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满清三朝元老,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任各部尚书、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位极 人臣,和雍正帝的关系很铁如同密友,可是他年逾古稀时却遭到乾隆帝的打压,晚年生活过的很凄惨,死时带着无尽的遗憾,那么他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受到影响?他们在张廷玉死后都怎样了?
0 Z7 e: q- m! z6 F" b) j/ v张廷玉的高光时刻在雍正时期,《雍正王朝》中雍正曾亲口对他说:+ o0 ?" s1 m9 w) B7 Z
# |( ]: Y3 ]2 F
+ g% t: {: ~8 D$ L6 U“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朕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 @. I8 ?6 \9 f
) I7 E$ d# l* s0 ?8 |# R/ q! \6 u- p5 X2 w0 e8 D/ _/ Y- j$ n
张廷玉回老家时,雍正帝给他极高的荣耀,雍正皇帝亲自给张廷玉回乡沿途的省份下旨——“拨兵护送、文武相迎”。临终前雍正帝让他作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特意留下让他百年后配享太庙的遗诏。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就算是皇亲国戚,若没有大功绩都没资格“配享太庙”的。张廷玉作为汉臣能得此荣耀,这在整个清朝除他之外绝无仅有。
7 C1 E+ X$ W- J, F' ]# Q7 }1 M# p7 w1 y' i" B4 V2 b+ c F1 V
3 u3 H- `7 X2 W* t1 V
* O& I" M- f. I' S- ~/ y7 `
# f) }+ B2 o8 G可是到了乾隆朝,晚年的张廷玉却遭到乾隆皇帝一系列的疯狂打压。从降旨训斥,到罢职夺爵,对他抄家,甚至剥夺了雍正皇帝钦定的“配享太庙”之权,弄得晚年的张廷玉晚节不保,颜面尽失,精神上遭到很大摧残。关于张廷玉晚年被打压的具体情况小姐姐讲史前文中已详细叙述,这里不再重述,有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阅读。
4 b5 E2 R' y% \ |7 l
) ?6 x% I. K1 {$ p& U, W- V8 D1 O7 Z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84岁的张廷玉病逝于安徽老家,临死前,最让他放不下的是自己一次次惹乾隆帝发怒,死后是否还能“配享太庙”?不过乾隆皇帝思虑再三,念及父亲的遗诏,下令“仍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太庙”。
( I9 M" S! i9 p7 V, Z4 \6 d
% d) ]! y$ @8 _0 X F+ m1 e$ ^9 N5 b/ @! E3 R* S" [0 T3 M/ R9 s' e
《清史稿》对张廷玉的评价:
8 N/ ~2 ]4 B8 W, S7 @
; [; L0 f% Z8 }( ]+ }* W$ K& V% z6 p7 K% _# M5 O
“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2 @- q4 Y, L' N+ y
/ Y% p ~$ y7 E0 S# n; n0 T: G1 ^0 Q% ]" O6 R2 T4 A1 z
那么,张廷玉逝世后,他的后代子孙都怎么样了呢?) A$ N0 q, k, y; z$ c/ E
' n) s* Z8 U% [' a* K2 X: f' X" v" v
" h+ @7 f+ x/ m' y# O+ L* S张廷玉一共有妻妾五人,妻子姚氏,是麻溪姚文然第六女,是张廷玉外公姚孙森的族孙女。6 _- e1 b. [4 @* B
妾室:吴氏、李氏、蔡氏、施氏、吴氏。张廷玉儿女众多,其中有历史记载的有4个儿子,3个女儿。 ]8 m" @7 @4 e4 S: L& i
5 Y8 K: W z+ o" ?6 O+ W& x, J+ d$ @; Y' e) z& V; |
一、张廷玉的四个儿子:# u# ^" {5 ^1 Y3 u2 V! ]" W+ z
' h/ z2 M; f: m- D
6 D1 I8 n5 G8 P/ J+ o0 l4 ~, e Y3 E P. n: K9 ^
1、张若霭:, P* V/ ]% H5 u
4 w# n( M2 r( N+ C( U" j
" r5 j; d' T( `6 N, {& @/ q2 y/ p张若霭生于1713年,张廷玉42岁那年才有的这个儿子,属于晚年得子,而且他和张廷玉同一天生日,张廷玉对他很宠爱,但从不溺爱。张廷玉注重对他的教育,无论在人品上还是学习上都严格要求,尤其在做人上。" R1 @2 X% g. w) x- C- w- Q9 K! ^6 @
8 N2 g0 X$ y+ R5 ~
8 A% |- U! u# ?4 d. @/ }, V张若霭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特别喜欢欣赏名人画作,而且特别孝顺。有一天,张廷玉到一同僚家做客,他在同僚家里看到一幅名人山水画,越看越喜欢,回家后仍意犹未尽,忍不住在儿子面前对那幅画大加赞赏。张若霭以为父亲很想要那幅画,酒自作主张去把那幅画要来,挂于书房想给父亲惊喜。不料,张廷玉看到那幅画有惊无喜,当场责骂儿子说:“我无介溪(严嵩)之才,子有东楼(严世蕃)之好,奈何?”张若霭连忙跪下求父亲原谅,并将那画物归原主,张廷玉这才消了气。) p" k L7 n. a6 v+ U0 ~
; q+ M6 x' X; K3 S. m
' }$ t7 O0 J% `3 ^" c- \
p0 Q& J, H9 `0 w8 b3 L
' T5 O1 @3 U* H: E( V \
: A2 r; P4 x- T
1 p# D# s/ R; F" `6 R& h' J
张若霭善画山水、花鸟,得王糓祥、周之冕遗意。
5 Y) m& a: p) A; x: t* T/ `+ p/ e$ ?( c$ a- X2 `
% }/ H8 b2 m0 F& G- s出身书香门第的张若霭学习刻苦,在学习上深得父亲真传,他聪慧过人再加上勤奋,小小年纪就能吟诗作赋,书法字画无一不精,在一些国家大事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张若霭刚满20岁就袭一等轻车都尉的爵位,正三品。
" q* k- V* h" f, K) k4 k
8 l( Z. W# N) j! Z& L7 o2 v8 A
: O- A, `& o/ ~# Q' [1 u雍正十一年(1733年),20岁的张若霭高中了进士参加殿试,他的试卷字迹苍劲有力,在尽忠为国的观点论述上功底深厚,忠君之爱国情,热烈如火,试卷被雍正帝认为“颇得古大臣之风”,雍正将他的试卷从进呈的第五卷拔至一甲第三名(探花),不过雍正在此过程中并不知道他是张廷玉的儿子,起封后才发现是张廷玉之子张若霭,他又激动又欢喜,连忙派太监向张廷玉报喜。 @- b" Z) l0 @( f
k/ O2 x. O6 D+ W G: I, L- D% T; J1 B
可是让雍正万万想不到的是,张廷玉并没有接受这份喜悦,而是惶恐不安,他匆匆进宫禀明雍正,说自己是朝中重臣,而如今儿子又身中探花,昭告天下,怕引起议论,实在不妥,无论如何请求雍正帝将他的儿子降为“二甲” (殿试第二等),“愿推以让天下寒士”。7 _: x: R1 d( K+ |, g
1 n5 C- Q: D; K: j( d F
- r5 _3 y2 _) q+ y( A# F+ ~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金榜题名?张廷玉也不例外。不过从当时的大环境考虑,他不得不这样做。实际上这是张廷玉深谋远虑后做出的决定,张廷玉作为雍正手下的变法主要拥护者,得罪很多权贵,另外,张廷玉身为雍正帝最受宠的大臣,不知遭到多少人的羡慕妒忌恨,如果他的儿子再高中探花,而且是“雍正帝由进呈第五卷,拔置一甲第三”更会惹来不小非议,更为重要的是,雍正帝如此看重他张廷玉的儿子,将来他的儿子会受到雍正帝提拔,父子在朝都身居要职,这非同小可,很可能会让雍正乃至下一代帝王生疑,伴君如伴虎,仕途凶险还是低调行事为妙。出于多种考虑,张廷玉就决定让儿子降低身份,这也正是他的明智之举。" z) t- G' ~; l& O5 e
1 u0 h$ \6 E6 h9 A0 T
b* I- D1 O- L& ^. V/ n1 p, I# ]6 Y# |/ ~! F# q
' [; f6 @* M. ~, \: e$ G+ H4 g+ f, ^ y+ a' O9 W0 i( a
于是张廷玉向雍正帝恳求,看他如此坚定,雍正帝也不好说什么,就答应了他,将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 X \% }0 m' Q6 j7 o
0 d5 M8 Q5 i) b2 a7 g- i
; ^2 J7 L: r" Q& u6 t张若霭的名次虽然在其老爹的恳求下被刻意降低,但张若霭登科后,重人才的雍正仍将其直接授予 “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属于正七品。办公地点在乾清门西侧的南书房,这里曾是康熙帝读书的地方。雍正帝让他留在自己身边任日讲起居注官,主要负责记录雍正帝的日常活动、听政、祭祀等重要场合时的言行,并将这些记录整理成起居注。一般来说,在科举考试的殿试后,只有榜眼、探花才有资格授编修,可见雍正帝对其才能的肯定。
C6 z0 w5 E, z% S1 D& H7 C
5 _1 l" B: r6 K$ H
; s, |( F) j2 {8 u Z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张若霭袭三等伯,迁侍读学士,不久因儒臣袭爵不合规定,所以罢其世职,累迁内阁学士,从二品。# y {. {+ p* ?! t6 F* ]
5 ?- h) [9 R: d4 K; P
+ E \8 W! Z3 K% V" D2 Y$ R7 B U
2 e( c: v) u6 ?* J- Y+ D+ n
7 ?# K% x. v; M8 o' ?2 ~. f' ]. ?
& \: p! d0 }. O8 |8 C! J
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若霭随乾隆帝西巡五台山,生病后回京,英年早逝,年仅34岁,留下《岁寒三友图》、《仿王元章疏影寒香图》传世画作。留有诗文《晴岚诗存》、《蕴真阁集》。乾隆帝令按伯爵品级给银一千两办理丧事。4 B0 `4 `; d/ s% y+ Y# Z6 S
9 ]; Z; s x S, W8 k
; ], q" d" X7 W( c4 |- H4 Z% ~% H3 O _
乾隆帝对张若霭十分赏识,并没有因为张廷玉之故而牵连于他,因为张若霭病逝前,乾隆还没有真正对张廷玉实施打压。那时的张廷玉正和鄂尔泰针锋相对,斗得正凶,正合乾隆帝的制衡之术。张若霭病逝两年后,张廷玉开始步入被打压的凄凉晚年。
3 d9 Z8 Z7 u2 [2 H T `
- `2 i7 Y8 i7 c' q7 _8 y* K) B/ G: O0 g
. h7 L/ Q+ w+ o6 @& q1 m$ j1 C( e1 h9 L% q/ B
3 J3 X8 g- y' r. T4 x2 \0 e! n/ F' ^
- @ y" E! B" j/ D
7 f" p1 y: V% |+ n. I1 z
& A: q2 U1 ~% W4 [# Y2、张廷玉的儿子张若澄2 ^) \, m& d1 _: e
2 B& X. b9 P4 o+ v3 x0 V
$ ?8 p+ [7 d: F9 I张若澄出生在1722年,比哥哥张若霭小8岁,是张廷玉49岁时所得的儿子,他出生的这一年康熙帝驾崩。他成长的时期正是他的父亲辅佐雍正帝的时候,也是最得势,位极人臣的时候。但是张廷玉并没有因此骄横,而是毅然低调,他教育儿子生活要简朴,做人要低调,努力读书自立自强,以后做了官要廉洁。
- |( q* ?' y0 a0 [3 W) j
/ [7 E/ P; S/ J" G
1 j4 r+ u9 P4 C9 m) Z$ q, ]尽管张廷玉声名显赫,他带着孩子们仍然住在皇帝所赐的旧园中生活,粗茶淡饭,甚至连基本的日常的器具都缺少,张若澄耳濡目染,长大后颇有父亲的遗风。& u3 ]; H1 S- m& |
! z3 Y! o: H( V$ z7 H0 n
# J. P% K" r! r! a* y) b张若澄读书画画都非常努力,成绩斐然,他记忆力超群,绘画功底深厚,而且即兴赋诗也很拿手。- {9 P) X6 H/ L. T I
- N& `5 V( w( P7 ]8 V
' @6 s+ ?& V, R8 @4 l张若澄燕京八景图 5 k5 L* I& f; ^* B. R7 o( V l0 ]
乾隆十年(1745年),张廷玉的政敌鄂尔泰病逝,讷亲取代了鄂尔泰的位置,乾隆用讷亲制衡为官多年的老臣张廷玉,确定“嗣后内阁行走列名,讷亲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张廷玉在前”,张廷玉论年龄论资历都比讷亲占太多优势,让他这个可以当讷亲爷爷级别古稀老人站在讷亲后面,面子实在过不去,各自背后的势力集团明争暗斗,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张若澄的仕途。21岁的张若澄正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 “殿试”一举中了进士。乾隆皇帝很欣赏张若澄的才能,改庶吉士,授编修,让他和他哥哥张若霭当年一样,入直南书房,成为乾隆皇帝的近臣,被乾隆皇帝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对他恩宠有加。
7 E6 u/ F. w; d# o1 N, [7 N; t- \# y9 t& e7 k' \6 l
) i8 o1 i8 p/ n, s% F+ D- A" M
可惜的是,乾隆十一年,张若澄的二哥张若霭感染风寒,英年早逝,这张家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张廷玉和张若霭的母亲悲痛欲绝,兄弟姐妹们更是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尤其是张若澄,他与二哥感情深厚,这让张若澄备受打击,从此醉心书画,再难提起对仕途升迁的兴趣。
- T0 t7 S9 R; U9 Y6 |
9 h/ T# S4 v1 Y: t! O
2 N' q" y7 p& E6 t$ x7 C# s q6 N" U. E! N
/ Q' B4 a- h# q4 @7 U$ b- y% B
( {( g0 E5 Q% m: ?, _. Q
* }, ^2 b% y4 h9 T张若澄曾经两次跟随乾隆帝出巡,主要吟诗作画伴君左右。7 g$ O: q1 q8 H9 E6 ~
( Z& Z) U `& w5 S
! N: F$ o: c+ v+ ^( h, P“戊辰(1748)蒙恩召同王公大臣,内廷翰林,赐宴联句于重华宫,扈从圣驾东巡”,“己巳(1749)扈从圣驾东巡” 《张氏家谱》
6 n7 H; W* c7 z, l- o- q* a
! H$ }0 U' {( e! f! N; f s: \% |) j$ n! q. M/ f
乾隆帝喜欢欣赏美景作诗,张若澄的特长正好符合乾隆帝胃口,无论是张若澄的画作还是吟诗作赋都深得乾隆的赞赏,每当乾隆帝诗兴大发,就马上让张若澄绘图他吟诗。0 I0 e8 p2 x6 g1 J: a: K2 w; X/ D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第二次瞻礼五台山,銮驾路过镇海寺,正好大雪纷飞,眼前的世界银装素裹,美丽极了。乾隆帝马上令张若澄绘制一幅镇海寺雪景图。乾隆看到画作后,赞不绝口,诗兴大发,张口吟来,并御笔题诗于画:
+ E8 ~! E/ v- q) s* ^% T
( h+ U, i! g! B6 G$ [5 y) q. {8 G/ _( W. x+ u% }; n
“昨来无缝见天衣,一夜银林缬蕊霏。望裹连空方散漫,度余别墅辨依微。诗原践约碧峰礼,雪亦如期玉叶飞。山地向寒无宿麦,惟欣泽润夏天肥。”
) z/ V8 E* M% Z. f
: N3 X+ L5 K& d8 i1 x2 u! N* L* N X3 ` _
由此可见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 w. ?: C$ i8 C+ M9 C+ o0 A
& U: n+ B9 ~7 m5 Y6 f8 H5 g2 X/ M" H/ ] J! G8 B$ i, T0 ?3 u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在张廷玉多次请求归乡后,要求乾隆写让他“配享太庙”的保证书,惹怒乾隆。后来在得到乾隆的保证和允许回乡后,张廷玉让张若澄去叩谢皇恩,这足以说明张廷玉的这个儿子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就官阶而言,张若澄曾担任过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5 n& L6 e) j1 u5 A; g) s) V
* q+ R) l4 z% `! Z8 D
# r2 r& f0 ?5 Y9 w# J+ r5 _" I/ i5 u
+ [# N" m+ _, L
% t2 B: h! o/ k/ V( m
; j- l h) K; x+ T张若澄奉旨在懋勤殿行走,“上知其工于绘事,尝命临摹古人图画”,他将失去哥哥的伤痛转化到努力研习画作上,他聚精会神地遍观内廷所藏历代名人书画,潜心临摹、作画,他有着对艺术的渴求与执着,绘画技艺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他的画作,除了那幅被选入《石渠宝笈》的《兴安岭图轴》外,还有《阿弥陀经》等多幅作品被载入《熙朝名画续集》,成为了后世学画者临摹的蓝本。《塞花二十四种图册》更是成为传世之作。张若澄成为乾隆时期与董邦达、钱维诚等齐名的宫廷画家。
* @' u7 p& w/ o
5 w2 y( F& E* _# n: ~3 ^: h% Q. e8 I4 s$ B! m/ \. f" L1 Q
张若澄最终官至“内阁学士”兼领“礼部侍郎衔”,品秩为正二品。1770年在岗位上去世,终年48岁。
/ \3 e4 ?6 |, H8 _! q
# j! t: X N q8 w) h2 ?3 V, p5 x6 W4 k4 l6 W! \$ ^1 C* j
3、张若淑+ a, B2 T/ u5 a5 `( _1 q
) i( B7 C( G0 P5 j* V+ S4 X. s
( a' p7 X: R; X' F7 v3 R8 }张若淑出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张廷玉55岁时才有的这个儿子。他是张廷玉的第六子。2 y$ W. x% j# `
3 |" k, P' B$ X% V6 S! W8 W
' Y4 m# Q1 _" m; I1759年,就在张廷玉逝世后的第四年,张若淑以正一品荫生,授户部浙江司员外郎,供职勤勉。每有钱粮出纳,必亲自核算。他死于哪一年历史无记载。# g5 v$ j# @+ E. y
4、张若渟
6 s" `3 {# _& f! E2 a张若渟出生于雍正六年(1728年),这一年张廷玉56岁,又一次老来得子。这一年,张廷玉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 P1 `; ~- G [( C" \
) V- {, I1 w9 k' c5 \: W
; {4 @! e! A" A" G3 r张若渟由贡生纳资为郎,乾隆十四年(1749年)张若渟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时期,这时候他的老爹张廷玉正处于晚年惨景,不过张若渟倒没怎么受波及。这一年他捐刑部湖广司主事。清朝可通过捐纳制度获得官职,捐纳制度,即官员通过捐输钱粮、米谷或其他物资来换取官职或官阶的晋升,例如李卫捐官。这一制度在清朝前期为朝廷筹措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张若渟与他的几个哥哥走的仕途道路不太一样,他通过捐纳制度获得刑部湖广司主事一职。, b, b9 E( K# e4 D# D
- D' h, L2 B" q `" J
, w: {+ ^+ |8 `# \0 r
8 B2 ~$ E: l3 N4 D* s6 c+ F. Y$ X
5 g5 U# l) `& C张若渟所在的湖广司作为刑部的一个重要部门,主管湖广地区(今湖北、湖南两省)的刑事案件审理。授刑部主事,入值军机处,这是张若渟仕途上的重要一步,标志着从基层向中央权力核心迈进。4 }8 b# r/ d' ^1 V
$ o; j. r- Y- j* y) V! ?* |3 s$ ~ e+ G( J: j% e4 n1 M' {5 F
张若渟又以郎中出为云南知府,从四品;升四川建昌道,正四品;入为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历通政使,正三品;内阁学士,从二品;补工部侍郎,正二品。嘉庆五年(1800年)晋兵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卒于1802年,嘉庆帝下旨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勤恪”。
) G- J2 [9 u7 d8 e) ]
4 F% r6 W8 j% p+ Q3 U3 K6 c3 V. a/ l1 b5 S% b
他的妻子是夏氏(夏启珍之女),他有十一个儿子,其中次子张曾谊,官至浙江按察使
, n) k3 U9 M/ j+ G& M6 M
( D! M0 M w0 \- m, r+ M9 k+ K* w
5 U9 U; O+ {" B8 l, Q2 c& m0 p除了儿子外,张廷玉的五世孙张师亮,在清朝咸丰年间以其卓越的才学和深厚的家学背景,成为了当时一位著名的藏书家。
. Z" T( I) R8 |& h: `
& N c1 z- H- f: N% j+ b; v& B% B& }: d- Q2 \% T
咸丰六年,张师亮中进士入官,开始了他作为丰城县令的仕途生涯。然而,与众多文人官员不同,张师亮并未沉溺于官场的纷扰,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史书典籍的搜集和整理之中。他的藏书阁笃素堂和杨云石山房,不仅收藏了数量庞大的明清刻本,更有写本、杂稿、文集等多种类型的书籍。这些藏书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P& r* L/ z( ]1 U
) }, q- d, U- `: _, E$ s3 @9 ]# a! `. D8 v6 |8 w8 T y
他的收藏品不仅限于珍贵的古籍藏书,更涵盖了各式各样的印刻和多种手抄秘籍,这些藏品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了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在他的众多藏品中,藏于美国明万历时期的文心雕龙刻本尤为珍贵。这部刻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因其内含张筱渔氏手抄秘笈的印刻而显得更加独特。这部手抄秘籍,是张筱渔氏呕心沥血之作,是研究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 y2 Q- x* k; K) n) f. Z0 d" s
$ D- a1 \( i$ B9 z/ n. n' F
" C" _& w# R& s8 R1 i$ z二、张廷玉的女儿:9 u- r/ M1 ]8 A- U. G. M! \
* Q4 `3 B$ P0 G
3 T3 i/ P" o& g8 R* y$ [ D2 l
有历史记载的有三个女儿,招了三个上门女婿。一个女儿嫁姚孔鋠(入赘);一个女儿嫁姚鋐(入赘);另外一个女儿嫁孙循编(入赘)。
& y. e8 \1 ]- \3 X4 R. B总结:# e+ `1 b1 U. z7 u) b& l
) k* f1 s- u1 S7 t& O+ v9 [
张廷玉的四个儿子都很争气,他们延续了桐城张家“合家顶戴,满门朱紫”的辉煌。他们能有如此成就,这和张廷玉的家教家风是分不开的。张家并未没有因为张廷玉晚年受打压而败落,相反,张家的后代子孙基本上没有受到任何波及,他们的后代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张廷玉的这四个儿子,除了张若渟是贡生,其他三个都是进士出身,他的四个儿子在历史上都具有影响力,都功成名就,在历史上美名远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