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649年的一天,唐朝的伟大君主李世民在前往避暑地时,在含风殿中离世。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发现李世民得重病的记录,那时他身体依然强健。这事让许多人都感到意外,因为在他们眼中,李世民仍然十分健康。唐太宗李世民在异乡殿宇中突然去世,实乃意外之事,此前他的健康状况良好,史书亦无病重记载。" _ a+ N+ P# G8 {- s
a( S7 v: |5 k7 d* k
对于这一历史现象,一个更令人费解的事情是,李世民在史书中的去世记载总是略显简略,不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对其有所保留,甚至二者之间还存在矛盾之处。这似乎是在刻意隐藏某些东西,无法如其他开国皇帝的离世般有更多详细的描述。这一情况相当古怪。
/ k% W) i3 e* _$ W4 ?% j
, b' I/ p0 ]" w% v0 I关于那位享有盛誉、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究竟如何去世的,历史文献中到底隐藏了哪些真相呢?他的死因究竟为何,史书为何要遮掩一些事实?6 \; `- B3 ]2 j, H' F
. P% C5 T; ^$ P e9 [. G. z
0 _$ v8 @* I: j! [4 F4 b8 j+ Y
7 R8 e, g5 ^5 I2 I' ]" r0 \【风波再生,劳心损神】
- Z+ r8 `( v8 S! f" x9 ]+ u- [9 G8 I
/ I( j( T6 P0 C, h2 G0 a f. m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让他的两个兄长不幸丧命,这一事件在中国广为流传。然而,许多人可能不了解,在李世民晚年时,他的儿子也曾险些重演他曾经的行动。这个故事虽然不太为人所知,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换句话说,尽管中国历史上很多家都知道李世民这段经历,但其实他家中也有一个后来子承父业的惊人近况。而这种情况却也几乎在他的身上上演了。在他晚年的家庭生活中,权力争斗紧张得像拉锯战一样,甚至险些让他的儿子步上他当年在玄武门下的道路。幸运的是,最终事情并未如愿以偿地发生。
2 h1 D& x, z1 t0 o9 E' l& u1 I
- G! ]) Y( n! o% f! m' V6 e& Q1 v/ V李世民刚刚登上皇位时,就任命了皇长子李承乾为储君。为此,他还特别设立了东宫,并为太子选派了一批亲信官员。李世民为了教育培养李承乾可谓下足了功夫,专门指派了许多领域的高手担任他的老师。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名臣魏征和孔颖达,他们也都曾去为太子上课,希望能助力他的成长和学业。可以说,他用心良苦地打造着储君的教育和培训。
4 _/ n O. J o0 ~# N# P6 h+ `4 |
. F M# w4 ?7 U0 n李承乾在开始时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勤奋学习,对老师非常尊敬。他年轻时就养成了写文章来感谢老师的习惯。然而,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他遭遇了意外,腿部受伤,这给他留下了永久的后遗症,让他行走变得非常困难。由于受伤,李承乾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的父亲李世民看到儿子的痛苦,决定减轻他的学业压力。而李承乾则利用这个机会,以行动不便为借口,开始在东宫中过上放纵享乐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让他的性格逐渐改变,变得荒淫无度。
7 N9 W* X" c7 T2 ]5 x* m" l
% _5 @/ f8 t7 T- L" D: y
2 s" \# @ E" t/ m6 A, _) ?$ K( K2 Z( E0 k% G
一次进宫的戏班子中,有一位戏子被李承乾特别欣赏,他被扣留在宫中作为了男宠。这个戏子是一个男性优伶。后来,李世民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满,亲自去了东宫质问李承乾。结果,他在场时下令将那个被扣留的优伶——称心,立即斩杀。+ e* D& ]/ G0 }$ q
6 O7 H. D, ^1 F# w& `+ g
尽管李承乾内心依旧无法忘怀,他在自己的皇宫里为称心竖立了纪念碑,并秘密地给予他官职。此事传到李世民耳中,令他极为愤怒,但因顾及颜面,他并未直接揭露此事,只是开始疏远李承乾。李承乾的举动,让他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
* [. b, ]6 H! \ D% @! N# H
! x# E5 K0 G6 O+ n o孔颖达曾多次向李承乾直接指出错误并训斥他,起初李承乾还能接受批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不再听从孔颖达的教诲。每当孔颖达生气地训斥他时,李承乾反而更加沉迷于玩乐。最终,孔颖达无奈地选择了离开。在孔颖达离开后,杜正伦接过了教育的重任,并用心辅导李承乾。然而,李承乾似乎并不愿意听从任何人的建议。他依然我行我素,不把任何人的教诲放在心上。这使得杜正伦和其他人的努力都白费了。
* n% l9 S* E8 T6 A6 O, U, b* x; r, Q; H% w# l
$ j' S* \" k9 b' S" V8 _
& Y) a1 m: b) e! k4 A& R9 G
李世民将他的批语给了杜正伦,但由于某次冲动,杜正伦把这批语给了李承乾。他的意图是想让李承乾明白李世民的深意。然而,李承乾却背地里指控杜正达泄露了皇家的秘密。这导致杜正伦的职位被贬低,成为一个外官。后来的老师对于李承乾的行为也只能无奈接受,无法采取任何措施。杜正伦因此遭受了不白之冤,李承乾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冤枉了无辜的人,而新来的老师也只能任由事情发展。
& ?! k4 T, h- g ~& r
" N2 ]& ^' {1 V6 G世间之事总会有风声走漏,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李泰很快得知了宫中发生的所有事情。+ q0 Y# N$ G" A% @+ I4 G, g0 @: ]6 }
/ x* ?% U9 r, X; I _$ h% k. a李世民非常喜欢他的儿子李泰,因此在他年轻时就封他为魏王。李世民对李泰非常宠爱,以至于让他不用离开京城就可以领俸禄。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泰在才华方面继承了父亲,对家国大事有独特的看法,而且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颇有造诣。他常常与父亲李世民在宫中一同书写,十分愉悦。0 s4 M/ R1 L+ h" A8 l# u
: p8 T8 N: a3 I! T* |, {
) {6 M( ~0 X5 O" Q6 S
4 x- O6 d, L4 ?1 O虽然聪明,但有时也会带来更大的欲望。在得知李承乾的无能之后,李泰迅速有了夺取继承权的念头。他主动与宫里的嫔妃联系,企图通过他们来攻击李承乾。同时,他还拉拢一些大臣的支持,以增强自己的势力。他的行动积极而果断,希望能稳固自己的地位。& W7 Y' J, G- D! p
+ i0 i$ D9 j |/ |
李承乾是太子,消息渠道畅通,很快知道了李泰的抱负。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仿效他的前辈李世民,采取行动来改变局势。
9 r, N+ W2 t. S+ E
( e6 [% u# Z( c1 c @5 O/ |在贞观十七年,李承乾与他的兄弟李元昌以及驸马杜荷等人密谋,计划对李泰采取行动。然而,由于李承乾在军队中缺乏威望,他们的阴谋很快就被密报给到了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得知后立即采取行动,成功阻止了这场政变的发生。 ^& m: v7 s' B8 h
+ T) A% q4 C. \) e, M v8 U' i5 v2 t; i! d8 [) \* w4 X' F
z% l! G! Y6 }9 h9 d) K- j李世民面对处理儿子的困境时,无法狠心对李承乾下杀手。出于无奈,他决定同时对李泰进行处罚,将他们两人都从皇位继承者名单中剔除。两年后,李承乾在黔州因失去支持而病逝,这令李世民深感悲痛,甚至一度停止了早朝。而李泰也在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后心情沉重,仅过了七年也离开了这个世界。简而言之,李世民对于处理儿子的问题感到左右为难,最终选择了同时处罚两人。李承乾病逝后,李世民十分伤心;而李泰也在失望中离世。
. X3 i* T5 b- u" I2 L5 C8 L/ ?: e) \5 X; t
晚年时期,李世民常常感到懊悔,因为他觉得没有给予李承乾足够的教育关注。特别是在李承乾去世后,每当回想起他,年迈的李世民仍会不禁流泪。每当想起过去的事情,他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悲痛和懊悔。他懊悔自己未能给李承乾更多的教育和关爱,也懊悔失去了与他共度的宝贵时光。即使已经年过半百,他的内心依然无法平复这份伤痛。
7 ^- n0 I( _4 _3 {4 W7 y
! K( B# b4 a8 @6 c而当李世民看到最心爱的儿子李泰颓废不振时,他的内心深受折磨,因此感到了深深的内疚。他经历了多种情绪的煎熬,这种复杂的心境让他晚年的日子里一直处于痛苦之中,心情难以得到舒缓。% E1 o1 I0 g% |. o- I+ ]
- k6 A& e5 f7 y4 d7 y# ^. C: X
8 i' B( ^! t4 X. ^. @! E
! `( Z d0 v6 s【杀伐操劳,旧病复生】, X3 }1 J" r8 B8 e
2 w" K5 s% u8 x9 n
与其他帝王相比,李世民在建立王朝的道路上有着独特的态度。他对于助他一臂之力的功臣十分看重,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珍惜之情。然而,在面对敌人时,他却展现出了冷酷无情的一面,决不手软。尽管如此,他的这种行为有时也会导致过度的杀戮,甚至让他自己也感到内心不安和留下阴影。
2 a9 R; j4 j/ z% b
$ f, A# t, v; E: j8 |. ^* U以王世充麾下的勇将单雄信为例,他曾在战场上对李世民穷追不舍。不过,幸得李世民部将徐世绩及时赶到,高声呼喊:“老大,停手吧!他是我的主公!”(单雄信兄长啊,他就是我的主公了)这声音一响,单雄信便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放过了李世民。
6 w" A- a" H o o3 I8 f$ X% _& G7 J2 ~1 A% i2 ]
然而,在单雄信被捕之后,尽管徐世绩多次恳求,李世民却坚决要处决他。最终,徐世绩决定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以示忠诚,他的决心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场的刽子手都不禁为之动容,流下了眼泪。2 h: B' x3 G+ w3 x8 F4 ~* R
$ o6 A- v$ Y. M. ~: {! u& e6 P! ]3 n3 t0 ~, S: X! B
W+ L, D' z* X1 W' Z5 `) Z李世民晚年因手段过于严厉,常常被恶梦所扰。据民间传说,两位英勇的将军秦琼和尉迟恭被派来为他守护梦境,因此有了“门神”的传说。& z }! J1 {% Z' X+ g
S9 {8 J9 c& I0 b- Y根据历史记载,在贞观二十年后,李世民的睡眠质量逐渐变差,他在自己的宫殿里睡觉时常常感到不安和恐惧,经常做噩梦。因此,他更倾向于到后妃们的宫殿中休息,或者选择在终南山的行宫居住。最终,李世民在终南山行宫中离世。3 Y8 H2 w% S& \6 w: _/ H
0 P# x/ R6 `. |4 T8 I
除了心理压力的影响,李世民经常亲自参与战斗,这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贞观十三年之前,李世民主要信奉佛教,对于儿子的疾病,他也会请僧人来念诵经文。简言之,李世民的身体因长期亲自征战而承受重压,同时他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仰者,每当遇到家庭不幸如儿子生病时,他会请僧人诵经祈福。
V: a, H R2 L. O% i% Z7 N# R: i0 W; R) Z8 {7 C6 _! B
0 W6 Y. N, ~# U/ L0 H1 h- ^0 O# ~, l: c" \4 n8 T) |& i2 D1 `
在贞观十三年以后,李世民身体上渐渐出现的伤病逐渐显露并不断加重,因此他开始相信服用丹药能对养生有益。他在晚年时期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一间炼丹室,招纳了一群方士在此修炼。渐渐地,李世民开始用丹药作为赏赐品赏赐给大臣们。像高季辅和尉迟恭等人都曾领到过他的这种“特别赏赐”。这些举动反映出他对丹药的依赖和迷信。简而言之,李世民因伤病复发而开始迷恋丹药养生,晚年时还特别设立了炼丹室,并以此赏赐大臣们。高季辅和尉迟恭等人都曾受到过他的“特殊赏赐”。6 g4 a8 p4 w8 Z* R6 l6 k8 v
5 W" h! l5 g- k/ @$ j% D+ V' e
在贞观十六年间,李世民背后长了毒疮,他自己猜想可能是因为以前受伤留下的痕迹导致的。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最终得以康复。而在贞观二十年,他又出现了疽痈的病症,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操劳或者旧伤复发引起的。这些都表明,李世民年轻时的奔波劳碌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深远的隐患。1 ~4 T$ z' c; @0 @1 t& ~
0 Q, ]7 K6 a8 `& B# x. L6 Q李世民身上旧伤常常复发,其实这跟他的过度操劳也是有关的。在唐朝所有皇帝里,他可以说是一位终日辛勤处理国事的君主。尤其是他在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制度的实施所造成的工作量是大大增加的。他也因此耗费了更多心血。) m1 ?1 I# P! b5 f% |* {
! V$ D2 i* k$ |- p' g1 i8 T
5 f5 d4 F, l0 W ~
: }. s% i" y3 t0 _7 S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在确定李治为皇太子之后,曾邀请徐世绩到皇宫参加宴会。在宴会上,李世民任命他为托孤大臣,并要求他以血书为誓。当时,徐世绩在宴会上喝得大醉,最后竟然在餐桌旁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发现李世民已经不在现场。他询问宫中人员得知,李世民因为担心他醉酒过度,已经先行离开去处理政务了。这件事反映出李世民对国家事务的责任心和对徐世绩的尊重与信任。
1 ^! ] I' r! }6 N4 E. h2 o
) H( d# T# Y$ E4 O1 `" d* N. ^李世民的勤政对于贞观年间长时间的繁荣昌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的时期,可以说是因为皇帝的勤奋努力,才得以实现国家长期的稳定和富强。
, x4 c4 y5 p; @% _" A
% l3 H0 T/ U! D+ r: S在贞观二十二年这一年,有众多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派遣了使者来到长安城,他们共同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这是对李世民辛勤付出的肯定和回报,也象征着唐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一时刻,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w# w) W7 k9 y/ B
# M* f' E$ V, R j. g- @5 f
9 z# l7 F2 J) @( ?- R# o1 n' G3 g( e9 g. Z; f" ]5 e; X
【为求长生,服丹而亡】# {/ U0 v2 ?; `3 B* q. F
& U3 q. v8 \ ?, X$ o% G0 m& f4 ~李世民虽然是位为国家操劳的君王,其精神堪称典范,但他仍然不能避免作为古人的局限。比如他极度追求长生不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研究炼制丹药。尽管他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他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仍然体现出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局限。- F/ u( { h8 j3 V1 \
1 W3 U" a! E) J1 T. k6 w在贞观二十二年的时期,大将王玄策成功地征服了中天竺。他给李世民带回了一个特殊的方士,名叫罗弥婆寐。据传,罗弥婆寐据说活了两百岁之久,精通炼制长生丹药的技术。他对李世民的吸引力非常大,李世民听闻后感到非常感兴趣,因此立即设立了一个炼丹房,并召集了一批人来协助他炼制丹药。这个方士被期望能教给他长生不老的秘术。/ n: L. Y( K& A0 v U
; x" t: O- {6 h! F4 v0 }
在唐朝时期,由于道教盛行,人们普遍追求长生不老,这种信仰在朝廷和民间广泛传播。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中表达了这种追求,写下了“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的诗句。除了李世民外,唐朝还有许多皇帝如唐宪宗、唐玄宗、唐武宗等都对炼丹痴迷不已,渴望获得长生不老的秘方。这种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
7 g! w! L/ @& k4 E
% p. [5 J- ~- b2 |8 A9 A% B
, }% _9 s' [% z1 X' D
, b" F- m8 c; m: `/ h/ h除了追求永生,当时的炼丹师炼制丹药还有调和阴阳、改善房事之用的目的。在唐朝,唐太宗虽然生育了35个子女,但其中21个是女儿,而他的儿子大多不争气,因此他最终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李治作为太子。当时炼丹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长生不老,还有助于平衡阴阳、增强体力。唐太宗的后代中,女儿数量较多,而儿子则表现不佳,因此他慎重考虑后选择了李治作为皇位继承人。
# d$ {+ ~0 P, e9 Y* [7 M# A. X7 U/ w V1 e6 h3 `; Y2 Y
由于李世民对李治并不特别喜爱,因此他更希望再生一个品德高尚的儿子。到了晚年,李世民习惯于夫妻同睡,经常居住在后宫中难免会有行房之事,这也促使了他对增强体力和健康的追求,进而使他对丹药的需求愈加强烈。
& e2 g; R! B& r& q$ R; C! X/ @" \1 r7 H
根据数据,李世民在册登记的嫔妃共有十五位,此外还有很多未记录的临时宠幸的宫女,比同样为皇帝的四十年任期的李治拥有的还要多。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李世民对于丹药的迷信或许也是可以理解的。总体来说,李世民的嫔妃数量多于李治,因此他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需求,这或许是他迷信丹药的原因之一。' i* |* E4 q* I% b, \) u* a
( z$ H4 J! X$ H d" N, Z- W
l3 r, O* k8 H# ~- ?
( o5 N# h! e: G7 f
值得一提的是,流传于民间的关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被李世民宠幸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据史料记载,萧氏比李世民年长32岁,她在入唐时已经是六旬高龄的老妇人。而且,萧皇后并不居住在皇宫附近的地方,宫廷的起居注中也未有李世民私下见她的记录。因此,这个说法极有可能是无稽之谈,基本可以认定为谣言。3 ]! N; B1 k/ E4 U9 P7 o0 ]9 I
+ B3 f1 ~( Q# E+ Z! W
萧皇后的女儿杨氏进入了皇宫,并被册封为妃子。她后来为李世民生了两个儿子。4 L5 l( ~" P% g* }' F" n. l
& b2 S! o8 y* {# ~
对于李世民的相关传闻,民间存在一些关于他霸占兄长妻子的说法,但这些并不完全可靠。实际上,在李世民的后宫中,只有杨贵妃的出身和身份可以确定为李元吉的妻子。至于其他嫔妃,有的出身明确,有的年龄与玄武门之变的时间线不符,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她们是李元吉或李建成的家眷。这样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并非全部真实。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些传闻,不可一概而论。
6 r8 G1 m! o. s2 z
2 G$ ~, ^" |3 c# X0 ^
4 x; `- l0 o0 j! ^1 {/ I8 t# v3 L! \, U9 l
在李世民的晚年,他因迷信长生不老以及宫廷生活的特殊需求,对丹药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据《旧唐书·郝处俊传》记载,李世民在临终前曾服用丹药,但这些丹药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而在一百多年后,宰相李蕃在与友人闲谈时,也提到了李世民因长期服用丹药而离世的传闻。由此可见,丹药在李世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k' O0 p5 z. c: X
8 a* L, m; Z9 V, m; [8 y- F) A根据李家篡改历史的情况,可以推测在唐朝时期,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认为李世民是因服用丹药而亡。尽管史书没有明文记载,但这种共识已经私下形成。这表明了当时社会对这一事件的普遍认知。& D7 v! m) c, E, w! l
9 k. B$ c1 X" h& V) |
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李世民因长期劳累奔波,已经积攒了多种旧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疾病的发作愈发频繁。这位皇帝因其勤政而工作过度,缺乏足够的休息,使得他的身体无法承受如此重的负担。简而言之,他的健康状况因长期操劳和缺乏休息而逐渐恶化。; v8 @- W% p& T/ T
, [ X; Z% |1 G z2 S+ B
. V- }# a6 f; x2 u8 x' T
- p- W2 j0 p) @ j- E
在晚年,他的两个儿子出现了矛盾,令他非常苦恼。更让他心碎的是,他的长子在他之前去世了。这样的打击让他感到极度悲痛,使得他的精神负担更加沉重。
1 X* F) y( g7 P. C7 g: m) n" w* L; Q
; }( v F1 I. u" Q2 N李世民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逐渐出现了不安的梦境和失眠问题,这导致他的脑神经功能开始衰弱。为了减轻这些痛苦,他只能依靠嫔妃的慰藉来缓解情绪。然而,这种缓解方式需要他不断服用药物来保持活力。这种依赖丹药的生活方式对他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 E$ ?1 t; k" c, V, d3 N% C
) O6 S( [4 B9 ~, G1 l最终,一位来自印度的神秘僧人带来的异国药物,成为了李世民病情恶化的导火索。这支药物犹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李世民的急病突然发作,无法挽回。
# ~0 M* D. z, M0 q9 V5 E ? i" j( H2 P; I6 P
就唐朝的皇帝李世民而言,他因服用丹药而身亡,这本身就让人觉得荒谬。更令人尴尬的是,他服用丹药还有增强身体和性能力的目的。因此,历史书籍在提及此事时都尽量避免谈论唐太宗的死因。
. N6 \: [; B8 q# v
1 d" d z/ |0 \; P: m& [唐太宗是我国著名的帝王之一,他有着广泛的知识和策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然而,他的个人缺点和局限性也值得我们反思。在对待历史人物时,我们需要保持公正的眼光,既认可他的成就,也要注意他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唐太宗所说:“以历史为借鉴,我们能理解兴盛和衰败的道理;以他人为借鉴,我们能明确得失的界限。”这一观念是如此深刻且具有启发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教训,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