自视清高,这是乾隆不能容忍的,也是后来多次找理由为难刘墉的主要原因。
3 Q# f, X% D3 S, I  R
3 L9 J- I; O0 E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4.jpg

: u) E1 g" l) M, S乾隆乃是当朝天子,自视甚高,自认为在哪个方面都没有人能超越他,和珅和刘墉都知道如此,但前者只会一味地阿谀奉承,从各方面满足乾隆的虚荣心,自己时不时也会示弱于皇帝,谄媚之心昭然若揭,但乾隆却十分受用。
: C  O7 f/ t1 n0 i刘墉则不同,他从不在乎乾隆皇帝的身份,总是会冲撞于他,乾隆犯错之时,刘墉经常抓住不放据理力争,称一国之君应当起到表率作用,于天下之人罪己,对此乾隆皇帝异常愤怒,还曾命令刘墉回家自裁谢罪。  v" w: i* y8 ^. ^/ @
而刘墉对此丝毫没有恐惧,不仅没有低头认错,甚至对乾隆的所谓命令置之不理,对于这种现象,朝中同僚多有劝刘墉小心从事,但对方却举重若轻,丝毫不在意的样子,回家洗了个澡之后又返回朝廷面见乾隆,甚至还出言不逊阴阳怪气。
  q' M, r# B6 I+ X9 J- v; u. G) I. a, E. [1 o# W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5.jpg
: U* `4 B9 S( D+ r. f4 x' D
虽然语气不太正常,但刘墉所说全都是事实,乾隆偏偏对他没有丝毫办法,所以只能不再追究,但他可是皇帝,虽然明面上表示不再追究,但暗地里却时刻在想着追回自己的面子,所以刘墉此后的生活,几乎都是在乾隆的不断为难中度过。
8 K( Y: S1 V6 r, l也正是因为刘墉和乾隆的“互不相让”,让刘墉直到乾隆去世之后才提升为体人阁大学士,因为乾隆皇帝不在,刘永也只能奉旨回到山东查看黄河水道的治理问题,到嘉庆四年,刘墉办了平生最后一个大案子,和珅贪污案件,此后生活便逐渐回归平静
  j, g2 K0 B( y相比于震惊全国的和珅贪污大案,更让人能记住的,是刘墉和乾隆之间的文学比拼,一个又一个的刁难,总是被刘墉一个接一个云淡风轻地化解。
% |7 z: H9 X" }来自皇帝的为难* K# J; e0 k/ v/ L9 N5 }2 c& X
- n9 m) X9 B' r# j7 u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6.jpg

8 i7 s) W* M0 P. a  y8 i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个非常喜欢微服私访的人,动不动就南巡,以体察民情为理由欣赏沿途风景,有一日,乾隆与刘墉二人来到河边,二人正在散步之间,听见了河中窸窸窣窣的青蛙叫声,乾隆当即出声询问刘墉,潭水之中是何物在叫?0 ~( k3 b! I; X2 B( K0 K( w
刘墉并没有过多犹豫,当即解释道,此乃水中学子歌唱之声,乾隆也没有丝毫停留,当即指示刘墉说“你可去将他们尽数唤来,朕有话要问”,这些突如其来的命令让刘墉十分为难,河里青蛙无数,又怎么一个一个叫上岸来?% {% m0 {1 F. O& d1 K$ a8 V* x
. M, a% Y3 }% d6 i: C' x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7.jpg

$ W3 ^+ x9 z3 E* {: f正当乾隆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之时,有一条乌龟爬上了岸,刘墉立刻将其捉住并呈了上去,乾隆见状便下意识询问这是为何,刘墉解答说,学生皆已散学返回,此为他们的老师,看着乌龟滑板爬行的样子,乾隆又问,既为师者,为何伏拜于地,不站起来行走?: _8 m" s- f/ H3 K* Y; @4 O
刘墉似乎早就意识到乾隆有如此疑问,当即应答说,“它见皇上在此,乃是跪天子也”,刘墉的回答滴水不漏,乾隆纵使百般刁难,这事也无话可说了,但这口气依然没出,所以只能寻找其他机会。
  ]( `7 K0 T2 }; [: q7 v关于大清朝的人口问题$ w, T( Y* `8 ~0 R( B$ A# \

- o) @# B9 g* E' _$ F: `5 j$ G" b0 g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8.jpg

3 k1 V! r. i4 G有一日朝廷之上,大臣正在向乾隆皇帝禀报九门提督的工作情况和管理功劳,此时的乾隆又一次动了“小心思”,他看着繁华的大清盛世,以及京城之中九门车水马龙的繁华局面,再次看向站在一旁的刘墉,随后出声询问到,“朝廷九门之中,每天进去几人出来几人呢”?
. n9 |0 x5 Q$ F' Z" g4 M在场大臣都被乾隆的这个问题吓了一跳,要知道当时大清的都城,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不仅有本地商人来来往往贸易,甚至还有些前来朝拜上贡的外国使臣。要深究其每日进出的数量,简直是天方夜谭,众人都知道这是乾隆在故意为难刘墉。
! I- u+ h+ d, }4 ]2 a当意识到这一点时,在场之人都用一种看戏的态度看着刘墉,并不是担心乾隆会把他怎样,而是想看他下不来台的窘迫模样,只有少数人期待刘墉可以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
/ O- ^* ], d8 [1 w  \, F再看一旁的刘墉在听到这个问题时,虽然略显错愕,但很快就冷静下来,稍作思考后回答乾隆说。偌大的九门,每日进出不过只有两人尔?
7 c- b6 c3 s/ _2 |$ S9 d/ B4 n& @, y" r3 ?& X2 L9 ?: f" F: ^7 R6 q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9.jpg

$ g; o( s+ P# B$ }* J1 M8 k- V乾隆仿佛听到了什么笑话一般忍俊不禁,刘墉也不着急,等朝堂的笑声逐渐平息才不紧不慢地解释起来。8 P) U7 |# ]$ [! X, u: f; J
每日九门之中来往之人甚多,但不外乎男人和女人两种,所以只能说是两人,乾隆得意的笑容很快凝固在的脸上,这样的答案似乎无懈可击,并且无法反驳,但乾隆还不甘心,随即再次追问,那我大清盛世,每年出生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呢?6 J" b- r; [, [2 d- W2 _
对于这个问题,刘墉甚至没有丝毫考虑和犹豫就做出了回答,他表示我大清每年出生1人,死亡12人,乾隆听说这个答案后露出一丝冷笑,随即质问刘墉,若按爱卿所说,我大清每年死亡人数乃出生人数的12倍,那么有朝一日,国家岂不是会变为空城一座?
6 a3 e( P) ^& y- k2 Y0 Q刘墉紧接着解释道,人生人死,天道轮回,都难逃十二地支之变幻,所谓生12人,正好对应十二属相,并无一人超出其外死1人,也一定是十二属相之一,不可能出现两个,听到刘墉这样的解释,乾隆也不得不佩服他口中的大道轮回之说。
) j. g6 {$ O; Y; u0 G/ T% K$ C; \4 o刘墉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和巧舌如簧,在复杂的观察中独善其身,到80岁高龄时依然双目有神,精神矍铄,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美谈。6 `: g4 n7 S3 n5 W* e7 I2 v
: R" L' H2 ?% S3 Z

% H0 J" X; _' B7 L  a
参考文献
7 i" X$ @1 c) E9 N[1]郝金红,.刘墉的宽恕[J].少年月刊,2023,(Z3):1., K! |: g% @$ N7 G% W
[2]李嘉辉,.论豫剧中的刘墉形象及其来源——兼谈民间文艺对理想清官的构想[J].传媒与艺术研究,2023,(01):9.0 ^1 v, f' A& V
[3]巧儿,.刘墉巧辩乾隆帝[J].(null),2019,(Z2):1
8 d- O$ t5 v7 h; X/ S$ F" S7 `7 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2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