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正式结束。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4 f4 Q4 p7 O) C5 R& v! v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两位手握重兵的军阀却没有积极出兵,他们究竟是谁?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C1 ]! l, A: S4 b: x: p
% _4 i" r) ^' v# e4 |- ]' l
4 U$ H5 m! S# E一、韬光养晦“西康王”
2 ]9 I& J5 M3 w/ E& }2 N0 S n6 f
; G& o' |+ b7 o$ V* X% ?# M第一位军阀叫刘文辉,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9 {7 G8 {: s. l9 h! P* g5 n) y1895年,刘文辉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慧,从成都陆军小学,到北京陆军第一中学,他的学业可谓是一帆风顺。毕业后,他回到四川,在堂侄刘湘的保荐下,进入川军第八师,成为陈洪范手下的上尉参谋。) O* w+ g2 u3 H$ d' b( y- \
2 j ?0 s- N) X4 o* j3 {2 c& o' y1 T4 }# |. U
刘文辉本身就有勇有谋,加上刘湘的力挺,他在军队里可谓是混得风生水起,短短几年内便升任为营长、团长、旅长、军长,最终自立门户,并逐步在军阀混战中崭露头角。1939年,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刘文辉被任命为西康省的政府主席,从此成为了“西康王”。5 K* h( g$ c* f, t
刘文辉的实力发展迅速,抗日战争开始时,刘文辉已经手握10万大军,但他的部队驻扎在西藏和四川的交界处,这里土地贫瘠,并未被日军占领。因此,他选择按兵不动,未曾将自己手中的西康部队派往抗日前线,只是象征性地捐出一些物资。
+ ~, v: n6 P- S7 ?5 n2 m$ y8 d0 E Z( y6 @1 Q+ I
: y/ v* i( c5 ?! s) |* Z* `$ y
刘文辉的这一举动遭到外界的强烈批评,他公开宣称“在西康守土有责,已经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但此说辞并未平息舆论的反感。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这与老蒋有很大的关系。
/ I8 w: _3 E4 u2 \' h9 P早期阶段,刘文辉作为四川的地方军阀,与蒋介石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与矛盾。随着刘文辉在四川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开始跟蒋介石玩起了微妙的平衡术。但时间一长,两人之间的矛盾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i5 |3 c& @" T( f J$ N1 V4 }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刘文辉的地盘,蒋介石命令他炸毁泸定桥以阻断红军的去路。然而,刘文辉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只是意思意思地拆了泸定桥的几根铁索,给红军留下了“飞夺泸定桥”的关键机会。这一事件成为刘文辉与蒋介石关系恶化的重要转折点。+ v9 O3 q9 E3 A9 y
$ g! q( p7 M P* M) @3 D9 p! ]& R8 @! q7 n1 X! U1 Q0 F U _' _3 t
抗战爆发后,刘文辉为了抵抗蒋介石对四川及附近地区军阀势力的吞并,选择了囤积兵力,没有出兵抗日。不过,刘文辉在抗战期间也并非完全没有贡献,在抗战时期,他果断与我党建立了统一战线,稳定了西康地区的局势,为抗战提供了后方支持,并捐赠了数十万元用于抗战。6 V, S) q' A5 F Z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受到了我党的优待。1955年,他被授予了一级解放勋章。1975年,他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次年,刘文辉因病去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w- o* u. i/ T
二、利己主义“新疆王”0 S6 G- \( y" S
4 q7 B; b+ {8 `1 x7 k+ c: R& N第二位军阀的名字叫盛世才。和刘文辉贫寒的出身不同,盛世才出生于辽宁开原一个小地主家庭,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1917年,盛世才远赴日本留学,回中后,他选择了军事道路,加入了广东的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关分校。$ I) s6 t$ {+ X
) Y! p# c3 J1 I5 R
6 G4 u/ Y F! ]9 d, D可以说,盛世才是一位“弃笔从军”的典型人物。他在北伐时期担任过参谋本部科长等职,后来成为新疆省边防督办,进一步晋升为新疆省政府主席,并且在中央军校新疆分校担任上将主任,被人称为“新疆王”。
$ T. N. Y7 D* U: M/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手里的兵力甚至是刘文辉两倍,足足有20万,且全都装备精良。按理来说,他完全有能力将一部分兵力调往抗日前线,可他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盛世才没有出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K4 L6 }* w' v7 i k. g r3 y" P; c( U( O7 K" v4 U8 ] F& |
) F# ]5 Y" X r& E( Q, F( D! R0 c
首先,盛世才是一个极端现实主义者,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地盘和兵力。他的“王国”在新疆,对他来说,新疆是命根子,兵力是他保命的本钱。他担心出兵抗日会面临远距离运输兵力的难题,并且存在军队被蒋介石接管的风险。因此,他选择保存实力,不愿让兵力消耗在战场上。: X$ _3 T. s8 a, L8 O' g
其次,盛世才对蒋介石存在戒备心理。当时,国民政府内部腐败,用人唯亲,盛世才认为蒋介石连“家”事都管不好,不配当一国之主。加上蒋和军阀合作时,一贯是过河拆桥,这让盛世才更加不可能真心服从他,甚至干脆不愿意在抗战中出力,以此作为与蒋介石斗法的一种手段。
. C, t; ?4 `2 C+ }& n3 A+ t
" Q: |/ Y- Q$ r# G- P. a2 A$ M2 G
0 ?* e5 G2 k1 u5 C此外,盛世才不愿出兵还受到了苏联的影响。他通过向苏联示好,换取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也因此让其的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苏联的支持。盛世才深知新疆地处边陲,民族构成复杂,一旦主力部队离开,可能会引发动荡。而苏联紧挨新疆,很可能会在盛世才出兵后,趁机干涉新疆内政,甚至直接占领新疆,从而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
( ]9 V' p; f$ t3 K& F综上所述,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盛世才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隔岸观火,而未出兵抗日。
7 `4 u: C/ x7 T7 C5 z; T结语
_$ J8 M4 S; P' ?' E' M' P1 Q9 q8 \: n1 l/ I( m, H7 x
刘文辉和盛世才都是既有军阀的野心又有政治家的智慧的人物,他们在抗战时期没有积极出兵,主要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地盘、兵力和统治地位的考虑,但他们的行为暂时保护了自身,却也让他们错失了获得历史认可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