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连坐之人多达三万,随着刽子手的手起刀落,三万人头落地,大明鹰犬锦衣卫登上了历史舞台。/ d1 _! x! i% S7 d
公元1380年,宰相胡惟庸向朱元璋上奏,说家里的旧井涌出了澧泉,乃祥瑞之兆,想恭请朱元璋亲临宰相府观赏,朱元璋欣然同意了。9 K3 W: M9 G0 U) B
去宰相府的当天,朱元璋的銮驾从西华门驶出,谁知,突然从路边冲出来一个人,拼死拦住了朱元璋的銮驾,侍卫以为此人是刺客,当即一拥而上,将人围住,拳脚相加。
1 u8 _, ~) h, y! ^) @' m拦驾的人被打得奄奄一息,满身是血,话都说不出来了,依然死死地拦住了朱元璋的去路,且手指着宰相府的方向,不断呜咽着。/ [! b9 h" y: U/ I' [
朱元璋深感蹊跷,于是命令銮驾重回西华门。当他登上西华门的城墙,向宰相府望去,只见宰相府的走廊两旁和墙内埋伏了许多士兵,这架势分明是胡惟庸要造反。
+ _) x8 d$ [) M4 M- l5 C朱元璋立马派出了军队前往围剿,很快胡惟庸就被捕,立即押赴刑场,这件事在史上被称为“云奇告变”,而告密的宦官云奇也在不久之后,因身受重伤而亡。
" K" Z( V* |7 ]+ N& ~/ ]胡惟庸一案牵连甚广,被抓的人多达三万之多,在寒光闪闪的屠刀背后,锦衣卫也因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身穿飞鱼服,手持绣春刀,冷酷无情,上到群臣,下到百姓皆在他们的监视中。: ~2 t' M3 U& t( a+ D I, ^8 `
那么,这个号称大明最强特工机构的锦衣卫,到底有多厉害?锦衣卫又是怎样由盛到衰,最后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的?
( N W+ ^( \- m) L/ D! t y q这一切,还要从朱元璋与胡惟庸的权力之争说起。( f* a _2 [ r5 k- l& N* U: q
/ }) r. @+ T4 h8 |( K! K7 t
- u8 A+ Z: b. ?* F0 m8 }01& m4 w" i ^* F+ q- K/ {8 z3 j
- s) S: {* M5 H5 F q% s# R7 ^朱元璋的利箭
# s O! _5 T9 y8 k9 a) q) O6 w3 r( [& e8 ^7 t) f; f' V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彼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经过多年的征战,建立起了大明王朝。然而,朱元璋是个草寇皇帝,对祖宗立法尚不熟悉,也不知道如何制定,于是就照搬了元朝的制度。
9 z0 n7 [3 V u: I7 N在元朝制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叫做中书省,按照当时的制度,政出中书,朝中万事皆要受中书省管辖。
: S, @( f0 ?. O+ N' N" I* I这样的规定对于刚刚执掌天下的朱元璋来说是极大的威胁,不管是在掌管政事还是官员的任命升迁上,朱元璋处处被掣肘,以致于皇权被削弱。
# x+ U& `3 F# S @* Z, q" D6 ?3 Q当时,作为中书丞相的胡惟庸还算忠心耿耿,然而,随着中书省的权力不断地扩大,胡惟庸开始欺上瞒下,结党营私,独断专权,如此嚣张跋扈,朱元璋自是坐不住了。& \0 B0 U: d6 J; o6 _; G
他要将中书省连根拔起,要将胡惟庸一党一网打尽,要将皇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于是,他想要秘密组织一支队伍,来帮他完成这个任务。: o3 n, o7 m8 ]% d5 C& C
于是,锦衣卫应运而生!( O* ^; H! S3 ? ~2 G: A
7 L9 v7 c3 s, h, _. h' u1 H4 E- K0 l1 }( G
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拱卫司承担的是朱元璋贴身侍卫的职责,这些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是忠心不二的死士,而最精英的要数仪鸾司。
' `7 V1 E } X& |此后,仪鸾司的侍卫们开始变幻出各种身份,潜伏在各处,探查情报。这是朱元璋为自己打造的一支利箭,只为皇权,只遵皇命。9 U4 X$ ~8 k8 n
锦衣血屠九千万,只因此命奉皇天,正是如此!- c$ }2 E9 t+ v; H$ I
当胡惟庸还在野心膨胀,沾沾自喜的时候,仪鸾司已经将与胡惟庸紧密来往的大臣,拟定了一份名单,呈报给了朱元璋。
- C s# o8 r* Y! G1 a: f朱元璋在看到这份名单后,十分惊骇,这满朝文武,与胡惟庸关系密切者占了大半,朱元璋此时才意识到胡惟庸绝不可再留了!
r/ S7 }) A: W+ B; k' F4 p随着仪鸾司的侦查与汇总,胡惟庸欺上瞒下的罪行被一一揭露,而“云奇告变”的爆发,最后促使了朱元璋对胡惟庸痛下杀手,以绝后患。7 v- s5 i# j8 p4 J K7 P% O
胡惟庸被抓当天,就被朱元璋以雷霆手段处死了,而他不知道的是,将他置于死地的人正是当初他瞧不起的仪鸾司。
) e( ?8 e( n f$ d胡惟庸死后,遭到连坐被处以极刑的人多达三万人,而这些人都在仪鸾司呈报的名单中。8 ~/ J- Z! D2 M5 t5 U% ]9 z! C* V
% [! G& X2 g, B; P2 v# I1 p. G* y2 w8 m
随着手起刀落,数万颗人头伴着刽子手的刀光滚落一地,目睹着这样血腥场景的朱元璋,终于感受到了上位者大权在握的快感,这一切都离不开仪鸾司的侦办。
( R# q, t1 T7 \ N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亲自为仪鸾司赐名“锦衣卫指挥使”,仪鸾司至此正式成为了大明最出色的情报机构,直属于帝王,名正言顺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m: Z) H. V8 s( q8 ?6 O8 ^& r* @
从此,锦衣卫的密探无孔不入,到处收集情报,为朱元璋组建了强大的情报帝国,这使得大明朝的官员终日生活在监视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1 N5 [! [& G2 [! t( b: I然而,锦衣卫的辉煌不可能是永久的。十年之后,年过六旬的朱元璋在经历了马皇后的病逝,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为了保全朱允炆的皇位,清算锦衣卫的时候到了!5 N) `$ ~0 t& ^# q6 x/ d, W
- x6 j; d4 y* f
) I3 D* W3 W( ~5 y7 ]5 f' h朱元璋继位后,立了皇长子朱标为太子,但是朱标英年早逝,于是,皇位一下子就砸到了皇长孙朱允炆的头上。但是朱允炆性格懦弱,为了保证皇权不旁落,他开始为朱允炆扫除障碍。
0 Z+ O1 w. p1 a当时,被称为武将之首的蓝玉,为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因此被封为了梁国公,此后,自恃有功的蓝玉也开始逐渐膨胀起来。
1 W/ m- X8 j% _3 }& G! k他经常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不尊朱元璋的号令,更甚者,他培植党羽,随意任命将领,还在回京途中,自私毁关,横行霸道,胡作非为,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忍受的。
) f) ~9 c: P& }8 u8 B6 W- [- S- ^随着御史的弹劾,朱元璋更加忌惮蓝玉,在皇帝的授意下,锦衣卫开始搜罗蓝玉的罪证。公元1393年的一天,锦衣卫将蓝玉的府邸团团围住,蓝玉被抓捕入狱。$ g, x. }: x- A- e2 P2 A
诏狱之中,锦衣卫极尽残酷,将各种刑罚在蓝玉身上用了个遍,遍体鳞伤的蓝玉为求速死,一口承认了所有的谋反罪行。6 T z- N8 l1 ~- }
随后,朱元璋以谋逆罪,对蓝玉抄家灭祖,牵连者多达一万人,这是继胡惟庸一案后,又一个牵连甚广的惨案,此时,朝中大臣几乎被杀空,大明王朝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 r0 } I6 P5 }+ t+ S) Y! _0 l1 B/ J# `+ h; o: y0 n! [6 }
/ N. T4 R5 m1 w# c1 g6 j
解决了外廷的威胁后,朱元璋深知锦衣卫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超出了朱允炆所能控制的范围,于是,剥夺了锦衣卫审理案件的权利,将锦衣卫的职权移交给了三司。
" r' N( p, H( K为了平息蓝玉案的众怒,朱元璋更是将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处决了。/ L5 i! V" f; q5 j; Z" s
洪武三十一年,时年71岁的朱元璋在皇宫平静去世,走完了他身为帝王的一生,锦衣卫也随着朱元璋的去世,进入了低谷。# Q: d& Q' A) U, s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接下了朱元璋呕心沥血创建的大明王朝,可是因为朱元璋的屠戮,朝臣空置,锦衣卫无权,给了燕王朱棣可乘之机。( b, m3 t. g' h( f6 ^/ y: H
在位四年后,燕王朱棣攻陷了南京,建文帝随着皇宫大火失踪,朱棣登上了皇位。然而,得位不正,对建文旧臣痛下杀手的朱棣,遭到了天下人的责难。6 d2 H7 y+ x( i- I W
为了稳固皇权,沉寂了四年的锦衣卫被重启!9 A9 R* ?1 P ]6 K+ x
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前,对燕王府实施监控的锦衣卫就曾让朱棣坐卧难安,诚惶诚恐。如今,君临天下,朱棣到南京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锦衣卫。1 |4 q* d" s8 z
9 H( V ^; E9 c: L7 ^+ h
7 s2 L9 X1 l3 J02
* b0 t4 ]4 C/ l# u; C8 ~" o9 U) T7 m% G
厂卫合作
: n2 _" `" B0 ~. z% Z$ M L
* n( R0 f& ?# d3 w( @! \, ~2 L锦衣卫被重启后,朱棣延续了朱元璋的管理制度,恢复了锦衣卫的职权。诏狱被收拾一新,曾经被毁坏的刑具也被搬回了原位。
" \2 N+ k6 T7 I1 w5 \! J' P, Z一场清理旧臣的杀戮也即将到来,绣春刀一出,必定是血迹斑斑。如同他的父亲一般,朱棣相信,天底下没有杀不服的人,谁也无法阻止朱棣想要重塑皇权的决心。$ h; _9 I. T' E
当时,只要是锦衣卫出现的地方,即便是各地官员也不能横加干涉。不管是何地的官员与百姓,只要是流露出对皇帝的不满,那么绣春刀就会架在他们的脖子上。
; U, @$ H) f, Y: S( f: I/ A然而,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时期,纪纲的到来,使得锦衣卫最终成了恶魔的代名词。纪纲作为锦衣卫指挥使,热衷于研究各种刑罚,只要有新的犯人入狱,他就会将新的刑罚在他们身上试验。
" p) q7 b+ F* o) O. @! ]4 P( M2 a不仅如此,纪纲利用职权之便,对官民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甚至靠着走私贪墨,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这些财富支持着他无限膨胀的野心。
8 X3 j, ]4 Y8 \% x: Y& @6 Q纪纲开始培植死士,私自打造兵器,不满足当一个锦衣卫指挥使了,然而纪纲仅仅拥有了蠢蠢欲动的狼子野心,还没有开始行动的时候,就被人举报了。% {' D& o, b! l
+ N3 U' _5 U6 ^: b- r, C
. P5 H# n _; D( L" P: ^% k1 C$ F举报纪纲的是一名宦官,也是朱棣实际上的心腹。纪纲被抓后,被朱棣以谋反罪凌迟处死,纪纲死后的四年,朱棣成立了东厂,负责监管锦衣卫,从此,锦衣卫只能匍匐在东厂的脚下。
6 o$ i, ^$ p4 i朱棣死后,东厂的权利越来越大,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大太监王振带领着东厂走向了全盛时期。当时的东厂,不仅监管锦衣卫,还对朝臣百姓进行监管,锦衣卫的权利被削弱。
) S1 t9 e+ I; e为了不让锦衣卫没落下去,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开始巴结王振,尽心竭力地为东厂打击群臣,厂卫合作,挟制百官,大明王朝陷入混乱,然而锦衣卫却希望以此能重获发展。/ l4 w, Q5 E- }. _0 F* j
然而,希望终究是会落空的。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亲征瓦剌,随着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回宫中,群臣激愤,奏请朱祁钰杀了王振。随着王振一党被诛灭,马顺也被处死,锦衣卫只能收敛锋芒,以待来日。, p3 Z3 n2 l: P
到了明武宗时代,锦衣卫直接呈报皇帝的权利也被收走了,指挥使必须将情报呈报给东厂,再由东厂呈报给皇帝,由此,锦衣卫几乎是变成了东厂的下属部门,只干一些审问、抓捕的脏活累活。* q$ {+ U7 ?0 w6 t' Z6 M' P3 i
' H& T9 `3 Y8 b `& r
3 d E: K( n$ O& y) y: Z" S( {然而,这还不是锦衣卫最没落的时期,随着另外一位宦官的到来,大明王朝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6 P/ b ^# t8 s" w
当时的大太监刘谨深得明武宗朱厚照的宠信,得势后,他重新开启了西厂,用来监察东厂和锦衣卫。西厂的手段,比之东厂和锦衣卫,有过之而无不及,手段极其残忍。
6 k+ }0 u5 ?- Z( D+ U& d当时的大明王朝,朝臣百姓们,已经常年生活在东厂和锦衣卫密探的监视之下,现在又来一个西厂,更加苦不堪言。; U, A& ]2 a3 A
为了将情报权利握在自己手中,刘谨又设置了内行厂,自己担任提督,一举节制了所有情报机构的权利,这样的举措直接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0 x) i1 R4 P ]1 Z; Z, |9 q
群臣们联合了东厂与锦衣卫,趁刘谨出宫的时候,上书皇帝,痛呈刘谨的罪行,所谓墙倒众人推,群臣上书后,明武宗也不敢怠慢,立即下令逮捕了刘谨,随后处死。
/ G! D1 W6 n8 y8 x0 n% A随着刘谨的倒台,西厂和内行厂相继被废,东厂回归了最高特务机构的位置,而锦衣卫一直依附于东厂,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明朝晚期。
' `/ I& V) {' R- L) n+ G4 Y5 H7 ?% }5 i! r: \5 w
; Q- |! b# T7 J天启帝朱由校继位后,面对的是一堆烂摊子。在外,辽东战事糜烂,败报频传,在内,东林党人把持朝政,大臣们整日沉迷于权利斗争,不顾国事,孤立无援的天启帝只能调用身边的厂卫。1 B. H- ~! v* t# P, ?0 v2 z3 A7 [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徘徊在灭亡的边缘,外有强敌不断滋扰,而内有党争,且灾害频频,民不聊生。无奈之下,天启帝启用了亲信太监魏忠贤统领东厂。4 J U) I1 n6 t6 |2 S1 `: p
魏忠贤出生于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他从小不学无术,阴险狡诈,游手好闲,因欠了巨额赌债被迫自阉入宫。入宫后,魏忠贤与天启帝的乳母客氏交好,得到上宠。8 ~' x7 V+ Z" _( Y
天启三年,魏忠贤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一开始,魏忠贤为了缓和局势,不断向东林党人示好,但都不为所动,反而还上书皇帝,参奏魏忠贤的种种不法行径。
3 w& j+ c$ T' z1 D% E0 ~东林党人的意气用事,惹怒了魏忠贤!
0 d" ? U+ i9 g: M在天启帝的默许下,东林党人的政敌被召入内阁,而党争失败的大臣们则纷纷齐聚魏忠贤的麾下,此时的锦衣卫也成为了东厂手里的一把刀,一时间阉党的权势不断壮大。9 W" C# W$ v8 W) `1 }9 d* I' G
魏忠贤一党开始逐渐把控朝政,而他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权倾朝野的“九千岁”。
$ `) r( ?9 \) g' N
' e, d/ d2 K1 F. t _, A, k% N, m/ d r6 n
天启五年六月,东林重臣杨涟、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六人被捕入诏狱。锦衣卫北镇抚司都指挥佥事许显纯对他们施加了惨绝人寰的酷刑,史称“东林六君子”事件。
2 T9 j; q7 f$ I+ v! X据明史记载:' e* H* b# m- G/ K ^7 U( _' w }
杨涟受伤最重,不到一个月,他已颊齿尽脱,肋骨寸断,最后被泥袋压身,钢钉贯头而死,其他五人也相继遭受虐杀而死。8 ?3 A2 M2 @, w2 y
到了天启六年,魏忠贤再次大兴牢狱,以贪污罪污蔑一众东林党人,东林党重臣纷纷被下入大狱,一时间哀鸿遍野,血流满地,一次又一次地权利斗争中,东厂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x _2 D( ~4 Y
当时,各地百姓只要见“鲜衣怒马作京语者”,唯恐避之不及。0 Z! v! g$ M7 o3 Z. Q
5 a- f# a* x2 F( v2 ^7 l
' O' j1 E. m1 }3 V) N
天启七年8月,天启帝暴病身亡,年仅23岁,由弟弟朱由校继位,史称崇祯皇帝。魏忠贤失去了最坚实的倚仗,而新君崇祯皇帝对阉党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0 c7 \$ ~( h [! K5 k0 v4 B一开始崇祯皇帝百般安抚魏忠贤,而魏忠贤为了试探皇帝自请辞去东厂提督之位,崇祯皇帝将计就计答应了魏忠贤的请求。% |% J8 O6 Z( c' ~! u5 H/ J9 Q
崇祯皇帝见魏忠贤辞职一事没有激起阉党们的反对,于是将魏忠贤解职发往凤阳,随即又派遣锦衣卫抓捕,魏忠贤闻讯后立即自尽。
5 R0 K/ z( s A5 c3 d而后,崇祯帝下令,将魏忠贤削首碎尸,族人尽斩。一代巨宦魏忠贤,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6 F6 M' V- _; z) \- M, l& \随后,崇祯皇帝以雷霆手段肃清了阉党余孽,锦衣卫也一通遭到了清算,从此,崇祯皇帝弃用厂卫,锦衣卫与东厂的辉煌也不复存在。
' x% @. k6 F x/ e6 Q" U+ D) P0 _1 \! l0 {0 x+ H1 {2 g; {# i- a: w
4 s- N- ]0 v3 ~3 ?5 A5 z# D
03- z3 \4 G. ], s C7 V% |
( [5 K& g" X) ]9 B% f M
实力担当! ]+ m( N$ e. e
1 \, s0 s2 U9 A* e5 t K虽然在明代历史中,锦衣卫常以反面角色出现,绣春刀一出,寒光四起,杀人如麻的锦衣卫形象深入人心。
q) a |* s7 ?% {但是,这并不是锦衣卫的全部,在那个善恶交织的年代,也不乏有忠正之士,立足其中,企图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 T; ]+ S! Q" g+ }
1、患难与共的袁彬8 F# o5 O7 h4 x/ P7 O& {# z7 R
袁彬在明英宗时期,只是一个锦衣卫的小官,他的父亲袁忠,虽然侍奉了四代君王,但是因为忠厚老实,在锦衣卫中也是寂寂无名,袁忠退休后,袁彬接替了他的职位。
8 Q8 e- d8 k+ [2 {+ g如果不出意外,袁彬也会像他的父亲那样,寂寂无名,等到退休。但是,因为明英宗被太监王振怂恿亲征瓦剌被俘,袁彬也一起成为了俘虏。
$ ]' H7 j2 b# N W( N% S# R, S6 V% G$ w0 u; y. _1 x" _
|9 }- g: |9 }) d# }& [ d在被俘虏的一年时间里,明英宗经历了这一生最痛苦的时光,除了陪伴在侧的袁彬,他无依无靠,在弟弟朱祁钰登基后,他更加感觉自己是被大明抛弃了。
0 `9 d6 r( p5 `- R! c% ~4 }9 u还好,袁彬时时刻刻陪伴在他身边,在袁彬的鼓励下,明英宗才逐渐坚强起来,保全自己得以回到大明王朝。9 N, U% _; C; |
八年后,明英宗复辟,深感袁彬对自己的恩情,明英宗提拔袁彬为锦衣卫指挥使。在袁彬执掌锦衣卫的这几年,善待群臣,清廉公正,一下子就扭转了锦衣卫声名狼藉的地位。# U& |7 |( a R
4 e* n% F8 Q; ]2 M" D
4 D% _5 ]3 P+ B4 j3 U2、直言死谏的沈炼- w4 l- X" u* |3 E" q
嘉靖年间,因为严嵩专政,残害忠良,锦衣卫沈炼直言不讳,抨击了严嵩一党的所作所为。明史记载:
/ S1 y, l% C2 ?& u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性格疏狂。
$ c2 Y5 B; Z" d C0 b. x 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沈炼得罪了权臣之子严世蕃,严世蕃牢牢记住了沈炼的名字,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 P" m! m* E9 V/ C# F6 x嘉靖29年,蒙古率军入侵,沈炼主张应战,而严嵩却主张求和,看着这满目疮痍的山河,惨遭蹂躏的百姓,沈炼悲愤交加。5 ^6 B/ @4 x5 X0 j
他上书嘉靖帝,痛斥严嵩父子的罪行,希望嘉靖帝能严惩严嵩,挽救大明江山。可是,这份上书在嘉靖帝眼里,仿佛是在说自己的罪过,盛怒之下,沈炼被革去官职,流放外乡。1 J3 S' n5 |: _5 t
然而,沈炼并没有退缩,在被流放的时候,仍然不断抨击严嵩祸国,最后,严嵩将沈炼议罪抓捕,残忍杀害。
, `4 J4 s7 {( b I6 v# e虽然沈炼身死,但是他痛斥严嵩的罪状,也成了严嵩父子的催命符,可以说,沈炼所处的时代,是锦衣卫难得的清廉公正,刚正不阿的时期。% U5 p1 V( S0 p3 m# e M) u
( T* k2 V0 ?7 \) B7 z% ~# E8 `* E2 K4 ]0 J# _. X# C
3、锦衣卫最后的荣光
4 B- I* I A) U' _# Z如果说嘉靖朝是锦衣卫的黄金时期,那么万历朝就是锦衣卫最辉煌的时期。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为了援救友邦,也为了阻止日本图谋中国,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援助。
: o! V# k0 Y) ?& i虽然兵力已经集结,但是对日本的兵力毫无头绪,此时的万历帝想到了锦衣卫,于是,派遣锦衣卫奔赴日本、朝鲜搜集军事情报。
% R3 C, P+ F$ R0 f2 @在大明军队的铁蹄踏进朝鲜的时候,锦衣卫早已编织起了巨大的情报网,在锦衣卫的帮助下,大明军队长驱直入,打得日本四散溃逃。
! r" Y6 \# O( y: ^# K在短短时间内,锦衣卫能组建起强大的情报网,将敌军的实力与战略摸得一清二楚,帮助军队打胜仗,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u1 M7 B- S1 ~% ~
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锦衣卫受到了皇帝的嘉奖,然而这却是锦衣卫在明朝最后的荣光。3 I2 T9 g5 b1 _6 a, {
6 x% S9 d. s* K2 X' p2 r" O& o4 D# j, j
04
% h2 n/ v, t( U* U- _
' |4 J- X9 u! J/ Z最后的锦衣卫" B \- Y1 T/ y! S/ x9 @0 |$ y
1 q- }6 e/ T) ^8 b& v; g
万历皇帝驾崩后,大明王朝的国势也急转直下,锦衣卫也陷入了党争内斗的漩涡中,在魏忠贤的带领下,锦衣卫完全沦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被消耗殆尽。
% A+ p7 u8 Y" ]: ]9 t, j等到崇祯皇帝上位时,大明早已是千疮百孔,此时的锦衣卫也在过度内耗中,难以恢复。虽然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前,一直想着要罢黜厂卫,然而上位后的无人可用,让崇祯皇帝只能重用厂卫。
- y0 l" V/ J+ C1 ?4 V* H8 `. i此时的东厂和锦衣卫早已过惯了舒坦的日子,想要这些人振兴国家已经是痴人说梦,无奈之下,崇祯皇帝罢免了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命吴孟明接替,成为了明王朝最后一位指挥使。
8 r; ?6 R; _- i1 b0 m" J+ X9 g8 P2 I a然而,在国破家亡之际,锦衣卫不仅没有站出来抵抗外敌,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李自成攻入北京。早在这之前,吴孟明早已逃跑,而骆养性则上交了三万两白银,换取了性命,一直活到了顺治朝。
4 w; @, C3 ?2 I/ n能为了大明王朝一战的锦衣卫只剩下李若琏一人,即便他死守崇文门,也无法改变大明灭亡的结局,最后,李若琏自缢殉国。
5 w6 N& I* m) r! D
# P9 B+ I( h1 g) J0 \9 A$ @. T& ~/ L' W0 b
公元1644年4月25日,历时276年的大明王朝走向灭亡。崇祯皇帝逼死了自己的周皇后与袁贵妃后,用宝剑砍下了长平公主的手臂,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女儿,崇祯皇帝痛苦呐喊:“你何故生在帝王家!”
4 |9 }6 }9 C5 Y: c在处置完亲人后,崇祯皇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在煤山自缢而亡,结束了他作为帝王的一生。然而,大明王朝灭亡了,锦衣卫却依然存在。
4 r$ R; p5 b6 c7 E清朝入主中原后,明朝剩余的锦衣卫又转头投降了清朝,清廷也效仿了明朝,设立了锦衣卫,但是仅作仪仗之用,然而仅仅存在了一年,锦衣卫被顺治彻底废除了。
) v! N, e! S0 M& m. B纵观整个大明王朝,帝王们妄图通过锦衣卫,监视朝臣百姓,让整个社会处在高压之下,以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8 Q4 z0 @* g- T然而,这并没有让大明王朝延续千年,反而加速了明朝的衰败。后世对大明王朝的评价却是,明非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这也印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2 g& _* h% ^: B& q* k: U, A: K
. S$ K1 e( G ^/ ?4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