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L1 G7 \1 u' \, }$ ?前言' o; l s( U9 V8 C, u( S
9 o# H u1 N: E+ v$ K秦昭襄王可以说是战国乃至封建王朝中一位赫赫有名的雄主,在他在位期间奠定了秦朝的走向,但秦昭襄王的一生也有一件事饱受后世诟病。4 E8 `8 J4 d$ x. e/ p- q
那就是他赐死了战功赫赫的大将军白起,白起为了秦国的江山出生入死。但最终却难逃一死,后人对于白起的悲剧众说纷纭。 * {3 n: n7 f5 \
: r! ^, w; P+ i" k
( t- d w4 [2 t一、成也魏冉,败也魏冉/ B- L6 v3 {! S) L4 Q# R
6 k3 K: l P; M
常言道“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句话也适用于白起的身上。对于白起来说应该是“成也魏冉,败也魏冉”。最初的白起也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9 b4 X% b. A( M$ s/ C4 I
但此时的秦国却是急需要人才来实现强国的时候,所以极其渴望人才的秦昭襄王就将这件事交给了身为丞相的魏冉。而素来就以善用兵出名的白起就这样进入到了魏冉的视线中。若是说白起是千里马那么魏冉就是伯乐了。. g" A3 Y' a2 b0 ^! E
+ f% R; u1 P$ K* z& Q/ A
" C2 @7 I* h1 @. U* [, s& X不得不说的是白起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能够赏识他并且将他推上高位的魏冉。魏冉对白起的能力十分的认可,也就是在魏冉的推荐之下白起才被秦昭襄王重用。并且魏冉还帮助白起保驾护航,让他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N, `" w* d0 N3 n2 R
0 @% E+ b6 f+ l( n$ r; {1 u
5 | @0 f8 |& e7 P( C对于魏冉就不用过多的解释了,他是秦昭襄王的舅舅,是宣太后的哥哥。可以说这也是最早的外戚掌权,不过虽然魏冉是外戚,但他的能力是不用说的,尤其是政治手段。
% k4 r9 q* z1 H( q5 j当年的秦国早期能够在发展迅速,也就是取决于魏冉。不过白起与魏冉相比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白起拥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左,但往往军事天才都是有一个缺点的,那就是缺乏政治头脑。- T g: D" F2 ?
5 ]. {0 ~: q. C/ C4 A) i
' S4 b/ y0 Y5 p7 ?) R但最初的白起根本就不需要有政治头脑,因为他有魏冉,魏冉已经将能做的都帮助白起做到了。让白起能够心无旁骛地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军事上。简单来说就是,白起若是想要成功就一定需要一位来帮助他处理政治方面事情的人才。
/ C% l0 _+ n, i( `+ a! J1 V
# I; G6 N7 m2 }& x
! l+ g; H) v# E8 F在此时的秦国中,若是论政治手段谁又能比得过魏冉呢。并且此时的魏冉位高权重,可以说是权倾朝野。早期的白起从来都不用为朝堂上的龌龊而烦心,当然也正是因为有魏冉的保护让白起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
$ U A, h4 |* |- w( ?' M% C8 n- Q# A+ U, {众所周知秦昭襄王向来是一位心怀雄心壮志的君主,所以他也不会容忍自己受制于人,对于魏冉他是一定要除掉的。在魏冉集团倒台后,白起的保护伞也随之消失。" z1 |* [% H5 c. ^( l
- A% r. D# J$ d: b' j3 j
( O2 ~. y; v- h+ S像白起这样的没有政治头脑,没有手段、城府,并且还性格直率的将领,在没有了魏冉的保护后可想而知他未来的下场。值得一说的是白起虽然说是武将,但他也算是魏冉集团中人,单单这一点也就为之后白起的悲剧埋下种子。6 J7 o" L7 Q3 P6 G2 n, w
白起真正忠心的是谁毋庸置疑,但秦昭襄王会相信白起是忠心于他的吗,其他人会相信吗? v2 K" \8 ^8 h2 _. G. ]5 E
- h4 R7 y* f: H2 U0 c; _# l
6 {+ u q& N" B: D+ [0 M }% `+ L6 G; e# H" _! C( V/ h
尤其是早年魏冉在朝中独掌大权的时候也有着不少的政敌,再加上秦昭襄王想要将其除掉。大臣们也很快地站队,墙倒众人推。
' S2 v3 {4 V" }1 _ O白起的处境在魏冉倒台后就岌岌可危了,并且就像是前文所言的一样,白起不懂得人情世故,朝中也很少有人能为他说话,当然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他不懂得应该怎么调节他与秦昭襄王的君臣关系。
1 L* ~) `0 d: m" M' w
5 z; P6 A r0 j- R, x; T1 ^7 Q8 q" `0 z
当你和君主的意见相悖的时候,也就是君主对你心存不满之时。遗憾的是在白起的心中,向来都没有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之分,在秦昭襄王面前向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 o/ S, S% p' d$ \* {二、君臣生隙
5 s5 @8 G$ ?# E! C
. y# Y+ j1 p; v3 R& V! r* Z6 z7 r3 ~: Z
+ O d- M* @: i, i) I在魏冉下台后就由范睢担任丞相,能够坐上丞相范睢也是很有能力的,在他来到秦国后就给秦昭襄王献上了自己的战略,也就是未来秦国的战略,但值得一说的是武将与文臣之间所想的永远都是不一样的。$ w4 A) g1 r8 x
6 H+ y$ I% M2 N' n* l) y# M
9 x P0 Y x2 B b! v' _秦国在前259年对赵国发起了进攻,最后秦国大获全胜。此时白起的意思即是乘胜追击将赵国攻下。但此时的范睢却进言让秦昭襄王停止进攻,对于白起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战机,但秦昭襄王却放弃了,这件事让白起心中不忿。 `2 K/ {' ]0 L( T
1 y9 | d! p) H+ P% X, A0 L0 q1 [8 F3 ^- u9 _$ |1 _
白起索性就直接将自己关在家中,以病为由拒绝再带兵打仗,这也有白起因为秦昭襄王没有听他的意见进攻赌气的成分。但他是赌气了却忘记了秦昭襄王怎么说都是君主,和君主赌气怎么看都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
) I% h1 U4 \, A2 @; {+ z在白起看来自己只是表达不满,不过在秦昭襄王看来就不是这样了,这就是居功自傲。但时局的发展总是让人猝不及防,赵国公然地出尔反尔,不但没有按照承诺的割让城池,并且还要联合齐国一起抗秦。2 B8 c) L$ u" ^
1 o8 E- Y; X0 N5 R! S: ~5 n
3 w" [: _4 s2 f这让秦昭襄王如何能容忍得了,当即就要出兵攻打赵国。但此时的白起却不愿意带兵出征了,毕竟当时我要攻打,你不让打,现在被骗了又要打了?3 Z- t' J. G6 }3 w% k7 s
白起当即就托病躺在家中,拒绝秦昭襄王的指示。当然对于白起的小心思,秦昭襄王也看明白了,于是就亲自给白起解释当时为什么不让他出征。但对于白起这种将军来说,他们出兵往往都是要考虑战机的。
) Z0 T0 q3 A/ _+ C& x( g( s5 ]
3 B* z9 {. J7 m9 ~2 _8 j
7 Y' V" o4 O* a; t% J白起的另一个不妥之处,则是他将战机看得比秦昭襄王的命令还重要,白起认为当前已经错过了最佳出兵的时机,所以拒绝出兵。
1 e# V- r) U$ c8 Z% I三、酿成悲剧
3 Q( P# k* ?$ k2 ]1 q1 X* p) q/ ]. d4 f) x" V/ A
虽然白起认为此时不是最好的出兵时机,但秦昭襄王意已决,当即就派遣王陵领兵出征,但在邯郸却遇到了阻碍,导致秦军死伤惨重。: B( P3 j0 } s8 x9 {1 b
; Q: D5 Z8 c |6 C
6 Z/ f# @. T2 M1 v; u( x
值得一说的是邯郸之战也是秦昭襄王一生唯一的败笔,正是因为邯郸的惨败,毁掉前几十年所累积下的战果。这边眼见着秦军在前线战败,秦昭襄王再次请白起出兵,并且派遣丞相范睢亲自前往劝说。1 A" m8 E. i) I, X2 E3 k
! ]2 }+ u# ~! y( l2 ^6 ]
8 { ]& H. N. F- F8 y3 f& A; i7 P V$ S
白起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出兵时机,给了赵国修养生机的时间于是拒绝出兵。范睢只能是无功而返,当听闻范睢的话后,秦昭襄王大怒不已当即就说道:“没有了白起,我还不能灭了赵国!”
& l" E1 _- t ?) y- Z4 t, q: e, Z
* |5 D) h( k) v- s0 B" q6 i: U于是就加派兵马继续对赵发起进攻,但在僵持多日后,依旧没有进展。当听闻前线的战果后,白起只是淡淡的说出了八个字:“不听臣计,今果何如?”最后被逼无奈的秦昭襄王只能亲自来到白起的府邸,请求白起出兵。
! @! G2 c" i) U0 [" y可以说秦昭襄王都做到如此地步了,即使是不能战胜,白起也应该出兵,但白起依旧坚持己见甚至以性命相逼,秦昭襄王拂袖而走。
8 L& B2 U5 P; D( e. V
3 w3 [: u1 }( @" o. u) B" F/ T; N: ]2 s. k; c
邯郸之战的失败让秦国死伤惨重,秦昭襄王不可避免地迁怒于白起,自此一代名将殒命。
3 T$ ]6 A5 _- z2 ?! L结语$ H' A* x0 w( Q" a# a
" O2 }3 @# v. D1 M7 d6 W
后世对于白起的悲剧大多都是感到遗憾的,司马迁曾说“死而非其罪”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表示“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 R6 r) s" I/ \1 }' v) a. W: l! D
+ u8 l _2 X( D( R; z9 d
但对于秦昭襄王来说,白起是必死无疑,即使白起为秦国做出如此多的贡献,但依旧不能避免秦昭襄王对他的忌惮与不满,不能避免君臣生隙,封无可封之际就是白起身死之时。 |