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宋希濂,这位曾经在国共战场上叱咤一时的将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特赦,重获自由。出狱那天,他满怀复杂的心情迎来了陈赓将军的到来,这位战场上的老对手,竟亲自前来接他重回社会。面对昔日的恩怨,陈赓一句“既往不咎”让宋希濂感动不已。多年后,他被安排为全国政协的文史专员,将往昔的岁月化作28万字的笔墨,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7 b0 z/ K7 O0 i z4 e% U
6 m7 {+ N) V5 x
然而,在1980年赴美探亲后,宋希濂做了一件令所有人意外的事情。当陈赓的遗孀傅涯来到美国探亲时,宋希濂不仅热情款待,还悄悄地塞钱给她,嘱托她回国后为陈赓墓前献上鲜花。13年后,他在纽约去世,最后一句话更是令亲友落泪。他究竟说了什么,让人不禁陷入深思?
1 e- @7 v: h3 U+ g* a
, f: H! C0 Z8 g; P( J( p% K0 {0 N4 f2 K
; I) r; x/ @: Q" Q: x. p4 j$ {
宋希濂的军事生涯与重要任命
2 H* Y3 T: j. O7 D% x) ^+ G: i
" ~8 F4 |9 S3 y2 ~! E% r( ?# @1949年的中国,国共内战正处于最为激烈的阶段。2月1日,宋希濂接到重要的命令,被正式任命为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同时兼任第14兵团司令官及第14编练司令部司令官。
( u+ x' j4 l1 }8 l4 R5 N# M9 m2 _6 `
6月29日,他再次被提拔,出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同时继续兼任湘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接受新职位后,宋希濂立即着手调整部队布局和加强边区的军事部署。他频繁地在湖北和湖南之间穿梭,检查前线部队的配置与战备状况。 ?* u- A1 g. l5 d
" r* T' _: {& K4 Y0 A4 ~+ Z7 S! c5 K. }% a* g% E
0 j1 ~5 o, B7 ~2 y& e, T9 |: o到了8月,宋希濂的责任进一步扩大,他又被任命为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9月,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宋希濂参与成立了川湘鄂黔边区“最高决策委员会”,并担任了主任委员的重要职务。3 a9 E8 u+ b# t0 H. g& @$ g
+ Z( C. i9 v" T0 s" ]& n
到了1949年11月,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西南大举进军,宋希濂指挥下的部队在战场上的压力日益加剧。原先防守坚固的荆门,由于连日的猛烈攻击,防线终于在人民解放军的不懈冲击下崩溃,导致宋希濂不得不下令撤离,失去了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 l/ k1 ~ p @3 D$ I. Q: k& f+ ^7 G- @
! s6 p3 k& l( I9 l3 p
紧接着,宋希濂的部队向川东地区转移,希望能够在那里重新组织防线。然而,川东的战斗比预期中更为激烈,宋希濂的部队在与人民解放军的遭遇战中损失惨重,许多新补充的兵力和物资在战斗中被迅速耗尽。6 Q/ t5 q: x" M6 k. c' l# G' ?6 b
% Z0 D0 p/ d: F: i1 K( L
3 l5 U \1 {& u8 w/ I/ u7 S% l0 V1 ]6 d7 V$ B/ \5 P0 I
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宋希濂作出了向西昌方向撤退的决定,希望借助四川盆地的地形优势,阻挡追击的解放军,为部队争取重整旗鼓的时间。然而,解放军的追击行动异常迅速,他们几乎没有给宋希濂和他的部队任何喘息的机会,始终紧紧追在他们后面。
" l% {6 S1 e( i' o" a1 _$ ] T& E* ], }9 Y7 x
撤退途中,宋希濂一路指挥着残部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行军,部队不断地在小路上与追兵交火。食物和弹药日益短缺,士气也逐渐低落。到了12月19日,当宋希濂带领的部队穿越大渡河进入沙坪地区时,他们被解放军主力部队迅速包围。此时,宋希濂深知局势已经完全不在自己掌控之中。
% z1 _3 T9 @5 X3 J8 @' ~. y; M3 n9 c) {$ e4 Q7 r, G
8 V( o0 n5 n5 _
) P z3 K+ A4 Z% R在被围困的绝望情形下,宋希濂曾一度拔出手枪,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一瞬间,他的警卫排长冲上前来,果断地夺下了他的手枪。随后不久,宋希濂及其部队的主要成员在沙坪被人民解放军完全控制,并很快地,宋希濂被正式宣布为俘虏。, H) J/ [( J/ L
; U3 A0 o- D$ Q! C2 \5 ]
囚禁与特赦
7 d, K7 N+ Y# O1 l( A% G; o
) X7 E+ Y8 w$ m" d" E6 n2 I( l$ C2 T6 n宋希濂被俘后,最初被关押在西南公安部的第二看守所。这座看守所位于偏远的地区,宋希濂与其他战犯一样,被安置在一个简陋的小房间中,接受严格的监管。每天的生活基本按部就班,除了必要的劳动和学习,没有过多的交流机会。宋希濂在这段时间里,目睹了看守所中战犯们各异的生活状态,或严肃、或沉默。看
* [ g& s# Z% }* e* X2 m2 \. P7 a: E7 b G" G6 l/ d* C1 I1 p
4 k n- A* h0 H3 [' ~) H' G$ _
% {$ k. f' o5 i9 A几个月后,宋希濂被从西南公安部第二看守所转移至北京的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功德林位于北京的城郊,四周有高墙围绕,环境比之前的看守所稍微好些。管理所的生活更加有序,设施也更为齐全,这里关押着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军政高层人物。每一天,宋希濂与其他人一同参加学习和劳动,管理所方面不时安排他们学习新中国的政策和一些思想教育课程,着重引导他们认清历史的变化和局势的发展。
2 o; @) h( b- V3 J1 t! Y
* ^7 E2 S" K0 o7 k2 ^; U功德林的生活相对规律,早上起床后,他们集体做早操,之后会进行几小时的学习,主要是学习政治理论和国家政策。有时管理所的干部会组织座谈会,讲解政策的最新动向,讨论改造的意义。这些战犯们,原先身份各异,但此时都坐在一处,时常就一些历史事件、政策学习内容交换看法。午饭时间大家会稍作休息,下午则投入劳动,或是简单的生产任务。' O* Z7 m& ` V; a
# [0 h8 z# `( t! F
6 M7 e. B( b( `5 K
- `0 i2 {& C/ h, h. d直到1959年12月4日这一天,功德林管理所的气氛明显有所不同,大家被告知有一批战犯即将获释。消息传开后,管理所内的人各自议论着,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命运转机。终于,在管理所干部的带领下,宋希濂得知自己就在获释名单之中,他的内心也随之激动起来。随后,他整装待发,准备踏出这个囚禁多年的地方。
8 z6 B3 y! K& e6 \; C) L/ y# b1 M% ^- p! j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解放军将领陈赓将军亲自前来接他。多年的未见,此刻两人相对而站,陈赓身着军装,神情淡然,目光中透着温和。宋希濂立即上前,略带激动地握住陈赓的手。面对这位多年的老友兼对手,宋希濂的神色中透露出几分歉意,他不禁提到自己曾犯下的错误,对所犯下的罪行表示懊悔。然而,陈赓并未责备,反而宽厚地说道,“两军相争,各为其主。”他随即安慰道,共产党的政策历来讲求既往不咎,重在改造,只要认识错误,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宽大处理。
* Q9 p- L( `! L3 D6 g: c5 k; a8 U* Y" R! {
. {2 s) E0 a+ q( _7 t
% n3 q: Z' r# G& K* w" M: S3 G
文化与历史贡献/ \: j8 @9 W: a- A. P9 U
: |$ n) C, ~- ?" y. ~ a出狱后,宋希濂回归了平民生活,但随即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担任文史专员,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耐心。他开始参与整理各类历史资料、协助编纂历史文献,并负责起草和审查一些重要的历史性报告,工作内容繁多,但他一丝不苟地投入其中。- M! R' M- k9 Q) c
5 H6 }3 h J4 [9 e* L+ S* w宋希濂每日步入文史办公室时,桌上总堆满了卷宗和书籍,翻阅一页页陈旧的历史资料,手上沾染的墨迹和灰尘,见证了他对工作的投入。在文史工作期间,宋希濂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历史事件,将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融入工作内容之中。他对每一段历史事件的细节都力求准确,有时会因为一个历史事件的细微之处,翻阅数十份资料,并进行反复求证。他对当年战事中的一些决策过程和军事部署非常熟悉,因此在整理军事历史时,他能提供许多细节补充。
$ t) s8 f+ q% ^2 F. I$ Q- x3 H, s# ~. m- z
* p5 ?. m2 h' ~9 W; q+ ?1 W$ }
/ j( L9 u) x% _1 q$ A! t# l7 e1 `随着工作的深入,宋希濂萌生了撰写回忆录的想法。在组织的支持下,他开始整理自己的经历,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下曾经的战场生活、战争中的艰难决策以及他个人的心路历程。每天清晨,他都会坐在办公桌前,带着一支钢笔,翻阅着陈年旧事,记录下自己从军以来的经历。他的材料越写越多,逐渐累积成了28万字的回忆录。那些文字中包含了他对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腻描述,尤其是关于国共内战时期的细节,对当时的决策和战局的记录,成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b, x! |" S8 n8 {' g) h
9 D2 q9 L/ q2 h2 Y' n8 e+ m: N就在宋希濂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之际,1961年,他得知陈赓将军病逝的消息。这一消息传来,令宋希濂深感悲痛。陈赓是当年他出狱时专程来接他的老友,两人虽曾在战场上对立,但彼此敬重。为了表示自己的哀悼,宋希濂立即决定前往中山堂吊唁。他走进中山堂,在肃穆的气氛中默默站立,凝视着陈赓的遗像,缅怀这位昔日的对手和挚友。宋希濂在吊唁册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随后静静地离开。
+ r$ b, o! G. T& O& J
9 I& Q/ j/ w6 ^$ K( M! T3 z7 w
" S: n: Y1 K) g
: d5 s0 F: |! q) W4 X' `0 ~晚年生活与纪念
! O# N0 v3 u5 U- {, c8 U2 b
: e1 b* p1 {: |; @& u* ^* m' |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终于得以与分离多年的家人团聚。长时间的异国离别,让他与子女之间有了不少陌生的距离。但这一年,当他踏上美国的土地,亲眼见到自己的儿女时,依然倍感欣慰。
3 ]$ Z7 B% R8 R& p( z) M( e Y8 j, u1 i7 [, I! l4 n9 t+ S! h/ L
就在宋希濂适应美国生活的几年后,他得知一位特殊的访客即将来到美国,那就是陈赓将军的遗孀傅涯。得知傅涯要来,宋希濂特地安排好时间,热情地迎接她的到来。傅涯与宋希濂久别重逢,彼此间多了些感慨。几次会面中,两人聊起陈赓往事。宋希濂回忆起当年陈赓将军亲自来接自己出狱的情形,感慨这位战场上的对手对他的宽容和理解。
+ K7 ]* J5 K; v7 i6 f( x
$ u- U7 [' q/ q+ H g$ `在傅涯即将离开美国的那天,宋希濂亲自送她到机场。他与傅涯并肩而行,谈起自己如今在美国的生活,傅涯也将一些故友和故地的近况告诉宋希濂,令他倍感温馨。在机场分别时,宋希濂特意拿出一笔钱,诚恳地请求傅涯代为带回北京,去八宝山为陈赓将军墓前敬献一束鲜花,以此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3 A! G& j7 u; z0 @' _+ b: L7 T
1 |6 G- z3 d( g2 f! P# K+ |
; k2 D' C* J3 }/ u+ N
+ D3 [8 H+ u( J8 y) a$ c从那之后,宋希濂的生活依然平静,与家人一起庆祝节日,偶尔也会听到国内的消息,关心着家乡的变化。随着年岁的增长,宋希濂的身体逐渐虚弱,家人们对他的照顾愈加无微不至。1993年2月,宋希濂在纽约安详辞世。对于他一生的经历,家人们深感敬佩,亲友们也为他的离世感到惋惜。宋希濂生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尤为感人,他对自己的子女说道:“万一在活着的日子里,祖国尚未实现统一,那我一定要嘱托你们,统一之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 F0 {: T [+ |6 X; g
6 k9 F1 w' Z- o$ @0 I参考资料:[1]刘志青.宋希濂为何自称鹰犬将军[J].湘潮,2016,0(5):36-39
5 }! z* P9 D$ f4 H% u) G$ A( m, t( y% F) E/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