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7 F, d, r% [! h
* x& y( @( \$ Z4 Q; n' j( m前言
. S9 c) }4 i& X9 t) r' j" s* v. b* l, k* s
在贵州安顺的一个古镇,可见穿着各色古袍的老人在路边纳绣花鞋。
c& Q$ P& H' o" M$ _) w她们坐在石阶上,踩着石板路,身后是石屋,不远处的石头高墙上,还有斑驳的子弹孔。: B( t2 H1 i& D9 C$ y4 A
走进这里,处处透着古朴与民族之风。
$ } }8 w3 T2 J ~/ E8 C贵州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不过此处的居民都是汉人,而且是明代士兵的后人。, f( x5 J C: j5 L' \
从朱元璋时期,人们便在这里定居,如今,已经过去600多年了。( I+ V3 J! I. U0 l8 d. g0 W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来到这里,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 z8 i# M3 y$ a( Q, s; Y( q2 G0 p) _+ H5 j1 P0 i9 u
, j! Q6 i) E- _$ V, U8 g
平定西南( V7 h1 S, a5 a
+ Y, P1 ~, b. X/ z* ]2 `1368年,朱元璋夺取元朝在中原及江南地区的政权,于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 C9 s1 `# q) q明朝建立后,疆域并不辽阔,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比较差。
H0 C/ t% h) w2 @6 Q; v7 G朱元璋所面对的,是饥寒交迫的人民,以及大量掌控在元人手里、需要逐步收复的国土。) U0 Z9 d1 _- V- J8 D# `5 v# i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北方是元帝的统治区域,东北有女真人盘踞,西北有蒙古人建立的东察合台汗国,西南则被梁王以及众多部落控制。
6 S6 s8 _8 O# o* [5 _在这几股势力中,西南的威胁小一些,同时也并没有直接影响到明朝的根本利益,所以朱元璋对西南实行的是怀柔政策。+ c) T1 u3 T5 j) u3 R
, D- B1 |% D' z) J
2 k: x2 u9 \1 H2 ~) z9 u4 k
《明史》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洪武初年,有西南蛮夷部落来归顺大明的,都是以原有官职册封。
% K; S1 g% }4 U当然,西南各部落离京都很远,主打的是自由散漫,归顺的很少,多是占山为王,继续当自己的土皇帝。
$ J% F& n7 ]: w# I6 @3 @( R为了管理西南地区,各朝会派一些官员前去协调工作,加强地方与中央之间的联系。/ b1 n) h% c3 c9 n' U
不过朱元璋称帝后,管理西南的并不是自己的手下,而是元朝时期的封疆大吏,忽必烈的后代梁王。" x. y' @3 j5 @7 y5 ?
/ S& J$ e9 Z) S/ m: w; o7 J8 |
[1 \/ W, Z- y$ \朱元璋从元人手里抢了地盘,那么西南地区的梁王,愿意抛下部族成见归顺他吗?
0 u. h1 \' b; x梁王颇有政治手段,在西南混的很好。
9 }* Q8 Z; \* ] x1 }; J6 H. t& q朱元璋反抗元朝统治时,梁王则在西南称雄,灭掉了四川的红巾军,并与当时的大理总管段功关系很好。; \: f' g: f( I! B' D5 A- B
明朝立国后,朱元璋多次派使臣劝降梁王,一直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
, t, o) x4 q: J' d' [梁王的态度,为朱元璋派兵攻打西南埋下了伏笔。
2 T0 i1 q8 @4 s& A: F! C0 b8 E3 r3 _- i+ U, `
/ |" ?" @( I3 \9 ?4 R. a% d到了1381年,北方和西方的隐患基本解除,明朝的版图和实力也更上一层楼,只有西南地区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0 d v, T# E! N6 f3 O7 h
西南地区多山岭,十分不好走,朱元璋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大军压上。; c4 M1 R8 z" K" w+ D
直到后来明朝派出去的劝降使臣被杀,他才真正决定征讨西南。0 T2 w3 @ I$ p3 H& f
这一年,他封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带30万大军扫平云贵。
/ Z- J: B \3 ?6 `$ c傅友德到达湖广地区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受地形原因,多山的云贵地区有很多易守难攻之地。0 Q$ h- }9 c1 t. Z1 s
再加上当时通讯设备不发达,如果大军长驱直入,难免会首尾不相顾,那么战局也将难以把握。 G* K. D- r( q: I0 [. @
$ h' W( V4 y6 q- r+ D& A% `, b7 m* k" o" ~" s, G
12月,他分一支部队向永宁和乌撒插入,自己带大部队直接进入云贵,这种分兵之术很适合攻打山多难走的云贵地区。" h' }# g" c1 l- e
在此战术下,普定和普安两个战略要地被明军攻陷,此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曲靖,终于暴露在明军面前。
# i* `4 B6 |* `0 F1 Y12月26日,雾气笼罩了山林与河道,影响了双方将领的判断力和军队机动性。4 b- A$ H% t0 s
趁着天气之变,明军乘船推进,试图打梁王个措手不及。
0 T# u5 K0 t$ B! z而在与敌人只有一江之隔时,梁王军队才发现明军的动向。1 A' A- M: f1 i8 ^
两军隔江相望,逐渐成对峙局势,如果此时明军强行渡江,敌人很可能趁机乱箭齐发,消耗明军实力。
: t* G0 s% X7 I: q* d, B5 E! F
- P! ^# T; Z- Y' A* f0 C7 ?2 j: x7 L& O/ ]( m. t
沐英决定出一队奇兵,想办法绕到梁王军队后方,一为前后夹击之便,二为摇旗呐喊,动摇对方军心。
* V$ l- f. B; T" T9 c. d8 P) @果然,奇兵到达后方,在高地插旗呐喊,鼓声擂动,吓得梁王士兵无心迎战,人心惶惶。
! [2 \, }2 {# q/ Y! w* @% e此时大部队马上突进,击败了号称十万精兵的梁王部,并俘获2万败兵。# x0 `) K6 }7 N9 a& x( b# ^) \1 V
占领曲靖后,云南东部门户打开,明军长驱直入,占领云南。; ?6 T ~/ {( r2 [2 O
从明军出征到平定云南,前前后后不到一年时间,既振奋了军心,也节省了大量粮食。
@8 i2 m& o7 k8 c ?5 r# }+ |不过后来治理西南期间,则让朱元璋大为头疼,甚至不得不派兵长久驻守。
5 p' H7 y" L9 W, L5 p4 B( g% e, C1 O) x
4 X0 F' R! w* @2 T
天龙屯堡的由来
/ n8 b' c# i" w# d2 q6 R; N4 _& u) V2 [
平定西南后,相应地区悉数划归大明,原以为西南之乱就此结束,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 n( m; m- l" }明军得胜回京后,西南各区依然由土司管理,土司再由中央官员管制。
* r! V2 K8 F* o" g8 m: r由于西南地区偏远,民众不服管教,土司的反应非常激烈,等明军一走他们就反了。9 N3 [" R, F$ {4 W0 H
为了压住土司,朱元璋不得不再派人去西南平叛,连续几次战役下来,粮草的压力大了。+ Y- {2 B9 C1 g7 F$ x% x
古代打仗与现在差别很大,在冷兵器时代,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P( L7 n' y7 A4 p6 ~. e5 p
然而先行的粮草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很容易被敌人盯上并劫走,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是派一支队伍护送。
5 q7 q& A' y. M% Y$ z4 A! u1 x
) m9 r- A) r* t" u7 Q" y7 P# L5 |3 a
运粮部队不是先锋军,因为负重前行,所以速度不会有多快,一天也就三四十里。
$ g; Z- z4 u# s& B+ O) v9 M/ x# Z也就是说,如今开车可能只要一小时的路程,在古代要走一天。
+ @* B9 Q- Y% h! `: k+ ~! \运粮士兵每天都要吃饭,所以一开始押送的粮食数量,和实际运到前线的粮食数量是相差很大的。8 L1 [9 u! m/ }; l
《史记》有过这样的记载:) K$ }) R7 e6 f% S8 T t
汉军出征西南,有上万人参与运粮,始发地与运粮终点站相距千里之遥。在这种情况下,差不多运送十多钟粮食,最后也就剩下一石。+ p7 f [% l9 q2 I& F
汉代的一钟是六石多,细想之下,这个比例可远远不只是十倍之差。7 E& b1 [, J% f- e. d$ L' `
/ s$ w6 W' h2 @+ {. L/ F8 l3 u% x( e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更是直接指出:吃敌人一斤粮食,相当于给自己省20斤。5 [' T$ f& R5 O+ u N% v0 ~6 J
可见粮草在运输过程中的消耗特别大,即使保守估计,恐怕也有十倍之差。
2 D% M% x7 Y8 {, N此时再看明军与西南部落之间的战斗,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7 N2 T: d/ [; A
平定西南的战争不只是兵将之间的较量,还有两股势力在粮草方面的角力。; v: e2 ~8 M/ p$ p
不过西南地区的土司们是在家门口打仗,每一石粮草的消耗,几乎都用在前线上;
" J. v, h* W% t而明军则是千里奔袭,在消耗粮草方面,从一开始就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l% x# @* t9 P* r. q4 v所以说,如何在战争中避免过大的粮草消耗,是明军亟待解决的事情。
9 @% R1 ?, T, P# F
& D7 h+ s3 G- ?, z' m% n7 j- _* d6 D5 m' B9 I, l8 o* U
1386年,为粮草发愁了许久的沐英想到了一个办法:
" C- [# d% d1 e5 {让军队驻守在战备区,开垦荒地,自己种粮食给自己吃。
4 y4 D# h3 S" c3 y3 C: p无战事期间,他们好好做农民,等到有打仗的需求,再拿起武器战斗。
y5 p/ J( F1 Y8 T2 j6 R6 h. Q朱元璋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很快同意了沐英的建议。
: M8 I4 i b. ^7 J# v5 `8 d按照当时的情况,明朝将前往西南地区的军队进行了“三七划分”。
* Q0 u7 k! g y; h: l' d三成士兵进入城市,成为维护当地治安、保障中央权益的主要倚仗;& q4 l+ b. i D7 N
七成士兵下放到农村,在相对偏僻但是十分关键的战略要地开荒。
t6 `+ \& l9 r7 n! r8 x; n* K) [' U' z% o+ ]' ~
2 u1 ~8 r% w* J/ x
按照规定,扎根在农村的士兵们不用时时戴甲备战,只保障日常的操练即可,其余时间则下地干活。 z) F, G5 A* t7 T
如此,粮食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N1 f) G1 o5 \/ i
几十万明军完成分配后,大概有20万人进入农村,这些人员主要向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分布。
& H& q6 z% P" `2 q! L L* R西北主要是在毕节附近,西南是曲靖、昆明地区。
+ R1 e. L# c( n$ i9 i. `8 P4 ]# B为了较大限度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前往屯戍的战士以中原人和江南人为主。0 T0 Y* u* u, {$ B" `! y
这些地区的子弟拥有丰富的种地经验,即使在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也能种出可观的粮食。* w5 l$ U' k( V% S' `
" q4 V1 f# W) O% p+ G- Y8 T. u
7 T9 `, u1 D" v# Z: V( g1 K不过西南地区交通不便,又多有事端发生,不能只是屯田,也需要强化各聚居地的联系,这时候卫所制度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D7 }, ?5 G8 z( H每支部队会划分一块区域,管理人员将本区域划分为几个聚居地,分别派士兵们进入相应的聚居地进行务农。
. k7 q) u h/ f# r两个相邻屯堡,基本住着同一个原始部队的士兵,这样既方便管理,也能加强屯堡之间的往来。2 V* d+ y1 k7 d$ n
屯堡并不是由中央直接管理,而是通过卫所代管。
* d, u, D! [) N$ w" E% R贵州和盘水两地,设立了上六卫这种机构,比如天龙屯堡,就属于上六卫中的平坝卫管辖。
+ X. F( [0 Z; T: r6 r6 _" _1 r' c; T1 u' e$ t; X: P9 }- C
" e- N! `# k4 z/ L
事实证明,屯堡的出现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此后西南地区也曾出现过几次叛乱,都被这些屯戍的士兵镇压住了。$ g0 k1 D [+ @- h7 ]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被清朝取代,大江南北都成了满人的天下,但是西南地区的屯堡依然保持着明时的风俗习惯。; ]/ w- p0 n5 \( Q
他们远离中央,深入山林,几乎与世隔绝,依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e `& j! k+ @: `/ F
现代科技影响了世界,但是没有改变这些屯堡的传统文化,此时进入天龙屯堡,会发现这里面还有很多明朝的文化特征。
( o" E6 t, J0 w. S/ s3 v5 n
6 a- N" {/ T! [; j# W, {# g. [/ H/ V. L# A: A/ M
天龙屯堡的传统文化7 z+ L# E0 j" \- c- A
0 V6 |" e% P+ G天龙屯堡在贵州安顺,原为一处驿站,名字叫饭笼驿,后改名为天龙屯堡。
3 n9 @9 q# q4 ~2 B# I& k- U$ v天龙屯堡居民的日常服饰是以青色、灰色、蓝色为主的大褂,有的衣服上还有精致的刺绣。
0 r- \, n% Y) L$ f/ R7 Z/ U除了衣服上的与众不同,当地女性还穿绣花鞋,挽着发髻,戴玉石耳坠和银手镯。
8 r7 U" m2 f& K* {% g2 ^1 ~这种穿搭看似与我国少数民族很像,但事实上并不属于少数民族,而是标准的明朝服饰。
: ~% I' D6 t; U0 r6 F7 }7 s$ D5 G6 ]7 T0 }3 K M) k
U' _2 s6 A/ ]2 w除此之外,大部分女性还会在头上戴黑色或白色头巾,这种元素并不属于明朝人的日常元素,而是属于天龙屯堡的特色。
6 d4 b/ a/ A; b$ I H由于此处为士兵屯田定居之地,所以每逢战乱,都会有大量壮丁拿起武器上阵杀敌。3 n4 r( a4 e, e( p) {2 U
死亡是战场中的主旋律,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亲人会不会活着回来,所以当地女子便在头上扎黑白头巾。
1 W4 D1 I* [( Y3 L8 h2 R- a% K白色头巾代表男人离开家乡远赴战场,黑色头巾代表男人战死沙场,家里人为他守丧。
7 g' A- [5 n9 H6 |0 @$ b久而久之,黑白头巾慢慢有了爱情和亲情的元素,成了当地人不可或缺的配饰。4 M/ h& F. m& Z: [, D$ e U
# m2 {4 ^! P. d) t! X! g3 l) p: [( ]: [$ J( t
除了特殊的服装打扮,地戏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节目。
+ p# V l; D; G* N) L6 I: Z地戏一般在演武堂中表演,主打曲目是《三英战吕布》,表达人们对忠义的理解和对英雄的崇拜。' A# M6 C2 ?/ N3 d6 N: N$ U" P
与京剧、越剧或黄梅戏不同,地戏演员虽同样是身穿插旗的戏服,但脸上要戴面具,在舞台上辗转腾挪。4 d% y8 @& h& s h% |
地戏作为传承已久的文化载体,也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y- a+ e0 T5 o% c5 N% j
地戏的意义是在一唱一和中,将当地屯堡的文化融入其中,用戏曲的方式讲述着本地的历史。
8 B% b! u g/ A W/ q# U8 _1 Q1 F8 |只要地戏能一直传承下去,人们便不会忘记云贵地区的屯堡文化。
% @, `/ V0 ?; u1 t. v7 V0 F1 p$ u6 ~3 {
& X4 M3 `# \& X2 I
离开演武堂,在天龙屯堡逛一圈,沈万三故居便会在不经意间进入人们的视线。4 R3 o" z) v3 h" O" z2 c
沈万三号称明初的江南首富,手中钱财用之不尽,他本该在江南享受荣华富贵,怎么会来天龙屯堡中居住呢?
8 J, w8 i& a5 ^在明朝成立前,沈万三曾资助过张士诚。1 e R9 @& g5 |0 G( s& F
不过他选错了人,张士诚最后被朱元璋所灭,而后者更是统一中原,建立了明朝。/ u" c/ `0 A C$ z1 u! m
为了表示忠心,沈万三积极出资,负责修缮京都三分之一的城墙。; Z' f' A5 k# P
' V$ [& w0 k5 o, A& ]
$ A, [2 c* `) p. v4 A或许是认为这些钱不够打动朱元璋,他又表示要拿出百万黄金犒劳众将士。
7 ]. @! A4 J& {' A' V( ?/ e% d朱元璋穷惯了,以为沈万三故意炫耀、收买军心,所以大为恼怒,不但没收了他的家产,还把他流放到了云南。
! Z& s9 @! l* Q, u( V穷困潦倒的沈万三一路流浪,在天龙屯堡中居住了一段时间,因此也有了现在的沈万三故居。7 I' o/ s. f; j1 p: \$ O
此处的沈万三故居中并没有珍贵的陈列,只是一间简简单单的小房子,仅能避风遮雨,确实很符合沈万三当时的处境。
' y9 S7 I$ a8 g6 _0 X& n: Y云贵地区还有很多屯堡,虽然不如天龙屯堡有名,但是也有一部分保有明朝文化,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 T" U, z# ?' V+ {# P f" U
, d( G4 d% _6 {: f
4 L& O( U5 c. v7 k3 `: O, J" \总结:, |0 L& H4 z' j
( l/ }! M7 g: O+ L
离开天龙屯堡前,再看看这个古老的地方,或许可以看到它由内而外的石头建筑,包括房子、路、墙、水缸、石磨等,仿佛是个石头做成的世界。
4 M6 U( p* \. h( X" i2 B/ o而这些建筑中,碉楼和碉堡林立其间,仔细看去上面还有观察洞和枪眼,也隐藏着另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9 F8 p. e2 k; s. F0 i4 X
8 b$ O0 y2 |8 }9 A; k/ ]- Y6 T, M* X6 M+ s/ F- {! O" Z
参考资料:9 p- q/ Z& P( _
% H# k+ q. K0 z! F: Y3 y
《神秘贵州屯堡,藏着600年前的“江苏故事”》江南时报
1 U; U; |/ t+ W/ \https://www.jntimes.cn/jnwm/202008/t20200823_6776538.shtml
' E7 _6 J8 N' a$ A6 B b2 W, ]' E《游天龙屯堡》人民网
; J( z7 @6 D- u5 i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12/23/content_2025218.htm
# b" u5 J0 F+ a2 F7 `《聆听六百年前的屯堡文化》中国国家地理
5 } y4 I6 ?/ D! d6 F3 C) |4 F! n0 ohttp://www.dili360.com/article/p5c8088eb8a42f94.htm: ~8 Q4 M2 s' ]1 J' d) t# B- \
《贵州屯堡:明代的活化石》中国青年报
" H7 |9 K0 n1 x% V. d( z1 P! @2 _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7102072110106021&wfr=spider&for=pc; u5 s$ }# V$ B C ?* n) q
《为什么古代发生战争后,粮食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澎湃新闻( \1 d% a/ s6 w* @3 e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928022
1 J7 ?- x. O- ? Q) d: N8 J$ L) I: |3 k& x1 }1 W
' i* A2 @" \9 Z7 s1 R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