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c# Q' A) ?9 O: v
7 o: C. [) J& b3 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题图来自:AI生成" Z8 H5 H i! i# a6 g3 b ]. Q6 I$ y
4 r5 Z: C- f! B- l$ _
公元1380年,没有人比大明朝的两位丞相更焦虑,因为他们快下岗了。
- f" F" D- F, r# J- k/ j$ B1 i
6 ~( U# ^6 p7 X! B' V, S其中一位是开国功臣李善长,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被封为宣国公。洪武三年,又再次因功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位极人臣。) x: L& I" V- ]3 v
: H! M9 F% p7 U! h1 s
这要是搁到现在,论谁碰上都会问一句:“这官,要当到多大才算大啊?”$ Q; g# S0 a5 \- z) ~! Q, J4 E
8 P! N' _' L8 p# z而另一位丞相胡惟庸,正是经他举荐,从通判、知县地方官,一路升至正国级。除此之外,胡惟庸的侄女还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俩人之间有着撇不清的关系。: d: s0 m Q) j7 g, _$ S6 s
0 S1 ]- f7 b/ N. o- J% X. E
出任中书省左丞相后的胡惟庸骄横跋扈,很多事务不向CEO朱元璋汇报就擅自做主,这让草根出身的明太祖很是不爽。就以谋反罪诛了他的九族,并下了一道圣旨,裁撤中书省,废除持续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后世子孙永不得复立。
( T7 H& {9 B$ ?! Z1 ]
- q3 k3 x* g2 r X1 l3 ~ o大明朝的丞相们就此失业,明太祖即将直面五府六部百官,从此再也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d" k( Q4 @ I5 y- }+ S* E' \- a
% h7 ~# ]! M. r) }* R1 S/ D
所谓权力无常,管你是开国功臣还是权至丞相,这些title有没有以及封给谁,都不过是CEO老朱一句话的事。
$ c4 b# R3 {7 T( V) g: } w$ t1 T) u. n* ]- F" t0 `' _1 |" `: C
世人对于力量,往往缺乏真正的了解。分不清什么是虚名,什么又是实利。自然就更分不清丞相的头衔和构成丞相的力量。; `9 {6 X- C" m/ a0 D% i7 i$ E2 X
: `( [9 E$ ?- o/ X$ ?
所以很多人一辈子费尽心思去谋求一个职务,以为只要有这个名头就可以高枕无忧。孰不知,真正有价值的从来都不是那个“名头”,而是其背后的力量。
5 H6 q2 A9 b. I# ^/ |' X2 B; G; \8 H6 G( k0 C/ u0 a
一、权力背后真正的力量
' {0 r K. d+ ]" c, F# q! m% A, @- A4 _+ r s* ]1 n6 t3 R, Z+ f0 D
1980年,法国哲学家及历史学家福柯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解释权力:+ S3 H& w, y0 a, J
! b3 e4 g7 A; z- S2 N" l2 m如果我完全没有强迫你,并使你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你却依然选择了我为你预设的道路,那就是我开始运用权力之时。
1 ?3 j* Q1 k ?+ z2 y
" }% B7 a4 ?) d倘若把这句话套用在职场上,通俗点的解释就是领导可以干掉我、想干掉我,但却不得不留着我。0 h0 W- d8 A0 |" X! R2 u' m% P' Z
( m+ G, x: n. g# w- i而这种权力的有效组成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武力震慑,正如德国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那句名言:“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以内”。
. r/ u$ Z! Q D% G5 v9 O7 S- C- J9 }: b5 \8 t" F) c1 _
清朝中期,曾国藩曾孤身入京,功高而不震主,60多岁得以善终,这背后难不成是慈禧太后心慈手软?恐怕不是,而是因为他背后有一整个湘军。
) z4 }- ]# {; {/ a2 v
9 S' I5 o. n8 C) G6 p0 e只要湘军还没解散,谁也不敢动曾国藩半根毫毛。他背后的力量,就是他身后的势力。9 M! `# f8 ]( Q" {) }# k
5 b% X+ H7 W/ ~8 F% _) @二是资源垄断。我认识一个在大厂做to B销售的老哥,据我所知这老哥经历过好几轮派系斗争但仍毫发无伤。我就很好奇,怎么不管上面怎么斗都影响不到他,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公司这条线上有50%以上的客户都是他的,其中一个KA大客户还是他家属所在的公司。* b# O+ k. m- G1 k, c# T
3 F! c) ^$ ^8 C" @- p. s. s: }% R
所以无论派系斗争如何变化,只要这片业务的土壤还在,人家的日子就能过得不错,这就是树大根深。3 Y6 l. E: J: P1 a% i
/ g! E7 ^/ d, r8 @三是意识形态约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很难摆脱社会评价。这个时候,别人的眼光、舆论就可以起到道德约束你的作用。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等等,都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权力约束。
% w6 O( }; }2 H3 g! ?1 F" `! P7 A- M2 u9 @7 R% K) D
从今天的职场上来看,你的一切力量,根本来源是你手上的资源能否持续为公司创造价值。8 |' Z& L |: F* s+ g- i; F7 k
. I5 h4 X0 V+ R! N+ Q这里的资源不仅是指外部资源,还有本身的技能,裁了你这摊业务就得停摆。这才是你能稳住自己在公司生态位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你有一个总监的title,虚名是一文不值的。
; { i$ }6 G! p% q( `, Z) E8 R4 Y* x X' R/ A$ f( ?1 L
二、打工之路并不安全
' X+ D. ]. O& e, K9 |/ B4 k' |# ?1 y* _" s' ?) u8 c1 Y& W+ T
客观地说,我们多数人并没有掌握垄断性资源的能力,所以才有了“职场35岁”的泾渭分明。但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很新兴的特色。
9 T1 _, v* k! @+ R' ]# x9 B. Z7 `$ {5 `2 _; ~: e( G+ |. q( q: ?
早在20世纪90年代,外资进入中国,像麦肯锡、百事、普华永道、以及德勤等外企执行的都是“Up or Out”(不晋升就离职)的人才管理策略。# t) U4 i: Q9 T W
+ b- V7 Y/ G: K- N# P, u1 a4 O% n
所以除了少数的几个高管,外企几乎很少能看到35岁以上的员工。这一点跟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倒没什么差别。
% ]) {, Q5 U2 w; t: K% |3 p# D! i/ a
一直以来,我也认为打工是最稳妥的一条路。事实上我也足够幸运,一毕业就赶上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期,触碰到了一份可能是原生家庭阶层所能摸到的天花板工作,工作光鲜,薪酬体面。% g" ^) f {- v( I3 y
3 d5 L$ t$ Y, L2 _/ M2 Y但30岁后,当我陆陆续续看到同龄人在工作中战战兢兢,亦或是很难回到职场,我就意识到打工这条路并不安全,应该未雨绸缪,在工作中不断地为自己的第二职业积累资源。3 E) g! U( s5 R1 Y" D& g3 O
% f) r- h5 N$ |
前不久,有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读者群里请教职场生存法则,一个大佬做了回复,我觉得非常地受用:
; r) A+ B% w. i; A } ]) T% [# ~" l$ ~+ ]" W, w
1、除了搞科研,大部分岗位都没什么技术含量,所以“抄袭→熟练”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 s( t" F8 L# }& P& C U. Y) N$ g3 _& |& w
2、基层=重复性工作,中层=汇总性工作+担责,高层=担责,所以领导并不一定比下面的人会干活,纯靠能干熬出来的领导确实没几个。! y: ~# Q( p7 w, q! d3 U
% k$ O, k, @# W8 {
3、多在有普适性的工作技能上下功夫,比如沟通技巧/外语/人脉维护/经济法律常识/人性把握,减少重复性工作对你精力的占用,比如日报周报/ppt Excel/领导发言稿/日常琐事,能交给AI搞定的就尽量甩出去。7 t7 S: C: d# S, A7 Z
! H3 ^8 F& K5 M* ^* s' u5 H4 k
4、工作不像爱情,多备胎是正常的,也是科学的,一主多备的斜杠青年,才能更好地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抗风险。
# Q# ~ A+ [6 A8 k# T% k
0 t# j0 D6 p5 V1 a你想全身而退,就得提前规划退路。只是很多时候,大家根本不相信自己当不了一辈子的白领,也不相信自己会中年投身其他行业。
+ ^3 Z9 [1 H: r1 v2 t7 r$ j- s- Y& y& h& D
三、一生至少改一次行5 Z [" t8 ` d$ j1 d' T
- ~7 Y% y6 ^" @7 W3 e2 b8 G+ D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生产力时刻都在变迁,这些不以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 c( J; I% D; h# P5 C7 D- E* V8 ]7 g; I/ ?6 c* x
美国《财富》杂志曾有数据显示,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麦肯锡的相关研究表明,在上世纪50年代末,标准普尔500指数企业的平均寿命为61年,等到了2016年,这个数值已经下降到了18年。 # P: }7 E: \& k
1 P& z/ O) I& v' r" ?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用40多年的时间迅速走完了西方国家400多年的历程,产业结构变化迅猛、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会更短。0 M3 t0 h3 [8 v4 z# B& B
% Y% `$ W8 Z* j3 W* u9 q
与此同时,AI正在引领新一轮的生产力革命。前两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云深处科技的全地形越野机器人“山猫”,已经能够在复杂的山地地形中行进,可以预见的是,AI很快就会在各个领域大量替代人类劳动力。* E# l' Y* F9 ~0 `. U: z2 F
6 Z6 n# p1 T: R4 e7 @我想要不了几年,人们的职业发展观就会发生集体性逆转,就业市场和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会随之改变,很多中型公司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轻量的个体品牌经济。* i- e* z" d% j# {- I
" i# e* {' r4 u
当企业的生存遭遇危机,或者整个行业没了,年轻人的失业率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大家的简历就会集体出现空窗期,用人单位也就没什么好奇怪和吹毛求疵的了。
4 H0 S+ U" F9 x. z8 s# k8 I. V9 q& G; o% s& G% c) W
这样一来,大家慢慢地就会发现,职业的连贯性似乎没那么重要。
$ H5 X8 o3 e' D/ t$ R# Y! S5 u# t0 d( h
在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写的《百岁人生》这本书里,就提到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在一个长寿的时代里,人生就不再是三段式的:上学、工作、退休。" g# h% r' z; A% V8 P
8 x' ^4 T* G: q1 n" n
而是会出现多段式的人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在工作几年之后,重新回到学校修一个新的学位,然后再继续工作。也可能是辞职休假一段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一个新的领域。最终的人生可能是五六段、甚至七八段不同经历的一个组合。
& p# |' @- n) y; \& D/ m2 C( \
' s. y5 b) c! Y7 z所以年轻人不要对自己的工作焦虑、对行业焦虑,在未来这一切都会渐渐脱敏,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不确定性的适应度和包容度都会提高。但你一定要提前做好转行的心理准备。. `5 v6 U( L& ]1 \/ |: O1 M4 S) ]1 H
' E& ?; t; ?% a
前两天跟一个35+从大厂离职创业的朋友聊天,我问他是不是创业了就很难回去上班了,因为习惯了自由。他回答我说,自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以前上班也不用打卡),更多的是一种掌控感,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的。
" A- ~/ N: \/ T6 D8 P, q2 _6 y; |. ?% D4 M
35岁之前,在职场少追求虚名,多积攒实利。只有这样,才会有稳稳的中年。+ Y/ W5 a! l* N5 M5 Y
* e( ?; p w0 E: R, Z; F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 O0 [- \2 V3 v4 c! U1 M6 f
) F' ]: ^# P }, s8 r, Q! i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8 c- r* r# n; T# z* v3 _( q* D
9 \4 e7 Y: h$ f/ s9 p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