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4年,当抄家的官员推开张府的大门时,张家十七口人早已被活活饿死,而张居正的儿子因不堪受辱,自缢身亡。
+ e5 L/ o, H' b# x抄家的官员从张府抄出十万两白银,珠宝玉器不计其数。万历随即下令,褫夺张居正所有的官衔,其“文忠公”的谥号也被夺取,全族抄家流放。; u1 K6 p" \+ k/ I" W6 l9 T) U) ^5 l
此时的大明王朝一片欢腾,张居正倒了,他的变法倒了,万历皇帝赢了,大臣们以为自己也赢了,可他们却忘了,张居正登阁拜相之时,大王王朝已是败象尽显,风雨飘摇。- M! m8 b6 ^6 T9 W8 z
当年,隆庆帝刚刚驾崩,年仅十岁的小皇帝万历被推上皇位。幼主重臣,朝堂之上波云诡谲,腥风血雨,一场场权力游戏不断上演。
1 ] z* R: K$ i7 W2 @在大明王朝岌岌可危之时,张居正凭借雷霆手段登阁拜相,施行变法,施以猛药,才让大明王朝起死回生。有人说,明朝最后的76年,都有赖于张居正才得以续命。
# Z0 B7 H5 x# b7 }* a9 |% a# ^可是,张居正也因此背上了工于心计,独断专权恶名。那么,张居正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一代首辅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2 U, c/ d# k, O, _4 W5 ]; r这一切,都要从张居正的首辅之路说起。 b# ?9 A" O! J$ E- p
2 O! ^ F* C+ c5 a+ P; _+ f1 H/ R) I' @6 T3 f1 G
01$ \- c% O$ z- n) m; [7 e" p
* _, X0 ]: i8 i, b4 D入主内阁" Q/ C0 ^2 f# B& _3 l
. z9 A# n7 n6 `4 S. R1 {. S
公元1572年的一天深夜,年仅36岁的隆庆帝在乾清宫突然中风,生命垂危。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与次辅张居正等人被紧急召入宫中。
! o7 D- o# N8 s6 ~: u病榻上的隆庆帝早已奄奄一息,见到榻前的高拱等人,隆庆帝挣扎起身,断断续续地说道:“朕……朕突患恶疾,恐命不久矣,有负……有负先皇嘱托,然太子年幼,今后,这天下大事就拜托先生了。”
% ?; p6 a3 f$ s, H8 t" [话音刚落,隆庆帝便一头栽倒在榻上,气绝身亡。高拱见状,跪地前行至隆庆帝榻前,大声呼唤着皇上,可是,此时的隆庆帝再也没有了回应。
9 J$ f" l" u8 `9 Z5 [5 D2 d遥想当年,隆庆帝还是他的学生,他教他读书写字,教他处理朝政的场景历历在目,而今,登基才六年,便已驾鹤西去,高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痛哭道:' o6 a6 M5 Y: ?) ~. H
“皇上,太子年幼,刚满十岁,这天下可怎么治啊!” J! \ m0 L) @* p
闻得此言,众人纷纷侧目,心思各异。 s& Z) U1 c q# w# `5 L% {% b
5 f$ i- P Y3 e. R) M' ^# G ^8 c/ ?: d* V& ? D
为避免横生枝节,传旨太监冯保随即起身,朗声念诵遗诏:
, ?: B6 V. W. s; Y& u# }9 L {“东宫幼小,朕今付之卿等三臣,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协心辅助,遵守祖制,保固皇图,卿等功在社稷,万世不泯,钦此。”0 x2 z) q4 @9 Y( _5 q9 |$ b/ g1 Y
高拱听罢遗诏,一阵心惊,登时就站了起来,大声质问冯保,为何司礼监掌印太监不是孟冲?而高拱得到的回答是,孟冲因办事不利被革职了,由冯保暂任这掌印太监一职。+ T8 Y0 T9 H; G L: y$ g; S
先帝在时,朝中大小事宜向来都会与高拱商议,缘何如今更换了掌印太监一事会一点风声都没有呢?高拱坚持认为此事可疑,对冯保的态度更是强硬,一再逼问。% b: ? M3 D% Z
冯保入宫多年,管会察言观色,但是也不是任人欺辱的软柿子,他见高拱不依不饶,厉声道:“高大人,先帝遗诏在此,你有何不信?难道,皇上刚刚驾崩,你就要抗旨不遵吗?”, G8 X# R* v4 E
: A0 r/ C; T1 T* c1 Y
/ @5 u! c3 z; q4 K" R
眼见两人的争执愈演愈烈,张居正只得当起了和事佬,为高拱辩解道:“冯公公难道还不清楚高阁老的为人,皇上驾崩,他难免心急悲痛,还请冯公公不要误会。” ]3 A0 G! t! p. _5 x
冯保见张居正出面维护,也不好下了他的面子,只好按下心中的不忿,不再说话。( p) ~* u4 k, b- p
其实,冯保与高拱素有积怨,冯保担任秉笔太监十几年,只因高拱处处阻挠,提拔自己的亲信太监,他才迟迟不能升任掌印太监。) v: Z9 [1 {$ @; I, a, G4 {0 z$ C0 s
而这次,冯保借着皇帝驾崩,凭遗诏上位,自然惹得高拱不满,只是碍于遗诏,高拱也不能阻止,只得接受现实。/ n: u9 o0 Y1 F: b' O8 a+ V1 L
在高拱眼里,冯保一介阉人,不过是凭着太子伴读的身份,为人嚣张跋扈,处处恃宠而骄,任秉笔太监之时,就屡屡干预朝政,如果让他升任掌印太监,更是后患无穷。
" E6 Y$ K/ g% X' E高拱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3 ` S0 [) Y4 L% q
- [* `7 `1 a+ B5 q- k: K
' }; `$ P( ^' [) c5 @% @众所周知,明朝政治黑暗,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宦官干政。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明令禁止太监识字,可是到了明宣宗时期,后宫不光为太监设置了学堂,还大加鼓励太监认字。
* R6 M/ f9 c/ c+ q9 k: p/ a" {) V/ B自此之后,凡是皇帝的口令皆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过后,再交由内阁撰写诏书。至于奏折,皇帝甚至连看都不看,直接让内阁给出处理结果,再交由司礼监批红盖章。+ ]2 @* P/ A2 H5 z/ c5 m
起初,皇帝只是想用司礼监牵制内阁的权力,相互制衡。但是久而久之,司礼监的职权越来越大,甚至凌驾于之上,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更是有“内相”之称。
7 j6 N4 P) f0 x: P可见,这司礼监的头把交椅定是地位显赫,百官臣服。
; _2 g2 y9 J4 @如今,冯保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企图与身为首辅的高拱分庭抗礼,自然不为高拱所容,他发誓,定要将当日所受之辱全部讨回,二人的权力之争也是一触即发。
6 k/ y1 m3 L$ Z/ @4 X* \1 W
7 b& |6 Q! y/ V9 K2 o, L4 A7 h5 L9 G# r
一日,冯保像往常一样正在批阅奏章,突然,一份高拱奏请皇上收回司礼监批红盖章职权的奏章赫然入目。看完奏章后,冯保不禁怒火中烧。, u p- y) m4 t O6 X2 Z
于是,他大笔一挥,在奏章上写下六个大字:“知道了,遵祖制”,驳回了高拱的奏请。冯保看似轻飘飘地处理了此事,但是,他惊惧的内心早已起了波澜。* q; [9 `% {! v, u8 n. I
为了保住自己的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力,他决定,先下手为强。1 q* `! h$ e1 y# D* l% w$ c
当夜,冯保乔装前往张府,拜见了次辅张居正,张居正见冯保来访,虽然心里疑惑,但还是将他迎进了府中。/ ^! u) V! W+ ]7 O) Y
刚一坐下,冯保便道明了来意,他是来结盟的。然而,浸淫官场多年,张居正早已见惯了朝堂上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
4 ]7 B% M, B$ f: U* G
9 z3 P# E. s& @8 ^. U' ^% A0 S" I+ u
想当年,张居正刚入翰林院时,曾亲眼目睹了夏言与严嵩的首辅之争。权倾一时的首辅夏言最终被奸臣严嵩谋害,取而代之,结局可谓是惨烈。
! u' v: s+ n( G- ?. S" U朝堂上从来不缺斗争,大家你来我往,如命运轮回般,不曾停止。如夏言、严嵩、徐阶,这些人也曾煊赫一时,大权在握,但结局也大都相同,或死或离。
7 }; C8 s# ^& h2 \& w3 X9 w" Y张居正早已看清了一切,他深知,想要在朝堂上明哲保生,只能是“内抱不群,外欲浑迹”。于内要洞察时局,伺机而动,于外要保持中庸,顺势而为。& e1 |' X( K8 f3 d/ C0 }1 h; `
所以,张居正不想这么快就战队,更不会贸然与谁为敌。因此,对于冯保的这番游说,他不动声色,想要再进一步观察,再做决定。# i3 Z/ m5 D8 B* H, M
+ X. \9 D. D" V
" K' H# K$ V# @翌日,冯保将批复好的奏章交由内阁,高拱见到了奏章的朱批气愤不已,他忿忿不平道:“就是因为遵守了司礼监掌印的祖制,才导致了如今宦官专政的局面,这个冯保,不除之不足以正朝纲。”" }$ q2 D! [6 g9 P+ {6 |6 o
话音刚落,只见张居正前来拜访,高拱随即就将手中的奏章递给了张居正道:“你看这奏章上的朱批,如果不是冯保,难道还会是那个10岁的孩子干的?”
; e' P3 X* m6 H1 V' p& L! _7 `高拱的话让张居正的心里一惊,“10岁的孩子”,这就是高拱对当今皇上的称呼。张居正虽然表面仍显恭敬,但是内心却不大认同。
3 K b2 j) _3 d3 S小万历的身上早就展现了少年天子应有的才能和气度,他从不荒废学业,总是废寝忘食,即便是日日学习到深夜,第二日也决不耽误早朝,这样的皇上会是个被惯坏了的孩子呢?
+ J, I: I5 ~8 Q; Z! J高拱对皇上表现出的轻蔑和不敬,让张居正的内心开始摇摆,他担心,冯保说的会成为现实。如果有一天,小万历真的成为高拱手中的提线木偶,大明王朝将中兴无望。
8 i. {) f! h- c+ C9 p经过几番权衡,张居正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 _5 v/ r+ \$ P/ F% \9 }3 _9 h- H
% ?2 f8 N2 m. _5 O! Y3 H/ [
- J2 U2 D7 C4 z; Q, ?* \ E5 C- X
当晚,他给冯保写去了一封密信,将高拱准备联合内阁弹劾冯保的决定和盘托出。而另一边,冯保接到了张居正的密信后,也是一阵心惊。
9 C8 l8 q7 A. Y0 i/ i他想,高拱,真的不可再留了!
D' v& }& L* v; y9 `& q4 J& Q, M恰逢一日,李太后召见冯保,向他询问小万历的学习情况,冯保随即为张居正美言了几句,而后又话锋一转,将高拱斥责万历是个被惯坏了的小孩的话,一字不落地说给了李太后。, A i* L5 {$ J
此话一出,李太后顿时大怒,冯保见太后已然生气,便吞吞吐吐地继续说道:“先皇驾崩当日,高大人还说,皇上只有十岁,治不了天下。”
3 u, Y; y0 e$ o9 z" q" @4 K0 e; ?/ t为了自保,也为了趁机拔除心腹大患,冯保说尽谗言。可高拱的那句“太子年幼,刚满十岁,这天下可怎么治啊”却是发自肺腑的忧心之言。0 v; K: |8 W( G# A2 |
6 p3 `8 a$ c) ?$ P, F" `- B% }
! m! b1 i$ h1 n" ^' \8 L- e/ V' _当时的民王朝早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国家财政更是入不敷出,经济濒临崩溃。身为首辅的高拱十分清楚此刻的国情,他忧心不已,才发出这样的感叹。0 {/ o1 y3 W* s1 v
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到了冯保的嘴里,却成了高拱意图独揽朝政的证据,也让高拱的政治生涯走到了终点。
8 M0 f: G; z6 o! D5 u另一边,高拱对目前的情况一无所知,他正在积极地联络朝臣,一手策划着联合百官弹劾冯保的计划,并决定,在6月16日的朝会上,一举实施弹劾计划,击败冯保。: w" I( L8 m$ U; ?4 y; A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信心满满走上朝堂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削官的旨意。
3 }2 H6 {% I' p K* |那日,满朝文武大臣早已位列大殿之上,可等了许久也不见皇上前来,就在众人窃窃私语之时,冯保带着李太后的懿旨,立在了大殿中央。- ~: j' q5 i' D9 [
& X! Y/ ^1 s; X! Z! N
x) j* ]2 ]2 W9 X; C& \群臣见状,纷纷跪倒在地,冯保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告尔内阁五府、六部诸臣,大学士高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惊惧。便令回籍闲住,不许停留,内阁首辅一职由次辅张居正接任,钦此。”
6 P) e: R: |2 Z听完旨意的高拱内心一片惊涛骇浪,起身时只觉一阵眩晕,差点没栽倒在地,好在张居正一个健步上去一把扶住了他,高拱看了一眼张居正,只留下一声叹息,慢慢走出了朝堂。( ?& i) B/ T) R# E9 B
对于张居正与冯保联手驱逐高拱的这件事,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张居正勾结宦官,谋夺高位,是其一生不能抹灭的污点。也有人说,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权利更迭的必然性,是他拥有政治智慧的结果。
4 C" F* h/ V; s' h) m4 x8 Q对于这些流言蜚语,张居正毫不在意,他也从未想过辩解。他不在乎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登上首辅之位的,他只想将这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从崩溃的边缘挽救回来。3 q1 i7 t8 k% m4 Y f
: U5 ?( B& ?" m$ ^
' G& L8 i, ^# h# Y
025 _1 \% L& p8 u/ K5 H; E! y, B4 t* p
) [2 B1 O2 n3 r, \# f: D
一代贤相
$ d/ X3 P; L% @" }6 C- M x- v, k& `- [' G
公元1572年,47岁的张居正终于登上了首辅之位。20年来的官场沉浮,他早已看清了结局。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是兢兢业业,尽量掩藏锋芒,这一次,他终于登上了顶峰。5 u* }6 u5 p; ~7 M! [# @
然而,面对突然拥有的权力,张居正却显得有些迷茫。
% \" K' f0 [& a+ ^+ o此时的明朝虽然看似强大,却早已是强弩之末,国库亏空,财政赤字高达三百万两,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底下早已是怨声载道。5 @$ j! v! N+ D: a& ?4 F6 x/ }
面对这样一个外强中干的王朝,张居正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可谓是难如登天,但是,他辅世救国的理想不容许他放弃,他想,唯一的方法就是,变革!, ?* h- p# `8 h( E: I, y- v, U, E4 p
可是,古往今来,推行变革者有很多,例如秦国的商鞅,宋代的王安石,虽然都得到皇帝的支持,可最终的结果无外乎身败名裂。
8 Z! o+ }3 B8 R0 I, T8 a但是,张居正不在乎,他要改变,他要救国,他要大明中兴。思前想后,他将改革的第一记重锤砸向了官僚体系。7 b! V+ y1 g; [5 q$ r! {- t
! e. G7 W- T; V
3 M3 J/ h a9 T7 d
公元1572年,张居正向万历皇帝上书。直言,如今官场积重难返,皆因官员无考核体系,长此以往,政事荒废,祸患无穷,为了改变这些弊端,张居正制定了《考成法》。
5 O3 U- y4 I* S7 g+ W( a! v- J今后,凡六部官员所上奏之事,皆由六科进行考核后交给内阁,内阁每年按照考核的结果来判断官员的去留。
$ W7 J5 {4 @) _* w/ q( r) ^原来,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为了考察官员,特别成立了六科,六科可将朝廷所有官员的违法行为直接报告给皇帝,这也导致了明朝的党争往往从六科开始。' G3 S- p- r# _+ |. F* D3 y* T: z
而张居正的《考成法》则是将六科纳入了内阁之中,大大削弱了六科的权力,但是,这一举措也改变了明朝承袭两百年的官员体制。
1 d( e) A/ a( o% M其实,张居正的《考成法》并没有违背纲常,而是依照祖制,《考成法》的依据来自于《大明会典》,这也是当年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 |1 l$ Y+ R6 H* h
小皇帝刚刚登上皇位,根基尚且不稳,深怕贸然变法会引起国家震荡,本想一口拒绝,但是,在张居正的耐心解释下,万历皇帝终于同意实施变法,这让张居正欣喜不已。
3 C/ \8 }/ q$ K! r3 F, s0 L# V$ z/ o0 I F3 z
3 o' [9 ?. v6 g" A4 X3 E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张居正所料,因为借用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大明会典》中的先例,作为《考成法》实施的依据,新法推出后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力。 r$ e$ j q" a3 H$ A3 `
新法实施后,官员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让朝廷的运作逐渐变得通畅,中央及地方的冗官被裁撤一空,朝堂上呈现出一派清明景象。6 { i6 E5 l; p! k& ?/ H8 r
在《考成法》日益见效的同时,张居正又将目光投向了明朝的经济问题。
( L( g- z8 T V; J) w5 H {4 a自隆庆帝登基以来,国库连年亏空。张居正发现,问题的根结在于,大量的土地被地主偷偷吞并,为了逃避赋税,这些地主与贪官勾结,瞒报手中的土地,导致税收锐减。4 x5 P6 E9 d M6 w4 A) T, }
为此,张居正强烈推行清丈田亩,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查,一旦上报的土地数量与事实不符,土地将被朝廷没收。
* Y, R' n* l/ d而张居正的这一改革措施,严重触动了官僚地主的核心利益,各地的官员纷纷坐不住了,开始将矛头指向了张居正。! e! h% v. [1 ?
6 ^) U9 t' s2 Y! C' ?
: G7 q& A* T% G" S# |, u e m
弹劾的声音如狂浪般袭来,起初,张居正并不在意,直到一封来自辽东的弹劾奏章,让张居正心生失望。
+ W, V! p- c2 h9 l8 j5 ?7 p9 f这封弹劾奏章出自辽东巡抚刘台之手,他是张居正的学生,明朝开国两百年来,学生弹劾老师,这是第一遭,张居正自觉无颜面对百官,于是决定向万历皇帝请辞。
3 A# P* B ~/ x% h( P万历皇帝接到了张居正的辞呈后百般挽留,他明白,变法革新已经到了必须实行的地步,除了张居正,这事没人敢做,也没人敢接。3 y0 z2 g$ }0 m/ O1 [ |/ f) h
为了挽回张居正的颜面,万历皇帝下令,将刘台下入大狱,杖责一百后,发配充军,可张居正还是顾念着师生之情,为刘台求了情。最终,刘台被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V/ S6 E( C& K- p
自刘台被罚后,朝廷上下无人再敢反对张居正,而张居正的首辅地位从此也无人可以撼动,张居正的变法也得以顺利地推行下去。
! w/ |' { K4 N% }5 e. j1 G0 U/ k" ^" r不到一年时间,大明王朝亏空了数十年的国库终于有了盈余,这也意味着,张居正的变法让岌岌可危的大明开始恢复了元气,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会迎来一个盛世。
) @- p0 t; m) W, e0 ?6 Z
" S- S- b2 H, \) G- ]% C6 I _$ t6 H" L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突然去世,按照当时的制度,张居正必须辞去官职,回家为父亲丁忧守孝三年。
4 h# b7 C' T; u' c( {此时是张居正实行变法的第五个年头,正是最关键的时候,如果此时离开,意味着变法可能会前功尽弃,但是,如果不走,那张居正就将面对难以想象的政治舆论压力。/ L; h& m( V; I% e( p
思前想后,张居正还是决定回家守孝,于是,他再次向万历皇帝上交了辞呈。
' T, ~* |, h6 Y0 u. d/ L5 g在接到张居正的辞呈申请后,万历皇帝也是左右为难,他还只是个15岁的少年,登基五年来,所有的政事都有赖于张居正的教导,如果张居正走了,他便无人可以依靠了。5 t) B6 [8 c- t; `# c, _6 b
他想,朝廷不可一日无张居正,为了留下张居正,万历皇帝只能“夺情起复”,拒绝了张居正的辞职请求,可张居正再一次坚持上交辞呈,请求离去。( V1 T2 x: [; H6 m2 L5 g
无奈之下,万历皇帝只能将张居正召入宫中面谈。面对万历皇帝的苦苦请求,张居正只能谨遵圣,继续留任。. u6 A, @. M# }7 H
5 N" M6 E6 |/ g8 U$ b8 t% W
! q# N2 T# m, {1 O在当时,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古代帝王都奉行“以孝治天下”,但是张居正这次被“夺情留任”,被抱守传统理念的士大夫阶层所不容。# v7 t- \ I2 a t* B
他们认为,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有悖人伦,是道德上的极大污点。而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人,如何能成为百官之首,甚至有人认为,此次夺情留任,是张居正为一己私利威胁皇帝下令的。. P2 j0 B. f6 z
一时间,满朝文武百官的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入了太和殿。而此次,第一个上书弹劾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而他也正是张居正的学生。- ]- g2 C: C0 k- [0 p
吴中行之后,又有众多官员上书弹劾张居正。朝堂上,十五岁的万历皇帝早已怒不可遏了,他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弹劾张居正者,一律庭杖八十,有谁敢替他们求情,一同法办。
# t; \5 `, z% d一时间,朝堂上风声鹤唳,都怕触怒了皇上。然而,为了营救即将被行刑的同僚,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王锡爵只得带着十几名同僚,前去张府请求张居正为弹劾他的官员求情。
& |* @0 c" j+ Y. N他们清楚,此刻,能让皇上收回旨意的只有张居正了。/ l0 N9 N, Z7 U0 |7 H. T
6 T. I0 D$ I; @; `- ]- w5 Y/ ?5 r" X4 n
当他们来到张府门前时,发现张府大门紧闭,询问守门人,得到的却是张居正闭门谢客,不再见任何人的决定。王锡爵无法,趁着一个空挡,溜进了张府,见到了正在守孝的张居正。7 }$ ^# O! d1 ` T& Y
王锡爵一开口,便是求张居正去为即将庭杖的官员求情,张居正听闻其来意后,言辞拒绝了,张居正的态度一下子惹恼了王锡爵。
. G1 Q7 N8 H- x4 \$ U2 C他疾言厉色道:“首辅大人,您舍孝尽忠,举国皆知,此时,你却要为一己私欲,枉顾人伦,弃师生情谊不顾,就算您功在千秋,也难逃悠悠众口。”
* O, e. h, d# M# \9 _% _ f张居正正色道:“王大人,我若求情,天下人说我挟天子治天下,我若不求,便是不仁不义之辈。如今家父去世,我只想一心守孝,至于那些同僚,全凭皇上做主,恕我无能为力。”' r' e& D) T4 G; r
王锡爵没想到,张居正拒绝地如此干脆,更加怒不可遏,喊道:“如今这一切,还不是你张居正造成的。”
- V* `6 q+ m0 m张居正闻言,顿时怒从胸中起,他拿起桌边的匕首,抵住自己的胸膛,说道:“王大人,如果今日一切皆因我张居正而起,若我一死,能够堵住这天下悠悠众口,那我甘愿一死。”/ E. X2 Q# g ^! I1 t9 ~9 h
. _0 W1 ]0 H* Z/ ?9 O: e' ~" x' d2 ]
: e0 f _0 s# S张居正的凛然之气让王锡爵为之一振,无奈之下,他只得离开张府,而弹劾张居正的官员,全部被施以庭杖,行刑现场惨不忍睹。 r+ Y( j/ W" {) |4 N0 J
守孝49天后,张居正重新回到内阁,这一次,世人发现他变了,他不再拥有仁者之气,推行新政更加强硬和严苛。张居正的这种转变,或许是出于对弹劾声浪的一种报复。6 I+ K. d! c4 t1 E8 }# ?. ?
更或者,是他意识到,唯有厉行改革,才能堵住这天下的悠悠之口,唯有手握强权,才能让百官臣服,才能毫无阻力的实行他的兴国大业。' e3 x( o$ G! ] U5 y7 ]8 h
张居正一怒,堪比帝王之怒,所到之处,官员们怨声载道,但也不敢反抗。但是,让张居正没想到的是,他的强硬手段,最终惹恼了万历皇帝。
6 I$ A: b5 L* q% h4 q从此,这对昔日亲密无间的君臣之间,怀疑与反叛也在潜滋暗长,并最终演变成一场惊闻天下的政治悲剧。: R: A0 l$ j$ E; J
4 q5 G; f8 H0 l: ~2 j8 G# Y# t* O: p
: q4 U/ c) P" k2 p& `7 L
03) f. \( Q0 ]6 `+ \ L1 J4 s7 `& ?
* p$ e5 j+ A' P% w; _君臣之殇
4 ]9 Z" m' ~ t$ J8 ~3 f
. v; _8 N2 [5 U2 c& s% ^) R曾经,张居正与万历虽是师生之命,君臣之位,但更是情同父子。从张居正成为万历的老师那一刻起,他殚精竭虑,誓要将万历培养成中兴之君。
+ B1 s: k9 E& ~ ]! {( l也正因为感念先生的谆谆教诲,万历皇帝才会一力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大业,这也让大明王朝从泥足深陷的困境中走出来,开始走向了久违的盛世。4 I* b- e5 T5 l' ?' p. F
但是,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张居正的内心也在急剧变化,尤其是经历“夺情风波”后,张居正一改之前中庸的为官之道,对国事、对人情都变得强势严苛。
9 u5 R* A5 t- r3 O4 _5 P雅自负不世出,为刘台等所,志意渐恍惚,而至是始知天下之不见与,思以威权劫之,益无所顾忌。
7 x- f1 N% d& F5 P! h 面对不臣服的官员,他不再寄希望于以德服人,而是用更加强硬的手段镇压,行事风格更加无所顾忌。张居正的改变,让他与万历皇帝之间的相处开始有了隔阂。
6 I* L; d( c* p: A4 K2 j9 J8 _
) J/ N4 ]' J& ~ G8 _% [9 A9 W g* P6 v) |0 Q5 B
公元1578年,16岁的万历皇帝大婚,曾经的幼年天子已然成年,渐渐露出了对独立行使皇权的渴望。这个曾经无比依赖张居正的小小少年,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大明王朝真正的统治者。 |8 R+ S; B$ h4 Z; d* \7 _
成婚之后,万历不再受母亲李太后的管束,花钱渐渐开始大手大脚起来,内廷库银一年五六十万两,都不够他与皇后挥霍。
( A3 O) C7 T* G为了能继续享受皇帝应有的生活,万历皇帝下令,向户部拨取20万两白银用于内廷的开销。但是,当旨意刚刚下达到户部时,就被张居正给拦下了。
( U4 I% w8 s' ~张居正面见万历皇帝,心急之下,直接质问起皇帝,内廷的库银都用到哪里去了。张居正的严厉质问,让万历心生不快,却也不好发作。; f, m/ o* p! Q2 {' n: N
张居正一再坚持,户部的银子只能用在国事上,后宫的用度只能从内库支取。万历皇帝见张居正不愿松口,便提议,如果户部的银子不能支取,那便自己铸造铜钱使用。
) d6 ]) U3 J5 ]- }没成想,万历皇帝的建议再次遭到了张居正的严词拒绝,这让皇帝的内心更加不快,他想,自己堂堂一国天子,居然连铸造一枚铜钱的权利都没有,何其可悲。
t. y* ?8 a5 t) ?( c* \% g8 [) X' V2 S$ n8 A$ x3 L
/ b" y2 Y0 O2 A6 H. {这件事后,万历皇帝越想越生气,越想越窝囊,但是,碍于张居正的身份,他也不好发作。此时,万历身边的太监张诚看出了皇上的心思,便想谄媚讨好。
8 L7 A9 e q. x1 ?8 Y N- g% Z4 N张诚开始不断地给万历皇帝进谗言,痛批张居正自多情之后,越发的居功自傲,居然连天子的命令都敢驳回,这天下哪有臣子做天子主的道理。4 ^6 N& J1 Z5 U9 r$ o
万历皇帝虽然对张诚的话怒不可遏,可不得不承认,张诚的话确实戳中了他的心思。
' C/ }( n2 F$ \- _, ~自此,万历皇帝虽然表面上,他还是表现出对张居正的尊重,事事都会询问他,但在行动上,渐渐显露出乖张难测的一面。
# u3 N( z3 f0 h F$ H公元1580年的一天,万历皇帝在内廷的宴会上喝多了酒,他命两个小太监唱歌助兴,但两个小太监推说不会,一下子就惹恼了万历皇帝,竟然拔剑就要杀了二人。6 d1 g' a: u) b/ n3 `% p5 v
经过旁人的劝阻,万历才作罢,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割下两人的头发,以示“割发代首”。这件事传到了李太后耳中,登时勃然大怒。
, S* a& X/ ~$ }/ G1 V. @* Z4 ^6 o+ t+ W- H9 k: f& ?4 P/ j% [# N
6 F3 H8 b4 x# H7 d& ?$ R
李太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曾经仁厚善良的孩子,会做出如此荒唐之事,于是,她将万历皇帝召进后宫,想要重重地惩罚他。) g5 T- o* I [# |0 k
在慈宁宫的主殿中,万历皇帝跪在大殿中央,不断向李太后承认错误,然而李太后怒气难消,直言要将万历这个皇帝废了,吓得万历崩溃大哭。
& U H3 W7 T( V$ W0 [等到张居正赶来,万历皇帝早已泣不成声,听得李太后想要废黜皇上的决定后,张居正随即跪倒在地,恳求道:“太后若是想要废黜皇帝,就请将我这个内阁首辅一并废了吧。”
2 j( P5 c# h8 \( D张居正的话让李太后颇为感动,她这么做也无非是想吓唬一下不懂事的万历皇帝,哪会真的废了他,张居正心里也明白,就顺水推舟,配李太后演了这么一出戏。
' H# G: }; H+ Q9 j碍于张居正的求情,李太后也不好再做惩罚,只得饶了万历皇帝,只叮嘱万历要多听张居正的教导,今后切勿再出现此等荒唐行径。) c# G" Y( R: Q) L0 H
! z7 W7 j5 z2 S+ F8 y/ j, ~/ a
( O: l' f( Z5 _, H
作为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是一个颇具政治眼光的聪明女人。她明白,若想要匡扶社稷,中兴大明,只能依赖于眼前的张居正。* H9 n# S$ ^6 B1 |1 A& D
她希望张居正能帮助他们母子俩护住大明江山,她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张居正的庇护下,稳坐皇位,因此,李太后一直都全力支持着张居正。
( L1 V8 M4 k3 i不得不说,母亲的眼光比儿子万历看得更加长远,如果万历能听从母亲的告诫,平心对待张居正的劝说,大明王朝或许真的可以再延续百年。
% _( ?1 ?# Y2 v" c$ v然而,李太后虽然聪明一世,却始终忽略了万历皇帝的心理变化,她对张居正的肯定与对万历的打压,激化了万历与张居正的矛盾,心中开始逐渐露出不满。
+ e+ ]# K" s1 J1 k% ^对于万历皇帝的变化,张居正也是看在眼里。他辅政已有八年,皇上也已经18岁了,或许也是时候该放手了。
2 X% Y# H# k& Z& h# S, M/ b, Z4 ~ C. I. D3 l; w
/ x0 L5 l2 F' B+ j6 b, r5 o张居正久经官场,他明白功高盖主的下场,也目睹过太多墙倒众人推的悲剧,为了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张居正思虑再三,决定辞官归隐。
4 u- }& w% j$ d3 |$ ?! K# x5 c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辞呈,交由万历皇帝。看到辞呈的万历皇帝内心忧虑,一方面,他早有亲政之心,张居正的请辞正是一次机会,另一方面,他受张居正庇护多年,担心不能独自面对波云诡谲的朝堂。
, N( g" T3 u; P1 ?& L万历皇帝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急于想要亲政的想法占据了上风。可是就当他准备批准张居正辞官归隐的时候,李太后坚决驳回了张居正的请辞,还让张居正辅政到万历三十岁。
; Z- Y% {* m% U" J; y& r李太后的决定,彻底击溃了万历最后的一丝尊严,也彻底断送了张居正明哲保身的机会。张居正只能重新回到内阁,兢兢业业地辅佐皇帝。% N( C3 J/ P# C9 t# J x
然而,此时的张居正已经年事已高,面对繁复不清的政务和阴谋算计的官场,他早已力不从心,而他的身后,万历皇帝始终带着审视和怀疑的目光看着他。
: Z- l5 ~1 o, b) K3 @% E( Q这一切,都在不断摧毁着张居正的身体和内心。
8 q6 C% I9 y5 g& c' s1 t# ]% N3 @- [
8 l, g! O9 n! @3 A
终于,在万历10年6月26日的这天,辅政十年,时年58岁的张居正溘然长逝,大明王朝的支柱轰然倒塌,举国悲痛。
$ N' K2 G: z$ K4 f张居正去世后,朝廷谥号“文忠公”,上柱国,一切都极尽哀荣。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一场清算正在逼近张居正的家族。
# y T2 O; q3 Q! N; @, W随着张居正的逝去,反对的声音逐渐起来,其中,有张居正曾经的政敌,也有逐渐成长起来的新的政治集团,更有急于独立操控局面的万历皇帝。" K [ u# n. L
为了能将权利牢牢地抓在手中,扫除张居正在朝廷中的势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办法,那就是打倒张居正。$ ~- U {3 Z5 b" O* [# R2 ^) U) D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弹劾张居正当权时的罪状,监察御史杨四知更是列举了张居正的十四条罪状,上书皇帝。
4 p0 T. m0 _2 T' n$ v0 y5 i- C9 u
" u% B7 I% }7 X* Q皇帝看着这些弹劾张居正的奏章,内心一时难以名状,但是,他清楚地明白,只有扳倒了张居正,才能重塑皇权,才能成为帝国真正的掌权者,所以,他默认了这一切。/ X+ h2 \* ~$ r4 ]3 I; g/ m' f/ }8 _
但是,念在张居正是托孤重臣,且有十年的辅政之功,如今也已亡故了,万历皇帝便假装大度,不再追究。6 R R' |0 s5 M7 z! Y# g
虽然皇上没有明令责罚,但是群臣们已然清楚了皇帝的态度,于是,更加毫无顾忌的弹劾张居正。两年后,万历皇帝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他终于按耐不住,对昔日恩师下了手。
1 t: {5 R% |$ x# f. d万历十二年八月,都察院按照万历的旨意弹劾张居正,这是一份来自万历的起诉书,他为张居正几十年的官场生涯做了总结。
$ \, m+ x0 c, V4 A' z0 D$ m- R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 ?, P( q& }& m# q: i
万历下令,褫夺张居正所有的官衔,其“文忠公”的谥号也被夺取。其儿子张简修也被革去所有官职,全族抄家流放。: D H* n. u0 a% }; o
生前居功至伟的张居正,死后差点被断棺戮尸,真是可悲可叹!: j! i0 ^) x3 h3 t3 |
. ~+ P9 N% ^1 z: g
- E# N2 y# c; }1 e3 R) w& |04/ o7 K( ?* J- W) n7 p3 |
. v1 Y. j6 P3 x3 r/ J4 r$ F
最后) P, V# q6 X/ K: s1 A9 }8 f
& A" t! x$ T8 b/ K. {张居正死后,挡在万历皇帝身前的大树终于倒塌,万历皇帝终于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日子。在这场举朝堂之力,打倒张居正的狂欢中,大明王朝再也无可挽回地冲向了悬崖。
( F7 G& X/ h) P) Y: \张居正死后,《考成法》被废,迂腐陈旧的官僚体系卷土重来,清丈田亩全面停止,富户与贪官重新勾结,张居正用十年心血建成的大明盛世,仅两年时间就被砸个稀烂。7 D( V' z P. U4 _* J8 d
曾经,张居正临危受命,成为托孤重臣,他如师如父,爱护年幼的皇帝,尽心竭力地辅佐他,他也曾舍孝尽忠,即便被天下人指责,他也毫无怨言。; j# u; `. h) v- w) L9 B5 e" M! J
但是,他败了,败给了曾经他最爱护的学生。; H9 F) ^/ \9 v: p/ t. ?, C9 x
张居正的一生,后世之人无法评说,但是,他的改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76年的寿命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长卷中,他不应该被抹去。( Q, u1 y1 c2 M2 p9 d
后人或许只知道,大明王朝亡于崇祯十七年,却不知道,明亡于万历乃是千秋公论。张先生,若有来世,愿您能达成所愿,一生心血不被辜负!
( \( I- P$ L8 ^4 q3 e# L$ l b; b% u/ C% f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