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V+ ~3 u3 }9 }; a! S% _
7 D7 U Y$ v. E6 _6 ]& Y
视频加载中...
2 @3 e+ g9 d- D( f3 C: ~5 c' r: y, f2 N& ^
江苏跨江滨海,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江苏的“苏”字繁体写作“蘇”,有鱼有米。其实,江苏是鱼米之乡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
6 H* W: u1 X# y4 @8 J" N' Q' y) M
5 g8 q. S; Y# j$ i5 k- l8 n- f! Q; H2 z+ v' ?
2 u8 o! v4 S( v8 R" m△ 中华第一灶 顺山集遗址出土, [* v4 o* [ m' M* h, N+ _% e, X
# M5 y( P. w( P: F5 ]$ H在大运河畔的宿迁博物馆里,藏有一件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灶,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8000多年前的人间烟火气。
# o; [/ }# W( j$ y9 o: S3 ]2 Z& M1 Z! l" S5 L. r8 t7 a0 i
眼前这件陶灶体形厚重,灶门位于前端,封闭性很好,两侧巧妙地设计了内凹式的扳手,如果要去别的地方烹饪,只需握住扳手把陶灶携带到别处。$ q, T( b, V+ I$ t7 ?/ c' U
% ~7 X! [, D$ E0 F& d, {
; F* b# n1 O; I2 o& e$ l5 Q5 a6 D0 f6 ^
△ 中华第一灶 顺山集遗址出土
* x. ]6 @. w& `( j3 S1 X
( P( ]4 v- I# H$ u6 U1 ?" `" i; W( M为什么这件陶灶是“中华第一灶”?宿迁市博物馆的讲解员李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它不仅仅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陶制炉灶,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移动式陶灶。; F3 N, W) U" ^: |* h
+ Q% y% [$ l+ x* l7 V q. q) M( D: o3 Y `5 H v
6 E9 |, F/ } n3 x1 |△ 猪形支脚 顺山集遗址出土 杨亦文 摄
8 E4 O7 `* ?, k% ]/ O) x5 H: D- `9 t: ~) P6 v4 a, ^) t
原来,顺山集遗址中还出土了双脚形陶支脚和猪首形陶支脚,但它们受热面不够均匀且稳定性不足,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于是,聪明的顺山集人便发明出了这种半圆形的构造,这种构造可以和釜的底部更稳定贴合,还可以遮风挡尘、聚火升温。9 @9 M% a4 \0 R1 R
8 w# h9 P: T" M/ V2 [6 w
" `' v! e }* N3 c7 A" l* [
3 v2 _+ D& Z. e- M$ e- g+ U5 i$ z% z△ 顺山集遗址复原场景$ e+ P/ p1 Q3 k( W! [; J
$ ^" X( j9 F+ J" p f
顺山集遗址是江苏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它的发现把江苏的文明史至少推进了1500年,填补了淮河下游新石器时期文明的一个缺环。这里出土的驯化稻、陶灶、陶釜等重要文物,更是实证了江苏是自古以来水草丰茂的鱼米之乡。6 M7 z+ `# t2 }/ `
& V5 N1 M; _3 Y! y
9 H4 `, U1 p6 c4 c- l3 y
6 \: e" B! K. F& f1 }2 q) }7 P△ 九孔双流壶 顺山集遗址出土
. B/ N9 S) E9 X) h5 k" }7 ^% k. h) J1 f! ?# h# y2 S
根据大量出土文物,顺山集先民们的一天展现在眼前:朝阳升起,人们开始劳作,女人收集水源、采摘野果,用纺轮和纺锤纺线,男人则忙着狩猎捕鱼,尝试农耕。他们在陶灶中生火,在陶釜中烹煮食物,为平凡的每一天注入活力。陶灶上升起袅袅炊烟,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家的温暖。现如今,陶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方便的煤气灶、天然气灶等等。灶的形状在不断改变,但那人间烟火气始终如一。
9 P6 b1 Y7 x2 v% b/ R
g' W( @( Y! I$ H/ n* n5 b/ @“国宝里的大运河”全媒体报道由现代快报发起,联动北京广播电视台、每日新报、河北日报、齐鲁晚报、大河网、大皖新闻、都市快报等大运河沿线八省市主流媒体共同推出。; r9 }: r% u# \* i
7 o' f! @2 o0 @4 U4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杨亦文 裴诗语/文 钱念秋/图、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