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a. {. F6 g& W0 R% G1 D$ O( K4 K
4 N) B& s4 ^2 G" q& v6 A) q: T6 e
% g' E1 \) a6 {- Q0 u1 T( L; s. u; a( u# V3 z x% y0 ~
对于“错别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上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强调,不要写错别字,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失之毫厘可能差之千里。1 q6 y* R! _* ?, T3 X' j: O
3 Z4 y* `# R4 a" B8 G
然而只要大家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在中国一些著名景点的石碑、牌匾上,竟然明目张胆的写着“错别字”。5 K. S/ m1 Q$ b0 J
7 Q+ `6 {; M# n( z( g
. e) P- t' n$ }1 v8 ^$ {3 u3 B
. R0 z9 i! T! k% ~1 M! h不过更令我们惊讶的是,虽然那些地方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却没有任何人想着修改,甚至还驻足停留频频称叹。
+ R* G7 {9 k$ N9 _/ y8 D1 [7 J$ F- D6 E
难道说这些“错别字”其实另有深意?
8 S0 J+ f& M4 h) y" v- p
, l) l) Q/ g* ]" l) W1 o L% q: V, t% X) T' Q; j( d6 [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 ^ \4 v" V! c: | F# F使用次数最多的错别字, ]+ p2 ]! L7 L) |8 R3 z* T+ l
0 N' Y [4 n: m6 I# {! V) G
明太祖朱元璋葬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的明孝陵,在他的保护碑上就出现了一的错别字。“此山明太祖之墓”写成了“此山眀太祖之墓”,“日”字多了一横写成了“目”字。$ W- q" S# a" c Q3 t% R
: d# v/ }/ w2 ~4 V* [/ }有人说这一笔是朱元璋自己加上去的,意在说明他在时刻盯着他的儿子们,告诫他们不要造孙子的反。也有人说是康熙有意为之,是为了讽刺明朝的“日月无光”。/ z! e! r4 A V9 ~& Y
8 g1 J1 h* i2 x- R. v1 H' }; l
/ v" `8 I% T8 V' N( d* U r8 _; ^4 x) K6 ]: a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武侯祠里,一座古刹的牌匾上,也出现了这个错别字——“眀”,“明良千古”写成了“眀良千古”。. V% ^' l0 \# P: ^
; C" `/ J, D: V% y
后有学者说,这里的这个“眀”字,代表着“慧眼”,表示内心清明、心眼相通,所以就把“日”改成了“目”字旁。
( o, r4 L& W7 h( j1 k/ t* c
. H* }, H+ ~2 @1 v1 \- Y- q7 y
7 Y: I: w- q6 z
+ k& O! n0 K) K; P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历史名胜——大明湖,再次出现了“眀”这个错别字,“大明湖”写成了“大眀湖”。
- L' p( B( m* T1 a5 w @
. S9 @$ }) m0 P+ @* v关于这里“明”字加一笔的缘由,有两种说法。7 O6 R# O+ j. w6 r0 @+ j
6 {9 V% P6 G3 s* T. W
第一种说法,与趵突泉的泉水有关,据说古时候趵突泉泉势强,几次立碑都被冲倒。第二种说法,是为了避讳明朝的年号,谨慎使用文字而做出的改动,得以避免触及相关历史忌讳可能带来的风险。
4 W: r" h, F6 l, t/ I
% l7 H, V& S* e- H3 _4 B% i$ v* r' E7 H" s; Z4 @3 x
' E/ F" h+ ^, N. a& q在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洛神赋》里,也能经常看到这个改版后的“眀”字。难道这也是错别字吗?1 u7 O" P' f o# R2 M: F
" c6 I; K: R0 g' {0 c8 s
当然不是!咱们古人在书写书法的时侯,增笔和减笔都是很常见的,一是为了标示区别,二是为了避讳敏感字,三是为了提高观赏性。
_5 ?% }8 H7 a7 t0 u# `闻名天下山海关) W3 Y! J1 J! x* P# E
9 G3 |% I6 C1 A$ {# L5 p$ P
) z7 k1 p" J% C; ~$ t
! g a" I7 N2 S/ h4 f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古称榆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它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故而闻名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关”。
: y3 q% [0 J, n5 M2 C: u: k* v
' J2 j+ q4 n3 @, Z就在山海关东门镇东楼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这块匾长约5.8米,宽约1.55米,其中的一个字的长度就超过了1米。上面写着“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加之宏伟的建筑,整体更显得气势磅礴。- M5 [% ^; L* \ L7 k( \' S% M
7 K0 B- g2 Q5 H9 s1 j" z* w( m: e# W$ t& Q
; s$ T+ Q& s Q. H! K不难发现,这里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天下第一关”的“第”字,竹字头错写成了草字头。+ Z+ B+ N7 i7 }9 L8 V2 m% b
+ p4 T) c* j4 {/ ^
“第”字之所以写成草字头,是因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的创新之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只有皇帝才能被称为“天下第一”,为了避免“与天争锋”惹来麻烦,故而改成了草字头,减轻了笔画的占比,使得整个匾额更加的协调和平衡。( A: M2 W8 {% s2 k
仁慈的康熙皇帝2 p( O' {( X4 j$ M
/ @0 y4 w. R" O0 S/ F# u
; C3 C: k3 ?* ~! o/ q8 d
/ W6 F: ~( K% a
在浙江杭州的西湖景区里,一座古旧的石碑上,赫然写着繁体的“花港观鱼”。8 o8 [2 J2 u# j5 F
! v& [5 }$ B- P不过,与我们所认识的繁体字“魚”不同的是,繁体“鱼”字的四点底,却错写成了三点底。
s4 F& @1 C% t. u
! u' L- R, j: `- ?难道这个写碑文的人,是个学问不佳的“白字先生”?错得这般明显也没有人前来指正吗?7 ~, f$ I1 P* Z( [/ B
* u& h* H/ R, N: I$ w! ^; m
$ {5 r+ I+ A/ t% k/ ~; _) @8 q2 n/ C- S b! u7 }4 X) }/ u" x& d
史书记载,书写这则碑文的不是别人,而是出自被学者们尊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之手。
8 |. {8 `2 F+ y5 E; z" `7 Y+ n2 l* U9 F! D& U/ u) w: M
原来康熙皇帝一生崇信佛教,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鱼遇火必死,遇水则生,故而把四点底改成三点底,取其得以生存之意。6 |# f, J+ Z$ q ?
% L; z. E) u/ v
6 S' m4 Z1 x8 l, K; f& `/ d; u承德避暑山庄
4 V& r* }4 T5 V% { o* r, j, v% L' s# ^: w" O
在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的宫门之上,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蓝底描金大字。( j6 D8 `- b6 U) X( s# k( x
; S& x& o& a8 {细心的游客发现,“避暑山庄”这几个字里面有一个错别字,“避”字里面的“辛”字多出了一横。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 o, z' s1 R: E* ~* e8 K# s" {$ H5 N+ ]( @) i- R
. a' D% s) }# y; A% T, p7 `, X# e: K, D$ @/ ?5 x* X, j* b. P" k. m
原来,书写这块牌匾的人,还是大清皇朝的康熙皇帝。
2 _: h9 F2 X p7 J8 x& e# Q v# Y- s( M2 f
当时的康熙帝,已经接近六十岁的高龄了,难免会视物不清、握笔不稳,多写出了一横也不自知。虽然跟随的奴仆官员们都看到了,但是谁也不敢上前纠正君王,就这样将错就错下来。. N2 g: k1 n) s0 i# v" Z
恩情似海8 z$ P; `4 x" r+ [8 v. U: q4 j9 ]0 B
: k Q3 P l7 I7 I' e) Q+ W) h
6 G, Q0 L) @# O" N( x. F% {3 k6 F9 R5 j
$ R3 v4 G! h8 l. q独乐寺,又称为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县城内,是我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1 \# r' t- Q' a7 x; m) b6 f& o1 W
8 s2 s a% z7 g4 b- i8 P在独乐寺寺内一座四合院的院门上方,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面写着“报恩院”三个大字。识文断字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三个字里面有一个错别字,“报恩院”的“院”字右边“完”字里面少了一横。: p9 |6 R$ V6 B4 T
k! T: i2 B$ ~7 m" M$ P! ? ~2 P2 p. N% L1 u2 [
8 H; i. T. a ]8 A, P% k9 X6 M
这幅匾额,是当年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寺院方丈恳请咸丰帝题个院名。咸丰皇帝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咸丰皇帝写完后,大家默默看着谁都不敢指正,寺院方丈更是不敢明言。
. W1 X7 [5 f5 p) O8 L" D$ F0 b, z
4 \# C/ k) q+ L5 t' f咸丰皇帝发现自己写错了字。随即解释说,人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
: {2 N; n0 w* V7 L9 W- x/ T- v7 ~, U" h( s3 P, U
各种恩情太多了,纵是一生也报不完,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 P3 U8 p. C" T最有深意的对联
' o& t \6 \, _) ^) a; {
6 i; s" a. L$ f8 D9 Q! k3 P' |
( ~7 E2 B4 s H4 `. G5 y9 r' z* @8 E9 E3 S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 r) q! f5 k( R+ A! I {8 `/ }7 f) [. [7 Y3 m! v3 f/ M
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 }! H8 m0 X) S% b; k9 J9 u, ~$ {) p( ~
这幅对联就贴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府的府门两侧,这座府邸里面居住的是孔圣人的后代。就是在这一副对联里,居然发现了两个错别字。/ x9 d9 Q# r$ u' O5 Q X% w
- N* m. W6 `/ v* ]) r2 ~& e
按理来说,“孔子”、“孟子”,都是高深学识的代名词,错别字最不应该出现在这些名门大家的身边。) F- ^! F+ q6 A$ E
) F) ^: D! ?% S$ u' c& V" I/ u0 m( \! } A
1 T& ?0 y- G% @( T2 m! V. \7 H
“富”字的宝盖少了最上面的一点,“章”字里面的“日”字错写成了“田”字,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还是另有深意?$ c$ q9 V' t' ~( W
1 N" {9 B/ X% Z0 [, d
有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这样解释,“富”字没有上面那一点,是说“富贵无头”,是希望孔子的后人能够富贵绵长的意思。“章”字里面的“日”字写成“田”字,是说“文章通天”,寓意孔子的“文章通天”,无与伦比、无出其右的意思。 y8 F& T, Q+ a' J, S+ N% X
好友缅怀情谊' [% j3 q0 {( W5 Q" \
- n1 O& n9 X. N; h# s. J" f
3 O) |" @8 w0 g& b" `6 O! Z9 z8 u" J2 v) p8 S8 d" a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挂着这样一块古香古色的匾额,上面写着“风流宛在”。
4 b7 U. ?7 H( ^4 e. m; [; I6 }7 n1 {! @6 I: d8 q+ K0 T, {
在这四个字里面,就出现了整整一半的错别字。“流”字上面右边少了一点,“在”字下面右边多了一点。. ]: S! u# O2 N0 z' L
* m4 c) ~* ~+ L. T) K
: m/ E/ Q3 c; G8 p
8 @0 S* H& m5 P: {5 F8 [' z这块匾额出自清朝光绪年间朝廷重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了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而作。
+ R* {' |3 H1 y% L5 l. K8 p; }- k9 M) S& ?. w, Z, `1 Y; ^3 b
N3 J" {0 J) [2 j! k
. f- l' ^0 N3 h6 n" ?; k而之所以会写两个“错别字”,是因为欧阳修在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扬州任职期间,是个名副其实的“风流太守”。刘坤一为欧阳修提下这样的字,是希望欧阳修可以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在”。
& O$ n6 B n, j9 q
4 f( S& z1 _+ y$ O4 X不明所以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是刘坤一的一大败笔。其实则不然,真实情况恰好相反,刘坤一的这两处错别字都颇具深意。
/ N, ?4 N* T$ i0 T% Y0 H1 C
- B+ o1 A( U2 u+ i
" v F4 X/ L, q# P8 ]西安碑林
! u. y8 x9 Y5 P0 L) l' Z$ o' A# j, h0 G
' z& g4 G/ X+ {% `& i- A在我国的陕西省西安市,有一座非常壮观的古建筑,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q Q( `% c% w4 p0 N8 i* @
J6 Z d# }. J西安碑林里有一座碑亭,牌匾上写着“碑林”二字。很多人都发现,“碑林”的“碑”字上方少写了一撇。, o" I% E$ O+ C# O4 G
7 y# J$ A) S9 B+ K. o/ m4 l% k7 C& N* j
7 l& n' s7 ~! y: ]# L' v+ R& S
题匾之人,是我国大清皇朝“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当时的林则徐,正是在被构陷革职遣戍伊犁的途中。
: ]% `8 I9 G3 N- a8 g
) O9 s- P! q9 G% ~4 @' W ^据多方推测,得出3种结论。一是林则徐题字的时候刚被革职,寓意林则徐丢了乌纱帽,映衬出当时的心境。二是当时那个年代的“碑”字就是这样写的。三是这样写看起来相对匀称,为了提高美感而故意为之。1 a/ T; a; D$ q
' |, B( O8 I3 q- K3 F
: K: D4 ^! H8 g* F趵突泉( W5 v, A- d1 c( B, t5 ?. G
3 f2 B, m6 P1 N$ e
7 S( B/ Q$ U' F2 K0 @: t2 o* {5 Y+ l @' d( V; m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趵突泉,有着“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美称。趵突泉风景优美,泉水清冽甘甜,被乾隆皇帝封为“天下第一泉”。0 n: K& p8 I$ ?& [
7 Z- E" M1 D' u# h) Y
在趵突泉景区里,一座石碑矗立在观澜亭泉池之中。上面写着“趵突泉”三个碧绿的大字,只是“趵突泉”的“突”字缺少了最上面的一点。
( _! `8 Y: w: h( t0 y6 R6 O
( W; ~& l. Z/ l6 T* T$ `% z
. V2 P) {! ?4 {5 Y U W5 h
- f- O; }) [* U" v( p- ^这三个字是由明朝时期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是明朝正德三年的进士,应当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 ^ m- g: `2 [. S7 Z
7 V6 |) M, ]5 m1 I4 L那么,这里的“突”字为什么要少写一点呢?
7 ^% d' x. B( a! |/ b% b: W! w8 j4 n# y6 j$ H: s$ |9 _
( P0 a' a# q2 m: U( p8 L7 P. E& R. J. k
根据传言推断,有两种说法。
9 V+ X: G, j: D: o l. h! R2 N0 n' D+ o0 L. s I
一种说法是,趵突泉泉水凶猛,多次立碑,把“突”字上面那一点冲涮掉了,就成现在的样子。另一种解释是,这种书写方式是明朝时期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创,意在象征着趵突泉永远甘甜不枯竭。不过,具体原因至今仍然无法确定。
" t* z1 R& S4 \- V
, v$ F( }+ A; \) C4 p }
' j$ z6 w0 n/ _& k, M结语
7 M6 `3 b: A( z. {& O8 S% j! S
0 i! `+ s0 z* P- ^& W. u5 V) G; i. k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它的形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8 b& N0 L! m& t. c. B) |/ Z% v
% V6 H! W1 f0 o% r0 `+ n" ^9 b5 y2 D {) U) u0 I) ?, i4 D& V* I% y
它是由无数的前人从自然万象中获得启示提炼出来的,是经过中华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是我们最最珍贵的瑰宝。
: `# E' O. R2 A) d参考资料:
$ _$ O; \+ e* t4 K, S3 o8 S5 P$ N( i1 k, F' o$ j1 o4 K
首都 教育官网-《太明目张胆了!中国最著名的9个错别字,无人敢改》-2020-01-03 " L. ?. C! s" Y; E; v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77249577146778116/?channel=&source=search_tab
5 S: a3 y$ z; g! I" ]8 S《阅读时代》官方账号—《史上四大著名错字,错得理直气壮!》 2022-03-02 3 m$ W. Y! t" V# J/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70384553256305164/?channel=&source=search_tab
7 b! E# P1 u k: \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方账号—《太明目张胆了!中国最著名的9个错别字,无人敢改》2020-01-03
2 l) B9 `) e3 T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77249577146778116/?channel=&source=search_t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