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c) d- @% i; u3 ]
" [# n% b6 q2 a" z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期大家谈聚焦高校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为强化科技支撑力提供借鉴。! M& r3 A3 a3 V: z9 e
& ~2 F7 x) w; z' K5 @" V" t
——编者
/ J C. W6 u4 ~1 i- c% Q$ @1 o3 _. j6 @# u' I2 y2 G' ?
聚焦国家发展所需+ S1 f7 d7 D. x3 ~! y2 @0 b
- k% A- [. p$ B
黄忠伟* n h& s- D- R
$ G( h9 D% L# I" B3 B: J- D& a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对此,高校大气科学专业师生们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 N: r; F9 S* I
6 I' y) E6 a% K& g2 y- c9 Y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力量。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兰州大学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环境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国际大科学工程,联合国外相关科研院所,建成11个气候综合观测站并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预报预警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E' y9 n" K1 \1 a2 v0 y0 r
l3 T& ?! R v2 X) n1 h+ \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空中楼阁,只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自身价值。换个角度看,实践也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灵感和动力。我们相信,以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契机,聚焦气候治理“最大公约数”,继续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深度科技合作,就一定能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3 z3 V/ {0 Q% t; a( f+ G4 p, V- A( X2 r' l# y# X
(作者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 x& v( Z1 s1 Q8 s+ m$ _+ F. G$ a( _
扎实推进成果转化; m/ e7 }4 s2 P2 z& R
2 b* c$ V, s/ r
信思金0 _1 Z0 h A# b9 _( n5 A7 x: R5 r
$ O; |& e5 h, l: A
科技是国之利器。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 }# B6 l) u& D9 S5 B
) B# {) c. e w, f) p# Q" V( G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包含了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完整过程。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围绕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整合资源力量,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研发攻关任务,主动对接区域、省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科研需求。另一方面,要把产业创新高度重视起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等新模式,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3 @; a! m7 j$ h0 i$ i5 \4 w- ?
9 O) W: B7 d5 w' R4 A1 ^6 L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扎实推进成果转化,需要大批人才发光发热。高校应持续优化科研评价机制,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充分激发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转化路径走通走实,高质量发展将会有更坚实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将获得更有力保障。
# s+ y' o9 h. V/ p3 n/ `2 X @
, e5 C6 m3 U# x(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 E) V7 {1 G7 D% O1 Y8 {7 a' y R9 S$ R7 |! x8 i T0 T. }
注重交叉学科建设% h* x$ G7 [6 {) W D
# h; _9 c& o/ W& h* x陈棋
' b* \, k! Q) o. f; h( H; Q) o ^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高校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催化剂”,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产出高质量创新成果。
. {& B3 A" l( K8 ~0 R. M% A0 ?/ e3 o0 b% q/ X2 j
交叉学科建设不是漫无目的地做加法,而要以带动学科领域结构革新,催生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目标。在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我们以热点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战略技术问题为牵引,围绕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领域,开展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研究。前不久,我们的科研团队制备出高质量的电池薄膜材料,能够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长期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只有锻造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长板,向着科技高峰攀登的过程才能更为顺利。
5 o0 F* }' z8 W; n, ]/ F; f9 \' ^/ c0 B. S& m9 B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我们定能以澎湃创新活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7 q" E: I# t5 d2 P
% f) s$ c4 g* S: T5 V(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
4 O x7 I: v$ U" `
/ ?; I( N* F! b% p3 p6 _《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0日 第09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