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圆桌派》的时候,被这样一个人给吸引了,随后去查了一下她的相关信息,周轶君,她曾是全球唯一驻巴勒斯坦加沙地区的女记者,做过制作人,主持人,同时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R* j |3 T% p I
周轶君自述她十几岁时曾冒过不要小孩的念头,觉得教育过程重复乏味且烦人。然而当她真正成为母亲时,却开始思考新一代父母的教育走向。她是国际议题的记者,她喜欢从大千世界里寻找答案,于是她给我们带来了这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x5 X! Y2 u+ K, R$ Q F' o0 w
& h: c. J4 Z x) m1 o/ ^/ f
+ `& A. \: l& l: u y就像有位妈妈说的: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常常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这一代人在应试教育下长大,虽然吃过它的许多苦头,但也获得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跳板;但教育不应只有一种方式,在多元化的时代,孩子们的未来和选择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了解世界上其他各国的教学模式,帮助我们跳出自身经验和阅历的局限,多角度思辨,取长补短、因地制宜,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最适合、最好的教育方式。7 `$ p& U6 g4 f! ]
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正是一个让我们了解他国优秀教育的窗口。
7 i7 u6 r( W" T/ u1 a. X4 p4 T
第一集 日本4 F$ Q6 c0 Q9 a7 t( |! N
日本人在国际上,给人的感觉是:严谨、规矩、礼貌、素质、开放、合作…" o# ]5 i4 B" `- R3 X
不得不说,是从娃娃教育抓起的。7 _& ` D* @ |* s9 _7 r
日本教育和我们的不同,在于注重体能教育和引发思考。% ?8 \! h7 h/ c- N
我们从小总能听到老师说:你们体育老师有事,这节课我来上。2 H% |$ w& `3 o# d
但日本非常注重体能训炼。
0 B9 V2 q* H6 p' o! _幼儿园的孩子们一大早就光着脚在土地上,疯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滚,为的是让身体苏醒。# H7 }7 p( x+ z9 h6 ?
日本讲究团体和规则,练习坐姿,练习从丹田发声,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一模一样。
& b" d# K, c V$ y/ [; H8 n教室进门的地板,绘制上了拖鞋图案,意在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摆正,不能随意亦不能搞突出。/ u. w6 t4 z- ]# L- Q1 I
0 R1 M' I' ^5 u e( D1 P2 \% _5 R6 ~7 O1 k S+ N7 F
操场的洗手池,则没有接水槽。为的是在水流四溅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要顺手关好水龙头。1 z* b% s* J9 T
; ~. n9 E( |% G- S9 L2 Z0 }' Y9 `* E4 j% f
教室的门,特意做成了无法自动闭合的形状。这让负责关门的孩子,在意识到不关门会让其他同学感到冷的时候,回来把门重新关严。“做事情要彻底,把事情做到最后一步为之做完整”,这是园长先生的信念。
4 e& ~! W9 T% K
/ a7 ~2 q4 a* Z6 a% L
0 l3 e( b/ ^; N- m
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自律意识,还要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学会分享、并保护自己。在集体中,要学会和其他小伙伴们分享快乐,主动帮助小伙伴们。而反过来说,如果产生了争夺,也要学会自立,保护好自己的私人物品。
. i2 E# n# l, J* z0 x: _增强孩子们的同伴意识,重视身边的小伙伴。强调大家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或者说是为了某一个人去努力,进而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集体”的概念。( ?! o$ x3 i# I$ v+ ?! r
不仅在幼儿园,平时在家中,大多数日本的家长也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孩子主动承担家务的意识。年纪尚小的孩子,总是会偶尔地出现逆反心理,不愿意配合家长的命令照做。这个时候,家长们则会以类似模拟游戏的语言方式,像是“和妈妈比赛”的话语,和孩子进行沟通。! L! |; s8 h. W. d& `
或许这些家务,孩子做的并不完美。但也要渐渐地让她学会,养成习惯,努力地做到最好。时间长了,那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曾了解的规矩,也就成为了日本孩子们的一种惯性、本能。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6 D; p3 t2 ^7 w, s
这些看似微小而简单的行动,无意中也培养了孩子们,学会在意和照顾他人的心情和感受,渐渐形成一种“集体意识”。他们往往都会会十分照顾集体的情绪,放大整体,缩小个人。也正因为有了这样强烈的“集体感”,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日本社会,呈现出了团结、严谨、细致、完美的面貌。1 h5 f M% ]% h' ?- i$ p
但这样绝对的完美,就真的是正确的教育模式吗?随着社会发展,“集体主义教育”也渐渐地暴露了弊端。缘起集体,一种副产品随之诞生——校园霸凌。不管是学习好、或是体育好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营造一个受欢迎和被认可的团体,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金字塔分布的身份制度。
" I: p2 B7 V* x- y9 L只要有人和这些集体不一样,不论好坏,他们就是奇怪的、不合群的、应该被集体抛弃的存在。那些无法融入这些集体的个别孩子们,成为了被排斥、被霸凌的异类。过于强调集体、过于在乎他人感受的日本社会,渐渐消磨了个性化,甚至磨灭了人类应有的情绪。5 }4 ]7 C8 B Y
第二集:芬兰
/ @7 y0 a8 a9 _5 H我们不需要竞争
! m/ [5 ^% ]+ T1 N芬兰是一个人口只有500多万人的一个北欧国家,但是却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教育奇迹。/ p; b' Z3 l+ h/ {: U6 S6 p% M
在各类机构组织的教育评比中,芬兰的教育质量长期名列前茅。
4 {% e4 S; W0 H; D0 M) j所以和教育相关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自然也来到了久负盛名的芬兰,想要看看他们的教育是怎样的。# s, ]7 O$ Z W* |2 D; T1 w$ b4 [% P
芬兰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测试中, 芬兰学生成绩表现非常优秀,整体排名长期名列前茅。
/ P+ B# ]" b, R4 `然而,这个国家却被公认为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那么学生们在每天短暂的学校生活中,他们都在干吗?0 J9 O6 Z, i; a! t
; C7 \4 k2 V& W! `* ?2 C
9 z9 g# H/ z' A, I- |每个孩子都有ipad或是手机,你甚至可以在课堂上倒立着学习。& V1 J9 ~8 t. N% t
6 T' Z, M* p2 z. L- D/ H! w. H n5 X: c0 t5 t+ z& r* H6 {1 l6 |* |. ~
看到大家围坐着画画,有的人画的并不是那么好看。老师说:你想做的任何事,为什么一定要是最好呢,因为你想做就够了。
/ T8 D" P1 L! I" T芬兰的小学在四年级之前也完全没有考试,而以上的这种种并不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现象。) V) h+ K6 @" f$ f* e& Y! T
老师回应说,我们就是要避免竞争,芬兰没有一所学校是给富人开的。如果说哪一所学校最好?那就是离家最近的那所。
; D) U0 u( c$ P% E$ R$ b
2 p+ z& {& N1 M! O/ _
# \, o5 Z/ i) y2 L- z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教育制度和方式也不一样。7 j2 W( n9 _( |8 `
不同的教育理念,带来不同的成长" q7 g* | v9 u9 K3 Z% G
也许这就和《围城》是一个道理,“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 P2 g$ g, y; F5 d/ N* f! X x, {没有完美的教育理论,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重要的是跟着时间的变化,去改变、提高它,让它更适应这个时代,这才是最重要的。
2 H% J% L- V. K) n毕竟,受教育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