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3 k' ?6 b; R+ g
皇太极 * r: c8 j# R$ L, c
爱新觉罗·皇太极,又译黄台吉,清太宗,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亲是叶赫那拉氏,后金第二汉,大清第一帝; 1592年生于今天的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 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去世,35岁的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45岁的皇太极称帝,改国号金为大清,1643年去世,终年52岁。
7 z8 I7 q" q/ f% H6 c W3 S他效仿明朝,设立六部、八大臣管理国务,削弱各贝勒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632年以前,国人来朝见时,皇太极是与其他三大贝勒都面南而坐接见,1632年以后,只有皇太极一人面南而坐接见,所有贝勒、大臣都依次朝见,正式完成中央集权的建立。
% q* a6 c8 t* [3 n: G& ~$ I# n- |他征服朝鲜、设立蒙古八旗、汉族八旗,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征服漠南蒙古,获得“传国玉玺”,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进攻北京,生俘洪承畴,占领宁远外的全部关外地区。虽然终皇太极一生,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但他为后来的清军入关打下了稳定的后方、扫清了道路。
5 m, c9 |' \ b* A! U6 t* N皇太极所得“传国玉玺”是真的吗? # Q+ g B# _* a! Q
- |4 M$ M2 N, Y4 }$ O' [
2 `- N# ~, Q8 J传国玉玺 1 j# E J% j% R; P6 Y, ]" ~
1634年,多尔衮在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的时候,从林丹汗手中得到了失踪200多年的“传国玉玺”。2 _# P: _, a) n6 q
“传国玉玺”由春秋时的和氏璧制作而成。咸阳玉工王孙寿奉秦始皇命将和氏璧雕琢成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的玉玺,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用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将玉玺视为帝王信物,奉为镇国之宝,得到它就意味着“授命于天”,失去它就意味着气数已尽。
/ {! c ?' k0 w/ ^4 x5 ]0 P“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几经出没,唐末传到后梁,后又传到后唐,后唐灭亡时,后唐末帝李从珂抱着玉玺从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X5 S) C5 y4 i: D7 P: w
此后各朝所用的玉玺都无法确认真假。$ g6 F3 w7 N& J( x! I+ F
到了元末时,元顺帝携“传国玉玺”远走大漠,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深入漠北,追击元朝的残余势力,其中目的之一就是夺回“传国玉玺”,然而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传国玉玺”从此再也不知所踪。
. o3 }0 G. Q: G" ?+ [/ Y' g到清初的时候,紫禁城总共收藏了39块传国玉玺,其中一块就是多尔衮缴获的;乾隆皇帝附庸风雅,号称精通文物,经过他亲自鉴定,认定这块玉玺是假的。& y& t- F7 I# ~3 z# \6 g
即使是这块假玉玺,最终还是不知所终。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这方真伪未定的玉玺也不见踪影。当时冯玉祥的将领曾向溥仪追索玉玺,但溥仪表示他也不知道,截止目前,这枚玉玺也没有下落。
$ w o" {' G+ J大清为什么叫“大清”
- W4 S1 d" }( n; @
# q0 E" i' J* g/ n# d1 f, s3 \
* p2 R& K4 g* C1 R" `2 n# N) f' J+ Y大清国旗 4 o9 V8 n9 C: e$ Y2 I# L' ]0 N
1636年4月5日,满族诸贝勒、固山额真(也就是八旗首领),蒙古八固山额真,六部大臣,孔、耿、尚,外藩蒙古贝勒及满蒙汉文武官员齐集,大贝勒代善及内外诸贝勒、文武群臣共上表,分别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 u' _' V4 F0 z+ ]
多尔衮捧满字表、八达扎捧蒙字表、孔有德捧汉字表各一道,率诸贝勒大臣文武百官赴宫门跪下,皇太极在内楼,御前侍卫传达,皇太极命满、蒙、汉三儒臣捧表入,诸贝勒大臣行三跪九叩头礼,左右列班领旨。: d* g/ D& m! a* y( {& J
表中回顾了皇太极的功绩,并且指出这些功绩足以让皇太极顺应天意,加封帝号,而且一再强调,这是天意,不可推辞。
0 T5 Y( X! j' \: O# H- A6 L- b4月11日,皇太极正式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建国号大清,实际是把后金改为大清,统治了中国268年的大清朝正式诞生。
! w4 J) l: I7 D2 u* E5 X! }; ~1 d在此之前一年,皇太极已经下令国中之人皆称满洲原名,禁止称女真,一个少为世知的满族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华民族重要成员。
3 f2 C8 ]3 `2 q; g, e关于“大清”国号的意义,一种说法是在改国号的前一年,也就是1635年,皇太极就废除了族号“女真”,改称“满洲”。在满语中,“满洲”的发音与“漫殊”相似。“漫殊”一词来自佛教,本是一尊佛的名字,意思是“清之帝王”。皇太极用“清”代替“金”作为国号,对于取代大明王朝和笼络各族人心,都比用“大金”或“后金”这两个称呼所能起到的作用大得多。: `6 z+ S6 N( r8 D
另一种说法恰与上面的说法相反,乃是舍去“清”的本意而用其发音。满族语中的“清”与“金”属谐音字,在发音上,汉语的“清”与满族语的“金”发音相同,把“金”改为“清”,只是改了一个发音相同的汉子而已,满文中却无需改动。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出于对汉人的统治需要罢了。
' u& [! B) p8 E9 P2 C' @$ [6 y具体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现在的史学上尚无定论。/ ^5 h& ]" W; ?5 H/ t4 h
除掉抗清名将袁崇焕的反间计,皇太极的阴谋 ( E; J) X( N/ N) s+ ]+ k
8 U* w* C- t& b+ X: p4 @
3 O7 F( w' B- ~- I% V$ l; _. \0 g7 C6 p @: X! N( c e. `
' V& K4 h& M% r" N: Y: w: F) }袁崇焕
7 ~) B' V u- J" L; I# t袁崇焕虽然书生意气,擅杀毛文龙,但他仍不失为一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猛将,著名的宁远大捷就是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取得的胜利。8 W e- B/ f+ p0 _7 a; R% [+ r# I
面对小小的宁远城,后金甚至赔上了努尔哈赤的性命。然而宁远却始终未能攻克。
: D7 V5 N- v% C/ E9 {# P! ~/ X面对这种情况,皇太极便动起了绕道入关的心思。而袁崇焕对后金的这一计谋也早有预防,他曾多次向崇祯皇帝上奏,指出“蓟门单弱,敌所窃窥。臣身在辽,辽无足虑,严饬蓟都,峻防固御,为今日急著”,要求加强对河北及其它前线地区的防御。但这一建议并没有得到崇祯帝的充分重视,甚至袁崇焕派出的援军也被遣返。
" T, a2 W' p% z; e) n; e/ I- R2 j3 P就在这时,皇太极开始行动了。9 U) _' X2 J5 d2 ]4 z
1626年10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绕道内蒙古,绕过喜峰口攻入长城,兵分三路,进入河北一带,包围遵化,毫无防备的北京顿时直接暴露在后金的铁蹄之下。" j6 y8 B+ P" m# m$ ~& q$ e9 W% e: A# O
袁崇焕闻此噩耗,连忙率军星夜兼程,率领9000骑兵第一个返回北京勤王救驾。彼时,后金军已攻陷多处隘口,准备进攻通州,但袁崇焕用兵神速,竟然抢在后金军之前返回通州,准备守城战。
7 b; |6 i" t3 i8 {0 o' g皇太极得知这一消息,大惊失色,以为山海关的通路已经被明军严密封锁,无奈只得放弃通州,向西攻打北京。7 _# x, a; h f
眼看兵凶战危,袁崇焕竟忘记了明廷祖制“非禁卫军不得入京畿”,率兵直抵广渠门外并安营扎寨。由于袁崇焕治军有方,赏罚分明,士兵战斗力和士气十分高涨,在广渠门外与后进军大战一日,暂时击退了后金军的围城态势。& y6 }5 j$ }3 m/ v- [4 f
见打不过袁崇焕,后金军就退到了京郊一带,肆意烧杀抢掠,企图以此激怒袁崇焕兴兵进攻,孤军深入。) p' ?. e) @! Y4 S6 J; Y/ \- z
不料,虽然袁崇焕没有上当,但朝内不少官员却纷纷中计,因为他们的田宅庄园大多在城外,后金军此举让其大受损失,痛心疾首之余也将一腔怒火转移到了袁崇焕身上,认为是他处置不当,才让后进军兵临城下,更有甚者,将此事和毛文龙的死联系起来,用心可谓颇为险恶。
% ^3 Y' |( o0 F* ~: g. B8 E袁崇焕尽管身处如此不利的局面,仍然指挥清军作战,数日之后,后金军卷土重来,在左安门一带展开攻击,在袁崇焕的抵抗下,又是无功而返。
* q# a9 B7 V/ N- V据相关史料记载,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就精心策划了一个反间计。
6 ~* o1 d3 _9 S不少史书都这样记载了“反间计”的过程,例如《明史. 袁崇焕列传》就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秘密解约,另所获宦官臣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邃缚下诏狱。) a- J% v& h `, x: j
《明通鉴》描写的更为详细:说是今天大军抓了两个太监,皇太极命令副将高鸿忠看押。皇太极给他传了一道秘技,高鸿中就在两个太监附近,对其它人说,今天退兵了之后,袁巡抚有军情告知吗?这时,一姓杨的太监装睡,就听到了高鸿中的谈话,他逃跑之后,就把这事告诉了崇祯皇帝,再次召见袁崇焕时,就以他擅自杀掉毛文龙的原因,命其交出兵权,抓捕入狱。
$ y2 j* s, @5 B W- d% v《大明实录》中也是这样记载的,蒋良骐也曾在《东华录》中这样记载过。* v" j) l. Z; e8 x5 ?8 O J8 ?
从以上的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这事是确实存在的。
+ R) K/ b. H& s; e- p& }$ S1 L7 C- X为了加强这条计策的效果,皇太极还耍了一个小聪明。在战斗中,后金军故意使用之前缴获的袁崇焕所部使用的箭矢作战,射伤了明朝大将左桂,左桂是蒙古人,性情耿直,没想到这事皇太极的诡计,就以为是袁崇焕故意害他,就到崇祯那告状,要求崇祯主持公道,严惩袁崇焕。, F* f3 Z8 _2 }7 ?* j2 g
再加上朝廷内一部分阉党对袁崇焕不满 ,煽风点火,造谣袁崇焕通敌卖国,崇祯帝又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崇祯自认为“朕非亡国之君,臣皆误国之臣”,崇祯对袁崇焕通敌叛国之事深信不疑。
& F3 Q: f1 [( x% e袁崇焕对此却一无所知,还在积极筹备对金作战;1629年12月,崇祯声称要商议军饷筹集的事情,将袁崇焕召入宫中,毫无防备的袁崇焕刚一进宫,就被锦衣卫拿下,崇祯历数他叛国的罪行,就把投入锦衣卫大牢,将他的职务移交给左桂等人。袁崇焕所部闻此噩耗,几乎哗变,得力干将祖大寿率军返回山海关。
6 {# T8 H1 j/ G2 U皇太极见计谋得逞,立即回兵进攻北京,与明军在永定门大战,明军大败。
: B4 T, M7 r! s, h, B, A 在此危急时刻,袁崇焕不顾个人安危,给祖大寿手写亲笔信,命他回兵抗击金军。祖大寿回兵击败金军。此时,各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与后金军展开激战,后进军死伤惨重,皇太极只好撤军,北京保卫战全面胜利。
/ h% Y, V# l, K# F4 z祖大寿因为战功卓著,被崇祯帝大家封赏。但对袁崇焕,他奇怪的认为,大明朝文官武将人才济济,没有你袁崇焕,我崇祯一样可以平定天下、保卫江山,他反而坚定了诛杀袁崇焕的决心。/ B0 X9 F" d- A) t1 a( v* Z
皇太极与祖大寿,两个男人间的“暧昧” t% }: G# a3 l) t! _* v" J5 h9 R
1 V9 v3 M8 E* M" B
: Q- u5 X9 \! t# Z. K" D3 g* t A( b; z$ S
2 \1 I0 r$ C) y1 E( w+ e
祖大寿 ) n9 j" a& [/ [4 I; k6 j7 \
1631年7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锦州的门口大凌河城,大凌河的守将就是祖大寿,祖大寿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为了城中16000将士和30000百姓的安危,就投降了皇太极。皇太极对祖大寿极为礼遇,不顾他人劝阻采用了祖大寿的智取锦州之计,让祖大寿返回锦州城。
; }; y! |: f. r1 e* t) S! P就像皇太极所说:“朕以诚待他,他必不负朕。即使他负朕,朕也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悦诚服”。
0 o% k# S7 G8 K) N% x. [然而,祖大寿失信了,回锦州后,不顾家人和30多名部件的安危,他就断了与皇太极的联系,皇太极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和耐性,依然善待祖大寿的儿子和部将。
8 R% b; d! w0 p* @$ X0 l十年之后,皇太极再次率军攻打锦州,采取的还是围城的策略,明朝守城的还是祖大寿,祖大寿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于1642年再次投降皇太极,皇太极依然对祖大寿礼遇有加,祖大寿深受感动,这次是真心的归降了。
2 W! H2 t5 s) R2 e4 t那么皇太极为什么非要得到祖大寿呢?; j9 v$ @2 R) f) ?: S5 U
祖大寿是大清名将,抗击清军二十多年,正处于打江山时期的皇太极,急需这样的将才。而且,清军打下锦州之后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宁远重镇,宁远总兵、辽东都督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他想利用祖大寿招降吴三桂。6 C* E- }1 J# s+ u; {
皇太极是怎么死的? ; x: i* J1 C4 W# V1 x9 d4 b
7 f3 Y6 y, P" q% R: Q* L
i/ ~& p1 p: ? g' A; v+ b
3 U& L# k, j; Q) L# j2 K2 E/ r5 O& D) y
: i6 F( a5 F: T5 J5 T+ W
- n9 A0 K/ m% r" _% L
; S5 e4 j* M. K) b: y$ p, ?6 H8 ~! Y+ b8 Y7 T) N
正当大清国运如日中天,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指日可待之时,皇太极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1643年8月9日,皇太极处理了一天的政务,到晚上亥时(晚上9点到11点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突然去世。/ A6 g5 O) p) `6 n! e
关于皇太极之死,后世有着不同的猜测。官方史书记载也不相同,民间更是流传着多种版本。6 m& h# T, P! b2 M) l' k c$ O$ m
据《清帝外记》、《清史稿》、《清实录》记载:崇德八年八月,皇帝处理了一天政务,回宫后身体一切正常,坐在床上休息时,突然就去世了。
; w4 ]% a3 ^, f! {$ q《沈馆录》记载:皇太极是暴死,但没有说原因。
2 ~* Z) Q+ g @9 f民间传说,皇太极是死于他的兄弟多尔衮之手,更有说是多尔衮和庄妃合谋害死了皇太极,但这仅仅是民间传说,缺乏相关的历史证据。5 e9 P- M7 H. E1 p$ X) P# T& A' Y
皇太极真正的死因,很可能是心血管病。9 V( x1 Q8 a% P% f, E; n
据《清史稿.太宗本纪一》记载,皇太极身体肥胖,据说,皇太极有两匹战马,一个叫大白,一个叫小白,他骑大白一天只能走50里,骑小白一年只能走100里,可见他的肥胖程度。" }% x6 _$ g8 ]1 J" H0 P
从1640年开始,清朝的官方密档中就多次出现“圣躬违和”或“圣躬不豫”的字样,这说明皇太极的身体并不健康,似乎换上了某种慢性病,而且经常复发。
o( U& m, Q, ]- q9 ?1641年,皇太极率军围攻锦州,明朝派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救援,皇太极不顾身体生病,流着鼻血亲率大军与洪承畴在松山大战,打败援军,生俘洪承畴。. \2 r l0 ~; p: E X! B ?
战事刚有缓和,盛京就传来了宸妃病危的消息,宸妃海兰珠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皇太极星夜兼程赶回了盛京,但等他回宫时,宸妃已经去世,年仅33岁。
) p- T3 o$ \9 k: `. _皇太极为宸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此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谥号。他悲痛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吓得满朝文武都乱了手脚。
t2 X+ U3 @ t! d% ~, T5 e宸妃的去世,极大的摧残了皇太极的身心,从此,他的身体更差了。1 U$ z: |. w/ l, g# b* l( Z
据《清史稿》记载, 1642年农历十月,皇太极又病了,而且这次病的很严重,不得不把大部分政务交给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肃亲王、多罗武英郡王合议处理,以便减轻政事活动,静心修养。
N/ r2 a2 u% [, K2 J( l1643年,“圣躬违和”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这说明皇太极的病连续复发。正月,免去了朝臣的新春朝贺礼,就连祭祀上天和历代祖先都没有去。三月,因“圣躬违和”大赦天下;四月,又因“圣躬违和”向盛京城内及境内的寺庙祈祷。此后一段时间,皇太极的病得到了缓解,所以官方记载中才有了“无疾而终”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