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文化闯世界,专家重点提及“海外新移民”“古籍翻译”

[复制链接]
查看355 | 回复0 | 2024-12-26 06: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月22日,潮州市“金山观潮”2024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金山书院举行。活动以“学术激扬 ‘潮’向世界”为主题,从近期出版的《潮州陶瓷史》切入,探讨在潮州文化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当下,在潮州提出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牵引的战略背景下,学术研究如何助力潮州文化走向世界。
& a5 L! ~) }$ |3 a0 R" p7 m  X1 C, _! H- T+ D
潮州文化闯世界,专家重点提及“海外新移民”“古籍翻译”-1.jpg

! }, C) |; a% r% D7 g  l. L! v+ W, O7 f
活动现场。黄品 摄( T# B2 p* p" L
" I1 z) |; d0 c; i' g
活动邀请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潮州陶瓷史》作者李炳炎;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研究员、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黄晓坚,以文化沙龙形式开展讨论。
1 Y8 Y2 K5 {2 D0 ^
# R' F2 G( r! K0 {关注文化交流双向互动,重视潮州文化海外传播“四大载体”
+ ^7 O% ], T; P% l4 K. N
; x+ W" `( N  ~; Z, d南方日报、南方+:《潮州陶瓷史》详细记述了东南亚潮州移民生产和经营陶瓷业的过程,这对研究潮州文化、促进侨乡文化发展有怎样的意义?3 c  j# @% I6 Z: W
1 Z9 G  ?% V9 K5 u6 u
黄晓坚:潮州陶瓷规模化生产始于隋唐,到了北宋进入鼎盛时期,大量潮州陶瓷开始销往海外,东南亚地区也开始有了华人移民的出现,通过贸易活动,移民华人与当地的往来也十分紧密。
2 b5 x) S0 H, j
4 c% `: @8 ~6 y6 [9 v
潮州文化闯世界,专家重点提及“海外新移民”“古籍翻译”-2.jpg
( P( S. L# j1 O7 \; ^9 D5 h7 k% S
& M, Y1 Z& i+ v, C2 x
黄晓坚。黄品 摄  Q) G& _) P' B; w) K
  m' `& @1 x# W( j$ s
陶瓷作为地方文化海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两地的文化和经贸发展中发挥了促进作用,陶瓷文化也成为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尚未有学者对东南亚潮州人陶瓷业这一细分领域有相对透彻的研究,可以说《潮州陶瓷史》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b# v. v- Q3 \  P1 B5 I

. Q  Q* h( V8 L$ v1 }8 U从潮州陶瓷史研究和宣传东南亚潮州人族群移民、拼搏、创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增进海内外潮州人族群的相互了解,密切彼此的经贸往来,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土潮州人及东南亚潮州人社群的振兴增添助力。% K/ f3 Y( f+ X. D; c1 n

2 h" I4 h3 M8 D) d# t0 x陈贤武:饶宗颐先生在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一何以要建立“潮州学”》阐释了潮州学的内涵——除潮人在经济活动之成就与侨团在海外多年拓展的过程,为当然主要研究对象,其与国史有关涉需要突出作专题讨论,如潮瓷之出产及外销、海疆之史事、潮州之南明史等论题。. A. x3 P: r, ^1 O

$ `) H; ?7 W% k1 C( T: V饶公提到了潮瓷的外销,强调了以陶瓷为载体的潮州移民与东南亚地区海上贸易往来,是研究潮州人海外经贸史的重要窗口。正如傅斯年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说:“南洋学应该是中国人的学问,因为南洋在一切意义上是‘汉广’。”他希望国内学者关注南洋华籍族群的研究。
, e, k3 P! D7 r0 r/ @7 |: E; {
* ~3 _$ g7 H% R( j+ ^
潮州文化闯世界,专家重点提及“海外新移民”“古籍翻译”-3.jpg
" Y* w0 e: b1 \( K$ |6 ^

+ B. Y. v4 Z$ I% E. e3 T5 l李炳炎。黄品 摄
; r4 {( |1 p$ Y% {
5 z$ I! B5 U) n  m! o$ m3 ~李炳炎:梳理总结移民史下的潮州陶瓷史,强调了我们出口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文化。希望以血缘、业缘为纽带,让侨心归潮,通过海内外潮州人的紧密合作,以“一带一路”为路径,让文化在民间交融,让海外族群认同潮州文化、中华文化,这也是我们的担当。
9 @! p2 p6 M+ b
+ I  A! n2 U4 Z4 G- d  D6 h南方日报、南方+:根据您走访东南亚潮州人聚居地的调研经历以及研究成果,您认为潮州文化在海外主要依托哪些载体呈现?
6 L5 O2 k% c! }2 M6 N
% V' D6 b1 c! c6 ]3 e4 k9 Z黄晓坚:当前潮州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力与日俱增。潮州文化要走向世界,跟海外交流,需要了解海外的潮人社会的情况。文化通过什么载体传出去,通过什么人群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当地文化又怎么通过潮州人的群体传到潮汕地区?在我和杨锡铭出版的《东南亚潮州人研究》中,便关注到这两者的交流互动。( n& `* E- t& X& d0 W3 \

+ J) C/ A( p! D3 c学术界将海外的二战以前华人移民聚居的区域称为战前的华侨社会,意思是华侨社会基本在二战前形成。但潮州移民在唐宋以前就出现了,那时候为何不叫华人社会?因为那时虽然有移民聚集,而那只是一种社会群体,他们没有国家观念、家乡观念,也没有民族主义思想,和祖国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二战前的社会动荡关系国家存亡,而移民群体移居海外,便将浓厚的家国情结凝聚在他们建立的生活实体上。$ u/ H8 v  y5 w8 M9 d5 k

9 ^0 }' V) K$ O' j5 p0 d  M从海外潮州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文化传播的载体与途径至关重要。有学者认为,华侨社会有“四大支柱”,包括会馆、华文学校、华文媒体、庙宇。不管在传播潮州文化或是调查研究当地潮州文化现状时,都离不开这四大载体。而潮州文化在海外也是通过这四个载体、路径呈现,值得文化传播工作者的重视。. {$ q7 ~1 e3 ~/ U/ B( w4 E# J
5 @/ {2 B+ `8 A* I
强化与新移民群体常态互动,助力潮州文化“出海”
1 k, x# o& f: h# `' \' d7 h+ x1 G0 ]
南方日报、南方+:潮州文化曾经随着大量移民传播至海外,当下如何借力国际潮侨讲好潮州故事?
2 K! R# O" l; J/ |2 F+ t
* f% k% l5 B7 `  U* I黄晓坚:学术研究除了追溯历史,也要联系当前。我认为在目前研究海外潮州人这方面的薄弱之处,是对新移民的研究还是太少。
4 v$ ]/ d% x0 j/ o" r. ~. Q, n& m: q9 ~, d/ Z6 l: Y
改革开放后,潮州人移民主要是向国内例如珠三角、长三角移居,海外移民数量相比周边地区相对减少,主要是短期经商贸易的潮商。这部分新移民属于第一代移民,与潮州还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在潮州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如何与他们建立长期联络,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对潮州文化的海外传播非常重要,也是当前潮州侨务工作和文化工作需要关注和重视的。; o0 x% S7 z; k- P& o- n& O
2 V- m- s: @# v4 |, p' s
再有一批是由于上世纪70年代社会动荡,从印支三国移居到欧美澳地区的潮州难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在当地立住脚跟,也时有归潮寻根祭祖。他们有的在当地仍保留原汁原味的潮州文化,有着强烈的家乡情结。除了重大节庆以外,如何在日常中与海外潮州人形成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互动,也是潮州应该强化的工作。" M, T0 E; n- Y/ H; C2 l8 t
0 W/ D7 V% A1 m" a( f* h+ [8 [
古籍整理工作迫在眉睫,须为其创造良性发展环境
+ M1 [9 \- v6 w. z: p9 E8 L0 t2 g2 t6 ~
南方日报、南方+:本土潮州历史文化研究现状有哪些明显的薄弱点?% Y2 ]5 v' H$ R, K& m; y
  v- \0 z4 Y* D1 Y9 B% t
潮州文化闯世界,专家重点提及“海外新移民”“古籍翻译”-4.jpg

( N. p  q2 H5 A- a) G7 h
. y4 |$ Q; [( ]; c7 j$ ]2 D陈贤武。黄品 摄1 @# F# W0 @, ]: e2 o0 _
* e" p2 i$ B% P, u+ q2 n# y
陈贤武:做历史研究除了要吃透地方志外,还需要大量古文集作为补充论证。近几年潮州不少古籍文献都影印出版,但并没有做好相应的整理、翻译等工作,限制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进程。现下潮州正以申遗为牵引,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在此背景下,潮州古籍整理工作迫在眉睫,这是关系地方文化研究的千秋大业,需要花费大量苦功夫,也需要专业人才的加入。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没“轰轰烈烈”地做起来,我们的“家底”还没完全亮出来。
, A3 e3 x. G; J" S8 M* _% S. D
2 {5 q" F9 _( l1 X2 a8 m从世界地图、全国地图看,潮州是一座面积非常小的城市;但如果把它放在全国、全世界的经济文化史去看,潮州又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泰国南邦,发源于潮州的鸡公碗成为了当地的标志物,由此可见潮州移民携带的陶瓷生产技术、潮州文化对当地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潮州在世界上又有了一抹痕迹。
1 V% ^3 u8 t" o1 X8 ~
( h$ O- k2 K. v) h9 k" p; z* O我们眼光不能局限于潮州的地理概念,要把潮州作为宏大的文化概念来看。而这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支撑,这项难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文化机构、出版机构、民间社团等力量的支持,为其提供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1 ~2 t% @1 H* s- {) ]  u! I
4 \& o4 f8 e* j3 x) I) w/ M& q
潮州文化闯世界,专家重点提及“海外新移民”“古籍翻译”-5.jpg

( M/ B6 U3 m3 z7 C( y
8 u7 |' \3 \. r* p! H夜晚潮州古城灯火璀璨。刘梓薇 摄
, d0 K( f* k2 B, v( j8 `( L+ L; q$ U( [/ X% g# f' s2 c" n; ~
现在历史文化研究的资料绝大多数是国内文献,海外文献著作对过去潮州的记述,体现了“他者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前比较稀缺的研究材料。然而,诸如《遥远的海岸:遇见中国海疆上的潮州人》此类大量的潮州历史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还没得到翻译整理,十分可惜。
# D; I, p1 n# L  ]  |
( F* e2 d1 z$ [0 J7 I) y2 V; M我希望潮州能够大力支持古籍整理工作,统筹相关专业人才将大量未被翻译的古文献整理公开,以作地方文史研究之用。建议国际潮学研究会将古籍整理作为资助课题,团结潮团潮商力量,为古籍整理翻译工作赋能。
1 g( A& Q& e4 _, j# [4 S/ u
/ u  b# h5 ~/ G: Y* B5 S9 L此外,除了笔架山窑,潮州甚至粤东地区的考古工作也急需跟进和提升。饶宗颐先生2011年4月23日为粤东考古中心揭牌,作为潮学研究的开创者,他高举“潮州学”旗帜,十分重视家乡文化建设,并且十分具有前瞻性地提出重视粤东考古工作。饶公治学精神和桑梓情怀值得我们传承,也需要各界携手为这项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 T. m& m3 y9 a  d& v
9 @" @6 a8 b. R) V
文化走向世界的受众不仅是海外潮州人,可将潮州文化典籍译为外文推广
, {5 n' g0 j" M& C5 S7 |4 j1 \% N: O& A
南方日报、南方+:日前,潮学研究者黄挺在韩山师范学院分享了《遥远的海岸:遇见中国海疆上的潮州人》,为潮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何打通潮学研究与国内甚至海外资源,丰富潮州文化研究深度和广度?8 Y8 q; _- c* b' C, W* }; J" F. s7 P4 U
( w% d: z9 D1 _
黄晓坚:我在东南亚调研的时候发现,在华人聚居数量最多的泰国,现下已经很难用华语、潮语跟当地华人沟通,除了部分上了年纪的华人会讲潮州话,很少会讲华语。而在马来西亚用华语沟通相对顺畅些。语言的隔阂折射出文化的差异,也让我思考文化载体如何在不同语言文化地区互通的问题。# x* e/ i( R% K7 n5 y7 c; X
; L' X) u7 t6 M" Z3 c4 y
潮州文化要走向海外,其传播的受众不能只是海外的潮州人。如何以海外潮州人为媒介,把中国文化、潮州文化真正传播、影响世界各地民族,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未来也许有高校力量推动,将潮州文化典籍著作整理为外语,真正向世界讲好潮州故事,这是十分值得期待、令人欣慰的事情。! z. }1 |; ~2 |8 S2 ?- k% d  b7 z

2 T6 _0 [' K+ y' d0 t1 q李炳炎:潮州文化研究不仅需要一帮本地学者燃烧热情,长期坚守,还应该有高层次人才,甚至海外的潮州人或者海外学者的关心和关注,潮州文化才能借助他们与世界对话。
8 }4 c  v1 F8 ]& U; o" W9 h, [! G: z. u6 M8 P0 n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刘梓薇2 ~5 D! C; t6 ]! g7 k
! I* I% h" F; m% P- m4 B- s  R: G
【作者】 刘梓薇
9 y8 q3 k! U( u/ a4 k$ N4 b2 v+ ^
3 K) \+ k; {" ~# g: x: `; s9 m【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