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2024年度“我的自然百宝箱”项目总结分享会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活动回顾本年度公众科学项目成果,宣布了《上海昆虫名录2024版》更新情况,为优秀参与者颁发证书,并邀请项目代表、公众科学家、科学顾问作交流分享。
; w F$ ?$ Y0 G, I( V8 I' S) A8 y0 o) Z! B9 K0 {+ \- G6 { h% ^
: {9 w2 R7 ?$ ]) L/ q) G9 c& D" V, ~6 T
8 i4 \' T; |; `2 l' {4 Y7 l- S
- b/ _, P& z& y& q! J/ r
( G( q% o; C8 ^
+ w5 T" P/ W4 `
活动中,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大城小虫工作室、南京大学野生动物行为及保护实验室分别代表项目组汇报2024年度进展情况。随后,3名“公众科学家”分别作为数据提交者、区域活动组织志愿者、青少年昆虫爱好者,分享了自己在项目中感受到的科学教育、自然教育和科学素质提升过程。
8 a3 r8 K {6 v! x! {' b
% C+ x( G7 x% [ ]7 ?据介绍,2024年3月至11月,上海自然博物馆依托“我的自然百宝箱”科普项目与多家单位联合发起“上海昆虫家谱”“上海蝴蝶监测”“路杀生物监测”以及“自然百宝箱,绿色长三角”系列公众科学项目,通过科普讲座、工作坊、实地采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旨在搭建公众与科学研究者之间的桥梁。数百名市民通过“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上传一万余条记录,激发了市民对昆虫学、生态学等方面科学兴趣,还促进了研究成果的实际产出,如创下《上海昆虫名录2024版》上海地区昆虫新纪录。5 @$ B% M# O6 a/ u
; t8 w5 H o9 H+ x$ P% q% L
活动最后,由“上海昆虫家谱”项目科学团队专家周德尧、苏州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杨正分别带来《冬天如何记录昆虫》和《“公众科学”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的演讲报告,促进公众进一步学习科学方法、理解“公众参与科学”模式、深化公众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 c7 {" i9 g4 {3 ^! R. g8 @
1 N" j3 S8 \4 P4 G' ^% V& [9 X- j3 X
$ L9 t/ O% }8 V
- z2 {7 C2 d# \. n) {3 t. j$ D( j+ V
' s2 U: s4 S# G n# [3 C“我的自然百宝箱”是上海自然博物馆自2016年起持续开展的科普品牌项目,以搭建线上平台、联动线下活动、公众参与科学为特点,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024年联合开展了3个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项目,将“城市昆虫”展及相关活动推广至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授权上架十余款昆虫文创商品,策划“遇见动物”展览,获评“上海科技馆首届科学教育‘十大精品’项目”。未来,项目将继续深化“公众科学”科普模式,引导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搭建项目平台,提高参与者科学素养,推进新科学知识的产生,促进科学界与公众的沟通与理解。
}+ H0 {- _/ \ [
2 q7 `9 ?8 a$ U3 `& O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