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十六子的不同人生终局

[复制链接]
查看4066 | 回复0 | 2024-8-21 13: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努尔哈赤是后金政权的缔造者,也是清王朝的奠基者。他一生育有十六个儿子(有记载的),除皇八子皇太极称帝外,另有3人成为铁帽子王、4人不得善终。# ]7 p# }, q+ e( t! p& K

, X+ w- g1 N- a/ q3 Y4 t+ f6 `0 g$ S0 w, F. S1 N5 E0 B
2 x/ ^/ Z' Y. R: h, l# B
努尔哈赤十六子的不同人生终局-1.jpg
2 v/ W5 L3 P7 m0 W5 I
皇长子褚英(1580年~1615年):元妃佟佳氏所生,19岁时便获封“洪巴图鲁”,晋封贝勒;后来又被封为“阿尔哈图土门”,并被授命执掌国政。
$ S" f1 d+ u$ _" j! m他曾扬言:“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因此遭到兄弟和“开国五大臣”的嫉恨。
6 k% z) L+ n" E1613年,被告发焚香诅咒大臣和兄弟,被软禁。但他依然不思悔改,2年后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年仅36岁。
4 i4 @4 i$ B/ K) O& w+ R. I4 `$ K5 X1 v: c' v. w( y2 s
努尔哈赤十六子的不同人生终局-2.jpg

1 o3 |( B8 L! u6 n3 R/ \皇次子代善(1583年~1648年),褚英胞弟,25岁时在乌碣岩之战中大破乌拉部,获赐“古英巴图鲁”;1615年,褚英死后,被努尔哈赤定为继承人。次年,成为四大贝勒之首。* O2 t6 d2 M. q" ]' W6 J8 C$ F
但他私人生活不检点,与继母阿巴亥私通被人告发。又不能善待儿子,导致其子硕讬离家出走,被努尔哈赤废去太子之位。
7 m4 |( j5 m% L( Y# P2 O1636年,努尔哈赤病逝,拥立皇太极即位,晋封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
8 n9 l- z( [9 a1 V+ s- G1643年,又拥立福临即位,后受到多尔衮排挤,抑郁而终,享年66岁。+ t& t$ _8 s& F; _6 \# Z* A
5 ?3 m6 k3 H6 a! w' Y% }5 Q
努尔哈赤十六子的不同人生终局-3.jpg

  u, k/ @' V* N皇三子阿拜(1585年~1648年):庶妃兆佳氏所生,生前爵位为二等镇国将军,死后追封镇国公,享年64岁。
& Y+ V. o  z% v/ A, f皇四子汤古代(1585年~1640年):庶妃钮祜禄氏所生,大明攻打滦州时,弃城逃跑,被问罪。1639年,封为三等镇国将军,病逝后追谥镇国克洁将军,享年56岁。
/ l& Q" s) s' E( N皇五子莽古尔泰(1587年~1633年):继妃富察氏所生,英勇善战,少年时随努尔哈赤征伐乌拉部,连克六城;30岁时成为四大贝勒之一。& D1 W1 Z. Z: b7 W/ n/ p5 o  ?! e8 u( I- N
之后,又在“萨尔浒大战”中,全歼明总兵杜松、刘綎部众。但他生性残暴,为了讨好努尔哈赤,竟亲手杀死了与努尔哈赤反目的生母富察氏,也因此失去了争夺汗位的机会。
$ N* j& P9 B* `4 g  h3 }  ^5 p1633年病逝,享年47岁。
3 `! K) S( j( t- `/ c) \3 R( h& D两年后,其妹莽古济的家奴冷僧机控告莽古尔泰曾与德格类、莽古济密谋弑君篡位,被追夺爵位。) d) _1 H" X! `! Q+ ]6 O
5 C/ m  X2 e; q' f* \3 p
努尔哈赤十六子的不同人生终局-4.jpg

* l( A5 l; R4 m5 H7 j1 ~6 s$ G皇六子塔拜(1589年~1639年):庶妃钮祜禄氏所生,生前爵位为三等辅国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享年51岁。
7 h. \5 A5 Q  R) U: q皇七子阿巴泰(1589年~1646年):侧妃伊尔根觉罗所生。
+ O5 O3 I* O5 w$ K6 G+ W2 f1626年,皇太极即位,封为贝勒;十年后,晋封为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认为自己战功卓著,爵位却比豪格、岳托低了两级,因此内心很是不满,对皇太极很抵触,时常犯错。但皇太极对他却一直比较宽容。+ R6 c+ s' G+ |; B* v
1644年,顺治帝即位后,晋封为多罗饶余郡王;1646年病逝,享年58岁。
- |  P/ @. x* Y皇八子皇太极(1592年~1643年):大妃叶赫纳拉氏所生,年少时便随父兄征战。努尔哈赤攻打大明时,献计先打抚顺,并取得了顺利,奠定了后金的发展基础。后在萨尔浒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3 v* U, z' i" g$ q
1616年,因军功成为四大贝勒之一。0 q* M% g) [4 e# ^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联合诸王,逼死阿巴亥,并在汗位争夺中胜出,继承了汗位。  d+ u3 G' ?/ ~" B6 ~: T
之后,他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对外,他统一满洲,并继续对明征战,扩大领土。并最终于1636年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
0 P* F. P) ]2 t" G) j1643年,猝死于盛京,享年52岁。9 [) b4 [4 }& _/ b  P* z. T& ?6 f

, x% D; G; S5 o' Q
努尔哈赤十六子的不同人生终局-5.jpg
6 n9 O* r: E" r! Y6 f: ~* U
皇九子巴布泰(1592年~1655年):庶妃嘉穆瑚觉罗氏所生,生前爵位为镇国公,去世后追谥“恪僖”,享年64岁。
) n, w# N" ?0 j6 M' r  M, }皇十子德格类(1597年~1635年):莽古尔泰胞弟,30岁时因赫赫战功,被封为贝勒。在诸贝勒中,与岳托、济尔哈朗最受皇太极宠爱。
2 D+ B* N( W# }6 x: d1635年,暴病而亡,年仅39岁,皇太极亲王吊唁。死后不久,受莽古尔泰牵连,以大逆之罪被追夺爵位。
% }, x5 P  y$ }0 h4 J, v皇十一子巴布海(1597年~1643年):巴布泰胞弟,1639年封镇国将军;1643年获罪处死,籍没其家,享年47岁。
! {2 G$ V6 o2 [& f皇十二子阿济格(1605年~1651年):大妃阿巴亥所生,22岁时成为四小贝勒之一,后因擅自主持其弟多铎的婚礼,被削去固山贝勒。0 X7 L" I; F* ?; m! G8 ^$ y; j$ f' v
皇太极死后,福临即位,阿济格对此很是不满,便借口病重,不去参加皇太极的葬礼。# r% c) y6 S9 W- _1 y
1644年,跟随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军,因军功封和硕英亲王。
+ k5 |: z& D) U' y( N' A阿济格能征善战,但却性格暴躁又缺少智慧,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病逝后,阿济格企图摄政失败,被削爵幽禁;次年,赐死,享年47岁。0 g+ S  S$ T! R3 V& I
皇十三子赖慕布(1612年~1646年):庶妃西林觉罗氏所生,生前爵位为奉恩将军,死后追封辅国公,享年35岁。
3 G. G* l6 |+ D9 u皇十四子多尔衮(1612年~1650年):阿济格胞弟,15岁即封为贝勒,25岁封为和硕睿亲王;皇太极去世后,与豪格竞争汗位失败后,拥立福临为帝,成为摄政王。
/ F/ {( I% M# J! Y1644年,率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定鼎燕京。
  c; R) f' R/ {! F1 j$ q1650年,坠马摔伤,不久后去世,享年39岁,追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丧礼依帝礼;次年,被削夺爵位,并被挖开坟墓。- W2 ~' r: `% j
乾隆帝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恢复其睿亲王封号,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2 h( C7 S% |  ], f3 d$ s; c
+ i& F3 |$ e# Q7 F& d5 A% K
努尔哈赤十六子的不同人生终局-6.jpg
6 h# h" x$ ?% G# d
皇十五子多铎(1614年~1649年):多尔衮胞弟,7岁时成为四小贝勒之一,23岁时封为豫亲王。
0 }8 \/ [9 u( H5 S4 y( F( q1645年,率军攻占扬州,制造“扬州十日”;后又生擒弘光帝。
& `7 o1 h) C! D6 X, k3 M1649年,因染天花而亡,年仅36岁,后受多尔衮牵连,被降爵为郡王。4 i" g  P" L1 X% z1 F; q7 J7 O( z/ ^& \
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为其恢复亲王爵位,世袭罔替,成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 b8 R2 N; L1 P1 ?/ e3 k
, n# j8 v* Z% `  u6 H
努尔哈赤十六子的不同人生终局-7.jpg
% a  C% G) B0 }0 P* p* _) g& G# P
皇十六子费扬果(1620年~1640年):生母不详,皇太极时期,因犯罪被赐死,削除宗籍,年仅21岁,是努尔哈赤十六子中寿命最短的儿子。
+ y! G$ A1 y$ U( w% V  N总结:
/ U& F# W7 S+ n2 {# j努尔哈赤十六子中,称帝者为皇八子皇太极
5 d0 R. v) i/ }: b不得善终者4人:皇长子褚英、皇十一子巴布海、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六子费扬果
/ E+ J) m8 a& h3人成为铁帽子王:皇次子代善、皇十四子多尔衮、皇十五子多铎
$ u; D9 C0 f3 t9 Z( `' x其余8人也都受到了不同的封爵,但其中皇五子莽古尔泰和皇十子德格类,死后因大逆之罪被削夺了爵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