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Y4 K0 s, W6 o1 |" v ) t2 ]/ d2 b$ O1 d. }$ B, W9 G8 Q
 参观电池生产工厂、做充放电实验、通过编程构建拟合曲线估算电池容量……经过两周理论学习和课内实践后,今年暑期,上海理工大学微专业“智能绿色车辆”学员、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张文天带着“动力电池性能检测、残值评估与梯次利用”课题,来到安徽芜湖嘉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岗位实践。“有校企双方老师带教,直观了解电池企业生产、学习行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意识和实操能力都提高了!”4 o  `0 K8 ?3 T6 h" l
 
 ' W6 ]& K8 R- C  b据悉,上海理工大学首批研究生微专业包括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智能绿色车辆、人工智能三个专业,其中实践环节课程不少于50%,已有来自25个学科领域的130名研究生跨专业修读。
 8 J1 y* Z+ @) p  K5 C
 ! K+ a9 ]* u2 n; n1 s& c近两年,越来越多高校办起“微专业”——结合自身学科优势面向本科、研究生甚至校外开设不同种类、横跨不同领域、包含学分不等的专业课程组,吸引了不少学生报名修读。微专业“微”在哪里?如何看待“微专业热”背后的人才培养趋向?
 ( h' U% J% E- G
 5 b; }( D* I; I! M4 x# }. N0 D1 o  \$ ?6 i7 F( }+ _9 a
 2 M! h  ]  R5 B9 e3 k; P
 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操作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 x% Z$ E( h! t) @- `# Z' `- k
 
 & O5 U1 |, p5 x% L“小而精”,微专业在多所高校试点受欢迎
 2 Q5 V) f, V  `) G! P; {. e# H: O1 }7 `, e2 d
 “一开始有10多个学院申请开设,我们经过筛选评估选定了7个,最终实际开设了6个,没想到,不但都报满了,还得增加面试环节,甚至因‘人工智能大模型’专业太受欢迎,报名录取比达2∶1。”2024年秋季学期刚刚增设微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孟克对其火热程度始料未及。( [& f  D% J: F* S; o
 
 , o5 g# C$ K+ D) ?" B) w. W6 ^记者注意到,此前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已开展微专业试点。2024年秋季学期,又有多所综合性高校微专业开始招生、开课。如,南开大学开设应用型、学科交叉型、全英文3种类型的微专业16个,每个微专业包含5~8门课程,总计15~20学分;上海外国语大学本学期“上新”了首批9个微专业,分别由9个二级学院负责开设;南京邮电大学学生今年9月初也可报名申请新开设的脑机接口与智能工程、智慧社会工作等12个微专业。* ?# N, v2 P' f7 a  ^/ z# `8 Q; |8 p
 # }8 z! k4 G3 `6 J1 F0 m
 中山大学教务部主任陈省平告诉记者,“微专业的特点是‘小而精’,虽‘微’但不失‘专业’的性质,可以理解为优中选优的系统化课程模块。”陈省平说,在中山大学,微专业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依托主修专业的微专业,二是跨学科微专业,2024学年学校56个院系共设置了88个微专业,各年级学生均可报名,最早于大一下学期报名,大二开始修读。“学生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资格,同时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可申请微专业证书,但该专业证书不在学信网标注。”
 / \6 a+ m% B% B7 X: o/ Z
 / v; g7 X& Y0 B$ e# `% Q5 h记者注意到,一些微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列出了明确的修读条件。如南信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微专业,要求报名学生须是大二及以上理工科本科生或理工科所有年级硕博士,还要求“学生需掌握python编程语言基础,了解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基本原理,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同时,需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基础知识。”“面试其实也是筛选,要求学生至少要有数学、计算机的一定基础,这样学起来入门相对容易些。”孟克表示。
 * P3 n& X4 W) g8 V
 ! j4 F! l. x+ y! V
 : }1 t6 O4 F/ x+ E( U( O; z/ G# l, r5 _# l9 n4 T- F$ P3 R0 t2 c4 X. ~
 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现场,选手调试参赛作品。俞方平摄/光明图片/ n1 f1 `9 `8 P; ]2 l  C
 & L- r2 f7 t5 r
 开拓视野、精于实操,课程与培养模式设置更多样7 F# Z9 p' B7 f: s
 : a$ [# F! F8 n4 h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2021级学生邓栩瀛修读了管理学院“计算、数据与管理”跨学科微专业,他坦言,修读的初衷是希望了解更多跨学科知识,并在学习主修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时,了解学科知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过程与思路。“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计算机和管理学的交叉学习,可以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我将来想跨学科读金融科技、商业分析的研究生,有交叉学习背景会是申请时的优势。”3 o0 D  K0 {  m! S
 8 e4 A7 S: d" }" [! _* w) y
 在陈省平看来,微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专业、科学的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较为系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其二,学生经过交叉学习,更高效、更敏锐地发现学习兴趣,初步规划接下来深造和就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进阶和精深学习。其三,通过与不同学科专业同学的相处与交流,扩大朋友圈,积累多学科背景的同学网、学术网,提高团队合作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总之,希望通过微专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继而更好培养和提升创造性,增强学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K' i  s5 V" G; F5 C% U4 p
 ! f6 g+ G3 y) g3 v8 C3 P( e; t
 “丰富的跨学科视野和更为多样的技能”在邓栩瀛看来是修读一年来最大的收获,“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为主修学习提供了有益补充。例如,‘博弈与运筹’‘大数据商业分析’等课程,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我对数字化运营与管理的理解。‘数字化商业模式’‘金融科技’等课程,则通过具体的案例,加深了我对计算机与商业相结合的认知和理解。”: t$ X# o! m6 u, j2 \: I
 0 \, _' G* c) }0 C# B. f
 孟克表示,交叉学科类微专业本来就是学科融合产物,开设时保留了学校学科的鲜明特色。“如我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很多师资来自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打通了师资配置,也形成了自身特色: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类似‘微专业’比较重视软件基础,再加入模式识别、深度学习、心理学等内容,对南信大而言,自动化色彩更突出。”
 6 \  k1 _& t  k. B5 P5 S- I- j
 T% [' v+ M/ L7 s8 E% Z, |2 S* g不仅如此,正因为鲜明的就业实操导向,南信大的微专业设置通常包含有约四分之一学分的专业实践环节。如“人工智能大模型微专业”的“大模型综合实践”必修课,通过项目驱动的形式,以华为、航天宏图、阿里巴巴等企业需求为背景,以智慧教育、智慧气象、智慧医疗为依托设定实践项目,让学生以三人团队的形式完成,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大模型的能力。“不仅有企业导师参与到课程指导中,企业工程师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毕竟其对社会需求敏感度更高,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孟克介绍。- V# x: Z( @: S; ]  L
 
 ; s. _9 Q3 [9 @8 F' x  g
 $ [# H5 ^2 N: u
 - M  _. ~, d# Y/ ?& n河南省洛阳市农科院试验田,“博士专家团”鉴选小麦品种。张光辉摄/光明图片
 ; Y2 |# |6 B* r. P; p. w7 h
 * T) v; O# ]& e9 \1 w/ `* C立足兴趣、着眼发展,与主修专业共同赋能人才培养5 W$ J* ?- a, j
 
 3 L3 }3 C# d# M, ?. S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修读微专业?微专业和主修专业的关系应如何对待?
 V: o% Z8 r1 y8 P0 {+ f! W/ u1 m& h& ^0 _
 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表示,专业既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因为客观世界研究对象和问题太过复杂,才有了专业分工。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所谓‘专门’就是分专业教学。但毕竟这种安排一般具有较强‘刚性’——所需培养的时间较长,灵活度比较低,其边界划分也有一定主观因素。对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又导致了专业之间综合、融合的需要,所以又产生了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双学位等,弥补划分过细造成的狭隘性。”" v& J. }5 _( c8 a' C, b( G4 p; ?
 
 8 E4 c( \5 W! M0 J$ S  \4 S9 z马陆亭表示,设立微专业也是一种修正、弥补的探索,不仅修读时间相对少,较为灵活,也有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学生兴趣点和人生规划的弹性。“实践表明,越结构化强的知识体系,越容易迁移。学好主修专业一是为未来专业相关工作打基础,二是奠定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使将来不从事相关工作,也能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是碎片化学习替代不了的。而微专业可以对此进行合理调整和补充——若不喜欢本专业或本专业所学无法满足更广泛的个性化需求,如跨领域就业、跨专业深造等,微专业可以起到弥补、调节作用,达到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深度和延展皆备的效果。”
 3 b6 f) A9 l" ~# u3 N; w  J) n& Y9 p/ H: d
 “由于学习需要占用周末休息时间,首先,学生需要真正感兴趣,有自驱力;其次,不少微专业的课程是核心前沿课程,也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花时间去钻研,”孟克表示,“微专业培养的目标,一是一专多能,二是强化快速适应、和需求相对接的能力,所以,希望学生真正基于自身兴趣和未来规划,在保证主修专业学习、学有余力和充分兴趣的条件下选择,作为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拓展和延伸。”孟克表示,南信大近年还准备把微专业规模扩充到20至30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7 c- q' \1 q0 d
 
 / V  |9 L: D4 ]“兴趣、志趣实际上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发掘和验证的,单纯地依靠情绪或想象,并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或天赋。微专业‘小而精’的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能力完成学习要求。”陈省平表示,首先,微专业不“挑”学生,只要愿意且学有余力的都可以修读。其次,在修读微专业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发现更多可能的方向和兴趣点,并开展进阶学习,“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的。”8 O+ i/ E! o5 s$ `
 K; k2 s6 o& W$ X: ?  x3 t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9日 14版)0 p/ F1 M8 J$ p8 B
 . e  w' j4 t& P* K$ n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