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昱辰 编辑/高莘)11月15日,备受行业关注的第22届广州国际车展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车展共计超过80个汽车品牌参展,展车1171辆,其中共有全球首发车78辆,新能源车512辆,参展规模再创纪录。 - n8 R4 F# _" K) L8 t: y
. g% _7 @* x) g7 H C, Q" z观察者网注意到,相比车展本身,车展期间流露出的行业动向更加值得关注。 ) T' n( J' }: @5 W+ W- r% A
. O9 L# O+ T; X+ T" l, _1 X
$ _1 N7 ^, D( M5 [
9 p2 x3 n5 f J4 g# d* H5 K2024广州国际车展 观察者网 9 a* \- d5 v% ?
2 @4 E( n; y# ?就在前一天的11月14日,2024年中国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是中国汽车首度达成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汽车十余年的电气化转型迈入了新的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无疑正向着由大做强的方向发展。
( ^' o4 g- {: Y- H% ^" j' Q4 d8 ~
, @4 d# W$ {& i% J同一日发生的另一重要事件是,吉利控股集团两大中高端品牌极氪、领克实现了品牌整合,其中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
5 V0 e3 j: {9 g% I
1 r1 }0 R& m) D7 H3 Y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迈入新的阶段,在广州车展破纪录的参展规模背后,一个老问题再度摆在了行业面前:我们是否还需要更多汽车品牌?
, e( \9 Y& d# k9 E
9 i; y' g2 P" j3 v; c4 i: V& P头部企业率先打破壁垒
$ T6 i: k; \. `, s6 G7 X1 {
0 U8 `& D0 R9 Q' X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看来,极氪、领克的股权结构优化,是吉利控股落实《台州宣言》战略框架的关键性举措。 5 A& {! e% U. ]$ C+ l/ ]# ^/ C
' {7 Y, L1 @* x+ G5 u7 K( i1 N今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发布《台州宣言》,宣布将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进行战略转型。 ) w9 [6 v- C; T. s3 b
+ n4 [' s5 B5 D, \值得一提的是,极氪本就是诞生自领克的品牌。极氪的首款车型极氪001,其原型概念车名为领克ZERO Concept,于2020年9月发布。然而在2021年3月,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极氪正式独立,首款车型也由领克ZERO更名为极氪001。 ( Z! y) { h5 B/ o5 k+ e* w. o
* M; S; _% M8 b; I4 A( r V/ h9 j
1 Q) @3 F$ s7 p
; A$ K8 o; u' k; K: q除领克外,雷达汽车也吉利旗下被整合的品牌之一 观察者网 ) U* N) Y. _% a% V
8 O0 u# Y% P" r9 A" W
其后,极氪品牌主攻20万元以上的纯电动车型,领克则覆盖10万-25万元之间的燃油和混动车型,看似分工明确。但两大品牌之间仍有不少产品定位存在重合、甚至出现同业竞争的现象。 3 Y& e$ q- o$ L+ f0 }# X
% n5 d' S$ m$ W* ~" `
进入2024年,此前从未涉足纯电动车的领克先后发布了Z10和Z20两款纯电动车型;而此前只做纯电动车的极氪,在吉利汽车2024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宣布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推出混动车型。同业竞争态势似乎更为明显。
* ?- `, k+ k- X: N+ v6 } k3 K; }, h5 X+ H) r, G7 U2 K2 P7 m
现实是,今年1-10月,极氪品牌累计销量为16.79万辆,同比增长82%;领克品牌累计销量为22.67万辆,同比增长38%。尽管领克基于燃油和插混的销量仍高于价格更高且纯电动的极氪,但增速与后者已有明显的差距。
) Q$ K; B, t% p9 B8 A( Z6 k* |
Q/ S% y4 x7 \6 c7 ?因此在吉利控股集团看来,理顺极氪、领克的股权关系,旨在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激发规模效应,致力于2026年底将极氪、领克打造成为“年产销百万级的全球领先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 T: m3 t I1 ^
( A1 d% Y9 }: v7 a( ~' [5 Y
' r/ z$ R- b5 |6 c% \3 o' D- x4 V/ E2 L6 }4 V* u f" G! {
于广州车展上国内首发的领克Z20 观察者网
2 i& J: D1 j2 [3 Y& t% R3 q7 G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观察者网表示,大品牌兼并小品牌是行业的常态,极氪原本在上升势头上就优于领克,未来将比领克更为强势。此外,吉利、领克、极氪间的股权关系此前较为复杂,投资人难以对公司的前景进行评估。且吉利系品牌存在的交叉持股现象,也不利于公司作出快速决策。而通过优化股权,吉利消除了交叉持股,对公司提升决策效率也有重要意义。 + m8 s+ Z( o. u( v- q
0 w6 w& U0 U5 U2 R: s, e' w0 Q
事实上,自今年9月《台州宣言》发布以来,吉利控股旗下品牌的整合速度明显加快。更早之前,吉利早期的电动品牌几何也并入吉利银河新能源系列,而小众的电动越野品牌皮卡也确定并入吉利汽车集团——在本届车展期间,雷达RD6、雷达地平线等车型没有独立展台,而是处于吉利品牌展台的边缘地带。 # o3 W! S, P6 ^' |- V/ C0 r8 H
0 Q- j0 @4 i1 x" s% y7 |1 O无独有偶,上汽荣威和飞凡的整合也在不久前得以实现。
+ l ~4 e: L/ Q2 e
# Y) J+ Y8 v( T4 E. }$ g. k0 d“荣威与飞凡不再独自奔跑,而是选择并肩前行。”今年10月,上汽乘用车微信公众号正式宣告两大品牌重新整合资源,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分裂。而在此前的成都车展上,刚刚回归上汽乘用车的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透露,今年将把工作重点放在荣威、飞凡营销服务机构的融合上,且年底前将完成融合100家的目标。
. u/ \. j" J) g
: W: g) U4 ^8 G) |+ s2 Y* f+ Q% g# P& w* X4 Q" M; y3 [4 E
( T0 t3 Q$ `% F) ?
本届车展,上汽荣威与飞凡已合并展台展出 观察者网 7 Z( `+ D2 ?2 \! c1 T
) O5 X7 f; I" K) m% _" @与领克、极氪关系类似,定位为中高端新能源品牌,飞凡本也脱胎自荣威,甚至一度使用荣威的车标。然而,即便后续推出定位在2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车,飞凡却也难以摆脱荣威的影响,市场反馈持续低迷。而荣威、飞凡、智己等上汽系产品定位重合、同室操戈的现象也一直存在,既混淆了消费者对上汽自主的认知,也没有给诸品牌的销量与影响提供协同效应,造成集团内部的资源浪费。 ( ? d1 O3 o2 X0 O+ S* [
; j( ~: F" l- O7 f* E& F车海战术仍是行业主流
/ u, J y6 B6 j i5 R; e7 f1 V9 M6 B; N) R7 i4 M* k* }3 i
吉利、上汽等行业头部企业的品牌整合,客观上也为行业打了个样。不过受历史原因影响,现实是多品牌、车海布局,迄今仍是国内头部汽车制造商在市场的主要呈现方式。 7 _2 S1 Q) D% {# l: ]# t9 S0 I9 W
, ]/ F- U( Z0 P/ y/ u$ y) P以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为例,在本届车展独占一整个2.1展馆,旗下比亚迪品牌王朝、海洋两大销售网络,辅以腾势、方程豹两大30万级中高端品牌,和100万元级旗舰品牌仰望,加之与热门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联动,在车展期间吸引大量观众驻足。
* w$ W5 B, c/ H& Q
" f" r t& ^, a1 I. W# Y& }) @5 Z% r
& }: o* @& @3 z7 q# D+ O/ C8 Y$ ]8 l
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联动 观察者网 6 x' i) p, X+ Q! b
0 K& _0 _1 |- j0 j. Y: d/ M! R
近来势头正盛的奇瑞是中国汽车出口冠军。旗下拥有奇瑞、捷途、星途、iCAR四大品牌,在本届车展也占据了4.2馆半个展馆的面积。多品牌是奇瑞自燃油车时代以来延续至今的方向,早年有瑞麒、威麟、观致,当下有奇瑞风云、捷途山海、星纪元等新能源子系列,还有专攻海外市场的JAECOO,让人眼花缭乱。
& J. f$ O& q/ L8 z: t$ s) q9 C" ?
) L+ W: ]( m- L/ n; e3 D& J长安汽车是自主品牌销量最高的国有企业,和吉利一样,旗下长安、深蓝、阿维塔三大品牌对应着不同级别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就连长安品牌内部,也有长安启源等子系列车型系列存在。
A4 A9 \' w$ U( B/ h
' W, [: ?6 J5 Q3 S+ {8 E3 o尽管长城汽车近年销量出现下滑,但企业营收、盈利状况仍处在高位。旗下哈弗、魏牌、坦克、欧拉、长城炮等品牌虽然也有整合传言,但至今没有明确定数。 ( f! g1 z. m1 e! H; W6 P
0 Q3 q/ x* W" `! @2 A8 W+ D/ F" l
就连起步较晚的造车新势力,在从简单的“活下去”的基本需求,到实现更多企业价值的过程中,也寄希望于通过多品牌覆盖更大的细分市场。蔚来于今年发布的中端品牌乐道即是这一阶段的典型,其代号为“萤火虫”的第三廉价品牌也已在明年的议程上;而小鹏汽车虽未推出独立品牌,但面向紧凑型市场的MONA也以相对独立的姿态出现在前者的产品序列中,且取得了不错的前期市场反馈。 1 Y# H% P0 R7 t/ M' A) _% T* Q
6 G' z8 x" {0 r7 [) j$ \, b& }- p- W7 a
; [3 W s, C) w" ], N蔚来子品牌乐道展台 观察者网
9 i6 z! O# b( J- h% c% S' @8 M+ {4 g" A! t! f
就连多次宣称“不造车”的华为,其鸿蒙智行也已汇聚了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四大品牌,分别对应与赛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的合作。 1 v: |/ w9 g8 \
0 O4 d' V; t" b6 W+ e! V# e% R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整车制造商和汽车品牌。据张翔估计,中国乘用车和商用车企业超过100多家,相较之下欧、美、日、韩等主要汽车工业国,各自车企数量不超过10家,因而竞争尤其激烈。 - ^( ^# e% J# t/ i$ K
5 |) m# q; s- m& ~
尽管多品牌、车海战术一定程度上为车企提供了规模效应,也为中国年产1000万辆以上新能源车提供了助力;但随着近年来价格战的加剧,车企、品牌也在经营重压下趋于分化。
! s- p! F% S+ f! ^- z' m! q3 e$ p/ X) A6 _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汽车行业收入为7.36万亿元,同比增长3%;利润3360亿元,同比下降1.2%;汽车行业利润率4.6%,不及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1%的平均水平,并创近10年新低。 # _5 Z" h$ Z# T$ i3 B
, a) y" s9 \8 ?' W/ D, y+ p
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虽然车市生产规模扩大,且上游碳酸锂成本下降利好降本,但由于车市价格战严峻,车企利润总体下降压力还在加大。
' `( H" Z T3 e0 I8 W! p
6 [% C2 q- P1 }* J f9 F6 m# ^9 T; R! y% Z/ M" @/ ?# w
( k% w" C8 j3 [! k5 D' |6 e仍处于保密状态的鸿蒙智行尊界品牌 观察者网 . _; |# I/ o( z) C: U6 E; A
7 q: B% L. }8 g! x; L
事实上,中国汽车企业的经营状况呈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比亚迪在巩固市场规模领先优势的同时继续保持良好经验态势,较大幅度的增长第三季度营收更首次超过特斯拉;另一方面,上汽、广汽等依靠合资品牌的企业,其利润出现大幅下滑。而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迄今尚未实现盈利。 9 X" ?/ I, ^9 D5 `8 u
* @/ j2 }6 E E @) u品牌整合推动产业走向成熟( G3 n5 N9 s2 Z9 u
; y4 x. H' P) M6 H3 Y8 S8 w作为大宗消费品,汽车行业的任何转型都需要重资产投入,也势必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传统燃油车企“大象转身”缓慢,以至于错过时机,与转型投入对财报影响有很大关联。 ( U. T6 H0 ?! x; s/ f0 D. g' W E
$ L2 s" r: G2 D3 L- c6 M) M
而在新能源汽车起步的早期,由于市场前景充满未知,没有石头可摸,多数企业对未来无法作出合理的预判。对于有充足资产兜底的头部企业而言,多品牌、车海战术是在摸索阶段试错的主要路径。 , G, I/ Z3 P/ ? g' F2 u# ]* H
! h) @+ ]! P0 i( [" G+ ~9 d# L随着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和占有率的不断提高、燃油车市场的日渐萎靡,汽车消费人群的主体和消费理念也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也更趋理性。因而通过对市场消费情况的分析,车企在试错中也得出了对应的策略。
/ x7 e. B& `; a: l
% X4 e) y [9 S- d9 o# ^% m事实上,此前合资企业也在进行着国内资源、品牌整合的尝试,如去年8月丰田中国整合国内研发中心,让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在华合资公司的研发人员打破组织壁垒,加入到丰田中国主导的研发项目中。而传统常见的“双车战略”也将发生改变。有知情人士表示,未来丰田在华的车型将在其中一家合资企业进行整合,并由两家合资企业的经销商供应。
. }: j( w4 L7 B* \ E" C2 F/ Z6 [2 A: `( B& r2 J$ g$ i2 M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中外双方股权及话语权问题,品牌整合仍面临诸多阻力。就在本届车展上,上汽奥迪全新新能源品牌、没有经典“四环”标识的“AUDI”概念车正式面向公众亮相;而一汽奥迪则针锋相对地以“纯电四环即将点亮”为网络话题,推出基于PPE平台的Q6L e-tron。 8 l# A) ?: y& B5 ^$ Q% r8 f" z
9 B3 W5 O% {& u7 x; P1 [- X/ d) l$ q) @) `4 O
! ?" e1 [2 v% }9 X8 I/ {" J& s上汽奥迪推出的没有“四环”AUDI-E概念车 观察者网
7 d( X+ d! U# Q# x
2 v- N' N* k5 \$ W6 B- U在张翔看来,品牌整合还会牵涉到企业领导层面的竞争,整合后占主导地位的品牌会获得更高的话语权和人力资源,因此品牌整合难以一蹴而就。 5 p; ~* K% I! q9 Q
G8 h- K% U! ?' m3 M. V: T
不过他仍认为,品牌整合利大于弊。因为车企只有规模化才能实现盈利,而品牌整合能使多个车型共享平台及零部件,从而简化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费用和市场营销费用,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的可能性。因此,品牌整合与兼并重组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中国车企的主流。
) z2 h, G2 [/ d% V) V: M* D7 @6 L% t/ |9 n* s/ |$ a- G
崔东树也告诉观察者网,过去特斯拉仅凭两款车型就能决定自身行业地位,能否推出被市场广泛接受的爆款产品,才是车企的当务之急。 ( q7 W0 q: t6 O. |/ \$ c+ A
* v0 P2 Z+ ?2 ?, r. P! J0 r! f总得来看,汽车品牌整合,是以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为主导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不再需要多元化的品牌,而是需要定位更加明晰、更加符合细分消费者需求的品牌,让企业变得更高效、更有竞争力,而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剧行业竞争仍将推动着这一进程不断演进。广州车展前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正是行业情况的真实写照,并将为有志助力中国汽车由大做强的企业提供借鉴。 6 [) h6 x% x3 t" \6 G
% u" G" d' |- B6 H7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